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如果把人生看做百米赛跑,即使在前面的90米落后对手,也不要失望,努力抓住最后10米进行反超,同样有希望取得胜利。人生往往就是这样,路虽长,但关键处仅有几步,抓住了,你就成功了。

在元末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就有这样一位绝地反超的奇男子,他的人生波澜壮阔,更是被明太祖朱元璋盛赞为“天下第一奇男子”,这个人就是元朝名将王保保。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元末乱世

王保保原名扩廓帖木儿,出生于今河南固始县,由于史书中并未记载其生卒年份,所以他的幼年时期什么样子不为人知,但是在出土的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其“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可见王保保自小聪慧是肯定的。

王保保幼年的时候因为体弱多病,被过继到舅舅家中,因此他是在舅舅家中长大,他的舅舅就是后来的名将察罕帖木儿。

在元末风云变幻的世界,起义军如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很快席卷整个天下,在黄河流域,是以河南刘福通为代表的中路军,山东毛贵为代表的东路军,以及从川陕一路向北,最后占据辽东的西路军三股最强的义军势力。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在长江流域,是以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人为代表的义军势力。起义初期,刘福通的势力最为强大,这只义军也是直接和元朝进行正面对抗的队伍。而王保保的父亲作为此时元朝最有实力的战将,不断与义军发生战争,王保保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获得了一定的军事能力。

后来黄河流域的义军被彻底肃清,这里面功劳最大的就是王保保的父亲,不过,他的父亲后来被义军首领田丰、王士诚所杀,因此军中开始拥护王保保为领袖,元顺帝也下诏封王保保为“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等一大堆官衔,这个时候,王保保正式作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内斗不止

尽管天下已经乱作一团,元廷应该团结起来一直对外,但是在元顺帝统治之下,元朝内部勾心斗角,党争不断,尤其是在外领兵的将领各怀异心,都想自保以看天下之变,没有哪一个是真正为了国家而战斗。

王保保的父亲被杀之后,元朝的军事势力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王保保为首占领河南,山东一带,一部分是以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四人为首,占据关中,被称为关中四将,另一部分是以孛罗帖木儿为首,占领山西一带。

这三部人马兵精粮足,有时候根本不听从元廷调遣,尤其是元顺帝与太子素来不合,这让原本纷乱的局势更加难以掌控。简单来说,王保保是太子党的人,孛罗帖木儿和关中四将是元顺帝的嫡系。因此,两派之间不断发生内斗事件,互相征伐,《元史》中称其为“各拥强兵于外,以权势相轧,衅隙遂成”。

孛罗帖木儿为人文武双全,是元廷内部少有的几个将才之一。如果他能与王保保联手,那么元廷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可小觑的,但是由于党争的问题,孛罗帖木儿与太子不断发生摩擦,最终,太子在王保保的帮助下,铲除了孛罗帖木儿的势力,但是问题,并没有就此终结。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孛罗帖木儿倒台之后,王保保被封为中书左丞相,这个官职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是元廷内部也是看出身的,王保保出身并不显赫,因此即使高官得坐,并不受到尊重。

而当年王保保击败孛罗帖木儿之后,太子本想借他的势力,登上皇帝宝座,但是王保保没有答应,因此,太子也开始对王保保产生不满,此时的王保保,可以说在元廷内部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1366年,元顺帝命王保保到江淮平乱,王保保由于对元廷不满,于是到了河南之后,便掉头进入关中,想要收缴关中四将的兵权,李思齐等人本就与王保保不合,怎么可能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双方矛盾开始激化,不断进行火拼,《元史》中称“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由此可见,王保保其人野心勃勃,对于兵权的渴望十分深重。

明军到来

在王保保与李思齐等人大战之时,元顺帝曾多次下诏令其和解,但是都被王保保拒绝,1367年,关中四将还推举李思齐为盟主,竖起讨伐王保保的大旗,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无法调和的局面。

王保保没有到江淮平乱,反而在关中乱斗一番,这一行为明显得不到元廷的认可,于是,元顺帝开始下诏剥夺王保保左丞相官职,并将其兵权收回。我想,王保保接到诏书的一刻应该是愤怒到极点的,他根本没有听从诏书的安排,而是带兵直接攻入太原,杀尽元廷的官员,开始割据一方。

元顺帝也征调兵力,不断与王保保展开斗争,双方就这样又内斗了几个月。

1.明军北伐

1368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取山东,后占中原,一举攻陷大都,可惜的是,元顺帝提前逃跑,没有被明军捉住。

这个时候王保保在哪呢?王保保其实还在作壁上观之中。当明军抵达黄河,威胁关中与河北之时,元顺帝曾命王保保进京勤王,李思齐等人知道明军到达河南之后,也不再进攻王保保,纷纷退守关中。但是王保保此时对元廷已经不抱希望。

