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八大寵臣是否只有李衛善終?為什麼?

彬哥聊影視


雍正朝的寵臣中比較公認的有胤祥、年羹堯、隆科多、田文鏡、李衛、鄂爾泰、張廷玉七人,對於第八人肯定有,但在“公認”角度肯定不如前七位認可度高,屬於個人見解了。

(1)並非只有李衛一人善終,題主的提問是錯誤的

七大寵臣中年羹堯、隆科多都沒有得善終,詳見我對“手握重兵的年羹堯,雍正帝是採取什麼手段解除他的兵權”“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何沒有除掉張廷玉?”地回答。二人都是“武將”且性格狂勒不羈,基本是皇帝都要殺之。

有人說雍正刻薄寡恩,但要看跟誰比,跟朱元璋比那就有恩多了。

跟康熙比那就無恩多了,但不要忘記,康熙作為清朝皇帝中“最縱容”貪腐的皇帝,其問題比較多。當然,康熙朝有其特點前半段皇朝不穩,後半段特別是晚期就是不足了。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在七大寵臣中,胤祥、田文鏡死於雍正朝且善終。

李衛、鄂爾泰、張廷玉三人分別死於乾隆三年、十年、二十年,鄂爾泰和張廷玉雖然屢受打擊,特別是張廷玉最後幾年經常被乾隆拿出來敲打敲打,但政治人物“被皇帝敲打”算啥?當然,鄂爾泰算不得善終,我也不較真兒。

張廷玉則基本算是善終了,其壽高83歲,且死後仍是入太廟成為清朝唯一一位漢臣。詳見我對“李衛作為雍正的心腹大臣,在乾隆年生活如何”這一問題的回答。

(2)田文鏡窩囊的61年與奮進的10年

對於前5大寵臣都略微介紹了,那麼,我們就介紹一下田文鏡。

田文鏡生於1662年即康熙元年,卒於1732年即雍正十年,是“七大寵臣”中歲數最大的一位。21歲(1683年)出任縣丞,二十年來從八品福建長樂縣升為五品直隸易縣知州(1705年,43歲)。

1706年,回京任了吏部員外郎,11年後,李衛花錢也買了個員外郎當當。可見,田文鏡官運實在太差。但因為1716年巡視鹽政建議得當,便於1717年被轉任內閣侍讀學士。成為皇帝身邊的人。

1723年,山西發生災禍,巡撫德音瞞報災情,田文鏡該年授命祭奠華山,回京之後就告知實情。雍正命其“代理”即署理山西布政使。由此,田文鏡集三十年“怒火”於一身充分展現了“治理地方”的能力。

雍正對其寵信有加,別人罵他不聽、誰參他治誰殺誰,還為他專門設立“河南山東總督”一職。

田文鏡善終於雍正朝,乾隆朝其名譽雖被打擊,但也未被打翻在地,沒有“不得善終”一說。


坐古談今


李衛死的很早,還談不上是否善終的問題。

李衛去世於乾隆三年(1738),終年51歲。由於死的早,所以避開了乾隆前期鄂爾泰、張廷玉的黨爭。

至於其他活到乾隆年間的所謂雍正寵臣,其實也都是善終的:

鄂爾泰死於乾隆十年(1745),他是生病去世的,死前加為太傅,獲准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

張廷玉死於乾隆二十年(1755),雖然在晚年和乾隆搞得很不愉快,但也談不上不是善終,死後配享太廟。

至於其他的“寵臣”,胤祥、田文鏡死在雍正年間,都是善終。而年羹堯、隆科多是雍正本人自己除掉的,這才叫非善終。

當然,並不是說死後就徹底安生了。李衛的一些騷操作,讓乾隆對他也是有不滿的。

例如,李衛在出任浙江總督時,曾把西湖旁的湖山神廟(即竹素園)裡的神像,塑造成自己和自己的13個妻妾的模樣。

但是,這些神像讓1780年第五次南巡的乾隆看到了,他當即認出了神像的模樣就是李衛的樣子,於是大怒,即刻下旨將李衛及其大小老婆的塑像全部砸爛,另外塑造新的湖神像供奉。

除此以外,乾隆還藉機評價了李衛的政績:

李衛於督撫中,並非公正純臣。其在浙江亦無甚功德於民。並聞其仰藉皇考恩眷較優,頗多任性驕縱之處。

此時,距離李衛辭世已經有40多年的時間了。

總而言之,不要危言聳聽啦,大部分人都是善終的。


HuiNanHistory


雍正的八大寵臣只有李衛善終,似乎有點不大對勁。因為雍正皇帝幾個信任的大臣只有年羹堯和隆科多不能算是善終,不過他們在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就已經被弄死了,因為他們得罪了皇帝,自然就不可能得到善終,而其他幾個人都可以算是善終。

