03.08 《村居》里,天,烟,鸢,为什么只有这三个字是押韵的?

用户9966489769893


《村居》里,天,烟,鸢,为什么只有这三个字是押韵的?


这首村居总共才四句,有三个字押韵。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一个押韵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由于我们平时习以为常,就好像很多人一听到绝句就自然知道是四句一样,只要看到诗就认为第三句肯定是不押韵的。

其实这是一种常态认知带给我们的知识盲区。

说简单点,就是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多是这种结构,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看得多了,就认为所有的诗都是这样,所有的押韵格式都是这样。

大部分人只要提到唐诗,第一反应就是“床前明月光”。其实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古体诗,根本就没有平仄格律的限制。说到了这里,很多人又会惊讶了,怎么可能?最伟大的诗人,最伟大的时代,流传最广的作品,居然不合格律?

事实就是这样。

我们学习的知识有很多没有必要涉及的盲点。比如初高中古文诗词教学根本就不会涉及到平仄格律,也就连中国古诗中最基础的两种类别:近体诗(格律诗)、古体诗(不遵守格律)这种常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最伟大的诗人是李白,模模糊糊知道中国古诗后来都是格律诗,就想当然地误以为李白写的流传最广的作品肯定是符合格律的,而且大部分人就算知道有平仄格律一说,区分格律体与非格律体也就是看字数和句数。

这没什么关系,因为格律知识对于今天的写诗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不写诗的人来说更是毫无用处。所以,不知道没什么关系。

押韵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押韵分为隔句韵和排韵。

隔句韵就是隔句押韵,排韵就是句句押韵。

在中国诗歌发展早期,这两种押韵格式就是并存的。我们看《诗经》里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可以看到前两句就是排韵,后两句就是隔句韵。排韵可以迅速形成语气的节奏感,而隔句韵则是打破这种规则,让诗句的吟唱表现方式更加灵活,更加新颖。

那么有没有单独用排韵,或者单独用隔句韵组成的诗歌呢?

到了西汉时期,因为音乐越来越复杂,作为歌词而存在的诗,长度就必须增加来适配。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七言诗,而七言诗最早是汉武帝在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这就是最早的七言,由于一人一句的联诗,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每人一句,这个人就必须在这一句中把意思表达完整,不会形成断句,没有必要用不押韵来区分上下句,所以在这种诗体中一直保持着排韵。

这种格式一直在七言中流行,直到东汉末的曹丕,开始真正把七言送上一个比较正式的诗歌位置,但还是使用排韵,比如他最著名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细读《燕歌行》,我们会发现它因为使用排律,所以内容的分割是灵活的,可以两句为一小段,也可以三句为一小段。这种情况在格式自由的古风中是没问题的,而且在古风中押韵还可以转韵。但是这首《燕歌行》是一韵到底,慢慢地开始向唐诗格式靠近。这首排韵诗是七言诗的一个关键节点,因为当时的诗还在曹操的四言,曹植的五言这些主流诗歌体式中创作,七言属于后来者。

而到了曹植开创汉字音韵学之后,这种排韵的格式就基本上退出了诗歌主流。

因为诗在这个时候已经独立在音乐之外(西汉初就出现了“徒歌”),成为了文本文体,不再仅仅用于演唱。汉字音韵学在魏晋南北朝飞速发展,沈约、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声标注法并且应用到诗的创作,直接催生了唐武则天时期的平仄划分和近体诗的格律标准。

押韵也产生了变化。既然不再歌唱,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吟诵体,自然就回到了《诗经》时期的隔句韵格式或者排韵和隔句韵混用的两种方式。


即使到了今天的现代诗词,我们也只在歌词中能看到句句押韵的排韵,因为音乐的调整变调,汉字本身是否押韵、平仄都没有关系,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演唱。

诗成为朗诵作品,就必然是隔句韵或者两者混用,这样才能保证声调起伏,同时在古诗中还起到句读的作用,让我们知道如何断句。

而在近体诗中,隔句韵的格式就是平(仄)起不入韵格式,就是单数句都不押韵,只有双数句押韵,比如《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使用隔句韵、排韵混用的,就是平(仄)起入韵格式,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

《村居》就是这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就是近体诗的两种基础平仄格式,已经被固化。所以只要是近体诗,第一句有押韵、不押韵两种,但是第三句绝对是不押韵的。否则的话就不是近体格律诗了,甚至连不遵守格律的古体诗也抛弃了完全的排韵押韵法,因为不适合吟诵。

我们把“儿童散学归来早”改成“儿童散学归来前”,就得到四句押韵的排韵古风作品,写在纸上看不出来,但是我们朗读一下,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了。

但是如果谱上个曲儿拖长了音调,发生变音的演唱,又没什么关系了。

这是诗发展到独立于音乐之外,依靠汉字音韵本身来保障节奏、音律的必然结果。


梧桐树边羽


问题:《村居》里,天,烟,鸢,为什么只有这三个字是押韵的?


