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張德福,評劇小生行當的翹楚,講述《花為媒》的臺前幕後

張德福,1931年生於北京。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主工小生,國家一級演員。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

張先生少時家境貧寒,七歲被送進北京順治門(現宣武門)西市場"四月仙"的評劇班學藝。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八、九歲時就已經是"小角兒"了。十歲時,他在天橋"小桃園"的戲班裡,拜孫寶亭為師。

張德福是中國評劇小生行當的翹楚,首創評劇小生“大甩腔”,革新了評劇生行的聲腔藝術。他在評劇舞臺上曾塑造過百餘個人物形象。

張老師津津有味地講述了《花為媒》評劇臺前幕後的故事:

   《花為媒》是評劇十大經典劇目之一,在舞臺上久演不衰。張德福回憶說,他曾與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在北京大眾劇場演出《花為媒》整整一個月,每晚一場,一票難求。觀眾在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就來到劇場門口排隊,還有的觀眾抱著棉被去排隊。由於《花為媒》這出戏深受觀眾喜愛,因此長春電影製片廠當年籌拍戲曲電影時就選中了《花為媒》這出戏。

  《花為媒》是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攝影棚裡拍攝的。當時的攝製條件有限,無法實景拍攝。即使觀眾最熟悉的張五可在花園中“報花名”那場戲,也是在人工佈景中拍攝的,花園中奼紫嫣紅開遍,原來卻是假山假土假花。張德福說:“不過,花園中的潺潺流水是真的,是通過水泵引入的流水。儘管全部在攝影棚裡拍攝,但《花為媒》的拍攝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可以用一個‘美’字來概括,景緻美,演員美,唱腔美。因此,這部影片直至今日還時常在電視上播出。 ”

張德福,評劇小生行當的翹楚,講述《花為媒》的臺前幕後

《花為媒》“花園”一場戲中的 “報花名”唱段可謂經典中的經典,這段唱詞非常優美。後來,在《花為媒》中飾演阮媽的著名錶演藝術家趙麗蓉還曾把 “報花名”嫁接到了喜劇小品中。張德福回憶說,趙麗蓉專工彩旦,演《花為媒》的時候還不是很有名氣。年輕時的趙麗蓉就很樸實敬業,雖然她在《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中的戲份不多,但她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德福告訴記者,在傳統老戲中,“報花名”報的是12個月的花名,後來,由於劇情需要以及演出時間所限,報12個月的花名被吳祖光先生改編為報四季花名。

張德福,評劇小生行當的翹楚,講述《花為媒》的臺前幕後

  張德福還透露,賈俊英這個角色是後來增設的,老戲中根本沒有這個角色。在電影《花為媒》中,我們看到張五可與賈俊英、李月娥與王俊卿兩對青年男女,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在老戲中,劇情則完全不同。此外,電影《花為媒》中的不少唱段都是在傳統戲基礎上不斷完善的。

  新鳳霞能記住搭檔的唱詞

  張德福曾與評劇名家新鳳霞合作演出過100多個劇目。張德福說:“我們配合得十分默契,毫不誇張地說,《花為媒》中我每一個身段動作後面接的是什麼唱詞,新鳳霞都能記住。 ”

  張德福介紹說:“新鳳霞為人率真,摯愛評劇,有天賦,又很勤奮,特別能吃苦。當年評劇火的時候,我們一齣戲一演就是幾個月,連我都覺得累,她卻從不叫苦。 ”

張德福,評劇小生行當的翹楚,講述《花為媒》的臺前幕後

  張德福回憶說,他當年本來不想接演評劇《祥林嫂》,想休息一段時間。 “可是,新鳳霞不停地勸我,她說來看戲的觀眾不僅僅是我新鳳霞的戲迷,還有你張德福的戲迷,你不能讓戲迷失望啊! ”張德福說。他還介紹說,新鳳霞深深地眷戀著舞臺,渴望塑造多種不同的人物形象,當時身懷有孕的新鳳霞曾主動請纓出演《無雙傳》,後來,新鳳霞誕下女兒取名吳雙,即“無雙”的諧音。

  反對小生表演“脂粉氣”

  張德福是評劇小生行當的翹楚,也正是他,規範了評劇小生行當的唱唸做打。記者聽張德福給徒弟馮子洋說戲時強調,千萬不要在表演中帶 “脂粉氣”。脖頸要直,腰板要直,勿顫脖,勿翹腳尖,勿翹小拇指。張德福說:“小生可以很帥,很灑脫,但不能帶脂粉氣。 ”張德福解釋說,生角不是旦角,各有各的審美特徵。有些不瞭解戲曲的觀眾誤以為小生就是娘娘腔,其實不然,戲曲行當中的小生是瀟灑的、俊美的,但更多的是儒雅。

張德福,評劇小生行當的翹楚,講述《花為媒》的臺前幕後

張德福不僅反對小生表演“脂粉氣”,還反對戲曲創作脫離生活。張德福說:“那些能夠久演不衰的評劇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