“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在幕僚的劝说下,王保保选择作壁上观,元顺帝见王保保不肯帮助,于是连夜逃离了大都。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2.先胜后败

尽管王保保对元廷不满,但是元顺帝的出逃还是让他震惊不已,毕竟没有了元廷的支持,王保保也是孤掌难鸣,此时明军也占据河北,准备对山西用兵,而山西正是王保保的大本营。

由于汤河部的孤军深入,王保保在韩店打败了明军,这也是明军北伐以来第一次遭到惨败。但是局部的失利并为影响明军的整体战略,王保保想要东进直接收复大都,这一想法被徐达识破,明军采取“批亢捣虚”的策略,直接进攻王保保的太原城。

暗夜中王保保只身逃走,4万余人成为了明军俘虏,王保保一路向北逃跑,先到大同,不久之后又逃到了甘肃。

3.北上和林

王保保乘明军在甘肃经营未稳,重新调整兵力进攻兰州城,王保保围住兰州之后,又打败了明军的援兵,但是兰州城防坚固,王保保只能围城,想要破城却是奢望。

公元1370年,明军分兵两路再次进行北伐,东路由李文忠率领,进攻应昌(今赤峰市附近),西路军由徐达率领,出潼关救援兰州。王保保在沈儿峪坚守不出,想要拖垮明军,徐达则命人日夜“鼓盆而歌”,不断制造噪音来扰乱王保保,王保保军得不到良好的休息,明军在一夜安静之后,偷袭元军,元军正在昏昏大睡之中,被杀个措手不及。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沈儿峪之战,明军大胜,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匹及大量驼骡驴杂畜。元廷在甘肃内的军事力量被极大削弱,东路军李文忠部也攻陷应昌,元顺帝驾崩。

最后的辉煌

王保保兵败沈儿峪之后,北上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市),在这里,王保保与太子和解,双方冰释前嫌,开始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明军。

公元1372年,明军分三路北伐,中路军徐达出雁门关直接进攻和林,东路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到和林,从西北方进攻和林,西路军冯胜出兵甘肃,明军此举正是要一口吃掉元廷最后的残余势力。

王保保在得知消息后,在和林附近设下埋伏,不断诱敌深入,徐达的中路军在取得小胜之后,没有及时停下来,不就之后在和林一带遭到元军伏击,损失惨重,中路军就此退回山西。东路军李文忠同样先取得大胜,不过之后元军反扑,李文忠部且战且退,伤亡十分巨大,三路大军中,只有冯胜取得大捷。

经此一站,王保保终于打败明军,取得了军事生涯上最后的辉煌。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王保保剧照


天下奇男子

王保保作为元廷中为数不多的名将,其一生军事能力并不算特别突出,尤其是在与明军交战中,负多胜少,那么朱元璋为何又夸赞他为天下奇男子呢?

其实,那是在一次庆功宴上,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有谁称得上奇男子?众人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但是朱元璋却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便是,朱元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其控制欲自然很强,徐达,常遇春这些人都是人中之杰,但是都被他臣服。而王保保则一直与明军对抗,而且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朱元璋曾多次招降他,但是都被王保保拒绝了,所以朱元璋有一种被拒绝的失望感,这种感觉自然又让他对王保保生出一种敬佩感。

元末奇男子王保保:人生要面对很多失败,但最关键处一定要成功

朱元璋塑像


那么既然王保保是元军中的人,为什么朱元璋还多次要招降他呢?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突出吗?其实也不是,因为在明朝时期,人们一直认为王保保是汉人,在明朝颁布的《谕中原檄》中,是这样描述王保保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

所以既然关中四将李思齐,元将阿鲁温等人都可招降,那么王保保作为汉人,应该也是可以招降的,但是很明显这事在王保保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一方面王保保是忠于元廷的,另一方面,王保保并不是汉人,在1990年洛阳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

所以王保保其实只是出生在河南,并不是他忘记祖宗之姓,这在明朝时期是个美丽的误会。

结语

纵观王保保一生,军事生涯其实并不算突出,而他又深陷元廷内部的纷争之中,不能力挽狂澜。在与明军的作战中,也是负多胜少,然而作为元廷中少有的明将,能够多次对明军构成威胁,并击败明军最有威望的徐达,也说明了其一定的军事能力。

而明太祖朱元璋对其不能驾驭王保保深感遗憾,这让王保保在声誉上又得到极大提高。虽然王保保屡战屡败,但是抓住了最后的机会,给了元廷续命的机会。在这一出奇妙的绝地反击的之后,王保保也终于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