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牛蒡的生長特徵是什麼?怎麼種植管理?

霧都山客


牛蒡是菊科牛蒡屬2~3年生的大形草本植物,別名是大力子,東洋蘿蔔,東洋人參,蝙蝠刺,惡實等,是以果實和根入藥的。



牛蒡的果實含有牛蒡苷,脂肪油,它的根富含蛋白質,糖,牛蒡的新鮮根含有多種成分,比如,咖啡酸,綠原酸,異綠原酸,另外還含有牛蒡酸,硬脂酸,棕櫚酸,亞油酸等成分,牛蒡全株含有抗菌的成分。

牛蒡的生長特徵包括植物學特徵和生物學特徵

①植物學特徵

牛蒡是2~3年生草本,高度是1.0~1.5米,上部多分枝,基生葉是叢生,莖葉是互生,葉比較大,有長的葉柄,表面有縱溝。牛蒡葉片是廣卵形或者是心臟形,下部的葉片的葉長是40~50釐米,寬度在30~40釐米,在莖上部的葉會逐漸的變小,在先端鈍圓並具有一個小尖頭,基部是心臟形,邊緣稍帶有波狀或者是呈齒芽狀,上面是深綠色,比較光滑,下面有密生的灰白色的短絨毛。呈頭狀花序叢生,著生在枝端,並排列成傘房狀,直徑是2~4釐米,花梗長是3~7釐米,表面上有線溝,密生比較細的茸毛,總苞球形,是由多數覆瓦狀排列的苞片組成的,苞片是披針形或者是線形的,基部是密揭,先端延長成針狀,末端是鉤曲,著生了多數筒狀的兩性花。花冠的先端有5淺裂,裂片是呈狹長的三角形,它的下部連合成筒狀,有雄蕊5個,生在花冠筒內的上部,和裂片是互生的,花絲是分離的,花葯連合在一起成筒,圍繞在花柱的四周。子房是橢圓形,下位,有1室,頂端是圓盤狀,在盤上著生分離的白色冠毛,花柱是細長的,柱頭有2個分叉,瘦果是略呈彎曲的長倒卵形,是灰褐色。它的花期是在6~7月份,果期是7~8月份。



②生物學特徵

牛蒡是既喜歡溫暖溼潤,又比較耐寒耐熱。它的種子在10~35℃的條件下都可以發芽的,發芽的適宜溫度是20~25℃,在30℃以上或者是15℃以下牛蒡的發芽都是不良的,植株的生長適宜溫度是20~25℃,在35℃的高溫條件下還能夠正常的生長,牛蒡葉片的耐寒能力是比較弱的,如果氣溫在3℃以下就會枯死,它的肉質根是耐寒性很強,可以耐受-20℃的低溫,在冬季上部枯死以後,肉質根是在地下進行越冬的,在翌年的春季發芽生長。

牛蒡是長日照植物,植株的生長要求比較強的光照條件,強光以及長日照是有利於植株的生長和肉質根的形成的,牛蒡種子比較喜光,光照對於打破種子的休眠是有促進作用的。

牛蒡是需水比較多的作物,從牛蒡種子的萌芽到幼苗的生長,都是喜歡比較高的土壤溼度。在牛蒡生長的中後期,也是需要比較多的水分的,但有一點是不能積水的,牛蒡需肥也是比較多的,主要是以氮肥為主,並適當的配合磷鉀肥。在肉質根的形成期對於鉀肥的需求量是大的。

牛蒡是深根性的植物,對於土壤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是在外土層深厚肥沃,質地是疏鬆的,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來栽種,適宜的土壤pH值為6.5~7.5。

牛蒡分佈比較廣,主產地在河北,吉林,浙江,遼寧,黑龍江,以東北的產量是最大的,浙江地區的品質比較優。

牛蒡的栽培和管理

①選地和整地

栽種牛蒡的種植地需要選擇土層深厚,(保證底層沒有石頭和樹根),排灌要順暢的砂壤土或者是半砂壤土,pH值在6.5~7.5之間。土壤黏重,地下害蟲比較多的,排灌條件比較差的,地下水位好的地塊是不能栽種牛蒡的,要不然就會出現肉質根開裂和分叉,並誘發漚根等病害的。

