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撰文、攝影:翁欣

本文發表於澎湃新聞“私家地理”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江永何家灣村,田間保存完好的石板路


瀟賀古道的“瀟”,指瀟水,是湘江上游最大的支流之一。“賀”指賀江,是珠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所謂瀟賀古道,指得就是秦漢時期開闢的,湖南瀟水連接廣西賀江的水、陸路通道。

瀟賀古道的前身,又名秦建“新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徵嶺南,平定百越過程中所開闢的一條中原通往嶺南地區的驛道。古道穿過都龐嶺與萌渚嶺交界處,以水陸聯運的方式,溝通屬於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交通運輸。

自秦漢至清末的兩千多年裡,瀟賀古道一直都是中原溝通嶺南的交通要道之一。古道起點從湖南道縣碼頭,經江永到富川,然後沿賀江匯入珠江出海。它既是一條軍事通道、古官道,也是一條商業繁盛的貿易之路。

瀟賀古道經歷朝歷代不斷修築、拓展,不僅形成東、西兩條主幹道,並且還開闢出許多岔道,形成完整的交通路網,串起古道沿線的村落和集鎮。

隨著現代交通興起,曾經繁忙的古道已經完成歷史使命退隱於野,部分路段被公路覆蓋,或淹沒於荒草叢中。儘管如此,這條綿延於南嶺間的千年古道,仍保留著豐富的歷史遺蹟。

我所尋訪的這條路線被稱之為瀟賀古道西線(道縣→江永桐口村→ 上甘棠村→蘭溪瑤族鄉→岔山村→秀水村→富川)這也是現存古道路網中,石板道、古村落和文物古蹟保存最為豐富的一條路線。

起點:道縣西關碼頭

湖南道縣的古碼頭,是瀟賀古道的陸路起點。

道縣,古稱道州,位於瀟水中游,隸屬湖南永州市,建制史已有2200多年,道縣也是宋代理學大思想家周敦頤的故鄉。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周敦頤廣場

道縣碼頭因瀟水河而興,古碼頭在道縣西關橋的北側,也叫西關碼頭。在過去倚靠水力運輸的年代,乘船從湘江經過瀟水而來的人,就是在西關碼頭上岸,然後走陸路經過道縣、江永、再從富川走水路到達廣西賀州。

最早這裡是秦始皇大軍進攻嶺南,水陸轉換的營地,後來逐漸成為舟楫往來、商賈雲集的商埠。無數南來北往的客人和貨物從這裡下船上岸,或者上船起水。當年徐霞客也來過道縣,他從碼頭下船後,前往祭拜周敦頤的濂溪祠。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道縣西關碼頭

瀟水河畔,老碼頭早已經完成歷史使命,除了還看得到幾級伸到水裡的青石臺階,昔日的繁華碼頭,現在只剩兩三隻停泊在江邊的鐵皮船相依相伴。過去舟楫往來,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只能藉助想象去還原。

碼頭位於道縣古城的西門外,碼頭後面就是道縣的老城區。古街老巷還保存著過去的格局,巷子裡的住戶已經很少,上下兩層的的臨水鋪面,全部門板緊閉,周圍殘破不堪,雜草叢生,這一片似乎在等待著被拆除的命運。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建在道州城牆上的寇公樓

生活在灣裡街的老人告訴我,小時候,每天清晨,江邊碼頭上便會響起搗衣服的棒槌聲,此起彼伏。一大早就有人從河裡挑水到城裡去。那時,城裡還沒有通上自來水,附近的居民洗菜、洗衣服,甚至刷馬桶,都在江邊的碼頭上。

走出碼頭,很快就來到道縣古城牆腳下。道州古城,臨水而建,東南有瀟水河,西有濂溪河,過去就是天然的護城河。由寇公街從西往東,可一路走到保存完好的南門及東門。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瀟水河上的龍舟訓練

穿過西關橋,我沿著濱河路往南,江邊傳來鼓聲,瀟水河裡有幾條龍舟正在訓練。道州有“龍舟之鄉”的稱號,這裡劃龍船的習俗源遠流長,每年端午期間,瀟水河上百舟爭流,兩岸觀者如潮,是當地一大盛事。

