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商湯最後的"仁德",殷末三大賢者各自的結局

商朝末期的歷史,相信很多朋友的認知都停留在《封神演義》這部書裡。但也確實這部神話鉅著對我們這批80後的人來說意義匪淺。

在真實的歷史上,商朝末年,確實出現了許多的能人異士。可是帝辛的剛愎自用,使得這個如此強大的國家敗得摧古拉朽一般。

在商末,有三個"大賢者",史稱"殷末三仁"。這三個人就是比干、箕子和微子。比干作為有名人物,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而另兩位可能大家就不那麼熟悉了。雖然說另兩位的名氣完全不及比干,但在歷史上,最後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我這三位末世賢者。

商湯最後的

三位賢者之中,比干的"仁",是因為他輔政時的仁德,是因為他以死進諫的忠心。而箕子被稱為"仁",是因為他的見微知著,可以算作殷商末期的"智囊",他主張法授聖君、教化百姓。而微子的"仁",是因為他的識時務。

《論語·微子》記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之。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從這裡開始"殷末三仁"的稱呼就開始出現了。

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篇中也提到過三仁的事蹟,"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碎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

我們先來看一下比干,王叔的家鄉在沬邑(在今天河南地區),因封於比地,故稱比干,也稱王子比干 ,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子受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元老級的人物。

比干幼年的時候勤奮好學,很早就授以少師,輔佐商王帝乙。還接受託孤之重,輔佐商紂王帝辛,歷經兩朝,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成為"亙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後來到了唐太宗時期,追贈太師,諡號忠烈。

商湯最後的

在《封神演義》中,說的是比干因為納諫遭到了帝辛和妲己的記恨,被設計挖心,最後還被妲己破了法術而死。雖然故事裡說得十分神奇,但是對於歷史上來說,其實也算是沒有講錯。

微子,名啟,後因避漢景帝劉啟諱,更其名為開。子姓,宋氏,周朝宋國的開國始祖。帝乙的長子,帝辛的長兄。

歷史上說帝辛雖然有雄才大略才,但脾氣不好,且剛愎自用,不是治國理政的料。所以帝乙本來想立的是長子微子,但最後迫於禮制只能立了帝辛。

商湯最後的

雖然微子與帝辛為同母所生,但他的母親在生微子的時候身份還是妾的身份,只是在生帝辛的時候才提升為正室。帝辛在位期間窮兵黷武、一意孤行、嗜殺臣子,這使得全國上下怨聲載道。

在這個時候西伯侯姬昌廣施仁政,招徠許多人才,還得到無數百姓愛戴,這時姬昌也有意自立為王,這個舉動對殷商的穩定造成了巨大威脅。

微子作為哥哥,作為"核心領導成員"也多次勸諫帝辛,始終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時候他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遠離是非之地。

其實這個想法,微子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找太師與少師商量,他提出了兩個問題:

1."如今這個狀況國家會怎麼樣?"

2."萬以殷商倒了是留下來一起死呢?還是先跑?"

第一個問題肯定不容樂觀,畢竟整個國家的矛盾多多,帝辛又聽不進去,亡國是妥妥的了。第二個問題太師給他的答案是"留不留下來都無所謂了,反正改變不了啥。就是以身殉國,那也改變不了現在的情況。"

微子是個明白人,他準備好了一切選擇了離開。

商湯最後的

直到商朝滅亡之後,微子才回到故都,此時已改朝換代,他來到武王的軍營前,袒露上身,雙手背縛,跪地膝行,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向武王請罪,並獻上殷商的宗廟禮器。周武王為了表示自己的厚德,復其爵,還其地。微算作"降臣",好在自己的封地還有留存,最後這個地方就成為了宋國,故後世稱其為宋微子,微子的後人都以國為氏,稱宋氏。

所以,微子成為了宋國初代國君和宋姓的祖先。當然,很多人都不恥於微子這種降周的行為,畢竟他也是商朝的王子,變成了大周的諸侯,頗有"忘祖"之嫌。但他也是三賢者之中,最能審時度勢的,不僅讓自己有個善終,還"曲線救國"保留了殷商的血脈。

箕子是紂王的叔父,和比干一樣,屬於"老前輩"了。箕子,名胥餘,與比干一樣官居太師,封於箕,故稱"箕子"。

商湯最後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為箕子立碑,贊其一生的功績,給出了"正蒙難、法授聖、化及民"的評價。這句話中的"正蒙難",說的是箕子在商朝仕官的時候,帝辛暴虐荒淫,不聽勸諫,反將箕子囚禁,貶為奴。

"法授聖",說的是周朝建立之後,武王前去拜訪希望他能繼續為周朝效力,箕子拒絕了武王的邀請,但還是向其教授了治理國家的方法。

商湯最後的

"化及民",則指箕子帶著部分殷商遺民東渡朝鮮,將商朝的先進技術、文化帶到了朝鮮半島,教化百姓,惠及臣民的事蹟。所以,可以這麼理解現在的南北韓都是殷商的後人。《史記·宋微子世家》也記載了這樣的經過:"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

後來,箕子路過故殷廢墟的時候,感嘆宮室毀壞,遍佈雜草叢生。箕子欲哭不能,作了《麥秀之詩》:"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詩句中,箕子將亡國的淒涼與亡國原因勾勒出來,可以說箕子無負於殷商。

其實這三位賢者,在位及朝臣的時候,所作所為都無愧於殷商。只是在那個紛亂的年代裡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大廈將傾的現狀,這不得不說是一大悲劇。但像微子這樣能識時務,生前成就萬戶侯,生後萬世美名揚的,可謂是高人中的高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