種植牛蒡,必須在播種前的15~20天就進行翻耕,並結合耕地每畝地要撒施腐熟的廄肥是3000公斤,和土壤混合均勻。當pH值低於6的時候,注意在翻耕時每畝地要撒施生石灰是80~100公斤。在曬地期間要注意打碎田間太大的土塊,要耙細耙平,開溝並做成畦。

進行過翻耕坑曬的土地能夠殺死一部分病菌和雜草,並且表土的鬆軟和肥沃,是有利於牛蒡的播種,出苗和幼苗的生長的。開溝要藉助機械來進行。深度要符合牛蒡的肉質根生長和發育的需要。開溝時每畝地要撒施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80~100公斤。注意開完溝再做畦。

②種子處理

❣用熱水燙種

為了可以促進牛蒡出苗快還整齊,在播種前需要用55~65℃的熱水進行燙種,種子和水的比例是1:5。在燙種的時候要用棒子在不停的攪動種子,直到水溫降到30℃的時候,再換成涼水繼續浸種12~24小時。


❣用藥液浸種

建議用0.5%~0.5%的高錳酸鉀進行浸種1小時來殺死種子表皮的病菌。然後再用清水洗乾淨就可以播入到溝內。

❣用藥粉來拌種

要用種重0.8%~1.0%的藥粉來拌種,這樣可以防治苗期的病害。常用於拌種的藥粉有25%的多菌靈,75%的甲基託布津,90%的敵克松原粉和40%的瑞毒鋁銅等藥粉。具體的方法是:把幹種裝入到塑料袋或者是大口的瓶內,再放入所要的藥粉,然後把袋口或者是瓶口封嚴實,並開始搖動種子,讓藥粉均勻的和種子表面黏糊(必須注意幹種拌幹藥粉是不可以加水的)。

③播種並覆膜

在播種之前要先在播種溝的一側施入符合肥是20公斤和尿素是10公斤/畝,這個是作為幼苗所需要的追肥。然後在播種溝內澆足底水,等到了水滲下去後再按照8~10釐米的株距來播入1粒飽滿的種子,在撒施殺蟲劑(比如呋喃丹)這個可以防治地下害蟲。每畝地用量是3公斤左右。在施藥後,要覆蓋1:1的細糞土在種子的上面,厚度大約是1~2㎝,(以不露出種子為原則)。不能夠過厚,也不能夠過淺,避免影響出苗,影響幼苗和肉質根的生長。在播種和覆土後必須及時的在畦面的兩側各開一條平直的壓膜溝,及時的覆蓋地膜。(如果當天不能夠及時的覆蓋地膜,注意在第二天覆膜之前必須補澆一次跑馬水後再覆蓋地膜,要不然會影響全苗。)



④田間管理

❣要進行破膜煉苗

覆蓋地膜後要勤觀察,查看墒情,有破孔要及時封土壓嚴實,牛蒡出苗大概需要7~9天的時間,出苗率達到80%時,用刀片在幼苗的正上方劃十字進行煉苗,在小苗有一片真葉時候要追施一次提苗肥,每畝地要施用稀的人畜糞液是15~20擔,注意要從膜孔灌入。在追肥之後並及時的用細土把膜孔以及播種溝封嚴和壓實,以防止水分從膜孔蒸發掉。這樣還可以起到除去溝內雜草的作用。

❣追肥和灌水

當牛蒡有3~4個真葉時,要根據田間的群體和個體的長勢及時的追補一次複合肥,一般情況下每畝地的用量是40~50公斤,要在灌水前破膜深施在兩株的中間,在灌水以後2~3天進行一次清溝和培土。具體的方法是:把操作溝內的土挖起搗碎均勻的覆蓋在畦面及培在牛蒡的根際。牛蒡是性喜溼潤的土壤,是怕澇又怕乾旱,適宜肉質根生長的土壤溼度是70%~80%,所以說,進行地膜覆蓋栽培是容易獲得優質高產的。在牛蒡的生長前期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澆水的,如果是必須灌水的高燥地,要選擇在晴天的上午灌半溝水來進行調解。在中後期的灌水要和追肥相結合進行,或者是在晴天的中午進行。一般情況下是15~20天灌水一次。在秋冬季降雨是必須及時的排除田間的積水,並且要撒施草木灰來降低田間的溫度,以防止出現漚根和葉片病害引起的早衰而出現減產。


