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宁夏曾经的航运业是怎样的?

精灵Jae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天下黄河富宁夏”,却不知除了灌溉农耕,黄河宁夏段的水运,也曾在宁夏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只是随着岁月变迁,如今再提及宁夏航运,已成为鲜有人知的一段历史。

图为20世纪30年代行驶在黄河宁夏段的大型皮筏。


刁雍开启宁夏大规模黄河航运的先例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自中卫市进入宁夏,经12个县市后由石嘴山市出境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境内流长397公里,流域面积4.39万平方公里。由于黄河位于北纬40度以南,每年12月流凌,1月结冰,3月开河,通航期8个月左右。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段时间正是黄河水运的黄金时节。


据史料记载,从宁夏中卫市下河沿到内蒙古托克托县一段,自古以来就是天然航道。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看到薄骨律镇粮食充足,下旨命镇将刁雍调集薄骨律、高平、安定和统万四镇牛车5000辆,将薄骨律镇屯垦所积存的粮食50万斛(约7500万公斤)运往位于河套一带的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西)供应军需。


但是,薄古律镇到沃野镇最近距离也要八百里,沿途不仅要经过沙漠,还要渡过黄河,运输艰难。初步估算,把这么多的粮食全部运到目的地,至少要费劳力一万人,耕牛一万头,耗时三年。在经过一系列细致调查后,刁雍上表请求采用水路运粮。太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刁雍开始着手在“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牵屯山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山名,一般指陇山(今六盘山脉)北端,包括今宁夏固原市东至海原县一段六盘山及中卫市香山,“河水之次”则指今宁夏中卫市或中宁县黄河南岸。刁雍调集大批工匠在牵屯山地区伐木,通过清水河将木料运至黄河岸边就地建造木船200艘,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50万斛的运载任务。刁雍的水运方案不仅解决了当时运送大批军粮的棘手问题,而且开辟水路、木船运粮等在黄河上游水运史上属于首创,正式开启了宁夏大规模黄河水运的先例。


航运把“洋行”带到了宁夏


到了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制草、毛纺等轻工业蓬勃兴起,为宁夏水运事业带来了巨大生机。甘肃、青海、陕北、阿拉善旗等地的皮毛和其他土特产先以船筏经黄河宁夏段外运,返航时又运输各种日用品至石嘴山、横城堡、宁安堡、中卫等口岸,再由畜力接转批发各地。清末,中卫至横城至包头的航道上有千余艘木帆船,各种皮筏(即浑脱)也大量使用,络绎不绝。1880年以后,英、德商人陆续在石嘴子设立“洋行”,最多时曾达10家。这些洋行在黄河沿岸设立码头,收购皮毛后以皮筏、木船、骆驼等运到石嘴山梳洗打包,然后装船送往包头转运出口。


民国初年,宁夏成为西北贸易门户,水运业十分发达。据《乌海市志》记载,“民国时期至包兰铁路通车前,包头至宁夏的长途航运是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通过乌海地区的航运船只每年达600-800只次,行船种类有七站船、高帮船、小五站船、小划子、牛皮筏等。运输物资有煤炭、皮毛、药材、食盐、碱、粮食、瓷器等,每年运量10万多吨。”当时,宁夏出口物资70%以上为水运,主要口岸是横城、中卫、宁安堡、石嘴子等地。其中仅横城一地每年就输入布匹、百货、杂货约1.3万公斤,输出甘草、羊毛500万公斤,成为宁夏最为繁忙的港口。


新中国成立后的宁夏航运


新中国成立后,航运并没有退出宁夏交通运输的历史舞台。1952年6月,宁夏河运管理局将新造的36艘木帆船组建成国营船队,下辖6个分队,每个分队6条船,抽调6名干部任分队长,陆爱国任二队队长。这批船是清一色的七站船(宁夏特有的一种木帆船),载重量为30吨,实载可至32吨。1954年船队规模增加到93艘,总吨位2700吨,是一支举足轻重的运输力量。


当时宁夏的出境物资,大多由木帆船承运,但船上的配置在今天看来可以用“简陋”二字形容——一根6米多长的舵,相当于船长的一半,俗称梍,由老艄(驾长)操纵控制航向;两把桨,左右舷各一把,还有一把备用,划桨时每桨由3人搬动;船帆(白布缝制)一块,宽5米、高10余米,受风航行时悬挂在桅杆上,用8根小绳由老艄操纵;篷布(帆布制)一块,遮盖货物用;篙杆(柳木制)6根,作撑船用,另有几根备用;背(纤)带6条;锹、镰、斧、锅碗瓢盆及做饭用的碴子炭、水缸、小风箱等杂物一应俱全。船上人员都

