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書畫同源,書法對繪畫的哪一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半條命4785


謝謝你的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書畫同源這個問題,我一直說,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複雜在什麼地方呢?一方面,這是不科學的一個說法。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說明書法和繪畫是一個原理,或者同時發明的


恰恰相反,書法比繪畫要發達很多。漢代已經有草書了。

晉代已經真草隸篆這四種書法形式都創造出來了。

但是,中國的繪畫,唐代還沒有寫意畫。


寫意畫真正出現,是宋元時期。所以,說書畫同源,那是沒有根據的。

但是,同時,書法和繪畫在實踐上,一直是自覺結合的。

這就產生了繪畫用筆與書法用筆密切聯繫。

唐代理論家張彥遠在談到繪畫用筆時說,“書畫同體”善書者善畫,這就對中國美術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在中國畫的深化實踐中,畫家也發現書法可以利用為繪畫服務。

趙孟頫是一個大書法家,也是一個大畫家。


他深有感觸地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回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這個是畫家對書法直接與繪畫有關的最早表述。

也是書法對繪畫直接要重要作用具體回答。

有了書法對繪畫表達的具體技術層面,那麼,書法很快就與繪畫結合。


所以,元明清三個時代,是書法與繪畫結合非常密切和完美的時代。積累了大量優秀的筆墨技巧。

除了書法對繪畫的直接幫助,間接的幫助也是繪畫重要的組成部分。

比如,在繪畫作品上題字題詩。

在繪畫作品上題字題詩,大開風氣的是宋徽宗。

宋徽宗在繪畫作品上題暑,起初是因為鑑定書畫。

宋徽宗對大量唐代繪畫做了鑑定。鑑定為真跡的,他都要題上一個標題,表明這幅作品的內容或者作者。

於是,在繪畫作品上題標題,也成為繪畫作品的組成部分了。


宋徽宗還在自己的作品上題詩。尤其他的“瘦金體”書法,與工筆重彩相映成輝,加上優美的詩句,這就把書法引入到繪畫作品的一部分了。

宋代以後,繪畫作品上題跋賦詩,蔚然成風,成為中國畫的很大一個特色。

在繪畫作品上題跋賦詩,書法的形式美與繪畫的形象美,水乳交融,構成了書法對繪畫的進一步豐富。

使得原來只能看是藝術成為還能讀的藝術。

同時,繪畫與書法自覺結合,也構成了繪畫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例如,今天的中國畫作品,大部分都有標題的簽名,這些內容做好了,會給作品增色不少。

如果書法很差,那麼一幅繪畫作品會因為題字而遜色不少。

所以,繪畫作品上的書法,一般要求儘可能是最精彩的。

這樣,繪畫作品對書法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如果書法不好的畫家,是不敢題字簽名的。所以,中國畫畫家都很重視書法學習。

總結一下:1.書法直接用於繪畫,2.書法比較獨立的與繪畫作品相映成輝。歡迎大家來補充或者提出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都說書畫同源,那麼書法和國畫就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有共同的規律。比如:墨色的變化、章法的變化,濃淡乾溼、虛實結合等等。所以,書畫之間是存在聯繫的,也是互相影響的。

你一旦學了書法,瞭解線條的質量,當你在欣賞國畫,像線描人物畫,工筆畫,山水畫,你通過看它們線條的質量就能看出他們的水平如何。之前韓天衡也曾說過如何辨別國畫的真偽,也提到看線質的重要性。





學習書法久了線質自然而然就會提高,對於提高線質而言,建議從篆書下手。篆書對線條質量的要求很高。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和清篆,但是最貼近線描人物畫和工筆畫的細線條是小篆,但一開始學小篆確實不太好下手。小篆粗細一致,布白均勻,嚴謹工整。

一開始學小篆不好下手,就可以先從清篆下手,比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他們的篆書厚實穩健,有粗細變化,比較好下手。學習清篆一段時間以後,提高了線條的穩定性就可以回過頭來學小篆。學完小篆之後就可以專攻線描人物畫和工筆畫,也是要堅持多練,多拉線條,自然而然線質也就提高了。



我們就拿林散之先生來說,他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先生自幼臨習顏柳楷書,學習書法,又喜愛國畫,曾向範培開學書法之後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遊。他學習隸書很長一段時間,把隸書這種金石味徹底融入到他的國畫中,融入不一般的特色。



篆書的學習在清代是挖掘最多的。其中鄧石如、吳昌碩、王福庵、黃賓虹等一批金石學家,在篆書的深入挖掘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們都是以書入畫,使國畫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難以超越。