❣進行根外追肥

在牛蒡葉片生長的盛期要用1:(300~500)倍的磷酸二氫鉀和1:800倍的硼砂溶液在下午4時後,進行均勻噴霧葉片的正反面(要特別注意噴施功能葉),建議5~7天一次,連續噴3次,這樣可以促進植株營養物質的轉換,提高產量和品質。

⑤病蟲防治

❣病害

牛蒡的病害主要有莖腐病,黑斑病,褐斑病和白粉病。在防治上必須注重以農業防治為主,要施用腐熟的農家肥,進行深厚高畦的規範化栽培,要科學施肥,並適時的排灌,調節田間的溫溼度,這些都是最根本的而且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發病的初期建議用25%的代森銨水劑1:600倍的液,72%硫酸鏈黴素1:1000倍的液,75%的百菌清1:700倍的液,等來進行噴霧。

❣蟲害

主要是有蚜蟲,紅蜘蛛以及黃曲跳甲。在防治上可以用高效低毒的低殘留農藥,比如,50%的來福靈,抗蚜威等1:1000倍的液。


⑥收穫

牛蒡是在8~9月份果實成熟時進行採收,要分批採集和曬乾,並打出果實,把雜質去掉,然後再曬至全乾就可以了。牛蒡的根,春播秋收一般情況下是在立冬前1~2天收穫,這個時間段產量是最高的,品質也是最好。如果是早春地膜覆蓋栽培的,是可以提早在8月份收穫,春夏播種的,在9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是隨時都可以收穫的。秋播越冬的牛蒡最適宜的採收期是在6月的中下旬進行。

在收穫時,要先割掉葉片,留下10~20㎝長的葉柄,用鐮刀把葉叢割去,然後又從壟的一側去深挖08~0.9米,注意不要傷到了根的表皮,當露出牛蒡的根,要手握基部拔出。採收時葉基部要保留1.5釐米切齊,把泥土和鬚根都清楚掉。

注意栽培技術,因為它和品質關係很密切,防止出現歧根和糠心變黑。


黃曉紅果果


牛蒡為兩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2米,主根肉質。花 期7〜9月,果期9〜10月。牛蒡為深根性植物,適應性 強,耐寒,耐旱,較耐鹽鹼,忌積水。牛蒡多生長於山坡、田 野、路旁、林邊,喜溫暖溼潤向陽環境,低山區和海拔較低 的丘陵地帶最適宜生長。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20〜 25. 6°C,發芽率為70%〜90%,種子壽命一般為2年。播種當年只形成葉簇,第二年才能抽莖開花結果。採收後的果實主要是用於牛蒡繁殖。1、選地整地牛蒡喜光線充足、溫暖溼潤的環境,較耐熱和耐寒,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肥沃的土壤中,以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為理想。牛蒡忌連作,前茬作物最好為油菜、蠶豆等作物,種植前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農家肥3000-4000公斤、過磷酸鈣50以及適量的複合肥。將其結合耕地放入土壤中,再耙細整平。2、播種牛蒡一般採用種子繁殖方法,選擇顆粒飽滿、無病蟲害的種植,將其放入溫水浸泡一天後,放置溫暖出用每天沖洗一次,直至種子露白即可播種。播種有穴播和條播的方法,條播可按行距60cm開一條2-3cm深的淺溝,將種子均勻的撒入溝內,在覆土即可。而穴播則要按株行距30×60cm進行挖穴,一般每穴播種5粒左右,播種後覆土稍鎮壓,在蓋土保溼即可。3、田間管理待種子出苗後,要在陰天或傍晚時將蓋草揭除,但幼苗生長到2-3片葉子時,要及時間苗,條播的按株距4-5,苗留一株,穴播每穴留2株,有多餘的可開學移栽或拔除。當幼苗生長到4-5片葉子時,要及時定苗,條播按株距30cm留一株,而穴播則每穴留一株。在間苗時要進行中耕除草,牛蒡生長較慢,如果雜草較多,會影響到生長,甚至導致死亡,所以中耕除草極為重要,整個生育期要中耕除草4-5次。4、肥水管理要想牛蒡生長快速,施肥是必不可少的,在播種後第二年4月時,要每畝追施農家肥1000公斤和磷酸二銨15公斤,將其撒施在地面,結合中耕將其翻入土壤中,在花期時每畝噴灑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可以促進開花結果。在乾旱時要及時澆水,雨季要及時排水,以免積水過多導致爛根。





