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房颤引发的血栓要怎样预防?

过山小猪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胸闷等,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晕厥多尿等,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还有部分房颤患者是没有症状的,因此,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特别房颤风险的朋友,应该定期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

房颤最大的危险是引起血栓的风险,当发生心房颤动时,正常循环的血液会在心房内滞留并形成涡流,此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就会形成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如果脱落,进入脑动脉,引起脑动脉的栓塞,就会形成缺血性的脑卒中(心源性),这是房颤的最大健康风险,除了会引起脑动脉栓塞以外,房颤还可能引起下肢、肠系膜、内脏等体循环动脉的栓塞,心梗,心衰的发病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如何控制好房颤引起的血栓风险,是房颤患者治疗和改善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对于有房颤问题的朋友来说,也不必过分惊慌,房颤问题同样也有轻重之分,从轻度的毫无感觉的阵发性房颤,到持续性的房颤等,同时伴发的疾病情况,身体状况等,也是评估房颤引发血栓风险的重要方面。统计数据显示,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6~8倍,而伴有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患者,其发病风险是对照组的17.6倍,而伴有肥厚型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自发超声回声的情况,也都是发生血栓的高风险人群。

通常对于房颤引发血栓的风险,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发病史,性别,心脏功能情况,血管疾病情况等,都是评估房颤引起血栓风险的评估因素,临床上也有一套完整的评分系统来评估房颤引起血栓的风险大小。如果通过这套评分系统男性的评分>2分,而女性>3分,就属于血栓风险较高的人群了。

如何预防房颤引发血栓的风险,很多朋友说吃阿司匹林呗,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有些朋友会把抗血小板的预防药物和抗凝药物弄混,对于房颤预防血栓的风险预防,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作用已经不足够了,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更严格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药物一般传统用药就是华法林,这个药物是一个应用多年的老药,临床数据比较完善,用药前和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评估出血风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不管在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中,华法林可以使卒中的出现风险降低64%,死亡率降低26%,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这个药物,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遵医嘱个性化用药,并定期监测INR。除了华法林外,现在也有一些新型的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药物,这些药物不受食物影响, 抗凝效果也稳定,安全性相对较高,不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用药更加便捷,但缺陷是治疗费用高。

除了要进行抗凝治疗外,想要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发病风险,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控制好心率水平,减少房颤的发生率。房颤的心率控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选择药物控制心室率,如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的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洋地黄以及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可以用于日常的心率控制,对于心率控制的目标值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与房颤患者严重情况不同,并发症情况不同等个体差异化较大有关,但通常说来房颤患者的宽松心率控制应该至少在110次以下,而严格的心室率则应该控制到80以下,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心动过缓的发生。除了药物控制以外,对于心室率的控制,心律失常的复律等,临床上还有一些列的其他治疗方案,具体还请根据情况遵医嘱进行治疗。

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房颤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做到防大于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失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饮酒,运动过少或过度,都是增加房颤发作的风险,因此,如果能够积极的控制和调理相关疾病,加强生活调理,控制好体重,戒烟酒,适度合理运动,这对于预防房颤发生,减少房颤引发血栓风险,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李药师谈健康


目前房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房颤所带来的危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左心耳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可以导致脑血管闭塞,形成急性脑梗死,引起失语或运动障碍,甚至有生命危险。



根据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血栓形成高风险人群是需要抗凝治疗的。

哪些人群属于血栓形成高风险人群呢?

减少房颤患者卒中的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目前医生用来评估卒中风险的标准是CHA2DS2-VASc评分,这看起来是个专业的术语,不过,对于广大房颤患者还是有必要知晓的,大家可以给自己打个分,看看是否是卒中的高危人群,如果是,您的房颤就更需要积极治疗了。

有房颤的患者不妨对着下表看看,自己评几分?



0分,低危,阿司匹林

1分,中危,阿司匹林或华法林

≥2分,高危,华法林

华法林是经典的抗凝药物,用于血栓预防有很好的疗效。但服用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徐医生跟大家说一说。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活化,从而产生抗凝作用。因此任何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都会影响到华法林的代谢,影响到抗凝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徐医生总是叮嘱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一定注意饮食的原因。

华法林与饮食有个“平衡”

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食物,但记住,要想保持抗凝效果的稳定,在饮食方面需要保持饮食结构的稳定,也就是量的稳定,而非“忌口”。

哪些食物需要注意呢?

