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军校的首任校长是谁?

梓杰医药袁以江


是黄埔军校,不是浦!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蒋介石,蒋介石凭借黄埔军校校长的职位,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由此走向人生的巅峰,还迎娶白富“美”(宋美龄),那么蒋介石是如何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的,要知道当时的人选并非只有他一个?

在苏联的“人”“财”“枪”的支持下,孙中山“以俄为师”,成立了黄埔军校。

刘峙所写的《我的回忆》有记录:一开始孙中山是想让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兼军官学校校长,但是许崇智工作繁忙,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就让上校参谋陈翰誉,可是陈翰誉骄纵自私,为人处世不能服众,所以很多人都不满。而此时的蒋介石只是粤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因为被派到苏联进行军事考察了,回国后就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了,可以说蒋介石被任命校长和这次考察关系巨大,本来最有资格去的人应该是廖仲恺,可是廖也因工作繁忙抽不开身。后来孙中山又决定让朱执信前往,奈何朱在1920年为调解虎门民军与降军纠纷而遇难。所以最后被蒋介石捡了个便宜。

当然其中也有蒋“毛遂自荐”,蒋介石写信给孙中山,说这次去苏联就派我去吧!我都能办的妥妥的,如果不派我去,我在这里干的也没意思,肯定会很消极对待工作的。最后蒋介石这次前往苏联考察,不仅在俄参观了军事学校和武器装备,还认识了红军之父托洛茨基、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以及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胡定斯基等人。

回国后直达上海,拒不回粤,无奈孙中山致电给蒋,让他回来报告中俄的详细合作办法以及这次前往苏联的一些所见所闻,可是蒋就是不回去,后来其他领导连续发了六次电报,蒋介石虽然回去了,但是还没到一个月又跑了,这又是为什么?主要还是认为孙中山没有重用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应该只是作为孙中山的侍卫长一样,再加上自己认为和陈其美的关系深厚,交情之深,直接表达了认为孙中山对他的不信任。蒋的这一招以退为进以为用的很好了,结果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的少部分权力还被廖仲恺夺走了,他认为没有自己黄埔军校就办不起来,实际上此时的黄埔军校已经有几百名学生了,势在必行,廖也积极参与此事。

但是蒋的权术之争也并不是没有成效,最终获得孙中山、廖仲恺的允诺,给予他办军校在人事与财政上更多的权力。1924年正式被孙中山任命为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但是此时的一把手和二把手还是孙、廖,直到他们去世才真正坐上了黄埔军校第一把交椅。

蒋介石从赴苏俄考察、负气出走、见好就收、终任校长;在这段过程中,蒋介石的手段可谓是步步到位,坐上校长之后也开始了不断培养自己势力的路程。


羽评历史


提起黄埔军校,那个是名将辈出的地方,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将帅的摇篮。那么,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谁?这个毫无疑问,当然是国民党军中喜欢称呼的“蒋校长”蒋介石啊!


不过,在黄埔军校发生过一些趣事,也许比这个校长更有趣!(头条号:峰子奇观 发布)

黄埔军校,是一所意义非凡的军事学校。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军官学员,很多人成为国共两党的高层军事指挥官,人才扎堆、横空出世,编织了近现代史上一幅幅叱咤风云、波澜壮阔的军事史诗!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一所军事学校,这里诞生了众多国共两党的军事将领。

黄埔合照:孙中山(中)蒋介石(右)


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由蒋介石亲自拟选,1924年6月16日举行的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由孙中山宣布。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头条号:峰子奇观 发布)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指出创办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年1月孙中山及国民党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广州黄埔,6月正式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人们通俗叫的名字为“黄埔军校”。


“校长”人选波折

其实,在校长人选上还有一段小波折,因为最初校长的人选,并不是只有蒋介石一人,当时校长候选人还有程潜、李济深等人。


蒋介石(青年时期)


程潜的威望和资历,都比蒋介石要深,又是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长,而且程潜于1920年就曾在广州建立过一所军事学校,具备较丰富的办校经验,蒋介石并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成为校长。

后来,在校长人选之争上,据说蒋介石曾“以退为进”,和国父孙中山闹情绪,说自己德薄力微,准备撂挑子不干了。还私下四处走动关系,其中还让结拜大哥张静江奔走联络,寻求多方支持。最后,蒋介石夺得“校长”宝座,且其要求不设副校长。


