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近日,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報告發布:新冠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立刻,跟野生沾邊的都被戴上了緊箍咒!朋友圈炸鍋了,繼蝙蝠、蛇、穿山甲之後,“知了猴”也中招或成為新的冠狀病毒潛在宿主。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其他幾樣怪物被認為是病毒宿主時,我沒感覺異常,因為單從長相上觀察,它們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今天把“知了猴”也劃拉進來,我就有些激動了,這玩意兒是多好的乖寶寶啊,怎麼也帶毒?大冬天有“知了猴”嗎?聯想太豐富了!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知了猴”即——知了,是蟬的幼蟲,知了猴蛻變以後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蟬。知了猴生活在地下,況且是吸食樹根汁液,不是以動物為食,它怎麼就成宿主了呢?是不是宿主要有依據,千萬種野生動物各有各的特性,就我個人認為“知了猴在”地下生長三年後才拱出土,怎麼可能是呢?這種懷疑目前不要草木皆兵,沒有任何益處。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知了猴是一種非常有營養成分的一種食物,作為昆蟲的食材,一到夏天的傍晚,人們成群結隊的去找知了猴,烹炸油煎那美味別提多棒了!其身上的蛋白質含量是非常高的,大約有70%左右差不多和牛肉雞蛋的3~5倍,它的脂肪含量也是很高的,大約有15%,同樣的情況之下也會比牛肉和雞蛋高出2~3倍,而吃知了猴更是歷史悠久。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蟬在漢朝以前不僅是可吃的一種美食,而且還是帝王筵席上的佳餚,是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到了物質豐富的今天,知了猴的營養價值更是被世人瞭解,而且還兼具藥效,蟬蛻是明目的中藥材,所以在部分地區養殖知了猴也是一門發家致富的路子。多年來也未有食後有異常的報道。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這次疫情來的突然,來源也是撲朔迷離,民眾間熱議不斷,2月24日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除常見家畜家禽、水生野生動物和列入畜牧法規定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之外,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均禁止食用,人們關注的部分昆蟲和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因不屬於規定中可食用範圍,理應停止食用,“知了猴”也在禁止食用的範圍內。國家出臺的政策肯定是對人民有利的,總之一句話,不管是不是宿主吧,老話說的好,病從口入不讓吃就不吃了唄。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病毒很弱小,病毒一到旦離開宿主,只能活很短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病毒需要宿主才能留存、複製、繁衍,它依附於人類;一些脾氣不好破環力強大的病毒和無數人類同歸於盡;而有的病毒也會混入人類的基因組,成為人類一部分。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中國有句名言叫研究成果,科學是靠研究的,不是瞎猜!也就是說無論什麼你只有去深入的去研究,才能得到結果,而我們現在不能只用想象就可以知道結果,有些不嚴謹。民眾受困於肺炎無法出門的這段時間裡,四川的大熊貓在國道上散步,吉林拍到了比丹頂鶴還珍稀的金雕,廣東發現了60只全球第二瀕危的水禽黑臉琵鷺,四川西藏多地再次拍到雪豹出沒,我家的空氣質量指數都從日常的200多降到了30,到底誰才是萬物之靈,誰才是地球之患?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發佈:①「新冠病毒中間宿主尚未查明」;②中國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主要在家庭中發生;③「新冠肺炎病毒幾乎人人易感」,感染後是否具有免疫力需進一步研究;④「患者感染後平均5-6天出現症狀」,多數為輕症病可痊癒,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為年齡60歲以上。另一方面,冠狀病毒全球都有,目前確實不清楚源頭。WHO說,“應避免涉及地域的汙名化語言,沒有任何益處。”

鄉村常見的“知了猴”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麼?還能吃麼?

關於新冠病毒的這些知識,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知道,懂得分辨,才能戰勝疾病。生命就是盡情咆哮,再粗糙,也值得你昂頭挺胸,不低頭不認輸地驕傲。正是因為疫情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的付出還有醫學專家的攻關,他們身上溫暖人心的閃光點。指引我們前進!他們的存在,賦予渺小的我們,大大的希望!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