前言

这首《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作品: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种诗体叫做七言绝句,第三句不押韵,1、2、4句押韵,这是近体七绝的一种形式:仄起平收。

早期的七绝也有第三句押韵的,但是后来就改为不押韵了。

一、句句押韵的七绝

东晋时,王嘉编写的《拾遗记》中,记录了一首歌谣《行者歌》:

文帝(曹丕)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 ....灵芸未至京师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时人谓为“尘宵”。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名曰“烛台”........故行者歌曰:“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此七字是妖辞也。

这首诗中每句都押韵: 埃、 嵬、来、台。

在东晋时还有一首《豫州耆老为祖逖歌》:

(祖逖)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 《晋书》 列传第三十二中记载

祖逖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个人, 非常受百姓的爱戴,在一次宴席上,老人们歌唱赞颂祖逖: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这首诗也句句押韵:虏、父、脯、舞。

二、句句押韵的七言长诗

句句押韵不仅是七言绝句,早期的七言诗也有句句押韵的,例如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到了唐朝也有句句押韵的长诗,例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但是在诗歌律化的过程中,诗人们开始注意句句押韵改为了隔句押韵。

三、格律诗的隔句押韵

诗歌最早的格律化出现在齐梁永明体盛行的时期,诗人们开始注意四声八病。因此在一首诗中,开始注意到双数句押韵,单数句除了第一句外,3、5、7等句不再押韵。

格律诗的押平声韵,白脚仄收(不押韵的尾字叫做白脚)的规则,在齐梁以后基本就确定了。到了唐朝,格律诗的规则完全固定下来,就形成了成熟的格律诗。

隔句押韵是格律诗的特点之一,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首句以外,其他单数句都不押韵,双数句押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四、七绝的隔句押韵

在格律诗种,七言近体绝句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诗体。

近体七绝和七律一样,有四种形式,两种首句押韵,两种首句不押韵。

高鼎《村居》就是首句押韵的仄起平收七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相同诗体的如: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唐·刘长卿) 

沅水悠悠湘水春,临岐南望一沾巾。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结束语

齐梁以后,隔句押韵不仅仅是格律诗的专利,很多大多数古体诗也是隔句押韵。

刚才举例的时候,有句句押韵的唐诗,这种诗都是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隔句押韵(首句不一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村居》是清代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一首近体律绝诗,要求平仄合律。

简言之,这首作品的格律应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是完全符合平仄,仄起平收,

第二句平起平收,根据换韵规则,一三不论,也是符合格律的

第三句平起仄收,一三五不论,虽不合律,但是最后以仄声收,完全符合正体格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用韵规律

第四句一三不论,其他也是合韵之作。

所以,这首诗天,烟,鸢押韵是完全符合声律规则的。

推荐楼主看一看王力的《诗词格律》,解释的更加详细清楚。

谢谢


少女心与文士梦


题主问:为什么只有天,烟,鸢这三字是押韵的?看来题主对古诗词的知识不太了解。

在这里我先作一个简单的科普吧。

所谓韵,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在诗词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韵部的字,放在几个句子的相对、相应的位置上,一般都在句尾。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哪怕现代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因为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诗词声韵的谐和,把两个以上同韵部的字放在几个句子的相同位置上,就可以达到同类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回环的音韵美。

古人写诗词押韵,是有韵书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的,由专人编写的,按韵部编排汉字的,像现代词典一样的书。古韵书或称韵典,历史上有好多部。魏晋六朝的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直至隋代统一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韵书很多,不少已经失存,现在最常用的大约是《平水韵部》,《词林正韵》,其他的有《广韵》《唐韵》《集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五音集韵》等等其中又分为诗韵及词韵,至于是哪些我弄不清,最多知道,写诗用的是《平水韵》,写诗曲的《词林正韵》。现在很多人分不出平,上,去,入,除了部分人坚持用古韵,也有不少人用《中华新韵》

《平水韵》是因为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部略本。

依据汉字的声调不同,韵又有平韵和仄韵的不同,所谓平仄,简单地说大致可按代汉字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来区分。按古音韵学说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入声字的发音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只是在少数方言中(比如上海话)还有保留】,平上为平,去入为仄。

古诗词的押韵规律,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古风(相对于近体诗而言),二是近体诗,三是词。

古风的押韵不太严格,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可邻韵通押,也可一韵到底,还可换韵。可每句押,也可隔句押。

格律诗的押韵是比较严格的,不论绝句(共四句,每句五言为五绝,每字七言为七绝),律句(共八句,也分七绝,七律),排律(八句以上为排律),都必须是双句必押平声韵,单句除首句外必须不能押,而且要用仄声字,至于首句则可押可不押,如不押则必用仄声。押韵的句尾字叫韵脚,不押韵的叫白脚。

题主问到的这首诗《村居》,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一首绝句。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仄中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从这首诗的平仄韵律看是一首首句入韵的近体七绝,所押韵为平水韵下平一先。所以就是只有天,烟,鸢三字押韵了。

零零散散讲了这么多,不知可有用否?

