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历史有哪些战争纯粹是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呢?

mmymmy74488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灭楚之战,秦始皇先是安排年轻的将军李信,率领秦军20万,结果被楚军打了大败,秦始皇痛定思痛,认识到秦国大将王翦主张用60万军队攻楚是正确的,于是就派大将军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楚国。

王翦率军到达楚国边境后,应用谋略不急于与楚国的军队决战。采取的坚守阵地,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的方法以等待时机,当楚军放松了警惕、不加防备的时候,王翦率60万大军与楚军展开了决战。由于秦军后勤保障到位,加上训练有素,士兵个个身强力壮,有很强的战斗力。楚军被打的一败涂地,楚国也就灭亡了。


求圆4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之初,各个解放区都搞了野战兵团,而且基本上都不是军区司令挂帅,而是另外选择资历浅一些的将领担任野战兵团指挥员。比如西北军区的野战兵团司令员张宗逊,华北军区的野战兵团司令员是杨得志,冀鲁豫军区一度是宋任穷,而华东军区新四军则是改编为华中军区,隶属于华东军区,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但最后打出来的只有粟裕,其他人都没有能打出来。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晋察冀军区人多枪多,物资充足,但中央对聂帅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太有信心,所以命令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合力,贺龙负责军事指挥,发动了大同集宁战役,试图打通两个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但是一仗打下来,打成了胶着状态,而且造成了一些损失,于是中央命令部队撤下来了。这之后,晋绥军区和西北军区合并,部队也交给了西北军区,贺龙就当军区副司令去了,主要负责后勤,聂帅也基本上告别了战役指挥。

之后,晋察冀军区进行改编,单独组建了一个小规模的野战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杨成武任政委,华北军区的局面才逐渐稳住,通过清风店等战役,晋察冀军区的形势才开始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华北战区在解放战争之初的战绩,在各个战区中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和华东战区相比,和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相比,华北野战军的战绩就更显得缺乏说服力了。所以,到解放战争后期,华北军区的部队被大量拨归东北野战军指挥,比如黄永胜纵队,就是从华北军区拨归东北军区指挥的。

西北军区一开始组建的野战兵团,大约三四万人,张宗逊为司令员,先打了西府战役,也就是第一次西府战役,结果同样在马家军和胡宗南联手配合的攻势之下,西北野战军也打成了焦灼状态,实际上是打了败仗,之后中央对西北军区的人事也进行了调整,改为由彭总直接负责指挥,局面也逐步好转了,而张宗逊则改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之后再未直接参加过战役指挥。

还有中原战区,在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得悉国军将对中原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之后,从冀鲁豫等根据地抽调了一部分部队,进入中原战区,以加强中原战区的战斗力,比如皮定均旅就是从冀鲁豫调过来的。军区司令员为李先念,野战军一度准备由王树声但任司令员。此外,南下湘赣建立根据地未成而返回的王震所率的部队,也在路过中原解放区的时候,李先念电报中央,请求暂留中原军区协助作战,也留下了。但中原解放区最后还是不得不突围。之后,李先念、王树声等人也基本上没有再参加过战役指挥。

仅有的两个例外,实际上主要就是粟裕和陈赓,一路打胜仗,硬是打出来了,以至于陈老总后来说过,粟裕、陈赓将要和彭刘林并驱争先,尤其是粟裕,逐步成长为战区的主要战役指挥员,不仅率领新四军主力改编出来的小规模的华中野战军连战皆胜,在苏中七战七捷,成为解放战争第一年中歼敌最多的部队,而且奉命北撤山东之后,整个华东军区的野战部队也逐步都由他指挥了。陈老总调中原军区之后,粟裕更是以代司令员的身份在华东继续指挥。

山东原定林总负责指挥,但是国军抢占东北,不得已将林临时调往东北,陈老总则北调山东,但山东在狗军重点进攻之下,始终无法摆脱被动局面,于是中央先准备将徐帅派往山东负责军事指挥,徐帅生病尚未痊愈,所以又改命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山东,和山东的部队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则由粟裕负责。而粟裕到了山东之后,也不负使命,连战皆捷,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中央领导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稳步提高。

