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歷史有哪些戰爭純粹是因為換將而反敗為勝的呢?

mmymmy74488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滅楚之戰,秦始皇先是安排年輕的將軍李信,率領秦軍20萬,結果被楚軍打了大敗,秦始皇痛定思痛,認識到秦國大將王翦主張用60萬軍隊攻楚是正確的,於是就派大將軍王翦率領60萬大軍出征楚國。

王翦率軍到達楚國邊境後,應用謀略不急於與楚國的軍隊決戰。採取的堅守陣地,以逸待勞、養精蓄銳的方法以等待時機,當楚軍放鬆了警惕、不加防備的時候,王翦率60萬大軍與楚軍展開了決戰。由於秦軍後勤保障到位,加上訓練有素,士兵個個身強力壯,有很強的戰鬥力。楚軍被打的一敗塗地,楚國也就滅亡了。


求圓4


抗戰結束後,解放戰爭之初,各個解放區都搞了野戰兵團,而且基本上都不是軍區司令掛帥,而是另外選擇資歷淺一些的將領擔任野戰兵團指揮員。比如西北軍區的野戰兵團司令員張宗遜,華北軍區的野戰兵團司令員是楊得志,冀魯豫軍區一度是宋任窮,而華東軍區新四軍則是改編為華中軍區,隸屬於華東軍區,張鼎丞為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但最後打出來的只有粟裕,其他人都沒有能打出來。

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晉察冀軍區人多槍多,物資充足,但中央對聶帥的軍事指揮能力不太有信心,所以命令晉綏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合力,賀龍負責軍事指揮,發動了大同集寧戰役,試圖打通兩個根據地之間的聯繫。但是一仗打下來,打成了膠著狀態,而且造成了一些損失,於是中央命令部隊撤下來了。這之後,晉綏軍區和西北軍區合併,部隊也交給了西北軍區,賀龍就當軍區副司令去了,主要負責後勤,聶帥也基本上告別了戰役指揮。

之後,晉察冀軍區進行改編,單獨組建了一個小規模的野戰兵團,楊得志任司令員,楊成武任政委,華北軍區的局面才逐漸穩住,通過清風店等戰役,晉察冀軍區的形勢才開始逐步好轉。但總體來說,華北戰區在解放戰爭之初的戰績,在各個戰區中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和華東戰區相比,和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相比,華北野戰軍的戰績就更顯得缺乏說服力了。所以,到解放戰爭後期,華北軍區的部隊被大量撥歸東北野戰軍指揮,比如黃永勝縱隊,就是從華北軍區撥歸東北軍區指揮的。

西北軍區一開始組建的野戰兵團,大約三四萬人,張宗遜為司令員,先打了西府戰役,也就是第一次西府戰役,結果同樣在馬家軍和胡宗南聯手配合的攻勢之下,西北野戰軍也打成了焦灼狀態,實際上是打了敗仗,之後中央對西北軍區的人事也進行了調整,改為由彭總直接負責指揮,局面也逐步好轉了,而張宗遜則改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之後再未直接參加過戰役指揮。

還有中原戰區,在解放戰爭之初,中央得悉國軍將對中原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之後,從冀魯豫等根據地抽調了一部分部隊,進入中原戰區,以加強中原戰區的戰鬥力,比如皮定均旅就是從冀魯豫調過來的。軍區司令員為李先念,野戰軍一度準備由王樹聲但任司令員。此外,南下湘贛建立根據地未成而返回的王震所率的部隊,也在路過中原解放區的時候,李先念電報中央,請求暫留中原軍區協助作戰,也留下了。但中原解放區最後還是不得不突圍。之後,李先念、王樹聲等人也基本上沒有再參加過戰役指揮。

僅有的兩個例外,實際上主要就是粟裕和陳賡,一路打勝仗,硬是打出來了,以至於陳老總後來說過,粟裕、陳賡將要和彭劉林並驅爭先,尤其是粟裕,逐步成長為戰區的主要戰役指揮員,不僅率領新四軍主力改編出來的小規模的華中野戰軍連戰皆勝,在蘇中七戰七捷,成為解放戰爭第一年中殲敵最多的部隊,而且奉命北撤山東之後,整個華東軍區的野戰部隊也逐步都由他指揮了。陳老總調中原軍區之後,粟裕更是以代司令員的身份在華東繼續指揮。

