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安徽省会合肥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吗?

银他妈阿鲁


合肥没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

原因很简单,合肥跟一线的差距过大,俩合肥捆绑在一起都达不到北上广深的实力。所以怎么可能跟一线并驾齐驱?

即使北上广深停步不前,合肥想追上也得很多年,而且追上的也只是GDP层面。其他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旅游等方面不是时间能解决的,而是定位所决定的。

北上广深是所有城市当中人口流入规模最大的四个城市,而合肥所在的安徽省确实出省打工人口第一大省。如果合肥能有一线的潜质,安徽省的人口流失怎么可能那么严重?

成为新一线是合肥是现实目标。

想成为一线,首先得跨越新一线这十几个城市,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天津这些实力远超合肥的热点城市都不敢说自己目标成为一线。那么合肥当一线至少得先有完胜这些城市的实力。且不说综合实力,就说最直观的GDP规模,看看差距有多大。

目前几个热点强市的经济规模分别为:

重庆20363亿,天津18809亿,苏州18597亿,成都15342亿,武汉14847亿,杭州13509亿,南京12820亿,青岛12001亿,长沙11003亿,郑州10143亿。

合肥GDP则是7823亿,几乎只有成都的一半,只有榜首上海的四分之一。和一线榜首的经济规模相差四倍,这个数据怎么成为同级别城市?

合肥近几年GDP增速名列前茅,但经济基数差距在那摆着,所以合肥近些年来是在GDP增速远超一线的情况下,却被逐年扩大差距。

所以对于合肥而言,首先跻身万亿俱乐部竞争新一线,这才是现实的目标。


城市发展报告


在第一财经发布的2019城市分级榜单中,新一线城市十五个,合肥,排在二线城市第三位。这比前两年的位次又提升了。事实上,合肥的排位,一直在上升。

可以说,合肥,未来成为新一线城市,是没有疑问、没有悬念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首先,我们看一下合肥的优势。合肥,是一座科教立市、科教兴市的城市,合肥,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三大存储基地之一,这些都是国字头的桂冠。这和资源型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截然不同。

一个城市,全力押注科技,在科技上持之以恒的下本不动摇,这是需要胆魄、需要定力的。因为在科技上投入,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收获和效果,开始是要赔本的,是要潜伏多少年,才能有回报、才能爆发科技投入的威力的。所以,急功近利者做不到这一点。

应该说,合肥那么多年在科技上默默的投入,潜心静气的筑基,又经过漫长的潜伏期,现在终于到了收获期。而如果科技投入一旦进入收获期,那它的经济增长和普通资源型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则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资源型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经济是按照倍数发展,那么科教型城市,经过长期投入到了收获期,则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依靠高科技立市,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城市发展,受外部因素影响小——比如加工制造业,很可能因为产能环境等等,说关停并转,就关停并转了,关停并转后,城市又要谋求转型了,资源型城市,如果资源枯竭,也要面临转型的问题。对一个城市来说,这个转型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是巨大的,因为转型,比如转为科教型城市,需要面对大量的基础投入和短期无有回报的现实。

所以说,科教立市,科教兴市的合肥,已经走上了一条不需要经历第二次选择或者转型阵痛的直道,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这应该是其他一些面临转型或者第二次选择的城市所羡慕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合肥经过多少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科技方面,产生的优势和成果。合肥,是全国三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三大存储基地之一。合肥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有资料显示,在已建和新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合肥8个,上海6个,武汉2个,南京1.5个(其中一个和连云港共建),大科学平台合肥也有7个,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是仅次于首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现正在进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合肥超算中心、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项目建设。合肥是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合肥又先后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还入选全球十大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合肥将与国际标准等高对接,与英国剑桥同一方阵!《自然》杂志刚刚发布“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合肥入选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强。

所以说,合肥成为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是实至名归。而国家科学中心建成,又会有很强的马太效应,会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入驻,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入驻,又会产生更多的高科技,从而良性循环。

再从区位优势和区域定位上来说,合肥也必将迈入新一线城市。在国家层面规划中,合肥在区域定位中,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区域性特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是长三角核心成员,长江经济带核心成员。正在施工的江淮运河项目,将联通长江、菜子湖、巢湖。合肥,将从巢湖出发,沿着运河,一路向南,走向菜子湖,走向长江,合肥,将和都市圈成员的桐城,真正实现同城一体化发展,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沿江城市,"大湖名城,长江明珠"的合肥,将和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一起并列"长江五虎"。

所以说,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科教软实力,还是从区域定位、区域优势上来说,合肥晋升新一线城市,都是并不遥远的梦想!