例如題主所講的李衛,他在乾隆三年的就去世了,當時只有51歲,可謂是逝世的比較早,所以乾隆皇帝即使對他有所不滿,不會真的對他怎麼樣,畢竟他已經死了。乾隆皇帝跟雍正的一些寵臣,例如鄂爾泰還有張廷玉兩個人搞得確實不是很愉快,不過最終乾隆也沒有把這兩個人怎麼樣,這兩個人也算得上是善終。

例如鄂爾泰在乾隆十年的時候病死,死前還加封太傅,最終還配享太廟,可謂是絕對的善終,並且還得到了優待。張廷玉死的時候是乾隆二十年,在之前乾隆和張廷玉之間的關係搞得確實不是很好。在張廷玉死前,乾隆甚至剝奪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特殊待遇,弄得張廷玉非常的鬱悶。不過張廷玉死後,乾隆回想起來也覺得自己做的不大好,所以還是讓張廷玉成功的配享太廟。

至於另外一個寵臣田文靜,他在乾隆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而他去世的時候雍正皇帝還在位,對田文靜還算不錯,所以田文靜也絕對算得上是善終。事實上乾隆皇帝還沒有雍正皇帝做的那麼絕,在很多事情上也沒有那麼狠毒,因此雍正皇帝時代的一些寵臣,即使乾隆皇帝不怎麼喜歡他們,他們在乾隆時代基本上也都得以善終。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關於雍正八大寵臣的說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雍正本身刻薄寡恩的性格,使其對誰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且再親近的臣下,只要敢於對他的新政有所牴觸,其後果往往就是仕途中斷的下場。雍正朝無寵臣,只有幹臣。這是雍正用人的標準。

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您提出的問題:

首先我們知道雍正一朝能夠被雍正看的起的只有幾個:張廷玉、田文靜、李衛、隆科多、年羹堯以及劉統勳。

這裡面在雍正朝不得好死的人只有兩個:隆科多和年羹堯。這兩個都之所以被殺都犯了同樣一個錯誤:危及雍正統治。

年羹堯:本人就是嗜殺如命的人,加上囂張跋扈的性格,下場和藍玉基本上不會有區別。雍正對於年羹堯的忍讓是到了一定境界的,但是年羹堯對於權力的慾望仍舊沒有收斂,殺他理所當然。

隆科多:他和雍正是親戚關係。佟佳氏的威望在清朝可以說是皇親血脈,綿延不絕。但是他的政治投機,讓他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錯誤的辦法,千不該萬不該去給老八當炮灰,這樣的人不死,天理不容。

而張廷玉、田文靜、李衛和劉統勳都是在雍正朝被重用的能臣。但是到了乾隆朝,他們的性格就不那麼讓新主子喜歡了。

田文靜性格偏激,張廷玉權利日盛,這都是乾隆的忌諱。所以返鄉養老這是最好的結局。而李衛和劉統勳,由於其本身對於權力慾望不大,加上在雍正朝還不能達到那種呼風喚雨的地步,對於乾隆是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放的人。他們的下場才是比較好的。

畢竟一朝皇帝一朝臣,乾隆不像雍正那樣需要這樣的幹臣來執行新政了,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傅恆、訥親等才是乾隆的自己人。老臣不走,年輕人怎麼上位?


房房小建


李衛是雍正八大寵臣之一,我們都知道雍正帝薄情寡恩,實行酷政。其他幾個都沒有善終,唯獨李衛這個大老粗,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筐,不但受到雍正的寵愛,而且是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翁。這也成為歷史上的奇葩。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雍正這樣的皇帝,喜怒無常,讓人無法琢磨。春秋君認為李衛得以善終,得益於他的當官大老粗式的機智和聰明幽默,不裝逼,體察民情,真心實意為底層老百姓考慮,這在雍正朝顯得與眾不同而。

說白了就是李衛當官當的明白,既能對皇上有個交待,也能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同時能團結大多數同僚。用老百姓的話說,剛猛而不泛圓滑,嫉惡如仇又不泛善解人意,這樣的官不但皇上喜歡,老百姓和同僚也喜歡。下面的兩件事很說明問題↓↓

李衛是今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李家寨人,現在這裡有他的故居。李衛出身富貴人家,家境殷實,但他從小沒讀過幾天書,30歲時花重金捐了個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當時還是老年的康熙當政,康熙死後雍正接班。