山東原定林總負責指揮,但是國軍搶佔東北,不得已將林臨時調往東北,陳老總則北調山東,但山東在狗軍重點進攻之下,始終無法擺脫被動局面,於是中央先準備將徐帥派往山東負責軍事指揮,徐帥生病尚未痊癒,所以又改命粟裕率華中野戰軍北上山東,和山東的部隊合併,成立了華東野戰軍,戰役指揮則由粟裕負責。而粟裕到了山東之後,也不負使命,連戰皆捷,不斷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在中央領導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穩步提高。

從這個角度說,中央一開始的佈置中,粟裕的地位其實和楊得志、張宗遜等人是一樣的,但其他人都沒能打出來,只有粟裕不斷打勝仗,不斷成建制的殲滅敵人,最終成長為大戰區的戰役指揮員。而解放戰爭一開始任命的其它幾個戰區的野戰兵團指揮員,好一點的如楊得志始終保持著主要的戰役指揮職務,差一點的就基本上都離開一線野戰兵團的戰役指揮崗位了,而且之後再解放戰爭中也再未得到戰役指揮的機會。

不過,也是因此,才造成了粟裕雖然戰績比絕大多數元帥都高,但地位卻始終不及他們的結果。其中的原因,除了資歷相對比較淺一些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指揮的部隊越來越多,打的仗規模越來越大,但大多數後來由他在戰役指揮中指揮的部隊在歷史上和他並無太深的淵源,其成長和發展更是粟裕沒有參與的,而他指揮起來如臂使指的部隊,也就是華野一縱、四縱和六縱,則是他自己參與組建和發展起來的部隊,也就比較順當。而山東部隊因為之前抗戰時期和粟裕並無太多交集,所以才出現了濟南戰役中許世友直接電報中央要求更改命令的情況。

粟裕這個情況和歷史上的一些名將,比如韓信的情況其實是很相似的。雖然韓信曾經指揮過的部隊多達三四十萬人,但這其中的絕大多數部隊都是劉邦親信的將領在統領或者組建、發展起來的,戰役上可以歸他指揮,但歷史上和他並無太深的淵源,只要劉邦一句話,這些部隊隨時都可以改由其他人指揮。尤其是部下還有類似曹參這種持有劉邦集團原始股的高級將領,就更不是韓信可以隨便使喚的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韓信雖然一度兵力強大,但並沒有能力在齊地直接背叛劉邦,自立為王的原因。


蕭武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第一次至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可以說是毛主席執掌帥印後首次組織指揮的大兵團作戰,當時的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後已擁有了三萬餘人大軍,但是軍中指揮員尚缺大規模作戰的經驗,大敵當前軍中眾說紛紜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關鍵時刻,已經具備有豐富指揮經驗的毛主席力排眾議並說服了大家,在前兩次作戰中毛主席巧妙用兵成功粉粹了數倍於己敵人的圍剿,不僅令全軍折服而且也樹立了威信,到了第三次反圍剿時已經沒有了爭論,完全聽毛主席的指揮。

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敵人圍剿的兵力超過了十萬人而紅一方面軍只有三萬,在兵力及裝備上佔盡了絕對的優勢。如何粉粹敵人的圍剿軍中大部分將領主張迎難而上、主動出擊,後來被毛主席否決了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即避其銳氣,放敵人進來抓住其弱點,利用地形優勢集中兵力給予分割圍殲。

戰爭的進行正如毛主席的預料那樣,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十八師太輕敵了自己跳了出來,近九千人被紅軍一一加以分割圍殲了,還繳獲了一部大功率電臺並收編了幾名技術人員,這也成為了毛主席的“耳朵”,為第二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圍剿敵人兵力增至了二十萬大軍,紅軍兵力不足其六分之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了,因此蘇區中央局提出了以分散式遊擊擾亂敵人目標,立即轉移至四川開創根據地,而毛主席決定就地打,並提出了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在運動中給予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爭議了近一個月毫無結果。

