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自朱棣在北京称帝后共有14位皇帝,为何北京却只有明十三陵?

小小嬴政


首先,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意味着只有明成祖朱棣迁都以后的帝王,才有可能入明十三陵。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王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天子守国门的序幕正式开启。但南直隶仍然保存了完整的中央行政机构,名义上仍然按照“两京一十三省”的架构运行。因此迁都以前的两任君王:朱元璋、朱允炆,便没有入明十三陵。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死后葬于南京,称为明孝陵。朱棣靖难成功,违背君臣之道,但不可能违背孝道,迁都不可能将老爹的坟也一起迁了,因此朱元璋没有陵墓在十三陵。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率一众官员到明孝陵祭拜,告慰恢复中华。

建文帝在叔叔造反攻入南京后便下落不明了,甚至有传言建文帝流落海外,永乐帝便派郑和到下西洋寻找。最近又传福建宁德上金贝古墓有“明建文墓”的字样,但目前并未取得学术界统一意见。建文帝的陵墓至今未找到,因此也未进入明十三陵。

其次,崇祯帝自缢以后,南明政权不被清朝统治者作为正统,因此也无帝王礼仪入陵墓。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感无言面对祖宗,以发覆面,自缢于煤山。李自成发现崇祯帝的尸体后,见遗言“勿伤百姓一人”,顿生感慨,命人将崇祯帝与周后的尸体清理干净,以红漆棺殡帝,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停数日,准备用柳木棺成验安葬他们。明朝的官员都不敢去吊唁,只有裹城伯李国祯扶棺大哭,并向李自成提出不能发掘破坏明代帝王陵寝,并且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

崇祯帝生前简朴,没有预建陵寝,李自成大顺政权新建,无心操办此事,便将崇祯帝及皇后葬入田贵妃的陵墓中。随着山海关战役的失利,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顺政权仅在京四十多日便宣告失败。



清军入关以后,为表明自己的正统合法性,顺治帝按照国丧为崇祯帝重新发丧,并于1659年将陵墓修缮,便成为思陵。代代清帝皆来祭扫。而南明各政权,便被清朝统治者以不肖子孙、不思剿匪为名,大加征伐,随着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明朝最后一位宗室血脉断绝。其陵墓在贵州都匀高塘山,仅为市级保护文物,其价值地位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没法相比。

最后,便是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问题,因为夺门之变,兄弟操戈而不承认帝位。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朝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在南迁和备战的廷议中,于谦力排众议,坚持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这样一来便同时解决了朝廷无主、鞑靼以被俘的英宗要挟的问题。北京保卫战胜利以后,鞑靼人自觉无趣,也急于与明廷搞好关系,便将英宗送还。可代宗此时已被权力熏心,罔顾手足情谊,再三推辞后无奈迎回哥哥,但随即将这位“太上皇“软禁在南宫八年,一切礼仪标准从简。随后更是废英宗之子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无奈朱见济和朱祁钰自己都先后因病去世。景泰八年,朱祁钰在一帮奸臣的簇拥下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改元“天顺”,代宗之位也不被承认,因此代宗并未入十三陵。

虽然宪宗、南明弘光时期先后为代宗平反,甚至恢复帝号,但代宗葬于北京西山,无法与其他皇帝同享皇陵。


春秋正义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却有17个年号,是因为明英宗两次登基,所以有两个年号,因此常有明朝有17位皇帝的说法。明朝16位皇帝分别是: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

3.明太宗(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明太祖时期,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永乐三年,朱棣将北平更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构筑宫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表现迁都的迹象。颠末十几年的谋划,北京开端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宣布迁都的想法,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范围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竣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并修建陵墓,即如今的十三陵。

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葬入十三陵的3位皇帝一是明太祖,其定都南京,自然葬于南京,即孝陵。二是建文帝朱允炆,这个很传奇,并没有以皇帝待遇安葬,但即使发丧也是在南京。三是景泰帝朱祁钰,由于驾崩的时候英宗(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掳走)复辟,自然不可能进十三陵,而是被葬在了藩王墓地。





醉言最语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位于现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至1409年5年永乐帝修建长陵,到1642年崇祯皇帝葬入思陵止,这233年明十三陵先后修建了13位皇帝陵墓、7位妃子墓和1位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位妃嫔和2位太监。

明十三陵的皇帝都有谁?

