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問答:

兩歲左右的孩子突然就不聽話了,這常見嗎?

回答是:英語中有個詞叫“Terrible two”,直譯過來是“可怕的兩歲”。

說明兩歲階段的寶寶很惹人愛的同時,也讓父母頭痛。比如什麼事情都想自己來,連接開水都要自己來,特別喜歡說“不”,自己很有主意,總是跟家長的想法反著來。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比如,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把手指頭往電插塞,作為媽媽看到一定嚇壞了,立即將孩子拉開,孩子呢則被媽媽這樣的舉動嚇到,反而大哭起來。

這個階段的孩子四肢開始發育,走路,小跑,還喜歡爬高,經常爬到桌子上跳,父母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便把孩子從桌子上抱下來。孩子再次崩潰大哭,所以父母們也被孩子崩潰的情緒和淘氣的舉動搞得情緒崩潰。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在心理學上,孩子的這個時期被稱為“第一反抗期”,是正常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當你真正瞭解了孩子的這一時期,就不會情緒崩潰了,也不會有育兒焦慮了。很多時候焦慮來源於恐懼和未知。

01

你說要“這樣,這樣”,他說“不,不,不”

兒子馬上兩歲生日了,家裡的花活生生被他用切蛋糕的小刀砍死。把玩具砸個稀爛,真有“敗家”之嫌。

起先我企圖用講道理的方式說服他,讓他停止這種破壞行為。

我不說還好,一說他越跟我對著幹,不但砍花,還把花裡面的肥料拿出來放到腳底下踩。踩得十分專注,怎麼說都不聽。

為了讓兒子能靜下來,為孃的只好買了一桶積木,理想中是他靜靜的坐著蓋積木。可現實是他把一桶積木掀翻在地上,我走近兒子,本來想給兩腳,卻告訴自己,要講道理,要給他好好說。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於是我強壓著怒火,跟他說:“不玩了就把積木撿起來哈。”

他不但不聽,還踩兩腳。我只好撿起來,放在桌上,他再次掀翻到地上。你越說不要掀翻,他越掀。

有一天,我正在屋子忙碌,兒子突然從廁所溼漉漉的跑出來了,我一看他居然把花灑打開了,水噴了一身。

我告訴他花灑最好不要開,我以為經歷了這次他就不開了,沒想到他還真是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下次繼續去開花灑。

老母親每次是一邊忙著,一邊喊著,深怕他悄悄幹壞事啊。叫穿外套不穿,叫穿鞋偏要光腳跑······

我相信很多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跟我有著類似的經歷。

本來溫順聽話,對媽媽粘膩的孩子,怎麼突然一天就變得調皮、不聽話、牴觸。

這個時候孩子他常常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有時候有些成人,實在忍不住,就想通過打屁屁來嚇唬孩子。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其實,從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角度來看,這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也是孩子必然經歷的發育階段。在分化和區分的過程中,嬰兒期的全能感會被逐漸打破,在與現實的對抗中,他慢慢的會意識到,“意願”和“現實”之間是有差距的。

育兒專家馬冬雪說:“當我們知道這階段孩子反抗的原因後,就要適當的允許孩子反抗。如果孩子的行為不具有傷害性,就不要約束和束縛孩子。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是在表達自己的願望,並不是有意針對父母。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對待孩子的想法,在可行的範圍內,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要過分壓制。”

隨著幼兒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心理變化急劇,特別是孩子需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人還是用老眼光看孩子,對待孩子,因此引起了種種反抗和衝突的行為。

當與孩子發生意見衝突時,不要跟孩子硬著來,不要硬講道理,據我的經驗,他已經聽不進去任何道理了。這個時候要做的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換個活動、換個場地,允許孩子“下臺階”。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不穩定時提要求。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孩子在慢慢接受“意願”和“現實”之間的邊界後,會通過自己想辦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以此獲得自主感和成就感。

0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要求的事反著做

婆婆還像以前一樣想抱著兒子餵飯,兒子卻不願意,從婆婆的手裡拿過勺子說:“讓我來嘛,讓我來嘛。”

自己端著小飯碗,搖搖晃晃地坐到小桌上,吃起來。一會換左手,一會換右手。飯碴吃得滿臉滿身。

婆婆實在看不下去,走過來非要給兒子喂,兒子非要把碗奪過來,這樣奪來奪去,便把飯碗打翻了。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以後我就告訴婆婆,給他少盛一點飯,讓他坐在小飯桌前自己吃,衣服吃髒了再換。不過讓他自己吃的場景簡直是不堪入目:經常打翻飯碗,吃得滿身滿地是飯粒,踩得滿腳是飯粒,經常吃完飯上下衣服都得換個遍。