關鍵時刻毛主席果斷出擊,指揮紅一三萬大軍在東固大山設伏,利用繳獲的大功率電臺監聽敵人的一舉一動,最終在東固一戰五戰連捷,殲敵三萬餘人並繳獲了兩萬多支槍。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士氣大振,毛主席的威脅也大大提高了,在隨後的第三次反圍剿作戰軍中再無異議。

在取得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爆發前,主席他老人家失去了軍事指揮權。不久後,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奧托布勞恩(李德)來到了蘇區,與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博古指揮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將在蘇聯所學到的那一套軍事理論及戰術硬生生搬到了蘇區戰場,而且根本聽不進紅軍一線指揮員的意見。

李德等人經常越級指揮一插到底甚至指揮至排級。面對敵人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碉堡推進戰術,奧托布勞恩根本束手無策只能瞎指揮,結果導致紅一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損失慘重,一度引起了眾怒,最終紅軍主力被迫撤出蘇區進行戰略轉移,從此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紅軍開始長征尤其是過湘江時,本來湘江慘敗是可以避免的,因為當時紅軍西進已經在敵人的意料之中,擔任紅三軍軍團長的彭德懷曾建議奧托布勞恩等人,以一部分主力迅速向湘潭、益陽等地挺進威逼長沙,同時以其他主力進站漵浦、沅陵一帶並開創根據地,在運動戰中迫使敵人改變作戰部署,但是彭德懷的建議未被採納。

洞察敵情的毛主席也曾建議不要越過粵漢鐵路、不要取臨武、宜章等地,應向北越諸廣山一帶休整,並在永豐、寶慶一帶拉開戰場以消滅追兵,捕捉適當時機從敵人的圍剿網跳出來,再拉開戰場以調動敵人,使得敵人疲於奔波,時機成熟後再改西進為北進再返回蘇區根據地,從而避開湘江東岸敵人已經布好的天羅地網,但終未被採納。

奧拓布萊恩和博古等人可謂紙上談兵、一意孤行,最終為湘江之戰的慘敗埋下了伏筆。紅軍過江後總兵力已較出發時折損過半,血戰湘江之後也引發了廣大指揮員的深思,紅軍當年在毛主席的領導與指揮下以弱小的兵力屢戰屢勝而且越戰越強,換了將之後大不如前,這是明擺著的事實。

因此,紅軍是離不開毛主席的正確領導與指揮的,湘江過後遵義會議應運而生,再次確立了主席的領導地位與軍事指揮權,隨後率領紅軍殘餘的部隊上演了戰爭史上經典活劇——四渡赤水,毛主席爐火純青的軍事指揮藝術最終帶領紅軍甩掉了敵人的層層圍堵,擺脫了處處被動局勢,紅軍至此重獲新生。


賽門之略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臨陣換將都是兵家之大忌,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換與不換卻也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的。歷史上純粹是因為換將而反敗為勝的戰爭,最為影響和著名的有這兩例:

一.長平之戰,白起換王齕,秦國攻滅趙國

1.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關係到了趙國的生死存亡。長平之戰之初,秦國宿將王齕對趙國老將廉頗,相持對峙的戰局對秦國極為不利。且秦國連年征戰,國內糧草物資早已消耗嚴重,秦國此時可謂是疲憊不堪。

2.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時,長平之戰持續到半的時候,趙國和秦國居然都同時換將了,趙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而秦國則用一代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

3.趙括一上任便更改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而且臨陣更換將吏,反防守為進攻。而白起利用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等一系列作戰方針。最終秦國白起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坑殺趙軍45萬人,趙國被攻滅。

二.滅楚之戰,王翦換李信,秦國攻滅楚國

1. 楚國是個與秦國體量相當的諸侯大國,而秦軍主將李信卻過於輕視。滅楚之戰之初,李信欲求速戰速決,一味的猛攻猛打,而且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依然盲目的分兵。結果欲速不達,孤軍深入楚國境內的秦軍,很快就被包圍打得大敗。

