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书画同源,书法对绘画的哪一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半条命4785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书画同源这个问题,我一直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复杂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这是不科学的一个说法。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说明书法和绘画是一个原理,或者同时发明的


恰恰相反,书法比绘画要发达很多。汉代已经有草书了。

晋代已经真草隶篆这四种书法形式都创造出来了。

但是,中国的绘画,唐代还没有写意画。


写意画真正出现,是宋元时期。所以,说书画同源,那是没有根据的。

但是,同时,书法和绘画在实践上,一直是自觉结合的。

这就产生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密切联系。

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谈到绘画用笔时说,“书画同体”善书者善画,这就对中国美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中国画的深化实践中,画家也发现书法可以利用为绘画服务。

赵孟頫是一个大书法家,也是一个大画家。


他深有感触地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回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个是画家对书法直接与绘画有关的最早表述。

也是书法对绘画直接要重要作用具体回答。

有了书法对绘画表达的具体技术层面,那么,书法很快就与绘画结合。


所以,元明清三个时代,是书法与绘画结合非常密切和完美的时代。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笔墨技巧。

除了书法对绘画的直接帮助,间接的帮助也是绘画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在绘画作品上题字题诗。

在绘画作品上题字题诗,大开风气的是宋徽宗。

宋徽宗在绘画作品上题暑,起初是因为鉴定书画。

宋徽宗对大量唐代绘画做了鉴定。鉴定为真迹的,他都要题上一个标题,表明这幅作品的内容或者作者。

于是,在绘画作品上题标题,也成为绘画作品的组成部分了。


宋徽宗还在自己的作品上题诗。尤其他的“瘦金体”书法,与工笔重彩相映成辉,加上优美的诗句,这就把书法引入到绘画作品的一部分了。

宋代以后,绘画作品上题跋赋诗,蔚然成风,成为中国画的很大一个特色。

在绘画作品上题跋赋诗,书法的形式美与绘画的形象美,水乳交融,构成了书法对绘画的进一步丰富。

使得原来只能看是艺术成为还能读的艺术。

同时,绘画与书法自觉结合,也构成了绘画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例如,今天的中国画作品,大部分都有标题的签名,这些内容做好了,会给作品增色不少。

如果书法很差,那么一幅绘画作品会因为题字而逊色不少。

所以,绘画作品上的书法,一般要求尽可能是最精彩的。

这样,绘画作品对书法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如果书法不好的画家,是不敢题字签名的。所以,中国画画家都很重视书法学习。

总结一下:1.书法直接用于绘画,2.书法比较独立的与绘画作品相映成辉。欢迎大家来补充或者提出批评指正。


千千千里马


都说书画同源,那么书法和国画就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有共同的规律。比如:墨色的变化、章法的变化,浓淡干湿、虚实结合等等。所以,书画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也是互相影响的。

你一旦学了书法,了解线条的质量,当你在欣赏国画,像线描人物画,工笔画,山水画,你通过看它们线条的质量就能看出他们的水平如何。之前韩天衡也曾说过如何辨别国画的真伪,也提到看线质的重要性。





学习书法久了线质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对于提高线质而言,建议从篆书下手。篆书对线条质量的要求很高。篆书分为大篆、小篆和清篆,但是最贴近线描人物画和工笔画的细线条是小篆,但一开始学小篆确实不太好下手。小篆粗细一致,布白均匀,严谨工整。

一开始学小篆不好下手,就可以先从清篆下手,比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他们的篆书厚实稳健,有粗细变化,比较好下手。学习清篆一段时间以后,提高了线条的稳定性就可以回过头来学小篆。学完小篆之后就可以专攻线描人物画和工笔画,也是要坚持多练,多拉线条,自然而然线质也就提高了。



我们就拿林散之先生来说,他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先生自幼临习颜柳楷书,学习书法,又喜爱国画,曾向范培开学书法之后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他学习隶书很长一段时间,把隶书这种金石味彻底融入到他的国画中,融入不一般的特色。



篆书的学习在清代是挖掘最多的。其中邓石如、吴昌硕、王福庵、黄宾虹等一批金石学家,在篆书的深入挖掘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都是以书入画,使国画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难以超越。