从这个角度说,中央一开始的布置中,粟裕的地位其实和杨得志、张宗逊等人是一样的,但其他人都没能打出来,只有粟裕不断打胜仗,不断成建制的歼灭敌人,最终成长为大战区的战役指挥员。而解放战争一开始任命的其它几个战区的野战兵团指挥员,好一点的如杨得志始终保持着主要的战役指挥职务,差一点的就基本上都离开一线野战兵团的战役指挥岗位了,而且之后再解放战争中也再未得到战役指挥的机会。

不过,也是因此,才造成了粟裕虽然战绩比绝大多数元帅都高,但地位却始终不及他们的结果。其中的原因,除了资历相对比较浅一些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部队越来越多,打的仗规模越来越大,但大多数后来由他在战役指挥中指挥的部队在历史上和他并无太深的渊源,其成长和发展更是粟裕没有参与的,而他指挥起来如臂使指的部队,也就是华野一纵、四纵和六纵,则是他自己参与组建和发展起来的部队,也就比较顺当。而山东部队因为之前抗战时期和粟裕并无太多交集,所以才出现了济南战役中许世友直接电报中央要求更改命令的情况。

粟裕这个情况和历史上的一些名将,比如韩信的情况其实是很相似的。虽然韩信曾经指挥过的部队多达三四十万人,但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部队都是刘邦亲信的将领在统领或者组建、发展起来的,战役上可以归他指挥,但历史上和他并无太深的渊源,只要刘邦一句话,这些部队随时都可以改由其他人指挥。尤其是部下还有类似曹参这种持有刘邦集团原始股的高级将领,就更不是韩信可以随便使唤的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韩信虽然一度兵力强大,但并没有能力在齐地直接背叛刘邦,自立为王的原因。


萧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可以说是毛主席执掌帅印后首次组织指挥的大兵团作战,当时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后已拥有了三万余人大军,但是军中指挥员尚缺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大敌当前军中众说纷纭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关键时刻,已经具备有丰富指挥经验的毛主席力排众议并说服了大家,在前两次作战中毛主席巧妙用兵成功粉粹了数倍于己敌人的围剿,不仅令全军折服而且也树立了威信,到了第三次反围剿时已经没有了争论,完全听毛主席的指挥。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敌人围剿的兵力超过了十万人而红一方面军只有三万,在兵力及装备上占尽了绝对的优势。如何粉粹敌人的围剿军中大部分将领主张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后来被毛主席否决了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避其锐气,放敌人进来抓住其弱点,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兵力给予分割围歼。

战争的进行正如毛主席的预料那样,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十八师太轻敌了自己跳了出来,近九千人被红军一一加以分割围歼了,还缴获了一部大功率电台并收编了几名技术人员,这也成为了毛主席的“耳朵”,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围剿敌人兵力增至了二十万大军,红军兵力不足其六分之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了,因此苏区中央局提出了以分散式游击扰乱敌人目标,立即转移至四川开创根据地,而毛主席决定就地打,并提出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给予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争议了近一个月毫无结果。

关键时刻毛主席果断出击,指挥红一三万大军在东固大山设伏,利用缴获的大功率电台监听敌人的一举一动,最终在东固一战五战连捷,歼敌三万余人并缴获了两万多支枪。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士气大振,毛主席的威胁也大大提高了,在随后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军中再无异议。

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爆发前,主席他老人家失去了军事指挥权。不久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奥托布劳恩(李德)来到了苏区,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博古指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将在苏联所学到的那一套军事理论及战术硬生生搬到了苏区战场,而且根本听不进红军一线指挥员的意见。

李德等人经常越级指挥一插到底甚至指挥至排级。面对敌人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碉堡推进战术,奥托布劳恩根本束手无策只能瞎指挥,结果导致红一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损失惨重,一度引起了众怒,最终红军主力被迫撤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从此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开始长征尤其是过湘江时,本来湘江惨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当时红军西进已经在敌人的意料之中,担任红三军军团长的彭德怀曾建议奥托布劳恩等人,以一部分主力迅速向湘潭、益阳等地挺进威逼长沙,同时以其他主力进站溆浦、沅陵一带并开创根据地,在运动战中迫使敌人改变作战部署,但是彭德怀的建议未被采纳。

