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职能整合到新机构,人员怎么安置?

淏妈26356


这次改革有个大的原则,行政机关有机构和职能的整合,事业单位也是这样,因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行政机关的,统一将人员划转到新的机构,有些是某局的某个科室整体划转。

二是参公单位职能划转到机关后,人员大部分人员整合到相近的参公单位,少数符合条件人转到机关。也可以放弃参公到事业单位,比如可评职称。

三是其他事业单位,除了改制外,有职责调整的,大部分通过整合的方式,将相关的事业单位整合组建新的单位,人员一并划转,超编部分逐步消化。


公考小助理


机构改革,是指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有一部分职能相近的单位进行了整合,有改变隶属关系挂牌的,例如林业和草原局隶属自然资源局管理,在大部分县区直接和自然资源局机关整合,成为挂牌机构,这类机构主要集中在同为党政机关,由于机构数额限制,无法单列;有将职能直接整合到党政机关的,例如农综办、规划局等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整合到相应的党政机关。

某一机构将职能整合到其他机构,整合的类型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党政机构整合(挂牌),例如档案、保密等整合到党委办,公务员管理局整合到组织部,林业和草原局整合到自然资源局等;第二种是参公机构整合到党政机构,即完全或者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因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参公管理,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随职能整合到党政机关,例如规划局整合到自然资源局,农办、农综办整合到农业农村局等;第三种是事业单位整合到党政机构,即少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剥离行政职能整合到党政机关,原事业单位撤销,公益职能由其他事业单位承担;第四种是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整合,综合设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各大局下属成立综合服务中心。

机构整合后,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编制随职能划转到新机构,人员随编制一同调整。也就是说,职能划转到新机构后,原来承担这些职能、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连人带编划转到相应的机构。这个原则在现实中很难被执行,原因就是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条例》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不能混编混岗。如果是党政机构整合,使用的编制都是行政编制,人员身份也都是公务员,职能、编制、人员三者相互对应,整合没有问题;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相互整合,使用也都是事业编制,人员身份也都是事业身份,也没有问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是参公机构整合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整合到党政机构,以及管理类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整合。

1、参公机构整合到党政机关:参公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也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执行的也是公务员的职级和工资待遇,但使用的却是事业编制,连人带编随职能整合到党政机关之后,人员过渡为公务员不存在问题,但使用的编制却成了“机关事业编制”,是一种典型的编制违规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使用行政编制置换参公事业编制,但机构改革同时规定,各级政府不能利用改革增加编制数量,各级党政机关的行政编制数量有限,尤其是县区基层,根本不可能有充足的行政编制,用于参公事业编制的置换。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将原来的参公人员和事业编制,分流到下属事业单位,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违背了“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另一种是参公人员分流到下属事业单位,没有了参公岗位,参公身份能不能保留,如何正常晋升,成了机构改革形成的新问题,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参公身份不保留,对原参公人员不利,尤其是因参公中断了十几年的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公身份保留,对同一单位相同岗位的事业人员不公平,干的是同样的工作,却因为参公不参公,工资待遇产生差距,也违背定岗定编的原则。

2、事业单位整合到党政机构:同样存在事业编制和事业人员调整到党政机关以后,编制成了“机关事业编制”,属于违规;事业人员在公务员岗位,也是违规。分流到下属事业单位,身份编制虽然不存在问题,但却违背了“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导致原来的职能无人承担,在新旧交替问题上产生不利工作开展的问题。职能由整合后机关的公务员承担,存在培训费用和工作熟悉的过程,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熟手人才。

3、事业单位相互整合中,部分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整合到管理类事业单位:管理类事业单位执行的是职级工资,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执行的是职称工资,两者相互整合,存在管理类事业单位没有专业技术岗位,不能执行职称工资,使原来已经取得职称的人员,无法落实职称工资,个人利益受损。解决的办法,就是将需要继续执行职称工资的人员,调整到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

机构改革过程中,人员转隶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原因是要保证机构改革后职能能落到实处,工作有人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社会局面。因此,各地都允许在机构改革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问题,或者原来已经取得更高职级,改革后失去岗位转而担任低级别职位,尤其是原来的正职担任新机构副职的问题,造成“低职高配”的现象。这类组织问题一般会采用58岁或者55岁“退居二线”腾退岗位等加快循环的方式,在过渡期内解决。对于参公事业人员失去参公岗位的,各地采用保留身份和待遇的办法解决,其中专业技术类人员因参公管理中断的职称评定,采用认可参公年限为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年限的办法,或者认定职称的办法,转变其参公身份,执行职称工资待遇。总之,人员转隶以人为本,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最大程度保证干部职工利益。