只是我奇怪,端午已經過去幾個月,為何還在訓練龍舟。當地人說,道縣人太熱愛划龍舟,端午比完,等中秋還要再比,一年兩度競龍舟,這也是全國唯一。

江永桐口村,女書文化發源地

道縣境內的古道,主要是沿永明河邊開闢,一路往南。西邊是連綿不絕的都龐嶺,東邊是萌渚嶺,古道的線路在這兩座山嶺之間,斷斷續續地存留著。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桐口村鳴鳳閣

桐口村,是從道縣進入江永後的第一個村落。

村口的位置,有一座別緻的八角形樓閣,很氣派的坐落在稻田裡,門樓上書“鳴鳳閣”三個大字,這座建於明代的樓閣,也是古道上的標誌性建築。

江永縣地處湘桂邊界,是湖南一個偏遠小縣城,這兒流傳著很多神奇的傳說,最著名的就是傳女不傳男的文字——女書。

女書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女性專用文字,這種文字是由女性獨立創造、只在女性中流傳和使用,通常是母親傳給女兒,因為在江永境內的上江圩鎮被發現,所以叫“江永女書”。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距桐口不遠的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

女書的特點是書寫呈長菱形,字體秀麗娟細,因其外觀形體,被當地人稱作“蚊形字”。

女書原本是江永一帶婦女祭祀、交友、言情、記事的秘密文字,因為流傳的地域非常狹小,過去僅上江圩鎮周圍的村落有婦女使用,外界甚少人知,所以瀕於失傳。

桐口村,屬於上江圩鎮,是江永女書的發源地之一。兩公里外的浦尾村,已被闢為“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是集中展示、介紹女書文化的地方,如果想了解女書文化,那裡是唯一的選擇。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女書學堂

桐口是盧姓家族居住的古村,村裡新建的住宅都在外圍,因此村內的老宅基本沒有被破壞,不過大部分已經年久失修,無人居住,有些老宅已經被用作牛欄、柴屋等。

除了鳴鳳閣以外,該村還建有鳴鳳祠(盧氏家祠),桐口村的建築有一個特點,民居的門廬裝飾,室內的窗格雕花,全部都以鳳、鳥、喜鵲等浮雕彩繪為主,據說這與當地的鳥圖騰崇拜有關。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江永女書扇面

村裡只見到老人和孩子,通過和村民的聊天得知,有一部女書題材的電影《雪花與秘扇》,就是以該村為背景拍攝的。我想進一步瞭解關於女書在這裡的傳承情況,得知這個村裡目前僅有兩個人會女書,現在都在外面打工。

到達江永桐口村後,西線的瀟賀古道又分出岔路,一條從桐口過上江圩,走麥嶺方向,而我則繼續沿永明河西岸,經江永縣城、入富川,兩條路最終都會在富川縣的碼頭匯合。

千年古村上甘棠

過去的古道有自己的修築規律,首先會選擇水源充沛的地方,比如沿路有溪流,讓人在行旅中得到補給。另外出於便捷的原因,古道會把沿途的村落串連起來,所以古道上必有古村。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上甘棠村過去為謝沐縣縣治駐地

江永縣西南的上甘棠村,是瀟賀古道在江永境內最重要的村落,早在漢武帝時,此地已被設置為謝沐縣縣治駐地,進入廣西的驛道都從此過,它也是湖南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古村落之一。

整個村落依山傍水,座東朝西,村前環繞清澈的謝沐河,村後有逶迤的屏峰山脈,村西南是一大片開闊的良田,這裡山環水抱,形成極好的風水閉合,青石板古道穿村而過。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上甘棠的步瀛橋,建於宋代

