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四平保衛戰:毛澤東林彪為何都認為“不應成為我一般作戰方針”?

1946年4月爆發的四平保衛戰,是我軍戰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保衛戰。這場大戰,是國共雙方在東北大地上第一次硬碰硬的較量,鏖戰時間長,影響非常大。某種程度上說,這次作戰成了國共雙方在東北戰場戰略態勢轉變的一個分水嶺。杜聿明倚仗著綜合優勢,把“順風仗”打得更加順風順水。林彪不得不率部撤出四平,一直北退到松花江,一時陷入最低谷。

戰後,林彪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這樣報告道:“四平之守,乃因敵未料我軍防禦,故逐次增兵來攻,被我各個擊破,且敵曾在野戰中遭受過我軍所給的大的打擊。故四平街防禦戰乃一時特殊條件所致形成,而不能作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應該說,林彪的這些觀點,是基於他對這場歷時一個月大戰的客觀而理性的總結。

四平保衛戰:毛澤東林彪為何都認為“不應成為我一般作戰方針”?

對於林彪的這一觀點,善於歸納總結的毛澤東也很是贊同,他在為中央軍委起草給各戰略區的電文中,可以說完全採納了林彪的觀點,甚至連電報內容基本上都是用的林彪的電文原話:“東北四平街之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敵未料我軍有防線,故逐次增兵,便於為我各個擊破,使敵遭受我重大打擊。故四平防禦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作戰方針”。

解放戰爭,我軍的基本作戰原則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注重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注重打機動靈活的運動戰,注重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而此次四平保衛戰,儘管在政治上有與國民黨進行談判的需要,但從戰略指導和戰役戰術層面來講,都與我軍奉行的基本作戰方針原則相背離。毛澤東的這封電報,就是旨在提醒各戰略區,四平保衛戰不能作為我軍一般的作戰模式,一定要避免四平保衛戰這種打法。

上世紀八十年代,由韓先楚上將署名,經20餘名老將軍和老同志討論、修改而成的《東北戰場與遼瀋戰役》中關於四平保衛戰這樣寫道:

四平保衛戰,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城市防禦戰。雖然取得了斃傷敵人一萬餘的戰果,阻滯了敵人的進攻,但在我軍處於劣勢情況下,過多地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與敵進行不利條件下的作戰,在戰略上是失策的。我軍動用不少兵力,以淺近的防禦縱深,在兵力、火力並不得心應手的狀態下,在那樣長的戰線上,打那樣長的時間,部隊打得相當苦,有的甚至喪失了元氣。我軍雖打得很英勇,也取得了作戰的經驗和教訓,但付出了八千多戰鬥骨幹的代價。由於我軍果斷的撤退,擺脫了戰略上的被動,又一次避免了不利條件下的決戰,保存了有生力量。

四平保衛戰:毛澤東林彪為何都認為“不應成為我一般作戰方針”?

這段對四平保衛戰的評述,應該說是非常客觀、準確、精到的。特別是在那種總體處於綜合劣勢的情況下,“在兵力、火力並不得心應手的狀態下”,以八千多戰鬥骨幹為代價,與敵死拼一城一地的得失,這顯然並不可取。

不過,“失敗乃成功之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從來敢於正視挫折和困難,從來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從來注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一點,通過戰後毛澤東與林彪的往來電報中很快達成一致也可得到很好的佐證。

四平保衛戰後,國民黨軍一度牛氣得不得了,認為東北大事已定。但戰爭往往富有戲劇性,進入低谷的東北民主聯軍很快崛起,僅僅過了不到一年,他們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戰,經過土地改革和建立廣大的農村根據地,經過動員廣大青年農民踴躍參軍,東北國共戰略態勢眼見著一天天倒轉,從杜聿明到陳誠,再到衛立煌,真是江河日下,直至被徹底解決。

四平保衛戰:毛澤東林彪為何都認為“不應成為我一般作戰方針”?

主要參考資料:《毛澤東軍事文集》《毛澤東年譜》《東北戰場與遼瀋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