2. 秦王嬴政當機立斷,用王翦為主將換下李信。王翦一改李信急攻快打的策略,而是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王翦先是囤兵六十萬於楚境,休養生息,堅壁而守,卻又堅決不肯出戰。待楚軍耐性抹掉揮師東去後,王翦卻率領秦軍掩殺而至,最後大敗楚軍、擒殺楚軍主帥項燕、攻滅楚國擒拿楚王。


神渡說廣西廣東


我來回答,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湣王被殺後,可以說已經“國將不國”了,是靠一個朝廷侍衛,振臂一呼,反敗為勝,齊國復國(襄王)。

此人名叫王孫賈 gǔ,十五歲就入朝服侍齊湣王(前301一284年在位),跟隨其左右,深得湣王賞識。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魏、韓、趙四國,並派遣上將軍樂毅率領十萬精兵,長驅直入進攻齊國。半年之內,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進而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僅剩莒城、即墨兩城了。

齊湣王倉皇出逃,逃到衛、魯、鄒等國。王孫賈在混亂中與齊湣王失散,只好獨自回到家中。

與齊湣王失散的王孫賈,在家坐立不安,長吁短嘆,憂慮重重。母親見他有心事,便追問緣由。王孫賈見瞞不過,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

母親聞言,大驚失色,但很快鎮定下來,面色凜然,對兒子說:“孩子啊,你早晨出去,晚上歸來,我總在家門口焦急等候你;你晚間出去,不回家來,我就要在巷口張望,等候你平安歸來。你現在為湣王做事,而如今大王出走,不知他現在生死,你怎麼可以獨自回家來呢?”(成語“倚門而望”)

母親的意思是,要兒子像母親關心他的安全一樣,關心湣王的安危,忠君報國。聽罷母親的教誨,王孫賈離開家,出外尋找湣王的下落。

湣王最後逃到了齊國的莒邑(今日照、莒縣一帶),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大將淖齒率兵救齊,齊湣王任淖齒為齊相。

可是淖齒不僅不幫助齊國抵抗燕國軍隊,反而與燕將樂毅共分齊國的珠寶和銅器,最後他殺害了湣王,自封為齊王。

正在四處尋找齊湣王的王孫賈聽說了湣王被害的消息,痛下決心為湣王復仇。他來到莒邑的集市上,振臂高呼:“淖齒擾亂齊國,殺害了湣王,成為齊國的大害,大家願和我一起共同討伐叛賊的,請露出你的右臂來!”立即就有四百多民眾響應王孫賈的號召,組成了討伐淖齒的隊伍。這支隊伍在王孫賈的指揮下,衝進齊王宮,刺死了淖齒,為湣王報了仇。

後來,王孫賈立齊湣王之子法章為齊襄王,守莒抗燕。與在即墨的田單遙相呼應,互相支援,為破燕復齊做出了貢獻。


文史哲司


將是軍之膽,帥是軍之魂,部隊打仗,不是江湖鬥毆,也不是特種兵單兵作戰。

一隻部隊要想打贏一場戰役,主將的軍事能力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歷史上有下面幾場戰役是由於更換了主將,而走向一個勝利甚至又一個勝利的。

長平之戰: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原先的雙方主將並不是殺神白起和書生趙括,而是名將廉頗與一個不知名的秦國將領,這是在雙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趙國因為廉頗還是佔據優勢的。但是昏庸的趙國君在秦國的一通收買、離間的運作之後,自毀長城,換上了趙括。

而秦國,卻換上了白起,可想得到,趙國本來是上等馬對下等馬,現在換上下等馬對上上上等馬,輸早已註定。

四渡赤水:

在四渡赤水之前,紅軍已經從開始時的8萬之眾,減少到了3萬之眾,雖軍中不乏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這些戰將,但是部隊還是一敗再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些名將,離開了毛主席的戰略戰術指揮,還是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

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主席,重新回到了軍事指揮的崗位上,之後就有了,可以載入軍事歷史經典戰例的四渡赤水的偉大勝利。可以說,主將毛澤東的迴歸,帶回了正確的戰略方向,正確的戰爭節奏,正確的打法-集中優勢兵力,打敵一路。

宿北戰役:

在宿北戰役之前,山東野戰軍,在主將陳毅的帶領下,連戰連敗,漣水、泗水……,連黨中央毛主席都已經啟動了緊急預案,著手換將,徐向前臨危受命,準備接手山東野戰軍。但由於身體原因未能成行,徐先前不能來,毛主席,只能再想辦法,總不能毛主席自己來吧,其他將領來也解決不了事情,從這件事上看,毛主席把林彪從山東調到東北真的是英明決策,以林彪的作戰風格,無法在山東這塊缺少縱深的地區找到他想要的70%以上勝率的機會。

在沒有辦法的辦法,就是剛好粟裕在這個時候,正好打了個七站七捷,可以說是出乎毛主席的意料之外。那就死馬當活馬醫吧,是騾是馬,也得上了試試才知道呀,這才有了著名的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後,戰役指揮權被電文中明確指定交由副司令員粟裕的事件。一隻野戰部隊,最根本的工作就是打仗,正司令在位的情況下,權力中的核心權力指揮權交由副司令,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這種情況,好像只曾經出現在大唐軍神李靖和李孝恭身上。

當宿北戰役的計劃上報給中央的時候,毛主席還不放心,再次確定粟裕是否已到指揮位置,計劃是否是粟裕制定的,當獲得肯定的答覆之後,毛主席才終於批准宿北戰役的行動計劃。之後宿北戰役大捷。華東野戰軍也開始了輝煌的解放戰爭之旅。

主將決定部隊的高度: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主將是決定戰爭的關鍵因素,否則再好的局勢也會被白白浪費掉。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但也是絕處逢生的契機。


彈史遇見你


要說換將反敗為勝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紅軍長征時的“換將”了。不過,與其說是“換將”,不如說是“換帥”。

紅軍之所以長征,是因為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揮,導致中央紅軍在贛南蘇區待不下去,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在轉移的過程中,中央紅軍最初的目標是與鄂豫皖的賀龍、關嚮應的二、六軍團會合。但是,湘江戰役慘敗後,紅軍從八萬人銳減為三萬人,且士氣低落。

更可怕的是,蔣介石已經洞悉了紅軍的意圖,在紅軍與賀龍、關嚮應會合的路上佈下了天羅地網,就等紅軍鑽進去。假如紅軍這時不改變方向,迎來的將是滅頂之災。關鍵時刻,當時沒有實際軍事指揮權的毛主席站了出來,提出往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地區進軍,避開敵人的包圍圈。

他的建議得到了中央高層大部分的同意,李德、博古也沒辦法。後來,紅軍按照毛主席的思路,避開國民黨的包圍圈,在進軍貴州後攻下了遵義,並召開了改變歷史的“遵義會議”,會議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確定了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權,也就是所謂的臨陣“換將(帥)”。

毛主席重新取得軍事指揮權後,紅軍換髮了生機,打了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奪取天閒臘子口等多個漂亮戰,不僅成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還成功到達了陝北,促使長征勝利結束。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次臨陣換將,紅軍的命運將會凶多吉少。能夠反敗為勝,就在於臨陣換將。


孤舟釣江雪


說到歷史上因為換將而反敗為勝的戰役,我們就不得不說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之戰了,而且這一戰還是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的一生,指揮的戰役真的是數不勝數,但是,令他最為得意的戰役要數四渡赤水之戰了。

為什麼這一戰會被稱為因換將而反敗為勝的戰役呢?

要知道在這一戰開打之前,李德和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讓工農紅軍慘遭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導致工農紅軍有八萬人,減少到僅僅剩下三萬多人了。

毛澤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領著這三萬工農紅軍和國民黨反動派打的四渡赤水之戰。本來蔣介石以為,這一次戰役,他派二十萬大軍出馬,肯定可以一舉殲滅工農紅軍的。

蔣介石以為他的勝利是唾手可得的,是毫無懸念的。

但是,蔣介石不知道的是,這時候的工農紅軍,經過遵義會議之後,已經把毛澤東給選上來,當了軍隊的直接領導人。

也就是說蔣介石這次直接面對的對手正是毛澤東。

毛澤東用兵如神,儘管他是在兵力極其少的情況下,對戰二十萬國民黨反動派。但是,他沒有一點退縮。

因為這一次戰役,對於工農紅軍來說意義非凡,若是不能打敗強大的敵人,工農紅軍可能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毛澤東不得不謹慎,他採用集中我軍優勢兵力,穿插於國民黨反動派各個派系之間,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以及配合中出現的差錯,給予國民黨以沉重的打擊。