“黄埔军校”教务人员


黄埔军校:孙中山发表演讲


待到黄埔军校正式成立之时,公布结果:

1、蒋介石为校长,统管黄埔军校事务;

2、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3、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

4、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

5、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

6、何应钦为军校总教官。

7、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

如此一来,黄埔军校出来的教官和学员,很多人都成了蒋介石的“门生”,他们平日里张口闭口都是“校长”。


黄埔教官何应钦、陈诚、顾祝同、陈继承、刘峙、蒋鼎文、钱大钧等一批人成为蒋公党羽,蒋介石的“黄埔系”渐成规模。随后,蒋介石成了整个黄埔权力最大的人,这些人也为蒋介石后来夺取国民党最高军政大权,打下了班底基础。


“黄埔军校”名称演变历史

1924年,建校初期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926年,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国民党在台湾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黄埔军校”前期历任校长

第一任 蒋中正(1924年5月—1947年10月)

第二任 关麟征(1947年10月—1949年9月)

第三任 张耀明(1949年9月—1949年12月)

第四任 罗友伦(1950年8月—1954年8月)


“黄埔军校”趣事

1、“哭着进黄埔军校”的胡宗南

胡宗南由于个子太矮(据说不足一米六),身体又瘦弱,站在队列中明显矮人一头,在体检时还没等进入文化考试环节,因身高就被淘汰掉了,当时考官不客气的讥讽他“根本不是参军那块料”。这下急坏了胡宗南,怎么办?(头条号:峰子奇观 发布)

幸好他及时施展“哭”功,连哭带责问考官,“为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只有1.68米,廖仲恺先生更矮嘛,国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这话连带哭声,正好惊动了屋里的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说我矮?有趣),廖仲恺当即批准他进入考试,胡宗南就这样“哭”进了黄埔军校。

没有料到的是,就是这个当年差点被“pass掉”的小伙子,后来成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成为蒋介石最宠爱、最器重的将领,指挥40余万精锐部队,被称为“西北王”,他就是胡宗南。


2、“灵不过陈赓的腿”的陈赓

在黄埔军校时,胡宗南的死对头就是陈赓同学,两人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而且两人向来不对付,二人思想不同,经常激烈争辩,有时候同学之间纠集两派,打打架是家常便饭。

陈赓大将


有一回,在一次集会上,两派又起争斗,闹成一团。陈赓开始和李仙洲对阵,胡宗南跑过去帮李仙洲的忙;陈赓一时火起,操起一只板凳追赶胡宗南,把后者赶得狼狈逃窜,帽子都跑丢了。

二人不仅在黄埔学生时期过招,在后来风云突变的国共战场上更是冤家对手,各自指挥大军频频过招,直到解放战争还没停息。后来胡宗南,败退台湾,才算结束。

陈赓成名很早,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当时有一首打油诗说:“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说的是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蒋介石在华阳镇一役中遇险,陈赓背着蒋介石,靠着两条长腿健步如飞,最终在枪林弹雨中让蒋过河脱险,救蒋介石一命。

而当年这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就是后来的新中国的开国大将、建国元勋陈赓。


“黄埔军校”出过的著名国共将领


从1924年6月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之前,黄埔军校在大陆开办了二十三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培养出了23万多毕业生。

其中,很多毕业生成为国共双方的骨干将领。胡宗南、林彪、刘志丹、罗瑞卿、杜聿明、黄维、赵一曼、郑洞国、戴安澜、胡琏、徐向前、陈赓、赵一曼...........等等一批又一批军事指挥骨干,没有他们,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或都将黯然失色。


【撰文:峰子哥;点关注更多有趣历史!欢迎点赞、转发、评论交流!】


峰子奇观


黄埔军校是在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东省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是原来的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9年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那么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谁呢?

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蒋介石,当时蒋介石就任校长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黄埔建校的时候,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孙中山的决定是由程潜担任。蒋介石和李济深为副校长人选。那么后来蒋介石为何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呢?