  1. 明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其皇后徐氏的陵墓,建于1409年。

  2. 明献陵:明仁宗朱高炽和其皇后张氏的陵墓,建于1442年。

  3. 明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和其皇后孙氏的陵墓,建于1435年。

  4. 明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和其皇后钱氏及周氏的陵墓,建于1464年。

  5. 明茂陵:明宪宗朱见深和其皇后王氏、纪氏和邵氏的陵墓,建于1487年。

  6. 明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和其皇后张氏的陵墓,建于1505年。

  7. 明康陵:明武宗朱厚照和其皇后夏氏的陵墓,建于1521年。

  8. 明永陵:明世宗朱厚熜和其皇后陈氏、方氏及杜氏的陵墓,建于1536年。

  9. 明昭陵:明穆宗朱载垕和其皇后李氏、陈氏及李氏的陵墓,建于1572年。

  10. 明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和其孝端显皇后王氏及孝靖皇后王氏的陵墓,建于1584。

  11. 明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和其皇后郭氏、王氏及刘氏的陵墓,建于1621年。

  12. 明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和其皇后张氏的陵墓,建于1627年。

  13. 明思陵: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的陵墓,建于1642年。

自朱棣迁都后唯一没有进入明十三陵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自朱棣迁都后明朝唯一一个没有进入明朝皇帝陵园的就只有明代宗朱祁钰,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北京的明朝皇陵只叫“明十三陵”,而不叫“明十四陵”的原因啦。那么为什么作为皇帝的朱祁钰不葬入明朝皇陵呢?这里面的故事不可谓不曲折啊,听我为你详细到来。

1449年6月,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个月注定是一个耻辱的,也是悲壮的。这一年瓦剌太师也先借口明王朝减少朝贡赏赐,随即领兵南下直逼北京城的门户大同,而就是在这一年能够约束明英宗朱祁镇的太皇太后和一干辅政老臣都相继死去,此时无人可约束的明英宗,又正值年少轻狂,想证明自己的年龄,当朱祁镇听闻区区蛮夷瓦剌竟敢触怒天朝圣颜,并早已蠢蠢欲动,而后又受到当时奸宦王振的怂恿,随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准备御驾亲征,想借此击退瓦剌之名来证明自己,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此次征战的最终结果就是大明王朝50余万精锐全军覆没,66位朝中大臣悉数被杀,明英宗更是兵败被俘。而瓦剌也趁机兵围南京,并想利用英宗的皇帝身份来逼迫明朝签订“城下之盟”。

《明史·卷十·本纪第十》载“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硃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硃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而此时由于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已悉数被全歼,整个北京城自剩下10万的老弱残兵,而在当时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天下的兵马无人可调动,最终在危机关头,在孙太后和于谦等人的力保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是为明代宗,而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之后在明代宗和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最终瓦剌被迫退兵,大明王朝度过了生平的第一次危机。

《明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载:“是月,广东贼黄萧养作乱。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而后瓦剌见明英宗已无任何作用,并将英宗送回了北京。但此时的代宗已大权在握,他肯定是不会放弃这皇位,随即代宗就将英宗幽禁在了南宫中,而英宗这一待就是7年。但是就在1457年,由于代宗突发重病,而当时代宗又没有立太子,就这样在石亨、徐有贞等奸臣的谋逆下,英宗被再次立为皇帝,而代宗被废为郕王,之后就在二月十七日明代宗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而这次变乱就是史称的“夺门之变”。

在代宗死了之后,明英宗十分憎恶他,并当朝满朝文武的面辱骂他是“不孝、不悌、不仁、不义”之徒,并且还给了他一个“郕戾王”的恶谥。同时在明英宗再次登基为帝的时候,代宗已被贬为郕王,所以他死后就自然而然的不能葬在明朝的帝陵当中,而是被明英宗以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虽然后期明宪宗为其平反了,而且也恢复了他皇帝的尊号,但还是没有将其迁入明朝的帝陵当中,毕竟一方面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另一方面毕竟代宗是被宪宗的父亲朱祁镇所废,恢复帝位已属不易,如果还要将其迁移到与朱祁镇一起的明朝帝王陵园恐怕是绝无可能的,也就是这样明代宗就成为了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到明朝帝王陵园中。

