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疫情拐點在哪裡?

用戶4146641497732


說法很多,有二月底的說法,有三月初的猜測。

但不管疫情拐點在哪,真正要回歸到比較常規的生活的話,怎麼都要到五六月份。

比起糾結疫情的拐點,不如花更多時間想想怎麼把手頭工作做好,和企業難關吧。假如公司出問題影響了工作,現在去找工作也並不實際。

在大家都普遍超前消費的觀念下,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負債,手上可用的資金可以說是極其少的,能撐多少自己多上心,及早想策略。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共勉!


Chen文彬


預估二月中下旬達峰值,但不等於拐點已到。

鍾南山預估二月中下旬達峰值。2月17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湖北以外全國新增確診病例總數已連降13天,從這個事實可以看出中央強有力的干預措施起了效果,“現在有沒有達到峰值,我們還在看,我們估計差不多了。到了峰值不等於到了拐點,也可能隨著返工的大流動,會不會再出來一個峰,我個人的估計大概不會”。

全國新增確診病例趨於緩和,呈下降趨勢,最高時接近4000人左右,疑似病例波動較大,但整體也呈現出下降態勢,證明各級管理機構前期採取的“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的措施取得明顯效果,下一步各級管理機關還應該加大對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交通工具的防範措施力度,避免返程高峰引起疫情再次上升。

新增治癒病例呈上升趨勢,新增死亡病例仍呈緩慢的線性增長趨勢,說明社會醫療保障條件的有效增強,治癒率會越來越高,死亡人數會越來越少,當前階段。一是要加大研發力度,儘快研發出疫苗,二是要給予群眾以引導,增強自我防範意識。

基於已有感染確診數據,再次分析預測:新冠病毒疫情的累計確診人數峰值拐點將出現在2月中下旬,此後全國累計確診人數將會逐步下降,醫務工作者面臨的壓力開始逐步得到緩解,疫情發展進一步得到控制。


Moye


新冠肺炎疫情在不斷刷新,人們期盼著疫情能早日得到控制。

在最近這段時間裡,各大新聞媒體頻頻提到了“疫情拐點”一詞,例如“我們期盼的疫情拐點將要出現”、“一個月內疫情拐點或將到來”、“正月十五前疫情可能出現拐點”等等。

這些報道吸引了網民的極大關注,同時也留下了一些疑惑:疫情拐點到底是什麼?拐點何時能到來?拐點的到來時間是確切的嗎?在本文中,我們將圍繞著拐點這一概念進行解讀。

什麼是拐點?

拐點(inflection point)原本是數學名詞,拐點在數學上指改變曲線向上或向下方向的點,直觀地說拐點是使切線穿越曲線的點(即曲線的凹凸分界點)。

那麼,在疫情防治中,“拐點”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率先提出關於疫情拐點的推論。在1月28日接受採訪時,高福表示,“目前防控措施在起到作用,疑似病例在減少。如果按照現在的措施,應該在近期能看到一個拐點。預計元宵節情況可能好轉。”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認為,疑似感染數下降、發病數下降是拐點出現的標誌。從兩位專家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疫情的拐點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拐點的出現,將會給衛生政策制定、病情控制方案、乃至大眾的日常生活都帶來影響。新冠肺炎疫情拐點何時出現?

疫情拐點具體將在何時出現?這是人們極為關注的一個話題。對此,中外的專家學者們的觀點不一。在此次疫情中,不僅有醫學專家們對疫情的拐點進行了研究,也有計算機領域的學者參與到疫情的分析預測中來。拐點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所有的感染都會有一個下降的過程。下降的時間取決於群體免疫力的高低和採取的干預措施是否有效。

群體免疫力即人群對於傳染病病原體的侵入和傳播的抵抗力,用人群中有免疫力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來反映。

聞玉梅院士把群體免疫力的提高視為拐點出現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被感染者早發現、早隔離;醫療團隊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加強接觸者追蹤、檢疫隔離;人民群眾佩戴口罩,儘量避免人群接觸、規律作息,增強自身抵抗力,這些措施都能夠促進拐點儘早出現。拐點出現的時間如何得出?