陳俊偉62


牛蒡(Arctium lappa L.)別名牛蒡子、惡實、大力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主產於東北各省。以果實、根及葉(大夫葉)入藥。果實含牛蒡甙、牛蒡素以及七種木脂素類化合物即牛蒡酚A、B、C、D、E、F、H、γ-胍-η-丁酸、氯原酸。另含脂肪油25—30%,為軟脂酸、硬脂酸、油酸、亞麻油酸的甘油酯,並含有少量生物鹼、甾醇、維生素A樣物質、維生素B1等。根、葉含菊糖。藥理試驗證明:牛蒡子水煎液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動物實驗有利尿作用。果實味辛,性苦寒。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散結解毒功能;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癰癤瘡等症。根味苦、辛,性寒。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癤腫毒、溼疹等症。葉有疏風利水作用。

一、形態特徵

株高1—2m。主根肉質。莖多分枝,略帶紫色。基生葉叢生,中部以上葉互生,具柄;葉片卵狀心形至闊卵形,邊緣具細鋸齒或呈微波狀,葉背密被白色綿毛。頭狀花序排列呈傘房狀;總苞片先端彎曲呈鉤刺狀;花全為管狀花,紫紅色。瘦果長橢圓形或倒卵形,略呈三稜,表面灰褐色,有斑點;冠毛淡褐色,呈短刺狀。

二、生物學特性

適應性強,耐寒。多生於山坡、田野、路旁、房前屋後,但喜溫暖溼潤向陽環境,低山區和海拔較低的丘陵地帶最適宜栽種。

種子發芽適溫20—25℃。發芽率70—90%。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與整地

選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為好。牛蒡的適應性較強,一般山坡荒地、畦旁溝邊、田邊地頭、房前屋後等地均可種植。翻地20—30cm深,耙細、整平,每畝施入廄肥2000—3000kg,做150—180cm寬畦。

(二)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以直播為主。春播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秋播在8—9,月間。按50—80cm距離開淺溝,進行條播;也可按80—100cm株距穴播,每穴點入種子5—6粒。播種前,將種子放入30—40℃溫水中浸泡24小時,播後覆土3—5cm,稍加鎮壓後澆水,15天左右可以出苗。此外可以育苗移栽,於3月上旬在苗床上播種,5月上旬移栽。

(三)田間管理

幼苗期或春季返青後,要進行鬆土,苗高10—20cm時進行間苗,條播者按株距50cm留健苗1株,穴播者每穴留1—2株,同時進行補苗,間、補苗後澆透水。苗高20cm時要追肥培土。第二年基生葉鋪開時,不再進行除草,伹要追肥2—3次,每畝每次施人糞尿1500—2500kg,或硫酸銨5—10kg。







農村婆媳幸福生活


牛蒡別名大力子、蝙蝠刺、樹根菜、東洋參等,為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是一種藥食兼用的無公害綠色蔬菜,其肉質根芳香獨特,細嫩香脆,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澱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經常食用能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延緩人體衰老,並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生,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一千多年前日本從中國引進並改良成食物,在日本佔據臺灣時曾在臺南要求當地農民大量種植,主要原因是臺南有曾文溪畔松沙土質、北迴歸線氣候加上有名的阿里山延脈造就其當地牛蒡得天獨厚的珍貴性,在臺灣已作為蔬菜食用多年,有牛蒡發祥地之稱。屬桔梗目,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基生葉寬卵形,長達30釐米,寬達21釐米,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成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瘦果倒長卵形或偏斜倒長卵形,兩側壓扁,淺褐色。花果期6-9月。主要分佈於中國、西歐、克什米爾地區、歐洲等地。中國牛蒡的種植主要產地分佈於江蘇省和山東省,江蘇省的徐州豐縣、沛縣,山東省的蒼山種植歷史悠久,面積規模較大。

