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甘肅寧縣南義吳冢村千年古槐


致南義吳冢村 千年古槐

左瑞傑

老樹發青垂綠枝碧翠茂盛應季時

管他風雨幾千年強性不倒又一日

枯皮耐侵傲霜雪嫩葉隨春飄花痴

塵世炎涼經看慣蒼龍探海如雄獅

甘肅寧縣南義吳冢村千年古槐

南義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風水寶地、軍事重鎮。南義有千年古槐。和他盛產的薄皮核桃、蘋果、黃花菜一道被人們稱為南義四寶。

南義還有八景。先賢有詩云:“義井石上金龜臥,三官古槐根賽梢;東西兩嶺比城高,晨昏煙霧鎖城腰;分水樑上人不曉,金鐘響徹暴雨消;雷音寺上烏鴉噪,城南八水奔池澇。”每句一景,令人神往。

南義,又名南義井,相傳在先周時期,著名的昏君“周赧王(又名周懶王)坐慶陽(今慶城縣)龍脈斬斷”,---在慶陽呆不下去了,率族南遷。一路上長途跋涉,頂熱冒暑,途徑南義地界時,人困馬乏,飢渴難忍。於是周赧王傳旨,在南義三官古廟休息一晚,第二天再走。為了解決人馬飢渴問題,他命令隨從找水解渴,埋鍋做飯。隨從四處找水不著,難交聖旨,心急如焚。這時,正在三官廟內休息的周赧王忽打盹做夢,夢見一白頭老翁前來跪奏,說古三官廟背後有一古井,內有清水可飲馬做飯,解決時需。周赧王驚醒,急忙命人依夢找水,結果果然在三官古廟背後發現一口古井,井上有一個四方形四個金龜形狀的石井口,挪開石蓋,取出井水,真個香甜可口,解決了當時人馬飢渴之難。此外,在南義地面還發現八口蓋有金龜石蓋的水井。(有些井蓋上石龜之上還豎立有碑刻)。周赧王龍顏大悅,心存感激,命名此井為義井。因南義地處慶陽周祖陵山之南,還在泥水(今馬蓮河)之南。因此,南義井即南義由此而來。

甘肅寧縣南義吳冢村千年古槐

南義地處今銀西公路寧縣北段,乃寧縣和合水縣的要衝,是寧縣的北大門。和寧縣的南大門長慶橋遙遙相對。銀西公路自南向北通貫全境。東與春榮塬隔溝相望。西與瓦斜塬間馬蓮河水相鄰。

相傳,南義為軍事必守重鎮。建有古城,南北有城門。四周有非常厚的城牆。每每早晚,朝霞夕照,炊煙升起,暮露降臨,煙霧如玉帶一般繞城牆腰圍而鎖,東西有山嶺,且高於城牆數丈,四周有幾丈深的護城河。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真是易守難攻。城上有望角樓,樓內有銅鐘。每遇暴雨時,擊鼓鳴鐘便可以使雨停天開。在西南角城牆外曾有三官古廟。廟門前有千年古槐,根大於捎,高於城牆,且露於外。根深葉茂,綠樹成蔭,遮陽蔽日,護著城牆,實乃南義之一大景觀之一。當年解放南義時,由於城牆堅固久攻不下,有人獻計,夜晚趁黑沿三官廟古槐攀樹而上,翻城牆而入,內外夾擊,激戰三晝夜才解放南義。解放後,據老人講,千年古槐因戰火焚燒而死,光樹根就被人們砍伐燒柴火,整整燒了十幾年......。

甘肅寧縣南義吳冢村千年古槐

槐樹,人稱木中之王。南義地面自古以成長槐樹著名。在我的老家馬泉村就有四五株近百年的古槐。我七八歲的時候,我記得我們老屋院的門前就有三株直徑約三四米大、高約數丈的老槐樹面臨池塘。猶如三位長壽老人並肩而立,枝葉相參,葉茂枝繁,奇景可觀。然而這和南義鄉吳冢村常家莊的千年古槐相比,遜色多了。