蒋介石呢,不想在程潜之下。自己和孙中山先生当时也走得很近,蒋介石对孙中山表现得及其殷勤,并且很忠诚。他本身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并且又年轻有为。蒋介石那时候才刚刚30出头,因此得到孙中山的信任。蒋介石深知自己和孙中山的这层关系,并且在办学之前曾到苏俄考察过军事。就冲这一点,校长理应是他,而不是从程潜。于是蒋介石就跑到上海,并派好友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

孙中山考虑到蒋介石确实有才干,智谋过人。蒋介石早年曾在保定陆军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受过军事教育。蒋介石又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毛遂自荐的志愿要当这个校长。于是考虑再三,介于程潜本人也不想和他争夺此位。因此决定由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当时蒋介石出任校长一事,在国民党内部曾有较大的争议。不少人反对蒋介石,并要求孙中山出任校长。可是孙中山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还是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首任校长。

孙中山为什么执意要选蒋介石为黄埔校长呢?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因为蒋介石是陈其美的徒弟,而陈其美呢,很早以前就追随孙中山先生,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后来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因为这种关系,孙中山对蒋寄予厚望。蒋介石参加过讨袁斗争,并提出过北伐作战计划,深受孙中山的好评。特别是在孙中山广州蒙难时,蒋介石更是冒着生命危险,秘密的登上永丰舰,为孙中山出谋划策。因此得到孙中山的器重。

二,蒋介石接受过正规军校的培养,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并且在日本留学四年。并且去过苏联,进行过军事政治考察。蒋介石具有一定的军校组织领导能力

三,当时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属下军事人才匮乏。曾经有几位略懂军事的人才。都先后遇刺身亡。所以孙中山考虑到必须要创办一所正规的军事学校。办校宗旨就是为国民革命培养有能力的部队军官。而蒋介石恰恰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介于当时的情形,也只有蒋介石适合当这个校长。因此,孙中山综合考虑,最后才决定由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就这样蒋介石成了黄埔军校首任校长。


任驰赢天下


从1924年到1947年,黄埔军校校长一直是蒋介石,他这个首任校长干了23年之久。他最喜欢属下的黄埔毕业生称呼他校长,而不是委员长或总裁,因为他终身以黄埔军校校长为荣耀。

那么,蒋介石是如何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的呢?这多亏了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第一,蒋介石是陈其美的小弟,足够忠诚

陈其美是革命老前辈,跟孙中山渊源深厚,深得孙中山信任。蒋介石年轻时也是热血青年一枚,追随陈其美干了不少大事,成为其左膀右臂。1908年,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同盟会,后来还把自己的这位小弟兼同乡引荐给孙中山,使得蒋介石初次见面便得到孙中山欣赏。

1916年,陈其美遇刺身亡,孙中山开始倚重陈其美的小弟蒋介石。

第二,蒋介石具备较高的军事素养,算是海归派。

蒋介石曾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学习,算是科班出身,后来又东渡日本在东京振武学校学习(他自己对外宣称在逼格更高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但事实证明这是他伪造的假学历),也算是海归镀金派,自然是有军事基础的。

1922年6月,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派兵攻打大总统府,孙中山所处形势一度危急,蒋介石不失时机地赶赴广州,贴身保护孙中山,40多天不离左右,积极为孙中山出谋划策,抗击叛军,忠心耿耿的态度和崭露头角的军事才华,使得他进一步取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不久先后被任命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

第三,孙中山属下军事人才匮乏,矬子里拔将军。

国民党内部真正懂得军事的人才并不多,陈其美、邓铿、朱执信算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但不是遇刺身亡,便是战斗牺牲。数来数去,既忠诚又聪明,还年轻有干劲,懂军事擅谋略的似乎只有蒋介石一个人,矬子里拔将军,蒋介石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四,蒋介石曾赴苏联考察,具备现代军事建设知识。

1923年,孙中山与苏俄达成合作协议,8月至12月,国民政府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担任代表团团长的便是年轻有为的蒋介石。期间,代表团访问了苏军第144步兵团,考察了苏联的军队建设、训练、政治和党务建设等军事管理经验,并达成了苏联给予军事支援的协议,这就包括派出优秀师资,帮助中国训练军事人才。

这次苏联考察,实际上表明孙中山已经把蒋介石视为未来军校负责人的主要人选了。

1924年筹备黄埔军校时,有许多人想都谋取校长之职,为自己的仕途发展积累资本,但孙中山明确表示:“新办的军校,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

蒋介石作为当时最高领袖,为何兼任黄埔军校校长,一干就是23年?