洞察敌情的毛主席也曾建议不要越过粤汉铁路、不要取临武、宜章等地,应向北越诸广山一带休整,并在永丰、宝庆一带拉开战场以消灭追兵,捕捉适当时机从敌人的围剿网跳出来,再拉开战场以调动敌人,使得敌人疲于奔波,时机成熟后再改西进为北进再返回苏区根据地,从而避开湘江东岸敌人已经布好的天罗地网,但终未被采纳。

奥拓布莱恩和博古等人可谓纸上谈兵、一意孤行,最终为湘江之战的惨败埋下了伏笔。红军过江后总兵力已较出发时折损过半,血战湘江之后也引发了广大指挥员的深思,红军当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与指挥下以弱小的兵力屡战屡胜而且越战越强,换了将之后大不如前,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因此,红军是离不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与指挥的,湘江过后遵义会议应运而生,再次确立了主席的领导地位与军事指挥权,随后率领红军残余的部队上演了战争史上经典活剧——四渡赤水,毛主席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最终带领红军甩掉了敌人的层层围堵,摆脱了处处被动局势,红军至此重获新生。


赛门之略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临阵换将都是兵家之大忌,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换与不换却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的。历史上纯粹是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战争,最为影响和著名的有这两例:

一.长平之战,白起换王龁,秦国攻灭赵国

1.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关系到了赵国的生死存亡。长平之战之初,秦国宿将王龁对赵国老将廉颇,相持对峙的战局对秦国极为不利。且秦国连年征战,国内粮草物资早已消耗严重,秦国此时可谓是疲惫不堪。

2.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时,长平之战持续到半的时候,赵国和秦国居然都同时换将了,赵国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秦国则用一代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

3.赵括一上任便更改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而且临阵更换将吏,反防守为进攻。而白起利用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等一系列作战方针。最终秦国白起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坑杀赵军45万人,赵国被攻灭。

二.灭楚之战,王翦换李信,秦国攻灭楚国

1. 楚国是个与秦国体量相当的诸侯大国,而秦军主将李信却过于轻视。灭楚之战之初,李信欲求速战速决,一味的猛攻猛打,而且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盲目的分兵。结果欲速不达,孤军深入楚国境内的秦军,很快就被包围打得大败。

2. 秦王嬴政当机立断,用王翦为主将换下李信。王翦一改李信急攻快打的策略,而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王翦先是囤兵六十万于楚境,休养生息,坚壁而守,却又坚决不肯出战。待楚军耐性抹掉挥师东去后,王翦却率领秦军掩杀而至,最后大败楚军、擒杀楚军主帅项燕、攻灭楚国擒拿楚王。


神渡说广西广东


我来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湣王被杀后,可以说已经“国将不国”了,是靠一个朝廷侍卫,振臂一呼,反败为胜,齐国复国(襄王)。

此人名叫王孙贾 gǔ,十五岁就入朝服侍齐湣王(前301一284年在位),跟随其左右,深得湣王赏识。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魏、韩、赵四国,并派遣上将军乐毅率领十万精兵,长驱直入进攻齐国。半年之内,攻破齐国都城临淄,进而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仅剩莒城、即墨两城了。

齐湣王仓皇出逃,逃到卫、鲁、邹等国。王孙贾在混乱中与齐湣王失散,只好独自回到家中。

与齐湣王失散的王孙贾,在家坐立不安,长吁短叹,忧虑重重。母亲见他有心事,便追问缘由。王孙贾见瞒不过,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

母亲闻言,大惊失色,但很快镇定下来,面色凛然,对儿子说:“孩子啊,你早晨出去,晚上归来,我总在家门口焦急等候你;你晚间出去,不回家来,我就要在巷口张望,等候你平安归来。你现在为湣王做事,而如今大王出走,不知他现在生死,你怎么可以独自回家来呢?”(成语“倚门而望”)

母亲的意思是,要儿子像母亲关心他的安全一样,关心湣王的安危,忠君报国。听罢母亲的教诲,王孙贾离开家,出外寻找湣王的下落。

湣王最后逃到了齐国的莒邑(今日照、莒县一带),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大将淖齿率兵救齐,齐湣王任淖齿为齐相。

