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每年總有幾次,我會被這樣的新聞挑逗神經——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這裡的XXX,通常是某個來自別國的文化icon。


比如日本的相撲、萊特兄弟的飛機、阿拉伯的造紙術等等。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韓國學者邊光賢表示英國人是韓國人的後裔


但更經常的,XXX不知疲倦地狙擊著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小到一箇中國曆史人物,大到整個華夏文明。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維基百科上關於“韓國起源論”的部分事例


“高麗人研發了金屬活字印刷”,到“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是新羅人後代”


“古中國三皇五帝皆為朝鮮同胞東夷族”,到“成吉思汗中‘思汗’指的是’思念韓國‘”


來自半島的朝鮮“純血派”,似乎隨時可以翻出某本“秘傳歷史古籍”,或”最新考古證據“,證明東亞文明皆源自韓國本土,且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但中韓官方從未對這些爭議做出回應,小六子一般也看兩眼標題就隨手划過去。


直到某天,韓國學者的又一個 重(qi) 大(si) 發(miao) 現(xiang),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短短二十四個字,兩個標點,裹挾著同樣的套路,同樣的證據確鑿。


但學者們沒有想到,被盯上的漢字,並不會束手就擒。


中國網民首先表示不可理喻,諷刺“整個宇宙都是韓國人的發明”。


民族氣節強大的韓國網友,這一次也無法全盤接受漢字是自己人的創造了。


社交平臺上,有人直接而不失禮貌地建議專家:憋 瞎 說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畢竟——


如果漢字源於韓國,韓國人將很難解釋自己普遍不學漢字、不識漢字的現狀;


如果漢字源於韓國,政府也無法合理化官方限制漢字使用量的動機。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韓國部分民眾要求政府恢復漢字教育


其實,對“知名學者”,我們也不必太苛責。他們搞出這次新聞,不為別的,恰是因為對漢字愛的太深,無奈韓國識漢字率太低,漢字文化持續遇冷。


從學習漢字、改造漢字,到排斥漢字、廢除漢字,再到如今試圖佔有漢字,提高漢字識字率。


韓國與漢字反覆無常的關係,折射了一個東亞大國,在戰亂中嚴重受挫的自尊心,和至今沒有平復的歷史悲情。


同為漢字文化圈一員的我們,對這一切,其實更有共鳴......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漢字在韓國,不只是一門文字。

韓國人從中看到的,可能是一段不願回憶的過去。


儘管歷史典籍缺乏對韓國前身古朝鮮的起源記載,但《尚書》確有提到,商紂王的叔父箕子被周武王封為朝鮮統領,管轄河北、遼東一帶。


從此,古朝鮮與古中國建立了某種——


從屬關係。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在位,燕王叛逃匈奴,屬下部將衛滿跨過鴨綠江,推翻箕子朝鮮,在平壤地區自封為王。


50年後,漢武帝東征,又把這個政權一鍋端掉,分立漢四郡,版圖已與今日韓半島相差無多。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這片土地與歐亞大陸隔著鴨綠江和圖們江,不宜耕種,物產稀少,一直沒怎麼吸引中原王朝統治者好好經營。


郡縣國家在半島上打來打去,互相吞併,直到李氏朝鮮確立才歸於平靜。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但即便是李氏朝鮮,在某些場合下,也不忘在國號前加上“有明”“皇明”“大明朝”的稱謂。


開國之君李成桂確立國號時,還特意奏請了朱元璋,聽取意見。


可見,哪怕有了穩健的王朝,朝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中原王朝從屬國的身份。


漢字也因朝鮮與中原的頻繁交流,自然流入半島,為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韓國人提供了最初的書面語。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如果你穿越回15世紀,恐怕會發現朝鮮全境從官方文件、歷史書籍,到人名、地名、路標、招牌,全是漢字。


不會韓語的漢人,估計可以用紙筆與朝鮮國民無障礙交流。


那時韓半島的居民,也不認為中國人與自己是“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


貴族子弟潛心修讀漢文,平民百姓嚮往著一覽中原。


他們奉行《孟子》提倡的“以小事大”,與中國的關係,似乎可以永遠如此持續。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觀念發生轉變的過程,起初並不激烈。


15世紀中葉,朝鮮世宗李祹有感於民眾的強烈需求,集結了一批優秀學者,嘗試創造一套比漢字更能適應朝鮮語特徵,也更容易學習、書寫的文字。


在此之前,朝鮮國民遇上沒有對應漢字的朝鮮語單詞,只能通過“吏讀”,用漢字拼寫讀音,思路近似小六子上週介紹的“萬葉假名”。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這不是長久之計。李祹與學者深入研究朝鮮音韻和漢字形體,隆重推出包含了28個字母符號的“訓民正音”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訓民正音”的圓圓圈圈圓圓,搭配橫、豎簡明筆劃,標準化了朝鮮語的讀音。一經頒佈,立馬獲得了平民婦孺的歡迎。


可人氣不等於地位。


花見花開的“訓民正音“沒有一舉越過漢字,成為半島主流,反而被扣上“不正式文字”的帽子,貶稱為“諺文”


這又是“小中華”在“大中華”面前的一種自謙。官方表示“諺文”僅用於掃盲,仍將漢字視為正式書面語。


但李祹留了一手,將“諺文”納入官吏科舉考試,在錢幣上進行刻印。


潛移默化之中,28個專屬於半島的字母深入人心。

只是沒有人能想到,未來的“訓民正音”將取代漢字,扛起半島民族氣節的大旗。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拐點的到來屈辱不堪。


19世紀,“大中華”的威望在戰爭中損失殆盡,失去身份依附的“小中華”,被迫走入被征討、佔領、殖民的歷史隧道。


當戰亂終於結束,飽嘗苦痛的韓民族,帶著怨恨的目光,回望曾經朝貢過的中國和一度被控制的日本,選擇在隧道的盡頭,將昔日同仁,當做不共戴天的敵人。


而那個被輕視了好幾個世紀的“諺文”,也在戰後揹負起民族主義的重擔,迅速翻身。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漢字在韓國為什麼不吃香了?