我们知道,终蒋介石一生,其最核心的军政班底便是黄埔系师生,既包括黄埔军校教官出身的所谓“八大金刚”(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也包括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众多军事人才(如胡宗南、王耀武、宋希濂、郑洞国、 杜聿明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埔系”。

黄埔军校不仅教授军事知识,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蒋介石尤其强调“忠义礼智信”这套儒家伦理观念,因此黄埔军校培养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忠于国民党、忠于蒋介石个人的爪牙鹰犬(此处无贬义),正因为如此,蒋介石才把黄埔军校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一直到1947年,蒋介石终于不再兼任黄埔军校校长,改任名誉校长。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黄埔军校的校长一直是蒋介石。

网友们耳熟能详的史料我不说,我讲点你可能不太熟悉的。

当年孙中山心目中的首任校长人选是同盟会老资格的程潜,李济深、蒋介石均是副校长人选。为什么最终老蒋能上位,原因之一是蒋的盟兄张静江的推荐,张静江是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作过极大贡献的,他曾对中山先生经济上提供过极大帮助的,他是孙中山生命中的贵人;二是蒋介石当年在陈炯明发动反革命叛乱、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时,情况万分危急,孙中山化装成医生才成功脱险,怀孕的宋庆龄在警卫营长叶挺掩护下,才突围,但庆龄因此流产。蒋介石值此危难时刻,登上永丰舰追随孙中山,这个出身于上海交易所、青红帮的,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投机,从此深得中山的信任。



蒋介石当上了校长,为自己在军界培植了膨大的个人势力。

蒋介石利用黄埔军校校长之有利地位,大肆培植个人势力,最终成为国民党的总裁、国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开始了在大陆的二十多年统治,甚至到了台湾,仍大权在握。

第三点要强调的,蒋介石还是很会笼络人心的,仅举四例。

他在黄埔时,遇到江南来的学生动辄发四十块大洋,而出身西北的学生只十块大洋,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江南富、西北穷。

杜聿明有严重疾病,淮海战役双方激战正酣时,他竟然派飞机去接前线总指挥杜聿明回南京!他还在杜的母亲大寿时,派儿子亲送贺礼!

他还赐中山剑,赐合影、授特别通行证给极少数有功将领,甚至对薛岳、卫立煌、傅作义、黄伯韬等非黄埔系列的也予以重用!最终,黄伯韬在淮海为他殉葬!

他喜欢让出身黄埔的师生称他校长,拉近了黄埔师生和他的感情!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黄埔军校,虽说是孙中山创办的,但是首任校长是蒋介石,这个毋庸置疑,并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懂了黄埔军校,你就读懂了中国近现代史。

这所军校成立于1924年,创办者是孙中山先生。在军校大门前树立着一座木制大牌坊,两边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创办之初的地点是广州,后来搬迁至南京,现在搬迁至台湾。



校本部是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的岭南风格祠堂式楼房建筑,从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军校旧址的核心部分,占地总面积9444平方米,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原本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 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入校时有400多人,由于经费短缺,教室和宿舍等都是临时搭建的葵棚。


当时的教学机构,包括总理、校长、党代表以及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等部,共40个部门。 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戴季陶担任政治部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中山说: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黄埔学生立一个志愿,步先烈的后尘,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权利,专心去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像这个样子,才能够变成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军人。 事实上,黄埔军校就是这么干的。

在那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黄埔军校借力于军队,俨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的军事学校。民国时期从这所学校一共走出有3053名将帅(包括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抗战期间,黄埔军校在各地设立分校,培养军校学生,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补充前线兵力。 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也包括在黄埔军校培训过、上过学、或者上过一段时间又退学的人加起来,总共大约20多万人,他们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没有黄埔军校出来的一批批优秀将帅,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而据《国民党研究资料丛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考证,抗战期间国军一共阵亡132万人,黄埔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万1000多人,牺牲率高达95%,其中少将以上阵亡将领就达100多人,粗略的计算一下,阵亡的黄埔生大约占全部牺牲国军的14.4%,也就是说每阵亡100名国军官兵,就有至少14人是黄埔生。


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那么黄埔军校牺牲的官兵中,有哪些人是非常值得人们深入了解一下的呢?简单列举一下,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

隆桂铨,被誉为黄埔军校抗战牺牲第一人

1937年8月12日夜,南口战役中,国军第89师师长王仲廉下令,由第529团团长罗芳珪亲自率领第3营的第7、第9连,向南口镇阵地的日军坦克部队发起逆袭。

第7连连长就是隆桂铨。他和战士们全身挂满手榴弹,毫不犹豫地冲向日军坦克。在日军大炮和机关枪等疯狂轰炸、扫射下,活着的国军不顾一切的接近日军坦克,把手榴弹往坦克窗口里丢,把手枪伸进去打,以血肉和钢铁相搏,日军的多数坦克见势不妙,慌忙撤退了。