1若水艺苑1


中國历来将书画并称,苏东坡提出"书画本一律",赵孟頫有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相同",美学家宗白华写道: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意为灵魂,诗书画属同一境界,历代画家多承认书画同源,书画同源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起源有相同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尤其在筆墨运用上具有共同规律性。画史上看,往往一个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书法家又常成为画家,如朱耷.石涛.金农.吴昌硕等绘画上的成就多半得益於书法之功,此外,以书题画也是个传统,以精美的书法题画,不但可补画意不足,还可增画面美观,著名画史理论家王伯敏写一首诗"彩墨画长瓜,藤如草隶钭,瓜前候款处,一字抵千花",而潘天寿对王说"一字抵千花说得合理,若非平仄所限,千字可易万字",历代大画家无不工书,若绌於书,难成大家。宋苏轼善画,现遗存仅二幅,其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米芾亦四大家之一,也是大画家,创米家山水,赵佶工笔花鸟大家,创瘦金体书法,元赵孟頫是全能画家,而书法也是众体皆工,明文征明.唐伯虎也是书画皆能,清石涛,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均是书画大家,吳昌硕五十时学画,写意花卉取得那么高成就,实得力于书法篆刻的高深解悟。选几位近现代著名书画家作品。





海上画派创始人赵之谦书画作品,





李可染书画作品,





吳湖帆书画作品,





谢稚柳书画作品,





陆俨少书画作品,陆曾提出"四三三"冶学方法,即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





于非闇书画作品,于原画小写意和山水,四十多岁时挚友张大千劝他弃小写意专工笔花鸟,并以瘦金体题画,从而产生了这位现代工笔花鳥的领军人物,早年曾看到他写的书中讲到,为了练线条,还学了李阳冰的篆书。


瀚墨寻梦


书画同源,相同并不同。并非是会画画就会写书法。而会书法就会画画。

不过就中国画来说。他的技巧并不是很多。如果没有书法的理念,书法写不好。作为一个画家来讲。他很难迈进中国画高层次的门槛。

中国书法的理念 其理论是很高深的,人们的修养、学识、见地、胸怀等等,以及世界观和人们的信仰,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等都可以容纳于书法之中,如果把中国画比做事一串珍宝,那么书法便是一个艺术的海洋,如果是中国画离开了书法艺术的滋养便会显得苍白浅薄。所以说以书入画不是单纯的以书法的技巧融入我们的绘画之中,而是应该讲书法的理念,融入我们的绘画之中。中国书法是艺术之塔的桂冠,是最高层次的艺术。


63222060622


书画同源,汉字是象形字,其初始阶段,就是描物状形的绘画。逐步发展过程,经历陶纹,甲骨,钟鼎,早期的篆籀,直到后期晚近的隶楷行草。字形结体丶点划,渐趋规律规范,距离原始期的象形特点越来越远,逐渐出现了与绘画的分流现象。

但二者使用的创作工具材料,始终是一种,即"文房四宝″(笔丶墨丶纸丶砚)。由此使得写字画画在基本表现方法和欣赏习惯上,保持了诸多方面的一致性,譬如点划线条的"骨法用笔″,行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等技术方法的运用,都是一致的。

对书画的审美欣赏趣味,也是基本保持着民族文化传统的一致性。二者都突出强调了气韵生动丶文化内涵量。

画者无不从书法基础训练起步,並保持着相续的训练提高。

书者不一定非得擅画,但画者非得兼具书法基础。




真空妙有无量寿


赵孟頫在其画作《秀石疏林图》中有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诗中飞白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传说蔡邕所创。籀 : 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亦称“大篆”。八法 :就是永字八法。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个笔划。这就是说,画石头、树木和竹子,以及兰花、梅花,都跟书写汉字的用笔用墨以及书法的点画姿态有内在联系。用书法的“飞白”表现出石及枯树干,用笔简洁,笔法苍健,透出力度。用书法“个”字的撇捺表现出竹叶,既有力又含蓄,既富笔墨情趣,又体现出文人画的风雅韵致。把文人的个性融入到其书画作品之中。





宝善书法


书画同源,首先一定要练好书法,多读书,开阔视野,中国画离不开书法,而书法却可以单独存在,各个书体皆可入画,只有积年累月的学习,才可能懂一些皮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