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寒假“宅”时光,邂逅“最葫芦”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2020年寒假对广大师生来讲,注定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虽然阻隔了师生们相聚的脚步,但是挡不住师生们战“疫”的决心,教师休假不休息,学生停课不停学,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锻炼,以实际行动“宅其身”“修其行”,为夺取抗击疫情战役的胜利贡献力量。

扈欣苒是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级8班的一名学生,这个假期和其他同学一样,利用好“宅”时光,在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增长本领。一天,她在做寒假语文作业时,突然眼前一亮,因为她发现四爷爷扈鲁原刊登在《光明日报》的文章《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被用在了作业里,作为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她惊喜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亲朋好友,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自豪。

寒假“宅”时光,邂逅“最葫芦”


寒假“宅”时光,邂逅“最葫芦”


寒假“宅”时光,邂逅“最葫芦”

出现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寒假语文作业中的扈鲁先生作品

追根溯源,扈鲁先生的文章怎么会出现在省实验中学寒假语文作业里呢?

据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组组长成秀梅老师介绍,前不久接触到王世襄先生的《中国葫芦》,为先生“玩物从来未丧志”的性情所吸引。在为2020年寒假作业选题的时候,看到了摘编自《光明日报》的扈鲁先生所撰的《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觉得甚合己意。因时间紧迫,未及将题目改编,便将文章和题目悉数引用,以期让同学们在做题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成秀梅老师指出,在语文核心素养里面,有“文化传承与理解”一项,这是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提供练习时特别注重的一项。“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中国葫芦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都植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里,同样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扈鲁先生的文章表现出广阔的国际视野,阐述了葫芦文化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文笔洗练,引经据典,此番收录扈鲁先生的作品,则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从小时候听过的《葫芦娃》的故事、《八仙过海》的故事,一直到高二年级选修的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同学们阅读视野持续扩大,认识深度不断加深,这样的选文和练习是对学生积累、阅读和思维的大检阅。

成秀梅老师对扈鲁先生的作品大加称赞,认为作品弘扬了葫芦文化,让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葫芦文化沿着“一带一路”传播到了全世界,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成秀梅老师表示,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扈鲁先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良好榜样。在未来,一定会继续引领学生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深究探源,走进更广阔的文化天地。

扈鲁,本名扈庆学,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葫芦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因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

附: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寒假语文作业(现代文阅读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7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之意有关。

B.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作者举出《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