村子南頭,一座建於宋朝的步瀛橋,為上甘棠的主要出入口。這是湖南保留下來最古老的石橋之一,與旁邊建於明代的文昌閣互為襯托。

走過步瀛橋,沿青石板路向南,古人在沿河的石壁上鑿開一條小徑,形成天然石亭。石壁上寫著“月陂亭”三個大字,崖壁上鐫刻有二十多方古代石刻,這個可以庇廕的天然石亭,也是古道上過往行人的最佳休息之處。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瀟賀古道上的天然石亭,月陂亭。

穿過“月陂亭”,由村口的南槽門進到村子。上甘棠村有南北兩個槽門,是出入村子的主要關口。走進槽門,一邊是臨河的石砌城牆,同時也是防洪牆,另一邊便是鱗次櫛比的民居房屋。

上甘棠是周氏族人聚族而居的村莊,村內至今仍保存著大量明清時代的古民居。石板街道伸出出一條條支巷,每個巷口建有一座門樓,周姓各個支系按不同門樓居住。

如今年輕人已經不願意住在潮溼,陰暗的的大屋群裡,都搬到外圍建新房居住,古村裡只住了些捨不得搬離的老人。儘管這裡已經是個旅遊古村,但還是讓人覺得非常冷清。可以預見隨著時間推移,這裡的老屋會因為無人居住住而衰敗的更快。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穿過上甘棠的古驛道

村裡的主幹道就是穿城而過的古驛道,古道兩旁,頗多商鋪。可以想象過去這是一條繁榮的商業街,有些還保留了古代商鋪的樣式,這些商鋪一般為二層木樓,下店上寢,店鋪朝街皆用磚砌了高高的櫃檯。

這些櫃檯比一般商店的櫃檯要高出不少,“萬順號”的老闆告訴我,這樣的高度,是過去為了騎馬的行人,在馬上購物方便所設。

“萬順號”是過去古道上賣南北貨的老字號,如今是一家小賣部。店主告訴我,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許多湖南人還會沿古道往南挑一些農產品去廣西賣,自己年輕時也和別人一起走過。

古道淡出人們的視線是從有了汽車,通了公路後開始的。公路離上甘棠村還幾公里遠,新村建在靠近公路的地方,這條古驛道也就因為沒有人走,日漸冷落,徹底失去了交通功能。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上甘棠村周圍的古道仍保存較好。

出了村子,溯河而上,還能看到比較完整的古道,只不過走著走著,夏季的雜草徹底覆蓋了石板路。上甘棠村附近保存的石板道路差不多有七八公里,是瀟賀古道保存最好的一段路程。

勾藍瑤寨

離開上甘棠繼續往南,從公路左轉進入蘭溪瑤族鄉,很快就到達了湘桂邊境。這裡的勾藍瑤寨很有特色,是江永縣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老瑤寨。

關於勾藍瑤寨名字的來歷,當地人的解釋是,“勾”指這裡的山峰勾連起伏,“藍”指上村有一口泉水,幽蘭透澈,是蘭溪的源頭,故名“勾藍”。

又聽說勾藍瑤寨歷史上有招郎入贅的婚俗,也就是說招“上門女婿”,這一習俗一直保留至今,因此許多人把“勾藍瑤”諧音為“勾郎瑤”。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勾藍的城牆

進入村子,首先看到是一座城門,雖然是復建,也可以讓遊客領略到勾藍瑤寨當年的防禦工事。過去城門都有專人把守,是勾藍瑤寨的首道保護屏障。

村子裡保存有不少明清時期的磚房建築,房屋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外形與徽派建築有些相似,都有著高大的“馬頭牆”。不過徽州民居是白牆黛瓦,而這裡的房屋是紅磚青瓦,色調就更明亮些。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勾蘭瑤寨

勾藍瑤寨是比較大的寨子,裡面有三個自然村組成,佈局呈三角形,各村相距不到一公里,人口有近3000多人。每個村子的的入口都建有門樓,這裡的門樓極有特色,下面是通道,門樓上有住屋,是供守夜的看門人住的。

門樓是村的哨卡,又叫“守夜樓”,是城牆之後的第二道防禦工事。過去會輪流派人值守,嚴防陌生人闖關。在勾藍,依然保存了十多處這樣的守夜屋。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勾藍瑤寨的防禦系統和守夜樓