婆婆要幫他洗臉,他仍然要求要自己來,婆婆怕他把水倒在身上,把袖子弄溼,就想幫他洗,還省事。他乾脆就拒絕不洗。

每次他把飯菜灑在地上,婆婆要去拖地的時候,他非要自己拿拖把拖,因為婆婆不讓拖地,而經常鬧的不開心。

這也難怪婆婆怕麻煩,怕他吃的髒兮兮。

喝水,我發現我讓他喝,跟他自己喝完全不一樣。每次我讓他喝,他都會拒絕我說:“不喝嘛,不喝嘛。”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於是我就在保溫杯裡兌好溫水,把水放在桌子上,不刻意讓他喝水。或者我端起杯子喝自己的,也不告訴他應該喝水了。

他卻可以自己拿起水杯喝,喝夠了就會把水杯蓋好。

他會自己要求看動畫片,還要看恐龍。每次婆婆怕他把電視摁壞,自己拿著遙控器幫他翻找,他都說:“不是,不是。”非要自己拿著遙控器找不可。

婆婆經常感慨,孩子長大了,不如以前聽話了。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其實,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體現,想要自己去做所有的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們要從一個完全依賴父母的小嬰兒轉變為相對獨立並且掌握了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嬰幼兒。

這個階段的孩子從和母體的“不分你我”開始到“自主獨立”。他開始主動拉開跟母親(或者照看人)的距離,從對母親的依賴向“自立”方向發展,併為能獨立做一些事情而滿足和高興。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生活裡全部是索取的孩子是感受不到快樂的,他們不懂得創造和分享,不知道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是勞動,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就不要給他營造安逸,不懂創造和勞動的生活。”

言下之意是給孩子創造的空間,在他自我意識萌芽的時候,讓他適當的參與勞動,獨立勞動,而不是怕麻煩而代勞一切。抑制孩子的“自主”慾望,繼續“你我不分”。過分溺愛,對孩子有求必應。阻止孩子反抗。

03

本來晴空萬里,突然狂風暴雨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兩歲兒童各種感官圖式開始內化,而為表象或形象圖式,促使兒童頻繁的用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重現外部活動,由內部的模仿出現表象的思維、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

兒子要吃玉米,婆婆剝根玉米正要給他煮,他就大哭大鬧,讓婆婆給玉米給他吃。毫無道理可言,婆婆努力給他講道理,說玉米還沒熟,生玉米不能吃,他依然聽不進去。

婆婆聲音一大,似乎想對他起到震懾作用,他越是“遇強則強”。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似乎在他的概念裡不是玉米沒有熟,而是我們不給他玉米吃。

他拉婆婆去奪玉米,一邊哭,一邊踢。

無奈婆婆就把生玉米給他了,他立即止住哭鬧,啃了一口生玉米,才吐著舌頭說:“額,難吃。”

說著把玉米還給了婆婆。

而這所謂的亂髮脾氣,不受控制,哭鬧行為,也是他自己無法控制的。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階段。

正如皮亞傑所說,他的思維是不可逆性的,並且以自我為中心,即便是你告訴他玉米是生的,生玉米不能吃,他也要自己嘗試。

要讓他自己嘗試,他自己嘗試時,也會有更多的收穫。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是緊緊抱著孩子,來限制他的攻擊。這是孩子自己情緒失控了,並不真的是他討厭你,想你攻擊你。

皮亞傑曾經和兒子做過一個實驗:

他在一個椅墊下藏了一個東西,然後他請兒子離開這間屋子,又把這個東西拿出來,藏在另外的椅墊下。

皮亞傑希望,當兒子在一個椅墊下尋找不到時,會到另一個椅墊下尋找。

事實是,當兒子回到房間後,他所做的就是掀起之前那把椅子的墊子去尋找,然後用稚嫩的語言說:“不見了。”他並沒有努力去其它地方尋找。


然後,教授重複了這項實驗,他讓兒子親眼看到他從一個墊子底下拿出那件東西,並把它放在另一個墊子底下。但孩子還是像以前一樣只翻開了第一個椅墊尋找,又說:“不見了。”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皮亞傑教授據此得出結論:他的兒子有點兒傻。他不耐煩地掀起第二個椅墊對兒子說:“你沒看見我把東西放在這裡嗎?”


兒子的回答是:“我看到了。”而後他哭鬧著指著第一把椅子說:“但它應該在那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讓兒童感興趣的並不是找到東西,而是在它應該出現在哪裡。這其實就是他思維的不可逆性和以自我為中心。

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是剛好運用遊戲發展孩子能力,滿足好奇心。即便他的遊戲很幼稚,即便他藏在你能看見的地方,跟你躲貓貓,你也要玩的津津有味。


2歲孩子突然情緒崩潰、反抗、發脾氣,其實是到了“第一反抗期”


遊戲對於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遊戲可以使幼兒感到幸福、愉快、興奮、滿足。還能促進身體和器官的發育。

謹以此文,希望每一個和我有一樣困惑的媽媽順利和孩子渡過“第一反抗期”,讓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