《明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载:“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内。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代宗朱祁钰原本在明十三陵中是有陵墓的,而这就是之后的庆陵

其实代宗朱祁钰并不是没有在“明十三陵”建造自己的陵墓,只是因为后期因英宗复位之后,他被贬为郕王后,英宗又不允许他以帝王的规格葬入明皇陵中,随即这座陵墓就弃之不用了。最后这座陵墓就被明光宗朱常洛所占,而这就是“明庆陵”。由于当时明光宗就当了29天的皇帝就病逝了,而且其父亲万历皇帝都还没下葬,再加上此时的大明国库已经极度空虚,显然无法再为光宗建立陵墓了,也就是这样最终熹宗决定直接在明代宗陵寝遗址上建造光宗的陵墓,而这就是庆陵。

你知道明十三陵唯一的太监墓是谁的吗?

作为明朝的帝王陵园,能够埋在这里全都是皇族最尊贵的一群人,包括皇帝、皇后、太子和妃子,而且即使是妃子整个大明王朝也只有三十余位有资格埋在这里。可以是就是这样的宝地却出现了一座太监墓,这不得不让人称奇啦,那么是哪位太监能够埋在一块皇家的陵园上呢?



明十三陵的太监墓实际埋葬着两位太监,但是知道姓名的就只有一位,那就是在崇祯帝众叛亲离之时追随崇祯在煤山自缢的那位太监,他叫王承恩。王承恩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个能被皇帝赐谥的太监,他被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也被世人称为历史上最忠贞的太监。当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时,当数十万大军悉数逃窜,或降,或逃,却无一人护佑大明皇帝的时候,当曾经在朝堂上享尽荣华富贵的朝廷大员们战战兢兢的跪在李自成的脚下,却无一人为大明王朝奋其反抗的时候,只有王承恩一直忠心的跟随着崇祯帝,护佑着崇祯帝,当崇祯帝准备在煤山自缢之时,也只有他一人忠心的站在边上伺候着,等崇祯帝归天之时,他就平静的跟随着崇祯皇帝而去,他还想着在幽冥路上能够继续伺候着崇祯皇帝。


澳古说历史


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时才迁都北京,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失败,朱棣打入南京后,在皇宫放了一把火逃走了,被人赶下皇位的皇帝当然也就没有皇陵,即便有皇陵也肯定不会在北京。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自此明朝都城才由南京迁都北京。因此,真正在北京君临天下的明朝皇帝有十四位,分别是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其中,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复位,将自己病重的弟弟代宗朱祁钰赶下皇位并废为郕王,不准入皇陵,在北京西山建了景泰陵。

所以明朝总共十六位皇帝,去除以上三位,就还剩十三位入了北京明十三陵。


杨某人杂家派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始建于1409年(明永乐七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首先来简单的说一下:

明长陵

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明献陵

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景陵

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明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明茂陵

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泰陵

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

明康陵

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明永陵

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规模宏大,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

明昭陵

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定陵

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王氏和孝靖皇后王氏。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十八年)。

明庆陵

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明德陵

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思陵

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思宗烈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明朝进北京后称帝者十四人,为何只有十三陵呢?大家可以注意到,在明裕陵和明茂陵之间是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缺了一位对吧!缺的是谁呢?

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当皇帝的是他的异母大哥明英宗朱祁镇,而且朱祁钰的出身也不好,只是侍女所出。

但是在1449年(正统十四年),瓦剌挥军南下,直逼京师,明英宗想要效仿先帝,准备御驾亲征,仓促之间东拼西凑了二十万大军就去了,结果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大军趁其不备,一举歼灭了,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了。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回京城,举朝震动,皇帝没了还得了,全都不知所措了,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才两岁,在这种紧要关头,于谦等众大臣联名拥立朱祁钰登基称帝,是为明代宗。等到朝居和天下都稳定下来后,朱祁钰又开始担心深陷瓦剌的明英宗回来,真是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瓦剌首领见得不到什么好处,还得白养着这么个主,不划算啊,于是就把明英宗朱祁镇给放了。