更令國民黨反動派頭疼的是,毛澤東帶領的軍隊神出鬼沒,總是出現在他們意想不到的地方。而且國民黨反動派總是在同一個地方,遭受最為慘重的打擊。

毛澤東先後帶領工農紅軍,四次渡過赤水河,徹底的擊敗國民黨反動派。這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的軍心已經瓦解了,參與部隊不得不倉皇逃跑。

這一戰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四渡赤水之戰。這一戰對於蔣介石來說,打擊是巨大的。

因為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渡過了最為危險的時刻,之後他們就會像星星之火一般,在中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燃燒起來。

正如最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敗給了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可以說蔣介石的失敗,毛澤東的勝利,是民心所向導致的。

因為毛澤東始終站在人民利益的的這一方。

所以,他們處處受人民擁護,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毛澤東才能帶領人民軍隊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勝的。

當然了這些戰爭的勝利,也和毛澤東卓越的軍事才能有關。因為他在戰略,戰術方面的的正確性,最終讓他打敗了國民外一起反動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以說四渡赤水之戰,就是因為換了將領而反敗為勝的一場偉大的戰役。


不才講史


歷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戰的勝利,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的因為換將而反敗為勝的偉大戰役。當時的工農紅軍,真可謂是危機四伏。因為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導致了工農紅軍僅剩下三萬餘人了。

蔣介石在知道這種情況下,為了一舉殲滅工農紅軍,他就派了二十萬大軍,想把工農紅軍給徹底的趕盡殺絕。

想想二十萬對三萬工農紅軍,好像勝算的把握很大。至少在蔣介石看來,此次對工農紅軍的圍剿,肯定是萬無一失的。

但是,這一次對紅軍的圍剿,結果還是讓蔣介石大吃了一驚的,因為他被反殺了,並且最終是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吃了一個打敗仗。

蔣介石不知道的是,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逆轉,因為經過遵義會議之後,工農紅軍開始有毛澤東來領導了。

這也就是說毛澤東已經掌握了軍隊的絕對領導和指揮權。

所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帶領的三萬工農紅軍,開始和國民黨二十萬大軍在貴州、四川等地的邊界線上,來會穿梭的。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即是戰略家,又是戰術家。他最擅長的戰役,就是集中我軍優勢兵力,給予敵軍以沉重的打擊,同時在配合運動戰。

毛澤東在消耗敵軍有限兵力的同時,把他們給逐一分散開來,然後找到機會,出其不意的給與他們以毀滅性的打擊。

正是利用這種迂迴穿插式的作戰方式,毛澤東先後四次帶領工農紅軍,度過赤水。並且殲滅了國民黨大部分人馬。

這是令國民黨軍隊,絕對想不到的。竟然先後在一個地方吃了四次敗仗,這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參戰的國民黨殘餘部隊,看到自己勝利無望,再不撤退的話,就有可能會被全部殲滅的情況下。所以,他們只好狼狽地逃跑了。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場打的十分漂亮的,在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役。

此次戰役的勝利,對於工農紅軍來說意義還是十分的重大的。

因為四渡赤水戰役的勝利,不僅保存了工農紅軍僅存的碩果,而且還為日後工農紅軍再次走向強大奠定了基礎。

另外,這一次戰役,也被毛澤東視為自己一生之中,指揮的最為得意的一次偉大戰役的勝利。同時,四渡赤水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

所以,這一次戰爭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這次戰役是可以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所比肩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只有最為偉大的軍事家,才能在戰場上超水平發揮,用三萬人馬打敗敵軍的二十萬大軍。

毛澤東做到過,所以,毛澤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軍事家。他指揮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歷史上因為換將反敗為勝的偉大戰役。


漢史趣聞


蘇聯時的朱可夫,在幾次“救火”任命時都獲得了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