一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質直根,長達15釐米,徑可達2釐米,有分枝支根。莖直立,高達2米,粗壯,基部直徑達2釐米,通常帶紫紅或淡紫紅色,有多數高起的條稜,分枝斜升,多數,全部莖枝被稀疏的乳突狀短毛及長蛛絲毛並混雜以棕黃色的小腺點。基生葉寬卵形,長達30釐米,寬達21釐米,邊緣稀疏的淺波狀凹齒或齒尖,基部心形,有長達32釐米的葉柄,兩面異色,上面綠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黃色小腺點,下面灰白色或淡綠色,被薄絨毛或絨毛稀疏,有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及黃色小腺點,但中下部常脫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樣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葉小,基部平截或淺心形。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花序梗粗壯。總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徑1.5-2釐米。總苞片多層,多數,外層三角狀或披針狀鑽形,寬約1毫米,中內層披針狀或線狀鑽形,寬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長,長約1.5釐米,頂端有軟骨質鉤刺。小花紫紅色,花冠長1.4釐米,細管部長8毫米,簷部長6毫米,外面無腺點,花冠裂片長約2毫米。

瘦果倒長卵形或偏斜倒長卵形,長5-7毫米,寬2-3毫米,兩側壓扁,淺褐色,有多數細脈紋,有深褐色的色斑或無色斑。冠毛多層,淺褐色;冠毛剛毛糙毛狀,不等長,長達3.8毫米,基部不連合成環,分散脫落。花果期6-9月。

二 生長習性

1 溫度

牛蒡喜溫暖氣候條件,

既耐熱又較耐寒。種子發芽適溫20~25℃,植株生長的適溫20~25℃,地上部分耐寒力弱,遇3℃低溫枯死,直根耐寒性強,可耐-20℃的低溫,冬季地上枯死以直根越冬,翌春萌芽生長。

2 光照

牛蒡為長日照植物,要求有較強的光照條件。

3 水分

牛蒡是需水較多的植物。從種子萌芽到幼苗生長,適宜稍高的土壤溼度;生長中後期也要求較溼潤的土壤條件,但田間不能積水,夏季若積水12h,直根將發生腐爛。

4 土壤和養分

作蔬菜栽培時,

選擇土層深厚、疏鬆的沙土或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5~7.5為宜。 三 牛蒡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

栽培上可選用新林1號、柳川理想、東北理想、白膚等品種。其中新林1號食用的肉質根表皮呈金黃色、品質優、生長勢強、抗病、耐乾旱、產量高,比一般品種增產10%以上,是目前牛蒡生產上的最佳品種,品質也符合國際市場需求。柳川理想肉質根呈圓柱型、光滑、長度大,具有增產潛力大、耐寒性強、長勢旺、皮色好、香味濃、採收期長的優點,但秋播不宜過早,以免先期抽薹。東北理想肉質根外觀呈淡黃色,肉白色,條型大、長、光滑,產量高,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種。白膚肉質根呈淡褐色,肉質柔軟,條型大、長,剝皮後肉質根變褐程度輕,較受消費者歡迎。

2整地做畦

在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進行深翻耕。播種前施肥碎土,開溝起壟做畦,一般畦寬80cm左右。撒施充分腐熟的廄肥45~60t/hm2、碳銨750~1 200kg/hm2、過磷酸鈣1 500kg/hm2,碎土後開溝做畦,深埋肥料,整平畦面。

3種子處理

播種的前一天精選種子,除去秕粒籽和畸形、小粒的種子,並置於太陽下曬3~4 h,種子處理一般有3種方法。一是熱水燙種。為使牛蒡出苗快而整齊,播種前用55~65℃熱水燙種,種子與水的比例為1∶5,燙種時用木棍輕輕攪動至水溫降到30℃時,加入涼水,在室溫下繼續浸種10~12h。二是藥液浸種。用0.6%~0.7%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min,或用1%~2%的福爾馬林溶液浸種40~50min,然後用清潔水清洗乾淨,再繼續浸種8h。三是藥粉拌種。用種子重量0.7%~0.8%的藥粉拌種,可防治苗期病害,常用拌種的藥粉是25%多菌靈、70%甲基託布津、50%代森錳鋅和40%的瑞毒鋁銅。拌種時,將精選過的種子裝入塑料袋內,再放入所需藥粉,密閉袋口,搖動種子,使藥粉均勻地粘附在種子表面。