根本原因還是“大中華”捱了打。


1945年,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北部歸蘇聯託管,南部聽美軍指揮,迅速演變成朝韓分治的局面。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儘管南韓與北韓有諸多分歧,但在清算二戰惡果方面,被蘇聯和美國操控的二者都將漢字視為“日本殖民統治的殘影”,號召國民“重新認識本民族文化,純化發展”。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1949年韓國街頭,漢字招牌還很常見


1948年,朝鮮文專屬用途法頒佈,漢字被依法廢除,僅可以在過渡期間以括號的形式點綴在韓文後方。


而北朝鮮1949年立國後,更是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將漢字徹底拔除。


幾乎所有人回憶起這段廢止漢字的歷史,都會翻出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韓國舊報紙。


漢字之大勢已去,歷歷在目。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左邊是1948年的報紙,右邊是1987年的報紙


從在正文中大量使用漢字,鮮少運用韓文,到連人名都不再用漢字書寫,轉用韓文替代。


在韓國積累了兩千多年曆史的漢字,僅僅遭遇幾十年冷落,就基本退出了韓國人的生活。


朴正熙在位期間,漢字教育進一步被廢除。漢字不允許進入必修,不允許納入考試,甚至不得作為中小學生的課外輔導......


嚴打之下,90年代,不識任何漢字的韓文世代,終於形成。


年輕人掃墓時面對長輩的墓碑,已經看不懂那些漢字銘文。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當年創造了韓文的世宗李祹,在高漲的民族情緒下,也再次受到推崇。


他被印在一萬韓圓的鈔票上,被塑成雕像立在每所小學的校舍前。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還多次出演熱門韓劇,在《撲通撲通love》裡偶遇穿越到古代的高三少女,展開一段奇妙的情感......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電視劇尚且可以奉行娛樂至上的標準,架空歷史。


但當對漢字高度敏感的韓國“純血人”,組織起“國語淨化活動”,嚴密監視出版物中的“語言汙染”,鼓勵韓文的味道就變了。


有人甚至將首爾古蹟——景福宮正門光華門的匾額,替換為韓文“광화문”,標誌著歷史被篡改,理智輸給了情感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但韓文真的可以完全替代漢字嗎?


小六子對此不予置評,只舉幾個真實的例子,請大家品一品。


2009年,韓國京釜線二期工程開建,圖紙中韓文書寫的“防水(방수)材料”,被施工方誤解為“放水(방수)材料”,導致15萬根枕木報廢。


2016年,高分恐怖電影《哭聲》上映,引來全羅道谷城郡居民強烈抗議,因為“哭聲”(곡성)和“谷城”(곡성)在韓文裡傻傻分不清。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應谷城人要求,《哭聲》的宣傳海報加上了中文小字


此外,即使官方明令禁止漢字教育,限制報紙、雜誌的漢字使用率,但只要遇到專業名詞、學術概念,漢字還是要出來擔當,佔比率之高,達到90%


這就是為什麼,在韓文學會編纂的《大辭典》裡,漢字詞數量共有85527個,佔比52.1%,比韓文還略多一些......


當然,以上事實並不能說明漢字與韓文孰優孰劣。韓文簡單易學的特質,也是它不可否認的優點。


但在某種程度上,韓國廢止漢字教育,的確造成了閱讀理解上的麻煩。


即使韓國人退一步,將同音字的問題全盤接受。但當他們掏出身份證,看到上面用漢字赫然寫著自己大名的時候,也不得不面對漢字的基本使用需求。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未來怎麼辦?


韓國官方正為是否恢復漢字教育的問題爭論不休,與此同時,相當多的韓國大學則已經出臺規定,要求學生必須在畢業前考取漢字二級。


目前,“漢字能力資格證”和“託福英語證”“電腦應用能力資格證”一樣,成為了大學生就業的必備證明。中日韓合作建立“新三國”的經濟大背景,也讓急性子的半島韓民逐漸認識到,學習漢字並不意味著向他人認慫。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一系列潛移默化的態度轉變,帶來最直接的成果,就是“韓國知名學者”的“起源論”越來越少了。


去年網飛爆火的韓國喪屍劇《王國》,也大量使用漢字,毫不避諱地描摹著古朝鮮實情。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王國》中的一封全漢字血書


經歷了自卑和不甘的韓國,正在靠文化輸出和軟實力,找回失落的輝煌。


他們其實早就知道,漢字左右不了民族的危亡。


而如何用漢字,講好自己的故事?決定權在自己手上。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 《王國》截圖


韓國人為什麼那麼愛“發明”?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