但仍有6辆坦克逃跑不及,被国军炸毁。 在激战当中,隆桂铨壮烈牺牲,他毕业于黄埔七期武汉分校,湖南人,时年25岁,是抗战8年间牺牲的黄埔第一人。

与隆桂铨同时冲向日军坦克的战友、第9连连长王友光,是湖北人,毕业于黄埔7期。在南口战役中他率部坚守阵地,身负重伤。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遭受日军战机轰炸,壮烈殉职!

因为大战在即,全体官兵在整训期间,精神振奋。在某次校阅当中,第529团一名排长因成绩落后,当即举枪自杀,可见气氛的严肃认真。

在南口战役中,仅第89师就阵亡1948名将士,众多的青年英雄的牺牲和付出,使得从8月7日至8月26日,日军始终未能攻克居庸关。

多年后,师长王仲廉仍自豪地写道:我军各部均有坚守阵地决心,虽死伤枕藉,血肉横飞,亦誓不放弃,此为南口战役之特点,堪以告慰国人者。 南口战役国军司令官是黄埔一期毕业的汤恩伯,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大公报》上写道:他因为日夜操劳的结果,瘦的不成样子,两只眼睛深深地凹入,整个身体剩下了皮包骨头……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机会,整天和电话、地图接近,时时注意敌人一尺一寸的移动。

这场战役,国军以伤亡3万3000多人,打死打伤鬼子兵1万5000多人。

身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日记当中称:居庸关我军固守未退,坚守半月,足寒敌胆,而予惩创;汤恩伯真是罕世之名将也。

其实,早在抗战爆发前就有诸多黄埔生牺牲在前线。

比如1932年128事变中,第87师营长朱耀章,在葛隆镇战斗中身中七弹,壮烈殉国。

他在殉国前作了一首词: 月愈浓,星愈稀,四周妇哭与儿啼。男儿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人生长寿只百年,无须留恋,听其自然! 为自由,争生存,沪上麾兵抗强权。踏尽河边草,洒遍英雄泪,又何必气短情长。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1933年初,日军进攻古北口,参战国军中有3个师长承担古北口防务,他们全部毕业于黄埔一期,即第2师师长黄杰、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83师师长刘戡。

在激战中,关麟征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他的部下、毕业于黄埔三期的第149团团长王润波阵亡。

这次战役中,国军以伤亡1万6000多人的代价,坚守阵地一个多月,打死打伤日军7000多人。

在已经沦丧的东北,毕业于黄埔5期的赵尚志等人,在带领抗日武装和日军英勇作战中,先后壮烈牺牲。

全面抗战爆发后,以黄埔生为支柱的国军更是担负起抗战重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一线排长甚至班长开始做起,从基层起步,经历过一刀一枪的冲锋陷阵后,凡大难不死者都能很快成为中高级指挥官,少数优秀人才更是成为高级将帅。

这批热血青年,堪称是当时国家的少壮派军官,主张对日作战,并且不怕牺牲,也有打击日寇的决心和能力。

而当时日军的师团长普遍在50岁左右,因此有人说,中日之战是一群青年人与老年人的战争。

这群青年人用自己的胆识、能力和牺牲、以及牺牲精神,抵挡并战胜了那群邪恶的老头子的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淞沪会战中,参战的国军主力的重要将领几乎都是黄埔系,包括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杜聿明、张灵甫、顾祝同、陈诚,罗卓英、胡宗南,王敬久、孙元良、宋希濂、彭善、霍揆彰、黄维、李树森、李延年、李玉堂、陈沛、夏楚中、周磊、李铁军、李文、陶峙岳、俞济时、王耀武、桂永清、黄杰等。


高级将领如此,基层连排长也大都是黄埔军校第7至11期毕业不久的学生。前线官兵相互勉励,誓死保卫祖国,其抗战意志之坚定,战斗士气之高昂,令人敬佩。

胡宗南带领国军主力第34集团军坚守杨行,与鬼子兵展开血战。他和将士们白天隐蔽在竹林和村庄里,任敌机投弹扫射,一动不动。等到敌机离去,他和将士们则一跃而出,反击和打退着日军步兵的一次次冲锋。