4播種

牛蒡在我國多為露地栽培,栽培季節可分為春秋兩季。春季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秋季一般10月上中旬播種。播種量以3.75kg/hm2左右為宜。在已經準備好的壟上開溝,溝深5~7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如墒情不足時,可帶水播種,等水下滲後,將種子撒入溝內,再覆蓋土壤,厚1.5~2.0cm,拍平壟面。

5田間管理

牛蒡播種後5~7d即可出苗,出苗後要及時查苗。當牛蒡長到2~3片葉時定苗,株距在6~8cm。對缺苗穴進行移苗補栽,可用小鏟深挖,帶土移栽,不傷主根,栽後澆水穩苗,次日再澆,以保成苗。牛蒡幼苗生長緩慢,苗期雜草較多,應及時中耕除草。對雜草偏重的地塊,可用除草劑除草,可用10.8%高效蓋草能375~450 mL/hm2對水750~900 kg,牛蒡出苗後在雜草出苗至生長盛期均可噴藥。也可用50%的精禾草克750~900mL/hm2對水225~300 kg,在雜草三至五葉期時選擇傍晚用藥。在封行前的最後一次中耕時,應向根部培土,以利植株生長。牛蒡整個生長期內,可進行3次追肥。第1次在植株高30~40cm時,在壟頂開溝追施尿素150 kg/hm2;第2次在植株旺盛生長時結合澆水撒在壟溝裡,施尿素120~150kg/hm2;第3次在肉質根膨大後,可用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75 kg/hm2追施,最好用木棍打孔,把肥料施入10~20cm深處,然後封嚴洞,以促進肉質根迅速生長。牛蒡生長前期要澆水防旱,水量不宜過多。如果是秋播最好在11月下旬澆1次越冬水。春季直播的牛蒡,要防止夏季大雨灌溝,保證雨止水乾,不留積水。牛蒡生長後期一般不宜澆水,注意排水。

6病蟲害防治

牛蒡病害主要是細菌性黑斑病和白粉病。雨季易發生黑斑病,可用波爾多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高溫季節易發生白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進行防治。對於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與底肥同施防治。蚜蟲可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施防治。連紋夜蛾可用氧化菊酯1500倍液噴霧防治。

7適時收穫

牛蒡的生育期150d左右。過早收穫,肉質根尚未長成,產量較低;過遲收穫,則肉質根老化,影響品質。春播的大約在9月下旬開始收穫;秋播的在翌年5月中下旬收穫。採收時,可用鐮刀將地上莖在距地面20cm處割掉,然後由壟側開挖,露出肉質根後拔出,洗淨颳去黑皮曬乾即可。


農村小文文哥


我是傑哥:

牛蒡為兩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2米,主根肉質。花 期7〜9月,果期9〜10月。牛蒡為深根性植物,適應性 強,耐寒,耐旱,較耐鹽鹼,忌積水。牛蒡多生長於山坡、田 野、路旁、林邊,喜溫暖溼潤向陽環境,低山區和海拔較低 的丘陵地帶最適宜生長。

田間管理注意事項

1、破膜練苗 覆膜後要進行田間調查。一查覆膜情況是否達到保溼保墒情的要求,若有破孔及時用細土封嚴壓實。二是查出苗已否(牛蒡播種至出苗約需7-9天),待苗出80%以上時,用刀片對準幼苗正上方劃十字練苗。小苗一片真葉時追施一次提苗肥,每畝用人畜糞液15-20擔,從膜孔灌入)。追肥後及時用細土將膜孔及播種溝封嚴壓實,防止水分從膜孔蒸發,同時還可起到除去溝內雜草的目的。