心语微言


合肥,在省会城市中,绝对是名不见经传,甚至于默默无闻的存在。而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之初,只不过是个人口规模,仅仅为五万多的小县城,成为省会城市之初,合肥的经济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一!

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合肥的经济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只是排在倒数第六!

提起合肥,诸如“二胖”“吸全省之血,肥一己之城”的说法,反而掩盖了合肥的真面目!可以说,没有哪座省会城市,不仅在自己省内,被普遍吐槽,在省外也是不被看好!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默默无闻,低调到不能再低调的省会城市,愣是从成为省会之初的倒数第一,成长为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十的城市,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第二十六位!

曾经,排在合肥前面的西安、哈尔滨、福州和南昌等城市,对于合肥来说,真可谓可望而不可即——可以说,中国省会城市中,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交通条件,还是人口规模,几乎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基础条件都比合肥好!

回望过去,看现在,就是这样一座基础条件在省会城市中最差的城市,发展成为令人刮目相看I型城市!因此,说合肥是一匹黑马,了解合肥的人,绝对不会有人反对!

今天的合肥,虽然成为长三角I型城市,但是相比于苏州、成都、武汉、南京、杭州、无锡、长沙和郑州,差距还很明显。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如果说合肥能够成长为未来中国的一线城市,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侧目哂笑——真是痴人说梦!

然而,回望过去,把时间倒退十年,那时,如果有人说,合肥能够超越南昌、福州、西安和哈尔滨,人们的反应肯定也是侧目哂笑!可历史就是这样。记得在九二年,本人曾经说过,中国将在三十年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时,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在发高烧说胡话!要知道,九二年,由于我国受到国际制裁,国家经济紧缩,通货膨胀速度几乎让人绝望。而我,当时只不过是个二十岁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伙子!

预判,从来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展望。今天只是二线城市的合肥,未来成长为一线城市,完全有可能,而且,这个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只有十五年左右!理由如下:

第一,安徽是个拥有六千多万人口的大省,省内只有合肥具有最强大的人口聚集能力。回望十年来,合肥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重庆。

第二,高铁八纵八横时代,合肥的高铁线路密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高铁线路分布突破“米”字框架,成为“时钟”状分布,让合肥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家级铁路交通枢纽!

第三,中国已经走过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聚集历史。未来城市的发展将靠科技和以金融为主导的服务业支撑。而以科技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业,最具有生命力!

合肥,作为我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科技示范城市,国家两大综合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合肥拥有的大科学工程密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而合肥近年来兴起的产业区,多是以高端科技成果为依托的转化!让合肥成为华东地区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2017前三季度,合肥经济的名义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最近五年内,合肥将诞生数个“千亿”规模的产业聚集区。这些产业聚集区,都是以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依托的。

第四,与国家发展定位和安徽省力争把合肥打造成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是,国内多所顶尖或一流的高校,纷纷在合肥设立研究所,成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机构,或设立分校。

国内多家机构,也将合肥列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城市之一,排名多在第五位。

综上所述,未来合肥发展成为一线城市,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痴人说梦!





带着梦想出发L


其实,官方从未给城市划分一线、二线、三线,如果去百度:什么是一线城市?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一线城市是指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但是一线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出台过官方定义的标准,这都是由民间机构定义的,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也与GDP挂钩,因为北上广深也是我国GDP最高的四座城市。当然也不能仅仅只是看GDP,北上广深的城市资金总量、上市公司数量、产业结构等在全国城市里都是非常出众的。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十几年来合肥经济强势崛起,其GDP接连超过了昆明、南昌、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沈阳等省会城市,但合肥2018年的GDP也只有7822.9亿元,与一线城市相差甚远,目前合肥只算得上是二线城市。

近年来还出现了关于“新一线城市”的说法,由第一财经评选出来的“2018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除了四个一线城市之外,还有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合肥并不在此行列,其实力也还要低于新一线城市一个档次。



就目前而言,全国公认的一线城市只有四个,也就是前面说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其实小编认为,既然是民间机构定义的,后来又成为约定俗成的叫法,那么以中国幅之员辽阔,城市众多,未来应该会有别的城市会获得大家公认为一线城市,如果未来中国一线城市真的增加了的话,那么小编认为增加的城市大概率出现在以上15个新一线城市当中,而合肥想要成为一线城市,似乎可能性还比较低。