朱祁镇回来后,地位就很尴尬了,朱祁钰尊他为太上皇,但随后就把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长达七年之久。到了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病重,满朝上下人心惶惶,就在这个时候石亨、徐有贞等人开始密谋重新拥立朱祁镇,带领千余人撞开南宫大门,史称“夺门之变”,迎出朱祁镇复位,重新成为大明皇帝。

复位后的朱祁镇逮捕了一大批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并将景泰帝朱祁钰废为郕王,软禁于西苑,而本来身体有所好转的朱祁钰却在一个月后离奇死亡了,个中情由,不言而喻。朱祁钰死后,明英宗还不解气,赐谥号“戾”,还把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今天的景泰陵。

朱祁钰也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陶陶谈历史


众所周知,位于北京的明皇陵叫十三陵,顾名思义,这里埋着13位明朝迁都北京后的君主。但熟悉明代历史的读者朋友都知道,从在北京建都的明成祖朱棣开始,到自杀身亡的崇祯皇帝,一共有14为皇帝。14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座陵墓呢?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唆使下御驾亲征北元残部瓦剌,但却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围,随即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

英宗被俘后,大臣于谦拥戴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代宗,远在北国苦寒之地受罪的英宗被尊为太上皇。代宗即位一年后,英宗被瓦剌放回,但随即代宗软禁——这一关,就是8年。 明代宗

1457年 ,代宗病重,与英宗关系密切的大臣趁机拥戴英宗复位。代宗被废为郕王,不久去世,葬于北京海淀玉泉山北麓,这就是今天的景泰陵。后来英宗去世后,儿子宪宗即位,承认了叔叔朱祁钰的皇帝身份——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谢谢阅读。


民国年间那些事


因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驾崩后并未建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座皇家陵寝的总称。

这十三座皇陵分别是: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不过虽然这皇陵有13座,但是在北京的加冕为皇帝的却有14人,这其中唯一的一个未能按照帝王礼制建陵下葬的就是明代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钰。

(黄轩饰演的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因为有他大哥朱祁镇健在,原本是轮不到他当皇帝的。

朱祁钰的出身并不好,母亲是是一名侍女,地位不高,因此朱祁钰的从小的待遇也很一般,直到他哥哥英宗即位之后才被封为郕王,这在明代皇子中算是受封时间算很晚的了。

不过好在他哥哥英宗皇帝对他还不错,兄弟俩感情也挺好。照此发展下去,朱祁钰大可安安稳稳的做个亲王,衣食无忧的渡过此生。

然而,命运这东西总是这个造化弄人。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不甘寂寞,脑子抽风的英宗皇帝,不顾群臣反对,硬是要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伏击,全军覆没,自己跟着当了俘虏。

瓦剌首领也先做梦也想不到能抓住大明皇帝,高兴的春梦都不做了。立即携天子继续南下进攻北京,试图以英宗为挡箭牌,迫使明军投鼠忌器。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帝都震动。皇上被俘,而皇太子朱见深又年仅2岁,十分年幼,群龙无首的明廷顿时乱做一团。大臣们是戏也不看了,妞也不泡了,都专心收拾家当准备逃亡南京避难。

正值风雨飘摇之际,内阁首辅大臣于谦乾纲独断,拥立正在京师监国的朱祁钰为皇帝,稳定朝纲,抗击瓦剌,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而朱祁钰的身份也从一个亲王,一夜之间升格为天下之主,这种感觉:爽!

权力这东西是非常上瘾的,一旦尝上一口就别奢望戒除。朱祁钰原本是打死也不敢对皇位有所想法,而如今却受命于危难之际,登基称帝,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让他欲罢不能。

在经历了初期的惊恐、刺激、满足之后,景泰帝开始不希望自己的哥哥英宗皇帝回来了。他希望英宗永远的留在草原,为蒙古人民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但是人似乎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瓦剌这边见与明军作战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先留着英宗也没什么用,竟然就把英宗放了回来。英宗一回来,景泰帝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

皇位一旦坐上,肯定不愿意再让出去了。为了防止英宗对自己产生威胁,景泰帝将他哥哥囚禁在了南宫之内,一关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中,英宗过着阶下囚般的生活,生活受到严密的监视,吃的不好,穿的也不好。甚至以防朝臣和英宗联系,南宫周围的树都被景泰帝下令砍了,夏天英宗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