职言管语


机构改革,职能整合到新机构,人员大致有几种安置方式:

1、随职能划转。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承担该职能的人员随职划转到新机构,新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2、在本单位安置。如个人不愿划转,本着妥善处理的原则,相应人员也可以在本单位调岗安置。有岗位的,安排到适当的位子,因编制、职数和岗位限制一时难以安排的,可采取暂时超编、超职数、超岗位过渡等措施解决,实行实名制管理,退一减一。原担任领导职务的,改革后因职务职数限制无法安排领导职务的,允许保留原领导职务待遇,退二线。

3、分流到其他单位。部分人员不愿随职能划转,也不愿在本单位安置,经本人申请,组织研究同意,也可以分流到其他单位安置。此种情况多适用于领导,一般干部鲜有此待遇。

4、提前退休。对于部分工龄满三十年或工龄满二十年距离退休不足五年的,如安置有困难,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经本人申请允许提前退休。

无论怎么安置,人员编制原则上保持不变,即锁定身份推进改革,事业编想置换公务员基本上不可能,对于这点,涉改人员要有清醒认识。


80后小公


一般的原则是“编随事走,人编同调”,但是需要具体区分不同的情况,这次改革同时纳入了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所以人员划转存在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行政到行政,二是事业到行政,三是事业到事业。具体来说。

一是,行政机关间职能划转,相应承担该项工作的人同时划转。

二是,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到行政机关,这样事业编制就不能划转了,只能根据具体行政职能相应为行政机关增加一定行政编制,这个量会很小,人员划转也就很少(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归机关的人员划转可能性大),甚至不划转。一般的方式是调任活过渡考试。

三是,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划走行政职能后相应进行更名或与其他事业单位整合组建,因为都是事业单位,人员也相应随职能走,这里边还有一个参公的问题,由于参公事业单位和普通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有差距,但是因为都是事业单位,可以整合组建,改革后,因为没有行政职能了,应该也就暂时不参公了,我预计虽然单位不再参公,但是原有待遇应该不会受影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当之处请指正。


亦文亦农


总的思路是“编随事走,人随编走”,人随职能一并划转。但这次机构改革,明确提出将精简机构和编制,很可能会出现新机构没有那么多的岗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大体上还是按照人随职能走的原则,人员随职能一并划转。纵观前几次的改革,这都是基本的原则。从工作实际看,这样利于职能划转后工作能够尽快开展。人员随着一并划入,因为对业务比较熟悉,可以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样也利于改革的稳定。

2、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打个比方,职能划转后,新的机构只有10个岗位,而原部门却又15个人。那么怎么办呢?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实行竞聘上岗,考上的去新单位,考不上的也没话说。这样的例子很常见,以往因职能整合也经常采取这个办法。

3、部分人员分流或提前退休。如果确实无法安排,可能会对原单位部分人员进行分流,根据空缺情况,对人员进行调整。还有那些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人员,可能会在这次机构改革中,结合意愿提前退休。

4、部分人员进行自主择业。根据改革的趋势可以观察,单位在人员使用上将进一步规范。简单来说,通过提升效率从而精简人员,机构的整合,这些措施都会减少对人员的需求。像单位的合同工、劳务派遣等编外人员,可能会面临自主择业的情况。


大白i说事


公务员那些事,带您了解公务员这一职业!

机构改革成功与否,做关键的就是人员的安置,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从答主所在的辽宁省来看,在人员安置工作上还是比较妥善的,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

一是人随事走,人员编制随着职能走,比如新成立的应急局,就是由其他局人员组成的。

二是人员分流,比如说工商、食药监、质监成立的市场管理局,人员肯定是消化不了的,于是就分流到各单位,答主所在的单位也分到了四位,当然了能干的肯定是被留下了,分出来的都是四十多岁有职位,不好安置的。

三是通过考试提供选择,目前辽宁正在进行符合转为公务员的参公人员摸底工作,即将出台面向参公人员的考试转为公务员的方案。

机构改革肯定是不会出现大批人员下岗的情况的,即使是出台提前退休的政策也会提供优厚的条件的!