1若水藝苑1


中國歷來將書畫並稱,蘇東坡提出"書畫本一律",趙孟頫有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相同",美學家宗白華寫道:中國畫以書法為骨幹,以詩意為靈魂,詩書畫屬同一境界,歷代畫家多承認書畫同源,書畫同源一是指中國文字與繪畫起源有相同之處,二是指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上尤其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規律性。畫史上看,往往一個畫家同時也是書法家,書法家又常成為畫家,如朱耷.石濤.金農.吳昌碩等繪畫上的成就多半得益於書法之功,此外,以書題畫也是個傳統,以精美的書法題畫,不但可補畫意不足,還可增畫面美觀,著名畫史理論家王伯敏寫一首詩"彩墨畫長瓜,藤如草隸鈄,瓜前候款處,一字抵千花",而潘天壽對王說"一字抵千花說得合理,若非平仄所限,千字可易萬字",歷代大畫家無不工書,若絀於書,難成大家。宋蘇軾善畫,現遺存僅二幅,其書法為宋四大家之一,米芾亦四大家之一,也是大畫家,創米家山水,趙佶工筆花鳥大家,創瘦金體書法,元趙孟頫是全能畫家,而書法也是眾體皆工,明文徵明.唐伯虎也是書畫皆能,清石濤,鄭板橋,趙之謙,吳昌碩均是書畫大家,吳昌碩五十時學畫,寫意花卉取得那麼高成就,實得力於書法篆刻的高深解悟。選幾位近現代著名書畫家作品。





海上畫派創始人趙之謙書畫作品,





李可染書畫作品,





吳湖帆書畫作品,





謝稚柳書畫作品,





陸儼少書畫作品,陸曾提出"四三三"冶學方法,即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





於非闇書畫作品,於原畫小寫意和山水,四十多歲時摯友張大千勸他棄小寫意專工筆花鳥,並以瘦金體題畫,從而產生了這位現代工筆花鳥的領軍人物,早年曾看到他寫的書中講到,為了練線條,還學了李陽冰的篆書。


瀚墨尋夢


書畫同源,相同並不同。並非是會畫畫就會寫書法。而會書法就會畫畫。

不過就中國畫來說。他的技巧並不是很多。如果沒有書法的理念,書法寫不好。作為一個畫家來講。他很難邁進中國畫高層次的門檻。

中國書法的理念 其理論是很高深的,人們的修養、學識、見地、胸懷等等,以及世界觀和人們的信仰,以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等都可以容納於書法之中,如果把中國畫比做事一串珍寶,那麼書法便是一個藝術的海洋,如果是中國畫離開了書法藝術的滋養便會顯得蒼白淺薄。所以說以書入畫不是單純的以書法的技巧融入我們的繪畫之中,而是應該講書法的理念,融入我們的繪畫之中。中國書法是藝術之塔的桂冠,是最高層次的藝術。


63222060622


書畫同源,漢字是象形字,其初始階段,就是描物狀形的繪畫。逐步發展過程,經歷陶紋,甲骨,鐘鼎,早期的篆籀,直到後期晚近的隸楷行草。字形結體丶點劃,漸趨規律規範,距離原始期的象形特點越來越遠,逐漸出現了與繪畫的分流現象。

但二者使用的創作工具材料,始終是一種,即"文房四寶″(筆丶墨丶紙丶硯)。由此使得寫字畫畫在基本表現方法和欣賞習慣上,保持了諸多方面的一致性,譬如點劃線條的"骨法用筆″,行筆過程中的提按頓挫等技術方法的運用,都是一致的。

對書畫的審美欣賞趣味,也是基本保持著民族文化傳統的一致性。二者都突出強調了氣韻生動丶文化內涵量。

畫者無不從書法基礎訓練起步,並保持著相續的訓練提高。

書者不一定非得擅畫,但畫者非得兼具書法基礎。




真空妙有無量壽


趙孟頫在其畫作《秀石疏林圖》中有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詩中飛白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傳說蔡邕所創。籀 : 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亦稱“大篆”。八法 :就是永字八法。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個筆劃。這就是說,畫石頭、樹木和竹子,以及蘭花、梅花,都跟書寫漢字的用筆用墨以及書法的點畫姿態有內在聯繫。用書法的“飛白”表現出石及枯樹幹,用筆簡潔,筆法蒼健,透出力度。用書法“個”字的撇捺表現出竹葉,既有力又含蓄,既富筆墨情趣,又體現出文人畫的風雅韻致。把文人的個性融入到其書畫作品之中。





寶善書法


書畫同源,首先一定要練好書法,多讀書,開闊視野,中國畫離不開書法,而書法卻可以單獨存在,各個書體皆可入畫,只有積年累月的學習,才可能懂一些皮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