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變換稱呼的潛臺詞



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一個俗套是:

張三對李四有了好感(或者愛上了李四)。為了傳達這個信息,張三就對李四說:

以後不要叫我張主任(或經理、廠長、書記、局長等什麼的),就叫我張三好了。

李四點點頭或不著聲就表示默認和接受了,如果說"不,還是叫張主任(或經理、廠長、書記、局長等什麼的)吧,這樣順口",那麼不是表示李四暫時沒有接受對方,就是表示張三沒戲了。

變換稱呼的潛臺詞


稱謂,也叫稱呼,是交往中表示彼此關係的名稱。由於交往的人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所處有不同的環境,所懷有不同的心理,因而便有了各種不同的稱謂。不同的稱謂中常常透露出許多隱蔽的信息,因此,文學作品中便有了運用"稱謂不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心理的修辭手段。一個人對另一個怎麼稱呼,實在不是隨隨便便的,尤其在前後稱呼不一樣的時候,總要隱含著一些東西的,所以錢鍾書先生說:"稱謂不一,非漫與(隨便)也。"(《管錐編》)那麼,前後稱呼變化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變換稱呼的潛臺詞


首先,變換稱呼,可以反映被稱呼者社會角色的變化。例如《井岡翠竹》中,寫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稱毛澤東為"毛委員";寫抗日戰爭時期,稱毛澤東為"毛主席"。這成為的變化,既表明毛澤東政治角色的變化,又帶有特定的歷史色彩。又如,王蒙小說《蝴蝶》中的主有公張思遠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小石頭——張指導員——張書記——張老頭——張副部長。這正是其曲折的人生經歷在稱謂中的折射。《楊門虎將》中楊敬業不容許楊四郎在軍營中叫他"爸爸",只能稱"將軍",其用意也就是要讓孩子明白準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變換稱呼的潛臺詞


其次,變換稱呼,可以顯示稱呼者對被稱呼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故鄉》中,"我"與閏土原來是兄弟相稱的,二十年後,"我"回到故鄉見到閏土時說:"啊,閏土哥,——你來了?……"閏土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叫道:"老爺!……"——這種稱呼的改變,說明"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反映中年閏土深受封建的等級觀念的思想束縛。《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母親"對於勒的稱呼前後也有多次變化,聽說他發財時則高興地稱"這個好心的于勒",當知道賣牡蠣的就是于勒時則稱之為"這小子"、"這個賊"、"那個討飯的",聽說我給了他十個銅錢的小費時則大罵"這個流氓"。前後成為不一,反映了"母親"對於勒的態度的變化,表現她冷酷、自私、惟利是圖的思想。

變換稱呼的潛臺詞


第三,變換稱呼,可以表達稱呼者對被稱呼者複雜的情感。例如,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有一支插曲叫《迷娘曲》:


你可知道,那檸檬花開的地方?

黯綠的密葉中映著橘橙金黃,

駘蕩的和風起自蔚藍的天上,

還有那長春幽靜和月桂軒昂——

你可知道嗎?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心愛的人兒,我要與你同往!


你可知道,那圓柱高聳的大廈,

那殿宇的輝煌,和房櫳的光華,

佇立的白石像向我脈脈凝視:

"可憐的人兒,你受了多少委屈?"——

你可知道嗎?

那方啊,就是那方,

庇護我的恩人,我要與你同往!


你可知道,那高山和它的雲徑?

騾兒在濃霧裡摸索它的旅程,

黝古的蛟龍在幽壑深處隱潛,

崖崩石轉,瀑流在那上面飛濺——

你可知道嗎?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們趲程吧,父親,讓我們同往!


在這首著名的詩歌中,迷娘分別稱威廉為"心愛的人兒"、"庇護我的恩人"和"父親",這正表達了迷娘對稍長於自己的威廉懷有非常複雜而深厚的情感。

變換稱呼的潛臺詞


第四,變換稱呼,可以透露出稱呼者微妙的心理。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背後稱項羽為"項王",而在鴻門宴中卻當面稱其為"將軍",(如:臣與將軍僇力而攻秦。)這說明劉邦要表明自己的地位同項羽相匹敵,有自占身份之心理。又如,《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有一回竟突然稱阿Q為"老Q"來了,這顯示出趙太爺想和"革命黨"阿Q套近乎以探口風的微妙心理,說明趙太爺對革命的恐懼。

"名"不正,則"言"不順。悟透變換稱呼的其中三味,於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都是有好處的,可以從變換稱呼中窺視對方心理,也可以藉助它傳達一些難於直說的信息;可以用它來分析文學形象,也可以用它來塑造人物。

變換稱呼的潛臺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