在死守阵地一周时间里,他除了下令进攻和反击,从不向上级抱怨和要求支援。接到撤退命令时,他才说:伤亡惨重,我准备明天也要拔枪上火线顶替了。

汪化霖,黄埔军校毕业,第401团副团长,他在罗店血战10多天后,又主动请缨,亲率一个排前进到金家宅构筑新阵地,掩护全团抢修工事。出发前,他表示:成功不敢预期,成仁确有决心,不到日暮决不生还。

当天,在日军战机、舰炮等的狂轰滥炸下,他和全排壮士始终坚守阵地,打退了日军步兵的一次次冲锋。至黄昏,全部壮烈牺牲。

宝山保卫战,同样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姚子青,率全营600官兵死守阵地,全部壮烈殉国,举国称颂。

这场会战后期,率军担任掩护任务的是国军第524团团长谢晋元,他毕业于黄埔一期。1937年10月26日,他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4昼夜,有效地牵制日军,掩护中国70万主力部队撤退。

此战中,阵亡的团长以上黄埔系将领,还有第88师旅长黄梅兴,第67师旅长蔡炳炎,第90师旅长官惠民,第58师旅长吴继光、以及秦霖、庞汉祯等;还有第18军的团长李维藩、汪化霖、路景蓉、李远新、韩应斌、蒋先维,第1军的杨杰、李友梅;第9师的窦长青、税警总团的丘之纪等。 接下里的南京会战中,黄埔系的国军第87师旅长易安华、第88师旅长朱赤、高致嵩、团长韩宪元、第156师参谋长姚中英、教导总队的团长李昌龄、谢承瑞等人,均先后阵亡沙场。



此战中,牺牲的黄埔生基层军官更是数不胜数。 肖山令:誓死捍卫南京 与中山陵同在 有人做过统计,1936年第10期黄埔同学毕业后分派到部队,经淞沪抗战和南京会战后,仅仅数月里已伤亡过半。

另一份统计表是,1937年9月,黄埔军校昆明分校第11期同学,被分配到第58军的有117人。经过1938年长沙三次会战,阵亡同学达60余人。战斗之激烈、悲壮,由此可见一斑。

同一时期,在北方进行的忻口战役中,毕业于黄埔四期的林彪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消灭日军约1000人。

在整场战役中,国军在黄埔系的高级将领如卫立煌、李默庵、彭杰如、刘戡、陈铁和李仙洲等人,以及其他国军部队指挥下,激战20多天,打死打伤鬼子兵1万多人。

徐州会战,参战的黄埔生将领有郑洞国、李延年、李玉堂、董钊、周士冕、李仙洲、罗奇、王文彦、黄杰、桂永清、王耀武、冯圣等。

其中的20多个军师级指挥官和骨干都来源于黄埔系。这次会战,也是日军侵华以来遭受的最大一次打击。

在此后的几乎所有中日大会战中,黄埔将领都承担起主要责任,同时也是牺牲和付出最多的。

武汉失陷后,蒋介石主持召开第一次南岳会议,宣布中国抗战转入战略防御阶段,明确将1/3部队留在敌后作游击战。

黄埔生李默庵由此在晋南多次发动对日军车站、运输队的扰袭,予敌以重创,由14军军长升任33军团的军团长,被誉为国军中的游击战干才。

二战中,中国军队声名远扬的一次战役,莫过于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在这次中国第一次远征缅甸的战争里,国军统帅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出身。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首次进入缅甸。 入缅作战的第一战是同古战役;中国指挥官、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同样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战役后期,戴安澜壮烈殉国,年仅38岁。牺牲前,他的遗言是: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就在一天前,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血洒太行。左权,黄埔一期毕业。他和徐向前、陈赓是同学。13年后,徐向前、陈赓分别被授予元帅和大将之衔。

衡阳保卫战中,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是黄埔3期毕业。他带领衡阳守军1万7600多人坚守47天,最终成了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中日最后一次大会战湘西会战中,总指挥是黄埔毕业的王耀武,参战的国军将领基本出身于黄埔系,包括施中诚、李天霞、韩浚、李玉堂、牟廷芳、丁治磐、王敬久、胡琏、侯镜如、张灵甫等。

