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陝北清澗縣倒吊柳、後坪、白家川、高傑出身的幾位明朝白姓名人

在陝北清澗縣,白家是大姓,更是名門望族。從古至今,高官顯宦、文化名人層出不窮。現列舉幾位明朝的清澗白姓名人,以饗大方。

白璧 字完珍,號琢庵,清澗倒吊柳人,約於明嘉靖至萬曆年間(公元1522~1619年)在世。祖父白廷祿,字君錫,家道殷實,樂善好施,有善人之稱。父白似鶴,字潔夫,號松亭,亦樂於助人。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天災頻繁,民不聊生,其家代人完稅,賙濟貧者,不受償還。白璧身材俊偉,尊老撫幼。14歲入鄉學,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中舉,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就任定襄(今屬山西)知縣。定襄冤案甚多,白璧當機立斷,使前擬處死的三十餘名無辜者免於極刑,釋放有悔改表現者十多人,此舉被譽為定國之風。時值大飢,民心思亂,白璧發放食糧,多方撫救,活人不可勝數;又回贖賣於異鄉的婦女,使之與親人團聚;給招回的流民發放耕牛和種子,以振農桑。同時修葺學宮,扶助寒士。十五年(公元1587年),因政績斐然升絳州(今山西絳縣、新絳一帶)知州,修水利數處,民得厚利,敬仰備至。該州有大片土地毗鄰大道,荒草萋萋,賊盜出沒,百姓叫苦不迭。白璧讓官吏捐俸獻款,廣築農舍,召人墾耕,盜息而民安。州民樹碑頌揚,並將新村命名為白家莊。父喪歸裡,哀貧恤老,資助族人成家升學。還捐款採石,加固縣治後山土城,譽滿故里。

白慧元 (公元1600~1638年),字超想,號次如。明萬曆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公元1600年5月26日)生於清澗,白宗舜次子。少兒時穎異,文思敏捷,熟讀經史,精於易學。性情高邁、豪爽不羈。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中舉,遂以天下為己任,旋出潼關、抵開封、渡黃河、至臨清,遍歷華嵩海岱,賦詩抒懷,有《道途小詠》行世。七年(公元1634年)成進士,翌年授任丘知縣。任丘靠近京都,權勢者甚多。白慧元赴任後廉以律己,不避權貴,修城築堤,民感於心。九年(公元1636年),清兵犯境,鄰壤多陷,白慧元巋然不懼,率眾固守。待敵臨近,躬擐甲冑,躍馬出擊,斬獲甚多。次年春,內擢京師,素不枉法徇情,遭閹官陷害,矯詔罷捕,旅地羈審,再禁任丘。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初,擬解京師,未行。清兵壓境,士民及新縣令李廉仲以慧元才兼文武力請,留其共御強敵。白慧元慨然應允,負“罪”守城。敵攻彌緊,李廉仲畏懼,白慧元斥雲:“吾家世受國恩,惟有與城存亡,棄城倖免,如法紀何?”即親冒矢石,率子侄、家丁死守。十日夜,李廉仲縋城而逃,滿城鼎沸,守地遂破,敵蜂擁而入。白慧元聞知,急前抗阻,負傷十餘處,寡不敵眾,無力再戰,又遭數刃殉難,年僅39歲。白慧元事蹟載《明史》《明史稿》和《崇禎忠節錄》諸籍。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二月,平冤昭雪,旌表為忠烈,追贈河南按察司僉事。子羽宸、補宸、鰲宸、壽宸、延宸,被譽為五桂。

白足長 字太初、太李,清澗白家川人,明拔貢白曰可詩友。幼時聰穎,性情豁達,文采風流,著述頗豐,多已亡佚,有《詩集》一卷傳家。歷任明山西稷山知縣、大順大同真保防禦使,清曲周(今屬河北)知縣。為官不事事,交際甚廣,揮霍豪邁,身無長物。罷官後不歸裡,海遊天下,訪道求仙,歿於廣東,歸葬本村文廟塬。

白行順 (?~1483年),字致和、號納庵,清澗後坪人,明漢州(今四川廣漢)知州,白亨(歲貢)三子。其“器度魁岸,議論卓犖(犖)”,一時為學者所欽仰。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中舉,翌年會試不第,遂奮發攻讀,決心以天下為己任。十三年(公元1448年)終成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改工部主事、戶部員外郎,知平陽(治今山西臨汾)府。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繼為濟南、太原知府,任上訪求治源,教民耕種,緩用刑法、興辦學校,招撫流散、賑恤窮獨。旋轉山西布政司參政,左右布政使。士民挽留,為之立碑,以彰其功。後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巡撫。所至政績顯赫,深得人心。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辭世,被請入鄉賢祠,事蹟載《名宦錄》和《萬姓通譜》。

白行中 字大本,後坪人,白行順同母異父弟。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舉人,初任襄垣(今屬山西)、安肅(今河北徐水)知縣,撫民治政,不辭辛勞,百姓稱頌。進擢監察御史,巡按廣東、河南,罷黜貪官,群吏震懾,頗有“攬轡澄清”之志。後轉松江(治今上海松江)知州,兩淮鹽運使,清白廉潔,多有政績。死後被命為鄉賢。

白曰可 (公元1590~1660年),原名白篆,字羲畫,號衷葵,書室名敦本堂。清澗倒吊柳人,生於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白璧仲孫,聞喜(今屬山西)訓導白成文之子。白曰可豪爽寬和,尊老愛幼,博聞強記,酷愛文學。每試獨居前茅,名噪一時。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中舉,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會試不第,遂飽覽海岱之勝,隨父客居河東。父卸任還鄉,白曰可不樂出仕,翕然同歸,隱居山村,矢志於教。其同情里人疾苦,荒年家雖不富,仍解囊相助。著述甚豐,崇禎末輯平生詩文,結集《敦本堂全稿》近百卷。清順治年間由季子白乃貞迎往京都,攜友覽勝,宴飲賦詩,健於杖履,復有《燕臺集》數卷。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逝世,門人私諡文靖先生,知縣廖元發命為鄉賢。其子白乃意、白乃建、白乃貞,皆長於文學。

白乃建 (公元1616~1673年),字建白、仲立,號雪楞,自號醉吟後生,清澗倒吊柳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七月十七日,廩生,白曰可次子。體貌俊偉,藻以風雅。10歲能詩,日讀書數千字,有神童之稱。17歲入鄉學,縱筆為文,出言成章,在公卿間甚有名氣。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澗縣誌》殘缺,知縣廖元發開館補葺,聘其纂輯。白乃建素承家訓,著述有源,逾月成書,頗有條理。其屢試落榜,未能做官。晚年暢遊齊、魯等地,行至雲中,患病歸裡,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壽終。著有詩集《侍清集》《海觀集》《長安遊草》,編年詩文集《甲癸集》、詩文集《雪楞集》。

白羽宸 (公元1617~1679年),字浩五,清澗高傑村人,生於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隨父白慧元客居任丘。十一年(公元1638年)父抗清陣亡,白羽宸在積屍中尋得骨骸,扶柩歸葬。十五年(公元1642年)蔭入太學。清朝建立,其“躬身山野,終身不仕”。晚年,潛心鑽研醫學,救死扶傷,著有《醫理》20卷,並首纂《白氏族譜》。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逝世。長子白玠,有傳。三子白璟,字景玉,亦深通岐黃,每遇奇症,治之多愈,被褒為韓康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