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娘是金口,吃谁谁有

娘是金口,吃谁谁有

幼年王英杰与母亲、姐姐的合影

王英杰,敦复书院创始人,开封市道德讲堂总堂负责人。自2008年以来,王英杰出资数千万元,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精神”为己任,率领全家创办敦复书院,面向全国聘请优秀教师,为学员提供免费食宿,长期开办社会主义道德公益讲座。

炎炎盛夏,热气蒸腾。小时候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父母亲在照相馆里给人拍照、冲洗照片,热得汗流浃背。刚满六岁的小英杰看见了,手持蒲扇站在父母身旁,不停地扇啊扇。别人问他,你只扇爸妈不扇自己,你自己不热吗?他说:“爸妈凉快,我就凉快!”

数九隆冬,寒风呼啸,二十岁的王英杰为了替家里挣钱,每天晚上去旅馆的停车场为过往的货车看车,每次熬通宵,一晚上的报酬是五元钱。天亮时下班,他拿到挣来的五元钱,赶紧跑到街上买些包子油条或鸡肝羊肝,带回家给妈妈吃。因为医生说肝主目,吃点肝对眼睛有好处。当时妈妈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由于及时得到补养,很快就得以康复。

工作后,王英杰夫妇和两个女儿一家四口人,住在仅有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当时全家靠他每个月三十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他每个月还要给老家父母寄十元钱,日子过得紧巴巴。下班后,夫妻俩得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晚上他们哄睡孩子后,一起跑很远的路去给花棚拉花、给货场盘煤,挣个力气钱。

后来随着工资的增加,他每月寄给家里的钱从十元、二十元,增加到一百元。夏天打电话时,父亲偶然说家里太热,他二话没说,就花两千多元为父母装上了空调。而此时王英杰的小家里,电风扇还没用上呢。

后来,他做生意成功后,把母亲接到了开封。他看到街上有专门为女士服务的美容按摩院,很想让母亲也享受享受现代人的生活。他开着车来到当时开封市最高档的美容院,拜访了那里的负责人,说明来意。

美容院院长被王英杰的孝心感动,亲自接待并服务了她有生以来最高寿的一位客户。她认真为老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按摩。老太太说特别舒坦,能享受这一次,一辈子都值了。

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八十六岁的老母亲患病卧床不起,王英杰立即把她接到自己家中。兄弟姊妹七人,他排行最小,姊妹们表示老人要由大家一起养,但是王英杰要求承担奉养母亲医疗、生活的全部费用,令他的哥哥和姐姐深受感动,争着对老母亲尽孝。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二十四孝》是历代孝子行孝的故事集,用于启蒙儿童,是儒家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中有一则关于北宋官员黄庭坚的故事。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只要他在家,都是他亲自给老母亲喂饭、洗衣、按摩,还陪着聊天,洗涤溺器,从不假手旁人,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责任。

王英杰也努力做到像黄庭坚那样。他平时工作忙,但一有时间就赶回家陪母亲。有一天午休,他与母亲同枕一个枕头,母亲伸手拉了拉他的上衣,他明白了,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让年迈的母亲枕着自己的臂弯,看着母亲甜甜睡去,如同当年母亲怀抱幼时的自己。他抚摸着母亲如雪的白发和核桃般的皱纹,心里酸酸的。

就这样,王英杰守在母亲身边,喂饭喂药,悉心照料,整整五个年头,直至母亲九十一岁那年往生。

老人家在开封期间,王英杰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几次想停掉生意专心侍奉老母,无奈公司业务缠身脱不开,不能时时守在母亲身边,何况还要考虑跟他一起工作的员工生活问题。他特意请来其他身体健朗的兄姐,坚持付给他们陪护费用,请他们代自己行孝。

母亲就像他的福星,虽然因家有病人,王英杰生意上不能全力以赴,但每个月公司的营业额还是直线上升。最高时一个月销售面粉二百六十多个车皮,盈利奇迹般地翻了几番。

《孝经》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王英杰感叹:一孝百门开。只要有孝心,老天爷也眷顾。这种简单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呢?

选自《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