可是淖齿不仅不帮助齐国抵抗燕国军队,反而与燕将乐毅共分齐国的珠宝和铜器,最后他杀害了湣王,自封为齐王。

正在四处寻找齐湣王的王孙贾听说了湣王被害的消息,痛下决心为湣王复仇。他来到莒邑的集市上,振臂高呼:“淖齿扰乱齐国,杀害了湣王,成为齐国的大害,大家愿和我一起共同讨伐叛贼的,请露出你的右臂来!”立即就有四百多民众响应王孙贾的号召,组成了讨伐淖齿的队伍。这支队伍在王孙贾的指挥下,冲进齐王宫,刺死了淖齿,为湣王报了仇。

后来,王孙贾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齐襄王,守莒抗燕。与在即墨的田单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为破燕复齐做出了贡献。


文史哲司


将是军之胆,帅是军之魂,部队打仗,不是江湖斗殴,也不是特种兵单兵作战。

一只部队要想打赢一场战役,主将的军事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历史上有下面几场战役是由于更换了主将,而走向一个胜利甚至又一个胜利的。

长平之战: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原先的双方主将并不是杀神白起和书生赵括,而是名将廉颇与一个不知名的秦国将领,这是在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赵国因为廉颇还是占据优势的。但是昏庸的赵国君在秦国的一通收买、离间的运作之后,自毁长城,换上了赵括。

而秦国,却换上了白起,可想得到,赵国本来是上等马对下等马,现在换上下等马对上上上等马,输早已注定。

四渡赤水:

在四渡赤水之前,红军已经从开始时的8万之众,减少到了3万之众,虽军中不乏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这些战将,但是部队还是一败再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些名将,离开了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指挥,还是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席,重新回到了军事指挥的岗位上,之后就有了,可以载入军事历史经典战例的四渡赤水的伟大胜利。可以说,主将毛泽东的回归,带回了正确的战略方向,正确的战争节奏,正确的打法-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路。

宿北战役:

在宿北战役之前,山东野战军,在主将陈毅的带领下,连战连败,涟水、泗水……,连党中央毛主席都已经启动了紧急预案,着手换将,徐向前临危受命,准备接手山东野战军。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徐先前不能来,毛主席,只能再想办法,总不能毛主席自己来吧,其他将领来也解决不了事情,从这件事上看,毛主席把林彪从山东调到东北真的是英明决策,以林彪的作战风格,无法在山东这块缺少纵深的地区找到他想要的70%以上胜率的机会。

在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刚好粟裕在这个时候,正好打了个七站七捷,可以说是出乎毛主席的意料之外。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是骡是马,也得上了试试才知道呀,这才有了著名的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战役指挥权被电文中明确指定交由副司令员粟裕的事件。一只野战部队,最根本的工作就是打仗,正司令在位的情况下,权力中的核心权力指挥权交由副司令,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这种情况,好像只曾经出现在大唐军神李靖和李孝恭身上。

当宿北战役的计划上报给中央的时候,毛主席还不放心,再次确定粟裕是否已到指挥位置,计划是否是粟裕制定的,当获得肯定的答复之后,毛主席才终于批准宿北战役的行动计划。之后宿北战役大捷。华东野战军也开始了辉煌的解放战争之旅。

主将决定部队的高度: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将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否则再好的局势也会被白白浪费掉。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也是绝处逢生的契机。


弹史遇见你


要说换将反败为胜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军长征时的“换将”了。不过,与其说是“换将”,不如说是“换帅”。

红军之所以长征,是因为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导致中央红军在赣南苏区待不下去,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中央红军最初的目标是与鄂豫皖的贺龙、关向应的二、六军团会合。但是,湘江战役惨败后,红军从八万人锐减为三万人,且士气低落。

更可怕的是,蒋介石已经洞悉了红军的意图,在红军与贺龙、关向应会合的路上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红军钻进去。假如红军这时不改变方向,迎来的将是灭顶之灾。关键时刻,当时没有实际军事指挥权的毛主席站了出来,提出往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军,避开敌人的包围圈。

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高层大部分的同意,李德、博古也没办法。后来,红军按照毛主席的思路,避开国民党的包围圈,在进军贵州后攻下了遵义,并召开了改变历史的“遵义会议”,会议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确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也就是所谓的临阵“换将(帅)”。

毛主席重新取得军事指挥权后,红军换发了生机,打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夺取天闲腊子口等多个漂亮战,不仅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还成功到达了陕北,促使长征胜利结束。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临阵换将,红军的命运将会凶多吉少。能够反败为胜,就在于临阵换将。


孤舟钓江雪


说到历史上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战役,我们就不得不说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了,而且这一战还是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一生,指挥的战役真的是数不胜数,但是,令他最为得意的战役要数四渡赤水之战了。

为什么这一战会被称为因换将而反败为胜的战役呢?