如此悲惨的生活,英宗一直过到1457年。这一年年初景泰帝突然病重,朝中的投机分子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于是帮助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一举夺回皇位。

复位之后的英宗对于景泰帝十分愤恨,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

而当时身体已经渐有好转的景泰帝,却在英宗复位后仅一个月就暴毙身亡,其中内因,不言自明。

景泰帝山崩之后,英宗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将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景泰帝朱祁钰也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陵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明英宗之子。在他上台后,对他叔叔景泰帝朱祁钰的功绩进行了肯定,并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


千佛山车神


明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十六帝,在北京的只有十三个陵幕,这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位,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个很拧的人,别人说干不成什么,他就非得干成,他建南京故宫的时候靠着湖人家说建不了,他就把湖给填了建皇宫,人家说南京不合适当都城,他就非得在这建都,所以明朝初年一直到朱元璋死都城都在南京,朱元璋也就埋在了南京就是——明孝陵。



第二位,那就是朱允炆,朱元璋在朱标死后,不立儿子居然立孙子朱允炆当皇太孙,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可是他四叔朱棣不服,经过四年的靖难,终于打到南京城下,赶跑了朱允炆,朱棣就当了皇帝。可是朱允炆就失踪了了,没有皇陵。


第三位,就是因为一个奇葩皇帝了,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自己被俘。而国不可一日无主,他弟弟被朱祁钰拥立为帝,把朱祁镇尊为太上皇,可是后来瓦剌发现抓到明朝皇帝意义不大,就又把他放回来了。后来朱祁镇在大臣石亨、徐有贞的帮助下复辟成功,就把朱祁钰给软禁了,到朱祁钰死后以亲王礼埋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说明朝是十六帝,并不是十四帝,而且十六帝一位失踪,两位埋在别的地方,所以这才是明十三陵的来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师哥讲史


明朝的皇帝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死的都比较早,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都是迁都之前的皇帝,所以肯定不会葬在北京。像朱元璋下葬在南京的孝陵,至于建文帝更是靖难之役连人都找不着,所以更不可能葬在北京。那么明朝迁都后也有十四位皇帝,为什么只有明朝十三陵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看过明妃女医传的人都知道,那个没有能够入皇陵的皇帝就是明代宗。这个故事应该从明朝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开始。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后来有经历了明仁宗,明宣宗,当然这几个皇帝也都算是明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但是到了后面的明英宗,危机来了,北面当年的蒙古变成了鞑靼和瓦刺。瓦刺后来逐渐强大,它步步蚕食鞑靼,并且在明朝的边境制造摩擦。成为了大明的隐患,明英宗也想学习自己的曾祖朱棣北击蒙古,御驾亲征,结果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指挥失误,兵败被俘。




兵败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瓦刺大军压境,兵部侍郎于谦提议国不可一日无主,提议立郕王为皇帝,称为代宗。然后组织各地之师勤王,最后瓦刺被打败,明朝转危为安。就这样郕王幸运的坐上了皇帝宝座,但是后来瓦刺一看留着英宗也没用,就放回了英宗。这样北京城就有了两个皇帝,肯定会爆发政变,最后英宗逼死代宗,就这样明英宗又当上了皇帝。代宗被废为郕王,所以就没有入住皇陵,葬在了西山。被称为景泰陵,后来朱祁钰的侄子也就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其平反,恢复他的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十四位皇帝,只有十三陵的原因啦!



楚风说历史


明朝有十四个皇帝,其中十三个葬在了帝陵,只有一个皇帝没被葬入帝陵,而是葬在了北京西山。他就是明朝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他为什么没被葬在帝陵呢,应该他的老爸被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刺俘虏了,他是实机巧合才登上帝位的,后来他打败了瓦刺,瓦刺就把他爸爸给放回来了,这位太上皇当然不甘心就这样退到幕后了,就有了夺门之变,把儿子打败之后他爸就重登了皇位,还讲儿子朱祁钰软禁,贬为郕王,朱祁钰死后还封了个恶榏,叫做尸戾。他儿子这么快下位也有一定原因,就是他没子嗣,想一下,没子嗣就不能传承,朝代不得乱,大臣不能答应啊,他老爸重登皇位也有顺应时应。他也成为明朝唯一一个没有葬在帝陵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