某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甘蓝等,维生素K的含量很高,维生素K可以“对抗”华法林的作用,消弱其抗凝效果,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宜突然增加或减少这类蔬菜的食用量!

某些水果,如西柚、葡萄柚等,可以抑制肝内代谢华法林的酶,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切勿大量食用。

为什么要频繁抽血?

华法林的治疗窗很窄,需要将凝血指标中的INR控制在2~3之间,才有治疗效果,而且出血风险相对较小。

INR低于2,达不到治疗效果,血栓风险仍然存在,INR高于3,出血风险大大增加。

而且,虽然同样服用华法林,每个人的服用剂量千差万别,医生需要通过服药过程中频繁的抽血化验,调整出一个适合你的具体剂量。

服用华法林,3天开始起效,需要抽血了解INR,然后每周查PT、INR,根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如果通过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控制在2~3了,还需要连查2次,稳定了再改为2周查一次,连查2次稳定,改为每月查一次,连查2次稳定,可以每2月查一次,而且必须坚持监测这个指标。

温馨提示:如果有感冒等感染情况,使用了抗生素,应该注意监测INR,因为抗生素会影响华法林的代谢,增加出血风险。

华法林这么麻烦,有没有替代的药物?

华法林治疗效果的口碑是杠杠滴,可有没有跟它效果一样,不需要频繁抽血,也不需要注意饮食的药物呢?




有!近几年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泰毕全、拜瑞妥等药物就可以满足这类人的需求,简单、方便,也为临床医生所喜欢,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费用有点高,日治疗费用30元左右。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注健康,关注心血管徐医生!


心血管徐医生


房颤引发的血栓要怎样预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全称心房颤动。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引起血栓有哪些相关因素呢?

  1. 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自分泌、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覆盖整个血管系统并至心内膜表面,心内膜是内皮系统在心脏中的延续,心内膜完整和功能正常对于防止心内血栓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房颤患者心房壁不规则的运动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内皮细胞受损,促进血栓的形成。
  2. 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原增高表示体内凝血活跃,处于高凝状态。心房颤动患者纤维蛋白原升高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不规则的心房壁运动引起左房内血流方向紊乱,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心房内膜和肺热肠内皮损伤,刺激肺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6,进而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滞性增高,促进血栓形成。
  3. 炎症 血栓形成与炎症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CRP)作为主要的炎性标志物之一,心房颤动时存在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能引起心房内膜组织受损。当心房肌发生炎症反应时可产生CRP,CRP与补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参与局部的炎症反应,损伤心房肌细胞。
  4. 脑钠肽的异常改变 高血浆脑钠肽( BNP)水平是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独立预测指标。BNP在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耳血栓方面是独立于CHADS2评分且优于CHADS2评分的一个指标。

  5. 心房重塑 随着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的延长,心房肌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排列走形紊乱程度、Aschott细胞数量、间质水肿程度、心内膜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等方面都进一步加重,左心房逐渐扩大,使血流更加缓慢,涡流更加明显,严重的涡流可造成心房内膜损伤,继之激活血小板,促使凝血功能亢进,心腔血栓的发生率及血栓重量也进一步提高,最终导致左心房血栓的形成。

该怎么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呢?



  1. 有发生脑卒中危险的非机械瓣膜患者,长期口服华法令并且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应维持在2.0~3. 0之间。(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是既往有血栓栓塞史,全身栓塞和风湿性三尖瓣狭窄。)
  2. 华法林应用于多于一个中度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这些因素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
  3. 阿司匹林(81 ~325mg/d)应用于低危险度或对华法林禁忌的患者。
  4. 置入机械瓣膜的患者,应该根据机械瓣膜的材料 决定抗凝的强度但INR至少维持在2.5以上。
  5. 年龄>75岁房颤患者有较高出血风险且对华法林无禁忌,INR值不能安全地维持在2.0~3.0时,可以把INR维持在2.0左右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栓塞。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应停用华法林以避免引起穿刺部 出血,这时可以应用阿司匹林,但是在术后应尽可能及早再次应用华法林且INR调整在治疗范围。
  7. INR维持在2.0~3.0时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全身血栓,可以增加一个抗栓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且把INR维持在3.0~3.5。

总结:阿司匹林属于抗栓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并不能起到抗凝的作用,抗凝还是首选华法林。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觉得写得不错的话,记得点个赞哦!如果还想了解其他健康知识,关注我,私信为你解答!


