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不学四书五经,中华文化是否还能传承?为什么?

望乾坤


不读四书五经,传承中华文化,没有问题呀。

四书五经讲的就是一个字“道”。

只要你能明白道,就可以传承中华文化了。

儒家的经典,就是在解释《易经》,《易经》讲的就是《道》。

佛、儒、道三家的道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去学习《佛经》或者是研读《道德经》。

佛家过于庞大,真不知道有谁能把佛经读完了的。

道家就简单了,读懂《道德经》就可以了,但是《道德经》难懂。

相对于这两家的,儒家的四书五经反而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

最好是找一个国学大师教你。不拜师也行,读读他们的作品,选择自己有感觉的作品读上个几十遍,写上几百万读书笔记和感受。


逍遥和尚


看看国外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明白了,古希腊文明,灭亡了,雅典文化,没有了,而经历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依然在持续传承,说明了什么?

这里面应该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举制,科举制捍卫了当时的官僚体制,也极大地巩固了文化根基,要知道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而在当时士农工商严重失衡的社会环境下,学而优则仕,是很多人的出头之路,这里面也包括很多的优秀人才被选拔进官僚体系,这些民间智慧进去管理集团,自然壮大了统治阶级,也相对弱化了民间力量,而这都导致了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制皇帝帝国,从而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当然,这种文化体系,这种统治阶级,也有很多弊端,那就是思想禁锢,文化专制,甚至专制统治。

但客观来说,四书五经的背后是科举制度的强悍,而科举制度支撑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基础,所以最后,熟读四书五经的统治阶级的稳定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文化的传承。


84号书店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1]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参考:百度百科)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贵君轻等等。所以应该值得传承。

另外中华传承也有道家思想文化。道教也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于黄帝,集大成于老子,发扬于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当然也有许多网友感兴趣的《周易》。周易首先应该是比道家思想文化要早的。首先老子本人应该是懂《周易》的,老子的《道德经》基本理念就比较符合《周易》的阴阳思想。所以,《周易》也是华夏民族的瑰宝。我们也应该传承。

有不足之处,希望指出,谢谢!



徐丶玉溪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著作,元朝以后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科目,这些著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完成了,春秋时期有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因为《乐》后来失传了,所以就剩五经,四书是南宋的朱熹定的,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的两篇文章。

《诗》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书》记载古圣贤王的行政措施,执政理念;《礼》记载西周礼仪制度,《易》为群领经首,大道之源,《春秋》为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论语》是儒家第一步经典,《孟子》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四书五经虽然不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是核心内容,是本源,是根本,没有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心,就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所以说,不学四书五经,就无法传承传统文化。


国学传道士


“四书五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不“学四书五经”中华文化会怎么样?

首先我们该知道四书五经为何物?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皆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第二,四书五经在整个中华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崇高地位?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想要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从这几本书入门。

第三,我们要明白四书五经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的影响?

四书五经中蕴含的各个领域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让中华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禀赋,同时也作为特殊的价值观输出向亚洲各国,成就了中华文化圈。而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但凡读书人必读四书五经,否则就无法参加科考出人头地。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回到题主的核心上来,如果不读四书五经,中华文化是否还能传承,答案是肯定的,无法传承,也就是说没有一以贯之的内容,哪来的传承一说。


老鬼悦读记


学习当代文化不是在传承中华文化吗?当代文化是在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古代文化的升级版。难道坐马车、住茅屋、看竹简、穿汉服、写文言文、说之乎者也、读四书五经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我看这叫复古!不叫传承,传承和复古是两码事!传承让人格更健康,复古让人的心理不健康。



杨哥之翩翩舞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流于形式

现在各地祭祀中华始祖、穿汉服的诵读、成人礼等活动比比皆是,似乎有你追我赶、争相攀比的情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就仅仅是祭祀祖先、穿汉服走走排场那么简单呢?

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弘扬的有很多。现在兴起的国学热,让很多人又把注意力投放到曾经是必读的“四书五经”等经典上。能够重视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好事,关键是不把它作为一种招牌或者噱头,而是真正静下心来,深入进去,仔细品位,懂得扬弃,并落实到实践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事实上我们一直致力于公民道德教育,努力建设文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著作非常多,我们平时多读一些,多反省一些,多做一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建设文明社会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不学四书五经,也能传承下去!!!别焦虑!!!

好了回答到此圆满结束,喜欢的老爷们麻烦点个赞!!!

谢谢,回头我也给你点,礼尚往来!!!


谋略秘籍


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温良恭俭让,四书五经只不过儒家经典而已,我们的肤色就是最好的继承。

用基本儒家经典代表中国文化显然太过了,我们所有的传统所有传承都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很多时候都是在意淫,一方面极力在推动和恢复所谓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在破坏殆尽。试问当今社会有多少把温良恭俭让作为做人准则?

现在是文明社会,我们并不是孤立在世界,真正的传统文化是要深入人心的,是一种民众自发的行为,她不需要宣传,也不需要读四书五经之类古籍,而是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上。

中华文化包括过去,也应该包括现在,树立普世的价值观就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承。



金色摸鱼号


不能,就象不让人喝水、吃米饭等食物,又把人脉搏割断,这还能让人活下去吗?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粮食,而经典中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接受经典教化后形成的精神脉搏,中国儒家精神能传下来,就是因为在汉唐时期到晚清的科举考试中,都把儒家道家的经典列为考试内容考试科目,所以人才鼎盛,大师辈出,而为何民国新中国后没有大师出来呢?


般若弥陀佛子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流于形式

现在各地祭祀中华始祖、穿汉服的诵读、成人礼等活动比比皆是,似乎有你追我赶、争相攀比的情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就仅仅是祭祀祖先、穿汉服走走排场那么简单呢?

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弘扬的有很多。现在兴起的国学热,让很多人又把注意力投放到曾经是必读的“四书五经”等经典上。能够重视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好事,关键是不把它作为一种招牌或者噱头,而是真正静下心来,深入进去,仔细品位,懂得扬弃,并落实到实践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事实上我们一直致力于公民道德教育,努力建设文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著作非常多,我们平时多读一些,多反省一些,多做一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建设文明社会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