2、追肥和灌水 牛蒡3-4個真葉時,根據其田間群體和個體長相及時補追一次複合肥,一般每畝田用量40-50kg,於灌水前破膜深施於兩株中間。灌水後2-3天行一次清溝培土。方法是將操作溝內土挖起搗碎均勻地覆於畦面及培於牛蒡根際。 牛蒡性喜溼潤土壤,怕澇又怕乾旱,適宜肉質根生長的土壤溼度為70-80%。因此,地膜覆蓋栽培易獲優質高產。 在牛蒡的生長前期一般不灌水,對必須灌水的高燥地,應選晴天上午灌半溝水進行調節。中後期的灌水與追肥結合進行,或選晴天中午進行。一般15-20天灌一次。秋冬季降雨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並撒施草灰降低田間溫度,防治漚根及葉片病害引起的早衰而出現減產。

3、根外追肥 在牛蒡葉片生長盛期用1:300-350倍的磷酸二氫鉀和1:800倍的硼砂溶液(16型噴霧器KH2PO4為50g.B.20g)於下午4:00後均勻噴霧葉片正反面(特別注意噴施功能葉),5-7天一次,連噴3次,可促進植株營養物質的轉換,提高產量和品質。

病蟲防治

1、病害 牛蒡的病害主要有莖腐病、黑斑病、褐斑病和白粉病。防治上要注重以農業防治為主;施用腐熟農家肥,深溝高畦規範化栽培,科學使用追肥,適時排灌調節田間溫溼度等是最根本而有效的防治。發病初期用25%代森銨水劑1 :600倍,72%硫酸鏈黴素1 :1000倍;75%百菌清1 :700倍,50%撲海因1 :700倍,64%殺毒礬1 :500倍;25%粉鏽靈1 :2000倍液噴霧。

2、蟲害 主要有蚜蟲、紅蜘蛛及黃條跳甲。防治上可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抗蚜威、50%來福靈、73%克蟎特、5%尼索朗1:1000倍防治。做到以上幾點應該沒有問題了,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建寧傑哥


牛蒡為兩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2m,根為肉質。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牛蒡為深根性植物,適應性強,耐寒抗旱,耐鹽鹼,忌積水,多生長在山坡、田野、路邊、林地等溫暖溼潤向陽的環境,低山區及丘陵地帶最適宜其生長。

牛蒡的栽培技術:

一、因牛蒡屬深根性植物,故需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易於排灌的沙壤或半沙壤土,PH值在6-7.5之間且底層無石頭的地塊為宜。

二、翻耕曬地、熟化土壤 種植牛蒡的土地,必須在播種前15-20天進行翻耕,結合耕地每畝撒施腐熟廄糞3000kg,並與土壤混合均勻。若PH值低於6的,翻耕時每畝撒施生石灰80-100kg。曬地期間注意打碎田間大土塊,耙細耙平為開溝作畦奠定基礎。

三、開溝、施基肥和作畦

1、開溝與基肥施用 通過翻耕炕曬後的土地,能殺死一部份病菌和雜草,且表土鬆軟肥沃,為牛蒡的播種、出苗和幼苗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開溝,一般是用旋耕開溝作畦機進行。這種機器開溝不僅工效高,而且旋耕的深度(80-100cm)符合牛蒡肉質根生長髮育的需要,生產出的產品細長均勻、分杈少、商品合格率高。開溝時先用N.P.K為15 :15 :15的三元複合肥每畝80-100kg,按80cm的行距撒施於開溝機的前方。然後開動機器依次開溝。若開溝機旋耕不到的地方,以人工深挖後作畦。

2、作畦 經旋耕機開挖過的“溝”,土層深厚鬆軟,澆水後易下沉漬水,不太適宜牛蒡的中後期生長,為解決這一矛盾,須在開溝機開好“溝”後再行人工作畦。方法是將操作溝(即行間)內的鬆土提到畦面上,邊提土邊用腳踏實畦面表土,使播種畦的土壤落實而又較疏鬆一致,有利保持良好的墒情。作好的畦面一般高25cm、寬40-50cm;操作溝深不低於20cm、寬40-45cm。最後在畦面的中心,開一條深5-6cm的小淺溝,為澆水後播種奠定基礎。