医疗工作者张


张大夫前面的文章曾经写过,房颤是一种跟年龄相关性很大的疾病,可以说是一种老年性疾病。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发生脑卒中。一旦发生脑卒中致死致残的机率就很大了,所以房颤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那么,作为医生有哪些手段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呢?今天我给大家说一说。

预防房颤造成脑卒中发生的关键是有效的抗凝治疗。通俗的讲,现阶段主流的抗凝药物就是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三个药物。其中华法林使用时间最长,最为经典,也最为便宜,但是出血机率较高,要定期查INR这个数值。而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两个药,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出血风险较低,不用监测INR这个数值,比较方便,但是价格比较贵。

我国房颤治疗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使用阿司匹林来代替上面提到的三个抗凝药,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这样有可能增加房颤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张大夫个人也不推荐。在此再次提醒那些房颤患者,切不可一位吃阿司匹林就能预防房颤带来的脑卒中,这是不科学的,还是应该正规进行房颤危险评分,必要时吃抗凝药。


张之瀛大夫


房颤病人很容易在心房形成血栓,如果不治疗,这些血栓可能会掉下来,流到血液里面去,循着血流流到大脑就是中风了,流到肾动脉就会导致肾梗死,流到肠系膜动脉就会导致肠子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流到四肢动脉也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所以,房颤的血栓是非常致命的,必须要预防。


目前用来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常用药物是华法林,华法林这个药吃下去,能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所以华法林属于抗凝药。但是吃华法林有点麻烦,那就是剂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了可能会造成抗凝过头导致出血(脑出血是非常严重的),过小了那么达不到抗凝的效果,还是会形成血栓。所以要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不大不小正合适最好,怎么样才是合适呢?那就是抽血化验凝血功能,看INR值,INR在2-3之间是合适的,所以用华法林的老人家往往要经常抽血化验INR。很多人嫌麻烦,不想抽血,那是比较危险的。


现在有新型的抗凝药了,比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这些药物也能抗凝,而且不需要频繁抽血化验相关指标,所以比较方便,但是费用比华法林昂贵多了。


总之,房颤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凝治疗。至于选择哪种方案,要具体分析。


李鸿政医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以上,所以,房颤抗凝可预防心源性卒中,也是房颤治疗的关键。

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需是目前抗凝的常规方法,也占据了抗凝治疗的大多数,心源性卒中也随着抗凝大幅度减少。

对于房颤引发的血栓,我们预防有哪些方法呢?

1.新型抗凝药物

新型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因服药后药理作用可预测而不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且相关研究证据表明,新型抗凝药物在预防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而且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更少,起效和失效快,所以新型抗凝药物被寄予厚望。但目前上市的新型抗凝药物价格不菲,也影响了其在患者中的应用。

2.房颤射频消融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非外科手术治疗技术,它可以通过介入射频消融的方法将引起快速心律的异常心脏电传导通路破坏掉,大多数房颤可以经过射频消融治疗得到根除。房颤消失之后其产生血栓的环境消失,血栓随之消失,从而达到预防卒中的目的。但其有相对适应症和禁忌症,且因开展技术要求较高,仅限于国内较大心脏中心可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3.内科介入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结构独特,是一个带钩的长管状结构,因其独特结构以及内膜面丰富的肌小梁决定了其结构内容易造成血流淤滞,从而形成血栓,研究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房血栓90%以上存在于左心耳,而通过内科介入封堵左心耳可消除其形成血栓的场所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而引起的卒中风险,所以,左心耳封堵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但因其刚刚起步,有待于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