拐點的出現可以根據流行病學模型來得出,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擬合新冠肺炎的累計發病數據,來推測發病高峰、發病持續時間、累計發病人數,並繪製出流行曲線,掌握疫情動態。

但是,模型中的分析及預測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比如人和人之前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差別不大、傳播途徑易於實現及綜合預防指數相對不變。這些前提條件中的任何一項發生改變,都會影響到流行高峰及流行態勢的變化。

目前,已經有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的多個研究團隊,通過建模去評估、預測病毒的傳播路徑、速率,更好的掌握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病影響及流行特徵。

實際上,任何模型都只是一種分析和預測的工具,它是根據已有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的推測,它的結論可能會相對準確甚至是精確,這對人們判斷疫情走勢以及作出決策具有重大參考意義,但是也須明白,所有的預測模型都存在侷限,我們仍然無法先知先覺地得出疫情拐點的確切日期。疫情拐點可能對個體的重要性有限,但是對於整個防疫的決策部署還是很重要的。從專家說法來看,儘管對“拐點”無法精確預測,但都不會等太久了。

對我們來說,目前,應對新冠病毒的挑戰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每個人做好基本的“家裡蹲”、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外,還要不信謠、不傳謠、堅決抵制野生動物交易,提高我們的群體免疫力,迎接“拐點”早日到來。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我們希望共同守望著的是一個明媚的春天,而不是另一個“戴口罩的春天”。





小聰明音樂坊


目前,各地官方報道對局部地區疫情控制較好的,解除了自然村之間的隔離,縣級班車開通了營運,為復工、復產奠定基礎,前段時間緊張的隔離到目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不能放鬆警惕,大家出門必須戴口罩、勤洗手、堅決不聚餐、聚會,保持好個人衛生,在黨和國家正確指引下,相信全國各地的疫情肯定會很快過去,大家要全力以赴、眾志成城,春暖花開的日子就要來了。


攬遍世界風景


這次疫情真的影響很大,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甚至與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每天看到受感染人數不停的往上增,心裡就越發的不是滋味。真的是辛苦了在一線戰鬥的醫護人員,你們真的好棒!!!其實像這種帶傳染性的病毒並不可怕,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再團結一點,聽從國家的安排不聚眾,做好防護措施,或許就不會有這麼多確診人數,也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加油中國。加油湖北,加油武漢!疫情的拐點就在明天!我們快要打贏這場戰鬥了!




粵A漂客


每個人內心在想的是,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什麼時候我們不再害怕聚集,親朋好友還能聚在一起遊玩賞景、吃喝玩樂。

的確,這場疫情給予人們最大的感受就是,珍惜親情、友情、愛情,珍惜陪伴的時光。還有一點就是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也懂得節制,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不吃野生動物。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道美味,而對於全人類來說,那卻是一股潛藏的災難。

“口罩”成了阻隔的標誌,很多人在這場疫情中,瞭解了自己被隔離的侷限。

疫情結束的節點是什麼?湖北省外地區連續3天新增病例下降的時候,我謹慎地提到湖北外拐點可能就要到來,有很多人在評論區嘲諷。現在連續11天,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當時的想法,不是一種判斷,是一種憧憬。在“口罩”隔離了我們彼此之時,我們更應該堅定地相信,這場“戰疫”會很快結束。

鍾南山院士曾判斷,2月的中下旬會有一個高峰,疫情最快4月結束。我相信他專業的判斷。

而在湖北啟用“臨床診斷”,對疫情進行大包圍,發起總攻的時候,離摘掉口罩,恢復正常生活又更近了一步。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增確診病例(包括湖北的臨床診斷病例)需要一段時間來“消耗庫存”,也就是治癒。這個按照肺炎的平均住院日來看,7到14天治癒一批,那在新增持續減少的情況下,的確需要4-6周的時間去持續降低。

但是湖北以外的,大多數病例不多的地區有望在2月底結束戰鬥,恢復正常生活。

還是需要提醒大家警惕,繼續堅持做好自我防護,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做好消毒,再堅持一段時間,等待國家、政府的指令,下好全國防疫這盤棋。


生活小妙招天天見


疫情真正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不能夠放鬆警惕,同時還是要加強自我防護措施,畢竟疫情的拐點到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還需要全國人民的密切配合。



睿智閱習


借用雷神院的院長的一句話回答你的問題:“真正的疫情拐點已經來到,現在裡面消耗的很多都是存量。從新發的情況來看,我觀察到的,5天以來我們自己的幾個點,發熱的數量在下降。它是有一個坡度,逐漸在降,穩穩地在降,沒有反彈過,我是很有信心的。”


笑點集中坊


談到疫情拐點,我覺得應該是一個綜合評估。首先要看這個大數據是否平穩,再根據確診人數,疑似病例,已治癒人數等由國家權威機構的專業人士進行綜合評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8f000d4da3ea9e5328\

海冰加油


三四月份可能還會有個回潮~但不太大,然後慢慢達到共存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