锦绣中源


与权威书籍校验,汉语对"合肥"中"合"的基本释义,合,[ hé ]:1.闭;合拢:~眼。笑得~不上嘴。2.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办。同心~力。3.全:~村。~家团聚。肥,[féi],这个就不要过度解读了吧。

名字起得好,就像其滨湖万达城的董事长王健林说得好:“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你看看能用几年挣到一个亿。你是规划五年还是三年。到了以后,下一个目标,再我奔10亿,100亿”。所以一线城市对合肥来说还是指日可期的。

安徽的省会该怎么确定是个千古难题。人望最高的南京不在安徽,历史最久的安庆位置太偏,四通八达的合肥底蕴不够,还有一票皖东南的小兄弟芜湖虎视眈眈……,于是,霸都之名又被传开,我信手由缰,秉笔直抒。

处于皖省之中,所谓的大蜀山就一小土丘,滨临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就一死水微澜,于是每年蓝藻爆发时期,味飘两岸,着实难堪。

合肥明清出了48个进士,而光安庆市辖的桐城,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进士240人,文化底蕴方面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合肥失分太多,搞不清楚的是,合肥的许多古迹都不是原址重建,而且陈列也是太过现代痕迹,发展旅游业,只是个笑话。

JAC巨亏上亿,又赶上汽车业大环境不佳,今年的报表又是几何呢?迅飞科技名声在外,但今年为什么大裁员呢?房价前些年涨了个全球第一,什么时间又会蓄势待发呢?

作为七千多万的人口大省,合肥最不缺的就是流动人口了,一出合肥南站,等个个把小时的TAXI就是约定俗成的经历,但路上再堵上个把小时也是见多不怪,一路听着的哥对房价的抱怨,外地人对霸都之名一定深有体会了吧?

省会合肥自诩为长三角城市中心城市,至少现在勉为其难,2011年收纳庐江后,离枞阳江岸直线距离也就四十公里了,但引江济巢后,确实与长江联通,那时才会名副其实。至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说,我老百姓见得少,至少没有惠及到我们的成果,所以不能乱说。

合肥我接触到的朋友,工资真心不高,四千左右每月,但物价不低,在滨湖随便一个小饭馆搞桌菜,能划去半个月的工资。但大街上豪车如云,有当地朋友说车主大多拆迁户。

最后说个题外话,合肥女孩子大太阳天和下个小雨都不打个伞,总是行走匆匆,不知道是不是生活节奏太快的缘故呢?

外地人看合肥就如雾里看花,枚撮其概,只能应景答题,不喜勿喷。








汪叔华


我是合肥人,都不希望它成一线城市,合肥不具备大城市的条件!,,好好做好自己的几大产业,把握好“科技创新城市”的优势,利用好“科大”、38所中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真正成为“创新高地”、科研基地,这样比争啥几线城市好得多!


坝上街


新一线城市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放眼全国,合肥经济不占优势,所以短期内(10年之内吧)不会成为新一线城市,你在发展,其它城市也在发展,而且合肥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是比前面的新一线城市高。合肥要想成为新一线城市,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新一线城市扩容,再一个就是合肥找到了发展好办法,经济增长明显强于前面的城市,否则免谈!


沙盾


合肥充其量只能是个小家碧玉,永远成不了巾帼英雄。它的经济和领导者的眼光和魄力局限了合肥的壮大。和周边的南京,郑州,武汉,杭州比,合肥是个洼凼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合肥的目标而不是现实。


用户7602395835308


至于会不会发展为一线城市,并不是你说,我说,大家说

而是通过合肥的发展和数据来支撑这些头衔。但是总体来看,合肥的发展越来越好的。我们不为几线城市,我也发过类似的头条数据来展示合肥的发展。我们只期待合肥越来越好。了解更多安徽新鲜事 值得看看与关注



合肥海叔


作为一个合肥人,我们也很想一线。。。但是实际很骨感,真正的合肥人,对我们当前的处境和未来的任务还是头脑比较清楚的。合肥在未来10年内,估计最好的全国排名,也就15名上下顶天。在中国,一个城市,终极能发展成啥样,在于国家的定位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和人一样,再努力,圈子还是早已决定了上层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