就此分享。错误之处,望高人批评指正,谢谢![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望忧草


老师您好!很高兴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村居》是清代高鼎的一首诗。原诗如下:《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绝句和律诗统押平声韵,就是韵脚为一声、二声的字。从形式上讲是隔句押韵,即偶数句要押韵,而奇数句不押韵。押韵的字要求是在同一韵部里面的。

这首《村居》,第一句的韵脚是“天”,拼音为tian,一声,属于平声韵;第二句的韵脚是“烟”,拼音为yan,一声,属于平声韵;第三句的韵脚是“早”,拼音为zao,三声,属于仄韵,它不押韵;因为它第三句是奇数句,不用押韵。第四句的韵脚是“鸢”,拼音为yuan,一声,属于平声韵。所以,这首诗里只有“天”、“烟”、“鸢”押韵。它们都押“an”韵,一声,属于押平韵。


鲁呦萍


春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轻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天,烟,鸢三字属于平水韵下平"一先"部。

这是一首平起的七言律绝。需要说明两点,一,第二句的"拂"字和第三句的"学"字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因而也是仄声字。我们无论读诗还是写诗,如果你用的是平水韵,哪就不仅是在韵脚按照平水韵来.规则,而且在整首诗中的所有的字都按照平水韵来规则。另一方面,如果你用新韵,那就在整首诗中都用普通话的发音来规则。

这首诗中,第二句的第一字,该平用仄,第三字,该仄用平,对第一字可以解释为救拗。第四句的第一字该仄用平,是可以的。所以,这首律绝是合格的。





木山文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其实,作为一首七言绝句,二四句最后一字必须押韵,第一句并不强求。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然而,许多七绝包括这首《村居》,第一句也是押韵的。比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多读几遍,多读几首,我们会发现,一二四句押韵,整首诗便更加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但是,如果四个尾字都押韵,却会过犹不及,犹如打油诗、顺口溜一般了。不信请看,如果把第三句给随便改一下,全诗变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乐颠颠,忙趁东风放纸鸢。读后是否令人滑稽感顿生。

所以,《村居》这样就对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如今,又是这个季节,我的村居呢?放纸鸢的少年呢?如烟的杨柳,如烟的乡愁啊……





横舟待故人


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按:说“相应”为好)位置上重复出现。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自然称为韵脚。第一个韵脚的出现,称为起韵。

、近体诗、古体诗和词的押韵

(一)近体诗

1、一般只押平声韵

2、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的。

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4、必须在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只有首句起韵的可用邻韵(只有首句起韵的才允许在首句用一个邻韵字)。

5、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二)古体诗

1、可用平声,也可以用上、去、入声。

2、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鲍照以前的七言古诗都是一句一押韵的。一句一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

3、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如王维的《桃源行》,全诗32句,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用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用入声十四缉韵,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韵。

4、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用本韵。同近体诗);也可以从相邻的两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通韵。近体诗除首句起韵的特例之外,不存在这种情况)。

5、在通韵方面,不仅同声中的邻韵相通,而且声之间也可通韵。声之间通韵的,上、去声通押的为多。

6、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三)词

1、押韵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韵的。如“长相思”

⑵两句一押韵的(较常见)如“卜算子”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韵的。如“玉楼春”

⑶在两句一押韵间杂着一句一押韵或间杂着天、四句一押韵。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韵的。这在长调节器中较多见

2、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可以换韵

3、换韵的几种情况

⑴相随式。如“菩萨蛮”,第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⑵回环式。如“钗头凤”、“惜分钗”现韵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乙韵。

⑶怀抱式。如“定风波”。词的上片首尾为甲韵,中间为乙韵。

⑷两韵或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如“相见欢”、“定风波”。“定风波”有甲乙丙三韵相换,以甲韵为主,韵脚步字最多(丙韵字最少)并且词不达意的首尾都为甲韵

4、有的用本韵,有的通韵

通韵方面的几种情况:

⑴不同部的韵通用

⑵同部不同声的韵通用 ①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的韵,平、上、去、入四种声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声通押为常见。②有的词则明确规定,平声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换巢鸾凤”。

5、有的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令狐骚侠


《村居》是一首七绝诗,是属近体律诗的一种形式,我们知道诗词,歌曲,以及我们平时说话,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押韵,听起来就感觉舒服好听。而格律诗的句式和押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这首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是属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形式的。按格律规定是一、二、四句押韵,

所以这首诗也只能是天、烟、鸢三字押韵。


苦乐皆随遇


我查了一下,题主提问的《村居》,是清代高鼎所作。原诗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轻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这首诗中,高鼎釆用的是仄起首句入韵七言绝句、平水一先韵律。我学诗时体会,采用该韵律写诗,主要应遵守两项要求的约束:

1:四句各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且不超出"一先"的范畴,第三句不要押韵。

高鼎的这首七绝,第三句未押韵,第一、二、四句的尾字分别为天、烟、鸢,都在平水一先韵范畴之内,完全符合要求。题主所问,为什么只有三个字押韵?我的回答是:因为该诗韵律只要求这三个字押韵。

②:仄起首句入韵七绝的平仄要求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实际应用时,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平仄灵活应用,但除首末两字外,不可孤平,也不可三仄尾。必要时可釆取拗救措施。

高鼎的这首七绝,实用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句诗文中,一、二句平仄完全合拍,仅第二句的首字、三字,第四句的首字,共三个字变换了平仄,但也完全符合上述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