勾藍瑤原屬地方瑤族勢力,明朝時受朝廷招安而歸化,被編入民籍,受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因此這裡的瑤族很早就受漢文化影響,村裡既有盤王廟,又有關帝廟,說明這裡是一個比較漢化的瑤族村寨。

青石鋪就的古官道從村子裡穿過,往北可以到千年古村上甘棠,往南可以通往廣西。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從“上村”的古戲臺旁邊,順著古道上山,幾百米的距離又看到一處建於山隘的古城牆和關門,關門外的道路通往廣西地界。

勾藍瑤於明洪武年間受朝廷招安後,擔負著鎮守湘桂交界關隘的重責,因此過去的勾藍是一座軍事堡寨。他們在四周的山隘口上建有九道城門,並設有瞭望臺與槍眼,日夜有專人把守,外人想要進入村寨很快會被發現。

村人說,當年日軍路過蘭溪鄉,看到整個瑤寨防守嚴密,因此沒有進來,繞路而過,勾藍也因為其防禦系統避免了一場災難。

岔山: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

穿過湖南進入廣西前的最後一個村莊——巖寺營,前方有一座開了兩個叉角的小山,那座山叫岔山,是湖南與廣西的分界線。

繞山而過,來到岔山村,門樓上掛著一塊“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的牌匾,門樓後是一條被踩得光滑鋥亮的石板路,進入村子就算來到廣西境內。

岔山村是古道進入廣西的第一村,始建於明代初期,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曆史的瑤族古村落,因村子北部有兩座形似分叉對峙的山頭而得名。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進入岔山村就算來到廣西

因處於湘桂邊境,過去的岔山村與湖南、廣西都有頻繁的商貿往來。古道就是村子的主街,兩旁磚木結構的房屋捱得很近,僅能容下一兩人走過,三個人並肩而走就稍顯擁擠了。

岔山村因瀟賀古道的興盛而建,隨著古道的隱退也逐漸衰敗。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陸續搬遷至新村,岔山村成了村民放牧牛羊遮風避雨的場所。

這幾年在政府推動下,重新開發古道兩邊的商鋪建築形成了一條旅遊商業街。古道不長,兩側店鋪以油茶館居多,內容有點雷同。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岔山村的油茶館

為了招攬生意,油茶館裡的店員穿著瑤族服飾,雖然廣西富川是瑤族縣,但一路走來,很少看到穿瑤族服飾的。收音機裡放著劉三姐的歌,讓我再次確認,我已經從湖南來到了廣西。

村子不大,來這裡的遊客一般就是喝碗油茶,吃幾個梭子粑粑就走了。這裡的瑤族一天三餐都離不開油茶,不過我卻不怎麼喝的慣。相比於油茶在廣西地區的傳播廣泛,梭子粑粑應算是岔山才有的特產。

從湘桂邊境開始往南走時,一路上經過好幾座風雨橋。比如蘭溪鄉的“培元橋”、上寺營的“朝天橋”,岔山村也有一座古樸典雅的“興隆橋”。隔壁的油沐鄉還有兩座規模更大,列入國保的風雨橋值得特意去看。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瀟賀古道上的瑤族風雨橋

橋亭合一的風雨橋是瑤族文化的建築,只有進入廣西境內的瑤族村落才有。一般建在村子入口,或田間地頭的河道溪流之上,供路人遮風避雨,休憩納涼之外,也是當地人眼中具有“鎖水”功能的風水橋。

風雨橋在古道上,其實承擔著路亭的作用。古代的驛道,均設路亭,涼亭。所謂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以方便行旅休息和補充能量。這些路亭進入富川境內,被一座座風雨橋所替代,在當地風雨橋也被稱為“涼橋”。

秀水狀元村

岔山村往南走約一公里,就是富川瑤鄉獨具盛名的秀水“狀元村”,作為這條古道上的一個亮點,和之前的上甘棠村一樣,都屬於有一些遊客會來的古村落。

秀水乃書香門第,曾經文風興盛,人才輩出。這個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小村莊,竟出了一位宋代狀元和二十六位進士,因此秀水村別稱“狀元村”,後一個名已經逐漸蓋過它的原名。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狀元樓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秀水村狀元毛自治