▲康熙和李衛

不要說捐官沒好官,李衛是個例外,估計千年出一個吧!李衛當官當的不錯,很受雍正的賞識,這就是對了雍正的口味,很快被雍正升任浙江總督。

繼位不久的雍正發現浙江省錢糧虧空很大,於是派欽差大臣彭維新為正,李衛為副協助徹查此事。各省官員聞之恐慌不已。(當時李衛剛剛上任浙江總督不久)

到了地方,李衛首先以生日為名,命各州縣官員速來拜賀,當酒至半酣時,將一干人等召進密室,李衛對眾官員說:“現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都別裝逼了,說說吧,大家貪汙了多少,只要如實上報虧空情況,我有辦法化解,”

眾人早已被欽差大臣要徹查的消息嚇尿了,現在聽說李衛有辦法化解,一個個都如實交代了,並主動登記造冊交給了李衛。

這事是瞞著彭維新進行的。李衛發現彭欽差實在太狂了,這也難怪,在之前彭整治貪官汙吏很風光,這次雍正讓李衛協助自己開展工作有點不開心。李衛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和彭難以相處,提前早就想好了如何清查。



▲左一雍正,中李衛

彭維新看不起李衛這個大老粗,不想和他合作,於是提出分州縣各自徹查,這個辦法正中李衛下懷,李衛當下便讓隨從把浙江各州縣的名字寫於紙上,揉成紙團,與彭維新抓鬮分縣。

彭維新豈能料到紙團已被李衛暗中做了手腳,那些存在虧欠問題的州縣,幾乎盡在李衛手中,而彭維新抓到的,不過是些問題不大的州縣罷了。

如此這般,彭維新再認真清查也無濟於事,李衛這邊實為清查,實則督促各州縣填補虧欠。待清查結束後,李衛故作焦慮的問彭:“各地可有虧欠?”“我這裡沒有”彭說道。李衛佯裝意外的說:“我負責的州縣也沒有”。

此事一經上報,雍正大喜過望,覺得李衛治理的浙江不錯,加封李衛太子太保,各地官員皆升一級。李衛既保住了國家財產,又機智化解了彭施加自己的難堪,浙江各地州縣的官吏從此對這個大字不識的大老粗刮目相看。這說明李衛當官並不迂腐,而是能夠均衡各方的利益。地方官能不佩服他嗎?

其實李衛也不是沒有耿直倔強的一面,對於,官場中的不平事,如眼中沙粒,不除不快。



▲田文鏡

對那些被彈劾的貪官汙吏,李衛不但上書雍正,他還令人謄抄一份送給被他彈劾的官吏,公開宣戰,直戳痛處。那些被李衛彈劾的官吏恨他恨得牙癢癢,但也無可奈何。雍正知道李衛的脾氣和辦事作風。

比如雍正的八大寵臣之一的田文鏡就是個小肚雞腸之人,見不得李衛受寵,常常妒火中燒暗地裡在雍正面前說李衛的壞話。雍正深知李衛的為人,對田文鏡的挑撥不以為然。

田文鏡使壞不成,轉而巴結李衛。時逢李衛母親去世,田文鏡備下厚禮,派人前去弔唁,李衛不但不領情,反而當眾大罵,“吾母雖餒不飲小人一勺水”並將來者趕出門外,田文鏡的名帖和厚禮也被李衛憤然丟入茅廁之中。李衛就是這樣一個愛憎分明的人。


綜上所述,李衛能夠靠花錢買來的烏紗帽為官,並且官運亨通,尤其是在以刻薄,為政之嚴謹的雍正王朝得以善終,實際上是他的所作所為正對了雍正帝的口味,做對了為官的要求,摸透了雍正的脾氣。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臣子忠心耿耿的跟著皇帝,但未必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我認為君威難測,很多時候臣子忠心耿耿的跟著皇帝,但未必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因為統治者做事情都是從大局方面考慮的,身不由己。當時乾隆皇帝一共有八個特別寵愛的臣子,但最後大多數人都沒有得到善終,只有李衛一個人下場比較好,這究竟是為何呢?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覺得雍正這個人其實特別難以琢磨,情緒變化的非常快,有的時候上一秒還在笑著開玩笑,下一秒可能就怒氣沖天,因此很多臣子對他心裡其實都是有畏懼心理的。但當時還是有很多人因為摸清了他的脾氣備受寵愛,李衛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毫不誇張的說,當時最瞭解皇帝的估計就是他了。

對於李衛這個人,之所以能夠混的這麼好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在做事情方面特別聰明,知道怎麼做最能讓皇帝高興,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在做官的時候是實打實的去幹,為百姓解決事情,所以口碑還是不錯的,但這和那些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然皇帝更喜歡誰也就一目瞭然了。雖然他有時候做事情比較圓滑,但並不會得罪很多人,這也就是他最厲害的一點,同時讓很多人滿意。