四、種子處理

1、熱水燙種 為促進牛蒡出苗快而整齊,播種前需用55-65℃熱水燙種,種水比為1:5。燙種時用棒子不停地攪動種子至水溫降至30℃時,再換涼水繼續浸種12-24小時。

2、藥液浸種 用0.5-0.8%的高錳酸鉀浸種1小時殺死種表病菌。然後用清水洗乾淨即可播入溝內。

3、藥粉拌種 用種重的0.8-1.0%的藥粉拌種,防治苗期病害,常用於拌種的藥粉有25%的多菌靈,70%的甲基託布津,90%敵克松原粉,40%瑞毒鋁銅等。其方法是將幹種裝入塑料袋或大口瓶內,再放入所需藥粉,然後將袋口或瓶口封嚴,並搖動種子,使藥粉均勻粘糊種子表面(注意:幹種拌幹藥粉,切勿加水)。

五、播種覆膜 播種前先在播種溝的一側施入複合肥20kg和尿素10kg/畝,作為幼苗所需的追肥。然後在溝內澆足底水,待水滲透後按8-10cm的株距播入1粒飽滿的種子,再撒施呋喃丹或涕滅威殺蟲劑,防治地下害蟲,每畝用量3kg左右。施藥後覆蓋1:1的細土糞於子種上,厚度1-2cm(以種子不外露為原則)。過厚過淺都不利於出苗和影響幼苗及將來肉質根的生長。 播種及覆土後要及時在畦面的兩側各開一條平直的壓膜溝,並及時覆蓋地膜。若播種的當天不能及時覆蓋地膜者,第二天覆膜前一定要補澆一次“跑馬水”後再覆蓋地膜。否則影響全苗。

六、田間管理

1、破膜練苗 覆膜後要進行田間調查。一查覆膜情況是否達到保溼保墒情的要求,若有破孔及時用細土封嚴壓實。二是查出苗已否(牛蒡播種至出苗約需7-9天),待苗出80%以上時,用刀片對準幼苗正上方劃十字練苗。小苗一片真葉時追施一次提苗肥,每畝用人畜糞液15-20擔,從膜孔灌入)。追肥後及時用細土將膜孔及播種溝封嚴壓實,防止水分從膜孔蒸發,同時還可起到除去溝內雜草的目的。

2、追肥和灌水 牛蒡3-4個真葉時,根據其田間群體和個體長相及時補追一次複合肥,一般每畝田用量40-50kg,於灌水前破膜深施於兩株中間。灌水後2-3天行一次清溝培土。方法是將操作溝內土挖起搗碎均勻地覆於畦面及培於牛蒡根際。 牛蒡性喜溼潤土壤,怕澇又怕乾旱,適宜肉質根生長的土壤溼度為70-80%。因此,地膜覆蓋栽培易獲優質高產。 在牛蒡的生長前期一般不灌水,對必須灌水的高燥地,應選晴天上午灌半溝水進行調節。中後期的灌水與追肥結合進行,或選晴天中午進行。一般15-20天灌一次。秋冬季降雨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並撒施草灰降低田間溫度,防治漚根及葉片病害引起的早衰而出現減產。

3、根外追肥 在牛蒡葉片生長盛期用1:300-350倍的磷酸二氫鉀和1:800倍的硼砂溶液(16型噴霧器KH2PO4為50g.B.20g)於下午4:00後均勻噴霧葉片正反面(特別注意噴施功能葉),5-7天一次,連噴3次,可促進植株營養物質的轉換,提高產量和品質。

七、病蟲防治

1、病害 牛蒡的病害主要有莖腐病、黑斑病、褐斑病和白粉病。防治上要注重以農業防治為主;施用腐熟農家肥,深溝高畦規範化栽培,科學使用追肥,適時排灌調節田間溫溼度等是最根本而有效的防治。發病初期用25%代森銨水劑1 :600倍,72%硫酸鏈黴素1 :1000倍;75%百菌清1 :700倍,50%撲海因1 :700倍,64%殺毒礬1 :500倍;25%粉鏽靈1 :2000倍液噴霧。

2、蟲害 主要有蚜蟲、紅蜘蛛及黃條跳甲。防治上可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抗蚜威、50%來福靈、73%克蟎特、5%尼索朗1:1000倍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