人傑地靈的秀水村,建於唐開元年間。始祖毛衷,是唐開元年間進士,曾為廣西賀州刺史。見秀水一帶山清水秀,卸職後定居於此,開枝散葉,子孫繁衍。

崇文重教的秀水村,後世人才輩出。富川歷代科舉進士有記載的有34人,其中27人出身於秀水村的毛氏家族,包括一名南宋寧宗年間的狀元毛自知。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環繞秀峰山而建的秀水村

從觀景臺望去,整個村子圍繞著一座奇秀似筍的山峰而建造,兩條小溪從村中盤繞而過。秀水村文脈興盛,千載不衰,應該和村落獨特的佈局和風水有關。

村裡至今還保留著連片的明清古建築、宗祠、牌坊、古戲臺、還有歷朝皇帝所賜封和官府賀贈的各式牌匾。最著名的當然是村口那座狀元樓,紀念著賀州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毛自知。

秀水村是毛氏族人聚居之處,據我所知天下毛氏一般都來自衢州江山,一打聽還真是,建村祖先毛衷正是衢州江山人。村民聽說我從湖南沿古道尋訪而來,他們告訴我,過去秀水村和之前經過的上甘棠村通婚,只因湘桂邊界這一帶,瑤族村落多,漢族少。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聽村中的老人們追思講古,秀水村雖地處偏僻,但並不封閉。過去村中的有識之士沿古道外出求學或經商,增長見識以後,回鄉開設書院,邀請外地的秀才、舉人沿古道來此任教。秀水村之所以歷代科甲鼎盛,與古道的交通便捷,人才往來也有關係。

富川古城街,消失在水底的古商埠

富川是瀟賀古道西線陸路的最後一站,過去進入富川古城碼頭,就可以下水坐船沿富江南下,前往賀州(今臨賀),經賀江匯入西江 ,與珠江水運網絡相接,便可一路到廣州甚至直接出海。

古道行|尋找瀟賀古道上的古村鎮

從富川坐船沿富江南下可前往臨賀古城(今賀街鎮)

在以水運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所謂古道,一般來說就是兩大河流之間的交通要道。瀟賀古道就是連接瀟水到賀江的陸路通道,因此富川即是水路直達賀州的起點,也是瀟賀古道陸路的終點。

到了富川縣城,我沿著富江邊行走,想找到古碼頭的位置,但沒有找到。問了一些當地人,才知道現在的富川縣城,是富陽鎮,儘管這裡還保留有建於明代的城門樓,鵝卵石鋪就的古道自北門入,從南門出。

但這裡只能算瀟賀古道上的節點,而不是過去走水路上船的地方。真正的陸路終點富川碼頭,位於如今縣城以南約15公里的古城街,那裡現在已經是一座水庫。

富川縣城的明城牆

曾經,瀟賀古道上的水路與陸路交接點——古城街,就在富江邊。過去富江之上可走大船,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因龜石水庫的修建,航運停止,曾經的古道、古碼頭、還有昔日繁華的古商埠,都已經沉入了水底。

原來古城鎮的居民,搬到了現在的富川縣城。老人們回憶說,古城街雖然不大,民國時期的商業貿易非常繁榮,碼頭邊商號林立,最多時有四百多家店鋪,被稱之為“小廣州”。

古城街是水路與陸路的交接點,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廣東來的棉布、煤油、鹽、等商品,均由水路運到碼頭,湖南來的黃豆、花生、大米這些農產品,則走陸路運到古城街,轉賣給廣東來的商人。

因為外來做生意的人多,所以富川的語言很多樣化,老人們說,“那時在古城街,有的說湖南話,有的說客家話,有的說瑤話,有的說桂林話,反正在富川一個人會說幾種方言很正常。”

“這些事情只有我們老一輩還記得,現在的年輕人就知道那裡有龜石水庫,不會知道水下面還有一座古商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