要知道在这一战开打之前,李德和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让工农红军惨遭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导致工农红军有八万人,减少到仅仅剩下三万多人了。

毛泽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带领着这三万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的四渡赤水之战。本来蒋介石以为,这一次战役,他派二十万大军出马,肯定可以一举歼灭工农红军的。

蒋介石以为他的胜利是唾手可得的,是毫无悬念的。

但是,蒋介石不知道的是,这时候的工农红军,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已经把毛泽东给选上来,当了军队的直接领导人。

也就是说蒋介石这次直接面对的对手正是毛泽东。

毛泽东用兵如神,尽管他是在兵力极其少的情况下,对战二十万国民党反动派。但是,他没有一点退缩。

因为这一次战役,对于工农红军来说意义非凡,若是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工农红军可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毛泽东不得不谨慎,他采用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穿插于国民党反动派各个派系之间,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以及配合中出现的差错,给予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更令国民党反动派头疼的是,毛泽东带领的军队神出鬼没,总是出现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而且国民党反动派总是在同一个地方,遭受最为惨重的打击。

毛泽东先后带领工农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彻底的击败国民党反动派。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的军心已经瓦解了,参与部队不得不仓皇逃跑。

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四渡赤水之战。这一战对于蒋介石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因为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渡过了最为危险的时刻,之后他们就会像星星之火一般,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燃烧起来。

正如最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败给了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可以说蒋介石的失败,毛泽东的胜利,是民心所向导致的。

因为毛泽东始终站在人民利益的的这一方。

所以,他们处处受人民拥护,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才能带领人民军队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的。

当然了这些战争的胜利,也和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有关。因为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的正确性,最终让他打败了国民外一起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以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因为换了将领而反败为胜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不才讲史


历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的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伟大战役。当时的工农红军,真可谓是危机四伏。因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了工农红军仅剩下三万余人了。

蒋介石在知道这种情况下,为了一举歼灭工农红军,他就派了二十万大军,想把工农红军给彻底的赶尽杀绝。

想想二十万对三万工农红军,好像胜算的把握很大。至少在蒋介石看来,此次对工农红军的围剿,肯定是万无一失的。

但是,这一次对红军的围剿,结果还是让蒋介石大吃了一惊的,因为他被反杀了,并且最终是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吃了一个打败仗。

蒋介石不知道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逆转,因为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工农红军开始有毛泽东来领导了。

这也就是说毛泽东已经掌握了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指挥权。

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开始和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在贵州、四川等地的边界线上,来会穿梭的。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即是战略家,又是战术家。他最擅长的战役,就是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给予敌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在配合运动战。

毛泽东在消耗敌军有限兵力的同时,把他们给逐一分散开来,然后找到机会,出其不意的给与他们以毁灭性的打击。

正是利用这种迂回穿插式的作战方式,毛泽东先后四次带领工农红军,度过赤水。并且歼灭了国民党大部分人马。

这是令国民党军队,绝对想不到的。竟然先后在一个地方吃了四次败仗,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参战的国民党残余部队,看到自己胜利无望,再不撤退的话,就有可能会被全部歼灭的情况下。所以,他们只好狼狈地逃跑了。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场打的十分漂亮的,在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工农红军来说意义还是十分的重大的。

因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存了工农红军仅存的硕果,而且还为日后工农红军再次走向强大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一次战役,也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指挥的最为得意的一次伟大战役的胜利。同时,四渡赤水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所以,这一次战争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这次战役是可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所比肩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只有最为伟大的军事家,才能在战场上超水平发挥,用三万人马打败敌军的二十万大军。

毛泽东做到过,所以,毛泽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军事家。他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历史上因为换将反败为胜的伟大战役。


汉史趣闻


苏联时的朱可夫,在几次“救火”任命时都获得了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