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蝙蝠会常被蚊虫叮咬吗?这是不是蝙蝠病毒互相传染而成为毒王的原因?

普慈贤


蝙蝠和仓蝇子,蚊子,本身含有病毒,它经过万亿演变过程它们不怕细菌感染,如蚊子一生下来就在污水里,而且它们喜欢在污染源环境生存,身上毒素非常多,一但叮咬人类就造成很大伤害,是人无法接受。


董书林


蝙蝠不会被蚊虫叮咬,这并不是蝙蝠身上数量众多的病毒的来源。

这次冠状肺炎的爆发,使得“罪魁祸首”蝙蝠再次被大众所关注。早在“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爆发时期蝙蝠就被人冠以“毒王”之名,人们痛恨蝙蝠,但又对其充满了好奇。

蝙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蝙蝠下属翼手目,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飞行的哺乳类动物,现生物种类共961种,遍布世界各地,大多白天休息,夜间觅食。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最大的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

蝙蝠类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来说,大蝙蝠类一般以果实或花蜜为食,而大多数小蝙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所以不会出现题主所问的蚊虫叮咬出现,如果真的有,蝙蝠不会介意加个餐)

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有些蝙蝠种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则是雌雄分开栖息。

蝙蝠身上的病毒来自哪里?

全世界都科学家在200种蝙蝠的身上发现了4100种病毒,其中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汉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引发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多达60种以上,仅次于啮齿类动物。蝙蝠无疑是最大的病毒库之一。

这些病毒是怎么来的呢?这与蝙蝠的居住地和生活习性密不可分,蝙蝠的食性非常广泛,其中不乏那些携带大量细菌病毒的昆虫,蝙蝠在捕食了它们之后,不光吸收了能量,病毒也留在了它们体内,经过长期的积累,种类愈加繁多。

蝙蝠自身为何不受病毒影响?

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升高,类似“发烧”,可抑制病毒的复制,蝙蝠飞行过程中体温可升高到38℃~41℃,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并且,与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不同,蝙蝠的免疫系统对待病毒的态度是“忍气吞声”,力求和病毒和平相处。因此,蝙蝠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免疫机制,具有比较强的免疫耐受力。小蝙蝠一出生就携带有大量的病毒而毫无影响,就是因为蝙蝠和病毒之间这种奇妙的平衡关系。

蝙蝠对人类生活的价值

万物皆有两面性,蝙蝠并非大众所了解的那样一无是处,蝙蝠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蝙蝠超强的病毒携带能力,只不过是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一种生物。(图为中药“夜明砂‘)

蝙蝠是人类的良师,人类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目前某些国家研制的隐形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蝙蝠的拷贝。在医学上,从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溶解血栓的速度比目前临床所用的药物快一倍。而食虫蝙蝠的粪便在中药中被称为“夜明砂”,有清热明目的功能。在蝙蝠数量丰富的地区,它们对农林业的害虫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农林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减少了由于农药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另外,蝙蝠集居地积累的排泄物多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类所利用,在许多热带国家,它是一种经济的、优质的农业肥料。


流行的雲


蝙蝠不仅不会被蚊子咬,反而蝙蝠会捕捉蚊子,苍蝇,飞蛾等为食,所以蝙蝠身上的病毒不是因为蝙蝠咬。恰恰相反,我认为蝙蝠成为万毒之王是因为它吃蚊子,苍蝇,飞蛾等等昆虫。

蝙蝠的习性是昼伏夜出,作为唯一飞行的哺乳动物,同时食谱广泛,天上飞的昆虫,水里游的鱼,地上爬的小动物,树上长的花果,没有它不能吃的,甚至连同类都吃。所谓病从口入,吃的那么多,那么杂,把其他动物身上的病毒全都吃到了自己的体内,所以它身上携带的病毒也非常吓人,达到了一百多种。这也给我们乱吃野味敲响了警钟。

不仅吃的杂,它吃的还多。一只蝙蝠一夜能吃掉自身1/3体重的食物。这是因为它飞行过程中代谢非常快,心跳达到了800到1000次每分钟,体温达到了40摄氏度。这样的习性,也让他进化成免疫系统对病毒全天候开放,所以它带毒而不得病。


大钊Elev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