公务员那些事


可以给予优惠政策,鼓励自谋出路,也可征求本人意见,去需要人的地方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年龄差不多的,还可以给予不同于退休的待遇,直至到龄享受退休待遇。


夏中强


该下岗下岗


用户9243366305109


机构改革后,职能整合到新机构,人员会怎么安置? 本次机构改革遵循的原则是“编随事走,人随编走”,你的编制不同,安置情况也不同。如果你是公务员编或者参公编,影响不是太大,只是工作岗位调动了一下,编制、工资、待遇都没变;如果你是事业编,那这次机构改革变动比较大,甚至有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还要面临下岗的危险。



第一, 公务员单位整合到公务员单位。这类人员这次改革影响不大,工资待遇什么的都没变,只是岗位变动了一下。比如这次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都撤销了,重新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前工商局、药监局和质监局的公务员编人员,编制不变,还是公务员编,只是整合到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既有以前工商局的职能,也有以前药监局和质监局的职能,基本上还是以前工商局的人员承担工商局的职能,但是也有可能全部打乱,重新成立科室,人员重新分配,有可能以前工商局的人员现在干的是药监局的工作。

第二, 参公单位整合到公务员单位。这类人员这次改革影响也不大,工资待遇什么的都没变,只是单位隶属关系变动了一下。比如,这次机构改革中,农村工作办公室(农办)并入了农业局,新成立了农业农村局,以前农办的人员是参公编,是人财物独立的单位,现在并入农业农村局以后,农办就相当于撤销了,农业农村局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或者科室,以前农办的人员属于新部门人员,还是参公编,工资待遇什么的都没变。

第三, 事业单位的整合,分为四种情况:

1.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职业单位。比如以前城建部门的城建监察支队,工商部门的经济检查大队,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支队等,虽然是事业编,但是承担的是行政执法职能,这次机构改革这类人员会改为参公编制的,也就是说跟公务员待遇一模一样,工资、待遇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比如这次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市场监督检查支队,以前工商部门的经济检查大队人员就会进入这个新部门,由以前的财政全供事业编改为参公编。


2.财政全供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人员也是编制、 工资、待遇都没变,只是工作岗位调动了一下。比如这次规划局撤销了,新组建了自然资源局,规划局下属的财政全供事业单位规划信息中心也撤销了,自然资源局会新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这个综合服务中心也是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以前规划信息中心的人员就会到这个新成立的综合服务中心工作,还是事业编,工资待遇也没变,还是财政全供。

3.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一般是指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工资由两部分组成:单位自己发一部分,财政下拨一部分,这次机构改革,这类单位改革政策分歧较大。一是人员全部改为财政全供事业编,据我了解,有些地市住建局下面的代建中心是差额补贴单位,这次机构改革,把工程建设的职能划走了,代建中心也撤销了,以前代建中心的人员并入了其他事业单位,全部改为了财政全供事业编;二是单位改为企业,对于这类单位,改为企业以后政府就不管了,人员也就是变成企业员工了,我在其他地方了解到,有些地市文化局下属的少年宫就改为了企业,以后人员的工资待遇跟企业的经营盈亏挂钩,政府不再参与。三是单位撤销,人员下岗。这类单位下面会讲到。

4.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对于这类单位国家的政策是直接改企业或者撤销,基本每个地市都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这个虽然叫公司,但是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城投公司下属有很多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比如什么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之类的,这次直接都改成企业了,以后政府就彻底不管了。还有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如果没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话,也就是说就算改为企业,企业也没法生产经营或者赚的钱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甚至赔钱,对于这类单位,政府会直接撤销,相关人员政府可能会免老再发放3年左右的工资用于再就业,3年以后就彻底不管了。

有些地市对于50岁以上的人员给的政策是,可以申请提前退休,退休待遇按照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这个政策也不错。


公职人员那些事儿


新机构会重新核定编制,在机构改革前完成了人员摸底工作,行政编的会统筹安排行政岗位,事业编的考试过渡公务员,前提是新的机构有核定空编没到人头,我估计可能性很小。进不了新机构行政岗就要面临分流,会去综合组建的服务中心,其它人员有些转企,有些可能重新就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