4.外科途径封堵左心耳

外科途径封堵左心耳机制和内科相同,因其创伤较大,所以单纯为封堵左心耳的外科手术尚未开展,多见于患者需要行心脏外科手术同时封堵左心耳,故常在心脏大手术时被提及。

当然,为何华法林抗凝仍然备受推崇,主要还是其临床证据最足,相关临床试验最多,也是最为经济适用的方法。而其他相关方法,随着相关试验证据的越来越多,相信其成功推广或者应用也指日可待。


心健康


防治由房颤引发的血栓,需要先对房颤是如何引发血栓的机制有个大概的了解,才能从原因入手了解如何防治血栓。通俗的来讲,房颤是心房失去节律性,代之以心房的无规律颤动。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发生房颤的心房收缩能力下降,泵血功能降低,使得血液在心房瘀滞、甚至发生湍流。发生湍流的血液中,本来位于血流中层的血小板更易和心房内皮接触,使血小板被激活,更容易形成血栓。左心耳部是血栓的多发、好发部位。2、房颤的患者存在心房内皮功能的损伤,而内皮细胞具有增强抗凝血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凝血纤溶的功能,房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为血栓的形成制造了机会。

所以针对血栓发生的机制,预防血栓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方法:1、手术植入左心耳封堵器,降低发生湍流和血流瘀滞的机会。2、治疗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大多采用药物转复,也有电转复及导管消融治疗。胺碘酮是目前常用的转复药物。3、抗凝治疗,通过CHADS评分法选择服用华法林或者阿司匹林进行防治。4、对于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可以选择减慢心率同时注意血栓栓塞的预防,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总的来说,房颤的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液的瘀滞所致,服用抗凝药物是需要配合在各个治疗过程中的。但是抗凝药物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虽然能预防血栓,也增大了出血的可能,所以应建立和医生的良好联系,采取个体化针对性治疗。

本期答主:郭继臻,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房颤,也就是心房颤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持续性的心侓失常症状。房颤的症状具体表现为:心跳频率过快、心跳的规律不整齐以及心房收缩功能失效等等。通常,年纪越大的人,发生房颤的几率也越大。先行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动脉栓塞、高血压等疾病都是引发房颤的病因。

因此,房颤不仅仅会使得心脏得每搏输出量下降,对心脏得泵血功能造成影响,还会使得心脏血管的内壁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流向其他的器官或者组织,从而造成器官以及组织血管堵塞甚至是功能坏死的症状。

那么,房颤是如何引发血栓的呢?首先,当人的身体出现房颤时,心房会因为发颤而难以正常收缩,导致心房内的血液被滞留,从而形成血栓。其次,在心房舒张期进入得血液在心房的收缩期时未能被完全排出,导致心房内的滞留大量的血液,从而形成血栓。最后,血液在失去正常跳动规律的心房里会出现湍流的症状,此时的血液会对血管附壁上的血栓进行冲击,容易脱落并形成血栓。

因此,想要预防由于房颤而引发的血栓,就得先治疗房颤。房颤发病的早期多是阵发性的,可以自行恢复。而到了中后期,就需要借助药物进行配合治疗。房颤并不是一开始发病就会导致血栓的形成的,因此,及早治疗房颤就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率。

专长:外周动脉和静脉疾病诊疗,尤其是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足的治疗;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医联媒体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估计全国约有近千万房颤患者,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的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房颤患者最大的风险是和并血栓事件, 70岁的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3%, 80岁以上高达32.9%。所以对于房颤患者最主要的一项治疗就是预防血栓的形成。

房颤引发的血栓要怎样预防?

对于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只能靠华法令,没啥好讨论的。本篇所写内容主要是针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的预防。

要想真正的有效预防血栓,首先要对房颤患者进行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分别进行风险评估,最后再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方案。

房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评估

选用CHA2DS2-VASc评分标准对费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于男性CHA2DS2-VASc≥1分、女性CHA2DS2-VASc≥2分的房颤患者予以积极的抗凝治疗,对血栓风险低的患者(男性CHA2DS2-VASc=0分、女性CHA2DS2-VASc=1分),不需要抗栓治疗。

房颤患者同时也有发生出血的风险,在考虑血栓风险的同时也要对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可采用HAS-BLED法评分,HAS-BLED评分≥3分为出血高危患者。