他最開始當官的時候還是用錢來捐出來的。但因為之後當值還不錯,還取得了很多成績,最重要的是辦事的風格皇帝比較喜歡,就逐漸受到了重用。當時浙江地區因為糧食還有錢財虧空很大,皇上就派他去查。當地的官員一聽說都非常的慌張,但他卻使用奇妙的方法讓眾人放鬆警惕自己說出來,之後又用方法幫這些人蓋過去了罪名。不僅把那些款項給追了回來,還幫這些官員解決了問題,可謂是兩全其美。等到事情結束後,皇帝對於這個結果也很滿意。

他本人也是很痛恨貪官汙吏的。遇到那些罪行比較嚴重的,他第一個就會上奏給皇帝。有一些受到牽連的人對他暗生恨意,當時就有一個也很受寵愛的臣子對皇帝告他的狀,但皇上並不相信,因為了解他這個人真正是個什麼樣的,自然不會聽信他人讒言。而等到誣陷沒有成功之後,這個人反而又去巴結李衛,因為怕李懷恨在心。但對於這個小人的行為,他特別噁心,將其送來的東西都丟到了茅坑裡面。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個人認為會做人又會辦事,本人也是一個不同流合汙的,加上對皇帝的喜好特別熟悉,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自然皇帝是很欣賞他的,能夠一直得到善終也就不奇怪了。和那些其他受寵的臣子們相比,他並沒有恃寵而驕,也沒有藉機去斂財,自然也就不會礙統治者的眼。

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上谷丁公子


雍正年間的寵臣當中有年羹堯、隆科多、李衛等,而最終李衛於乾隆三年逝世,享年五十一歲,屬於雍正寵臣裡面善終的一位。那麼,為什麼它能夠善終呢?下面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說起李衛,他的身世並不是影視劇所表現的那個樣子,相反,他生於一個非常不錯的家庭當中,但是因為學業不行,所以花錢捐了個官,而李衛在為官期間政績突出,一路得到升遷。到了雍正年間,李衛的官也是越做越大,可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任上體察民情,為官清廉;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皇上的忠心,事實都為主子著想,處處為主子分憂。總體來說,李衛能夠善終,他的忠心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悅安車生活


首先說結論,所謂雍正八大寵臣(說實話我不知道是怎麼算的八個人)並非只有李衛一個人善終。

田文鏡在雍正十年(1732)去世,雍正帝賜葬泰陵附近,諡號端肅,並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專祠,又將其入祀河南賢良祠。這不是善終,什麼是善終?

鄂爾泰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諡號“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這不是善終,什麼是善終?

張廷玉乾隆二十年(1755)卒於家中,享年84歲,諡號“文和”,配享太廟,張廷玉壽過耄耋,又是清朝200年間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這不是善終,什麼是善終?

尹繼善乾隆三十六年(1761)病逝,贈太保,發帑五千治喪,安排其女婿皇八子永璇奠醊,賜祭葬,諡號文端。這不是善終,什麼是善終?

有童鞋或許會說,乾隆帝本人其實對這幾位曾經的先帝的寵臣的觀感都不咋的——張廷玉君臣猜疑飽受打壓不用說了,乾隆帝評價田文鏡苛刻搜求,屬吏競為剝削,河南民重受其困;乾隆二十年(1755),因為胡中藻案件的牽連,鄂爾泰被撤出賢良祠……

這些是不是可以算做在另類意義上的沒有得到善終?

談古論金竊以為不然。善終必須按照詞義本身解釋,要這麼廣義上詮釋的話,乾隆帝南巡之時曾見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也曾經下諭命撤像燒燬,並且說:

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雖則也是忌憚不滿和打壓,但不能因此說李衛也沒有善終。

或許可以這麼說吧,乾隆帝對雍正一朝的治國行政多有矯正,甚至可以說一登極馬上大刀闊斧改變雍正帝政策。

基於上述原因,乾隆帝對雍正帝的寵臣也頗有腹誹和打壓(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但總體上還是按規矩給面子的,比如對河南巡撫雅爾圖把田文鏡撤出賢良祠的提議,乾隆帝還是拒絕的——也不能太讓爹地沒面子不是?

當然其中還有一層原因,雅爾圖是鄂爾泰一黨,要求撤出田文鏡,也是針對李衛(如果田文鏡撤出,李衛也沒有理由還在賢良祠受香火),乾隆帝斷然拒絕,顯然不是因為乾隆帝厚愛于田文鏡,也不是因為他厚愛於李衛,而是年輕的新君對鄂爾泰表示,你們不要在我面前玩這種裡格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