吳冢村常北組五龍山溝畔有一株被當地群眾稱為神木聖樹的古槐---千年古槐。現在雖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但仍然綠葉冉冉,生命旺盛。這株古槐詳確年代無史可考,據傳推算已千年有餘。槐生胸徑約3米,高約12米,樹冠直徑約30米。其樹冠的形狀遠遠看去像一個面向西北撲食翹首、急於騰躍的雄獅,古拙稀奇;其枝如蒼龍探海,昂首向天,姿態可愛。此雖樹身皮老,枯朽拙蝕,但枝繁葉茂,新枝煥發;其軀幹蒼勁挺拔,金蟾圍護。老枯朽粗,其根如磐石,錯綜交錯,堪稱奇槐古木。那歷經千年風雨的老軀三個人手勾手還摟不住。在此槐樹的樹叉中,老枝中空,集雨泥桑種而生桑樹嫩枝,成為千里方圓舉世聞名的“槐抱桑”。常北組又名常家莊,這裡所住的絕大多數的人都姓常。相傳明代大將軍常遇春,領兵徵西,在去慶陽的途中在南義曾駐軍於此。他選定了常北組烏龍山右淚池,這裡曾是元代功臣劉昱駙馬的出生和葬埋地,遂決定將本家族安居此地。後世人均以常姓居住此處,因此“常莊”便因而得名。

甘肅寧縣南義吳冢村千年古槐


千年古槐年代久遠,無從可考。據傳明嘉靖年間,吳冢村常北組五龍山門前溝畔有一大澇池(即,淚池)。池邊古槐幾度枯榮。不知啥時候突然生出茂盛新枝,如“槐抱桑和連理枝”之奇景,常氏族人精心保護,並常有人發現兩條白蟒蛇出入樹洞,還有金蟾蜍守護,族人非常驚奇,遂於樹下建一古廟焚香祭祀,故稱之為“神槐”。至今每逢過節、還有外地人來樹下焚香祭神、跪拜訴願,使人奇怪的是,凡眾許願,有求必應,許願皆靈。

千年神槐已有不尋常的經歷。傳清朝同治元年,回民起義途經此處,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危害百姓。可到了常家莊,忽然戰馬揚蹄,騰空嘶叫,驚恐不前。匪首遠望此槐如雄獅蹲踞,似神獸護莊,故繞道而行。村莊倖免洗劫。時隔數日,匪首派人來毀砍這顆神槐,族長從七戶人家中每戶討文銀三兩,共討二十一兩文銀,賄給匪首,才保住這顆神槐。

“淚池”,就是神槐旁邊的澇池。位於五龍山溝邊,距離此古槐樹約五米處,形似淚珠。直徑約35米,最深處約6米。每年大雨時節村上的積水多會集於此。水面清平如鏡,也是一大景觀。其名源於一個民間傳說。據傳西漢末年,群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班彪(3年~54年,東漢史學家、文學家)避難相隨,公元三十四年冬十月,中郎將末、斑彪等大破槐純於落門,其將王元奔,純與宗周降,隴右平。曾在此尋根祭祖。祭祖時,班彪惜己命運之多舛,未能建立豐功偉業,愧對祖先,頓感自己時運不濟,感嘆道:“餘遭世之顛覆,罹填塞之阨災。舊室滅以丘墟兮,曾不得夫少留。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絕跡而遠遊。”遂痛哭,其情其景如李白詩中:“霜驚壯士發,淚滿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違”。適逢天降大雨,傾盆而下,持續半日,雨過天晴之後,人們發現這裡出現了一處形似淚珠狀的漩渦,後成為常年蓄水的澇池,遂認為這是天意,上天都為其流淚---即為如今的大澇池。

甘肅寧縣南義吳冢村千年古槐

吳冢村,是寧縣有名的文明禮儀村。這個村自古以來就是出陰陽、出先生、出文化人、出嗩吶自樂班等藝術才人的村莊。是遠近聞名的禮儀村。這個村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管是誰,哪怕你多有錢,官再大,只要在進村出村的路上,凡是迎面遇上老年人,都必須下自車打招呼,問候老人,等老年人走過去後才騎車行走。這個村重視學前文化教育,在小學,啟蒙老師就狠抓毛筆字書法的書寫,如今村上大多數人都會用毛筆字上禮、寫條據和請柬。

在該村擔任30多年的老村支書吳克全說,他們村上已經藉助縣市倡導殯葬新風、水土保持和節約耕地的大好政策,毀莊還田,整修路面,擴大耕地。在山前溝畔及四荒地帶,依靠千年古槐旁山臨水,已建造公益陵園,新修公墓地360畝,同時栽植油松、翠柏等林木1600餘株,改進厚葬薄養、損壞耕地、鋪張浪費之陋習,樹立勤勞致富、耕讀傳家、知書達理,富而思進的文明新風。祈盼國運昌盛,富民樂業。村上今後將積極發展核桃、蘋果和黃花菜三大富民產業,促進村民實現家家小康,人人和諧、村風文明的小康夢。

千年古槐顯神靈,保佑子孫福瑞來。看千年古槐,享萬世小康。正在發展中的南義鄉和吳冢村將進一步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康莊大道昂首奮進,闊步向前。

目的及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目的只為信息共享,無其他目的;

備註: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處理,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