房颤有效预防血栓的方法

男性CHA2DS2-VASc≥1分、女性CHA2DS2-VASc≥2分),予以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或达比加群、利伐沙班。

1、抗凝治疗。对于男性CHA2DS2-VASc≥1分、女性CHA2DS2-VASc≥2分者,需口服华法林或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药物治疗。

1)华法林,维持INR 2.0~3.0,或1.6~2.5(≥75岁或HAS-BLED评分≥3分的出血风险高危者);2)达比加群。对于年龄<75岁、出血低风险(HAS-BLED评分<3分)的老年患者建议剂量150 mg,2次/d。对于年龄≥75岁、出血风险较高(HAS-BLED评分≥3分)、低体重(<50 kg)、中度肾功能不全(CrCl 30~50 ml/min)、)的患者建议剂量110 mg,2次/d。

3)利伐沙班。一般20 mg,1次/天,对于年龄≥75岁、出血风险较高、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15 mg,1次/天。

2、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不愿意口服抗凝药物或者抗凝药物禁忌患者,评估出血风险后,可选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治疗。

3、对于血栓低危者不用抗栓药物,可以视风险情况及患者意愿选择相应药物。

参考文献

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


医患家


Health Talk特邀专家:

姚焰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一病区(心律失常病区)主任

不管我们是药物治疗 还是要进行导管消融 都需要在相当长时间之内 要使用防止发生脑血栓的药物 就是引起脑卒中或中风的药 如果你选择长期保守治疗 一定找大夫要对你的卒中风险 进行评估打分 根据分 我们有一个指南 来决定你要不要使用 比如说法华林这样的药物 还是阿司匹林就可以了 也可能有一些新型的抗凝药 比较贵

如果我们要消融 在消融前以及消融后 确认已经彻底根治之前 我们也还是需要进行 一些抗凝治疗的 直到我们确认这个房颤已经根除了 我们才会建议停止服用类似法华林 或者是达比加群这样的药物 但是阿司匹林 一般还是终身建议服用的 只不过 华法林这个药有个问题 它受很多食物 药物的影响 药物浓度波动比较大 高了也不行 会容易出血 低了起不到预防血栓的作用

所以 这些年也在不断 一个是发明新的药来代替它 还一个办法就是 干脆直接去到左心房里面 把容易引起血栓的那个部位 进行处理一下 用这种办法防止血栓的形成 这就涉及到左(心)房里面 我们叫做左心耳 这么一个组织 左心耳像一个圆锥帽 长在左房里面 它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结构 但是也是因为它的存在 也会导致比较让人头痛的中风

这样的情况 国际上 在过去十几年 已经做了大概 几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有几千例的病例证实 如果钻到心脏里面去 用一个伞状的装置 把这个左心耳给堵上 那么 这些患者 就以后不需要再使用法华林了 就可以避免华法林的副作用 因为服用法华林还需要频繁的化验 有些时候也可能引起大出血

但是一停药 可能又中风 所以 用这种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前期的国外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 它是可以代替法华林的 我们国家 现在已经开始正式批准这项技术 在我们国家进行临床应用了 这个手术 患者没什么痛苦 我们进行改良以后 也不需要全麻 做完以后 感觉跟做房颤消融是一样的 没什么痛苦 术后也是观察几个小时 就可以下地了 手术过程本身 患者也是清醒的 手术过程一般也不到一个小时 术后 可能为了把握起见 也许会根据情况 再吃两到三个月的华法林 最后 经过检查确认手术成功了

那个地方被成功封堵了 以后就可以停用华法林 用阿司匹林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大 身体比较虚弱 可是 发生中风的风险又比较高的患者 或者说左房很大 在消融看来成功的希望很小了 或者是经济上相对比较困难一些 无法承受几次 甚至一次治疗都无法承受的 消融的患者 我们建议可以考虑做左心耳封堵

这样的话 基本上通过这些措施 就可以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房颤 得到比较好的控制 综上所述 通过我们这些介绍 我希望大家对于房颤的发病的原因 表现 诊断治疗 有个大概的了解 不管你属于哪种类型 我们都可以根据你的情况 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治疗 尤其对于这些比较高危的 或者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 我们其实恰好有更多的治疗措施 而且积极的治疗措施 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