这次会战彻底打掉了鬼子兵的自信,此后直到抗战结束,日寇再也不敢发动大型会战。 除了正面战场,负责敌后战线、情报工作、反谍工作和暗杀任务等工作的,是军统局。

而军统局的负责人戴笠,毕业于黄埔6期。戴笠的两个助手,毛人凤和徐远举,分别毕业于黄埔4期和7期。

早在1937年初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戴笠就很坚定的说,这次我们一定要打了。

国民党元老吴稚辉问,我们武器和经济差的那么远,拿什么打呢?他回答:哀兵必胜,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是等不来独立平等的。

抗战中,军统局的牺牲者达到1万8000人以上,占全部注册人员的1/3。而没有注册、又牺牲的附属人员,人数则更多。

抗战期间,20万黄埔将士与日军英勇作战,谱写出许多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悲壮诗篇。他们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们以自己的热血和牺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他们永远值得人民怀念。 毫无疑问,黄埔军校撑持着中国的抗战。

1965年8月15日,日军战败20周年之际,日军退役中将吉田在东京发表文章说:中日之战,日军之败是由于统帅部对中国20余万受过黄埔教育之军官的英勇爱国力量,未有足够的估价。 这番话,是有客观事实做根据的。相反,如果没有黄埔军校所培养的这些军事人才,如果没有黄埔系将士在一个个战场上的奋勇杀敌、浴血奋战,中国的历史有可能会被改写。纪念抗战,离不开纪念黄埔军校。


参考文献:《国民党研究资料丛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


小小嬴政


黄埔军校可谓是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的要,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抗日将领,而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更是凭着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成为其叱咤风云的资本,但他险一些就与校长职位失之交臂,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黄埔军校,重建于1924年,又孙中山先生一手创立,而且还是一所军事学校,其目的就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因为位于广州的黄埔岛,因此简称黄埔军校,创立之初它叫“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差一点就与蒋介石失之交臂了,当时孙中心先生本来打算让程潜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而蒋介石任副校长。这一下蒋介石不同意,他认为自己的职位太低,不甘居于人下,他请辞职位,以退为进,最后在多方的斡旋下,改有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后来,蒋介石就是凭借着黄浦军校的军事人才,叱咤风云,假如他当时真的错过了这个校长职位的话,就没有他的出头之日了。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脊梁,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密探零零发


晕了。

1923年,得到苏联支持的孙中山预备开办自己的军校,培养军事人才。

1924年初,委任当时担任粤军参谋长的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中途,因各种原因,蒋介石撂挑子回家,邓演达等人请回。

1924年5月,通过本地秘密初试,片区复试,广州总复试的第一期500多名学生入学,6月6日举办开学典礼,孙中山任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随后,陈赓等湖南讲武堂学员并入第一期。

因开办在广州黄埔岛,所以称黄埔军校。七期后迁移至南京,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四川達州


蒋介石啊!但是是国父孙中山建设成立的,黄埔军校是中国早期军官的摇篮,现在也经常把培训特别好的地方比喻为黄埔军校,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

黄埔军校简介: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上,所以叫做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十余名优秀的军事干部在校任职,并提供 办校经费和军械器。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为补兵炮兵工兵等。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高到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一共招收了6期学生,其学生曾经参加过东征、南征等战役和北伐战役,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失败以后,孙中山认识到自己过去所进行的不懈斗争,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历次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挽救国家危亡。

黄埔军校建设的意义:

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锅里国民革命机奠定了基础!


酱油君谈创业


咱们今天都知道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蒋介石,但这中间还有段典故。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最早的校长人选是程潜,蒋介石、李济深是副校长。选程潜一方面是他资历够深,对孙中山有大功,是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长;另一方是程潜有办军校的经验,1920年就在广州建立了一所培养军事人材的军校。

然后咱们的蒋介石蒋校长就不满意自己的地位,撂挑子不干和孙中山闹情绪,实际上就是一个以退为进的手段。同时蒋介石暗中让自己的结拜大哥“革命圣人”张静江帮自己奔走联络,最后把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抢了过来。蒋介石怕别人影响自己的地位,还要求不要设副校长职务。

反正经过一通折腾,最后黄埔军校正式成立时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蒋介石成了整个黄埔权力最大的人。

之后蒋介石利用职务之便,拉拢军校教官何应钦、陈诚、顾祝同、陈继承、刘峙、蒋鼎文、钱大钧等人成为自己的党羽,黄埔系渐成规模,成为蒋介石篡夺国民党军政大权的最有力帮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