自备铺盖。因为分队长属于干部,所以陆爱国还配有一辆自行车,以备途中有急事上岸联系工作或购物用。


船上还有两个破麻布包垫防止与邻船、码头碰撞。整艘船上没有任何救生设备。在陆爱国口述,鲁人勇整理的一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的一些情况:那时的航运线路为宁夏沿河各地到包头。货物品种最多的是食盐,约占长途货的60%。长途装货地点


在中卫县莫家楼、任存渡、横城、石嘴山、磴口。御货地点绝大多数在包头的南海子码头,宁夏河运管理局在此设有办事处。船只下水正常航行时,可达每日40余公里,遇大风、大雨、大雾都要停航。比如,从横城到包头水路662公里,顺利时15天到达,遇到天气变化,则须20天甚至更多的时间。上水拉纤速度更慢,平均时速只有2000米。


航行时都是几条船编队行驶。技术最好的老艄跑头船,其余船只跟着他选的航道走。下水重载行驶在淤积航道容易搁浅,尤其是河水分叉多、河面宽的地方。有经验的老艄会观察水情,能够避开浅滩。万一搁浅,船工都要下水去背扛,虽然辛苦,但没有什么危险。最危险的是石嘴山到乌达一段水域,礁石密布,水流湍激,航道险窄而且还有头、二、三道坎。最险恶的是三道坎,河底有一道石头门槛,航道中心还有礁石露出,两侧礁石一个挨一个,一旦碰上船毁人亡。二道坎与三道坎之间还有一处90度的急拐弯,叫“歪脖子沙”,如果驾驶技术不好,船会直向崖岸撞去。因此,船队要提前在上游全部靠岸,由驾头船的老艄掌舵并统一指挥,本船老艄协助;再抽6名头杆,加上本船的船工,手持篙杆分别站在船侧,当船顺激流下驶将要碰礁时,在瞬间用篙杆全力撑礁石,使船避开险情。这种场面惊心动魄,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经验老到的老艄指挥、驾驶得当。二是大家齐心协力、手脚麻利。上水一般都是空驶,船吃水仅30厘米,加之速度慢,很少搁浅、触礁。进入冬季,船只要在封河前回到宁夏境内的磴口、石嘴山、横城、莫家楼将船拉上岸卧冬。来年开春检修,随后待命开航。


除了用七站船等船只运送货物,黄河宁夏段水运中,木排、羊、牛皮筏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石嘴山煤矿筹建处筹建石嘴山电厂,发电设备陆续由满洲里运到兰州。由于设备重量、体积过大,汽车不能运,包兰铁路又尚未建成,这些设备无法从陆路运来。筹建处的领导对兰州至石嘴山的航道情况、兰州的筏运工具等进行多月调查,最后决定用排筏从黄河运送这些设备。同年8月兰州试放了3个载有钢材的木排。航行中,由两个精通水性水手各背一个羊皮筏在河中探寻河道,用1个月的时间,顺利渡过了黄河各险要地段,安全抵达石嘴山。有了第一次试航的经验,第二次用了4个木排,在3个木排上各装14吨重的锅炉一台,另一木排上装载电厂的桁车一部,航行20余日,安全抵达石嘴山。第四台锅炉是使用牛皮筏运回的。这三次排筏运输共运木材609立方米,钢材16.56吨,机械设备12183吨,运距672公里。尤其是大型锅炉的运输,开创了大件

输的记录。此后,石嘴山电厂、钢厂和青铜峡水利水电枢纽建设一些大型设备也都使用这种运输方式。


新消息报


黄河只有在宁夏是平流的,天下黄河富宁夏不管航运还是民用浇灌都是对宁夏有益,上古时黄河不走宁夏,从兰州顺煮河古道直奔天水流入陕西泛滥在河南,黄河真对河南而言是一条灾河,黄河在军士上能水淹七军,大禹治水把黄河水从兰州向北引入宁夏,把阿拉善山用黄河分为左右,再从宁夏经陕西陕北再往南经山西陕西两交界最后由三门峡流入河南,缓解了黄河水的急流,一一一一一一这便是上古时的大禹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