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这是一条“徽”味飘香的文章!

这还是一条会看饿的文章!

吃货们快接住吧!

为了满足吃货们对歙县深渡小吃的强烈要求,

特推出“歙县深渡小吃”系列!

涨知识的时间到啦!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深渡包袱饺

原料:瘦猪肉(或火腿)、豆腐、韭菜、笋干、面粉,香菇、虾米等。

调料:盐、酱油、葱、猪油、白糖等适量。

历史由来

深渡包袱,源于北方的水饺,形似馄饨,但个头大于馄饨而小于北方水饺,形状酷似徽州人外出时所背的包袱,因其扬名于深渡,而以“深渡包袱”名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徽州人多地少,迫于生计,“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的成年男儿背着包袱、雨伞,带着父母的期盼、妻子的嘱咐,从新安江各个大小码头上船,顺流而下,前往江浙沪以及全国各地,四处谋生,深渡成为熙熙攘攘徽商的聚集地,商家看到包袱而灵机一动,将北方水饺加以改造,外形做成了包袱形状,又讨个“抱负”的好彩头,一时仿效者纷纷以“深渡包袱”而称之。由于深渡包袱味正汤浓,鲜美可口,而成为人们追捧的一道美食。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主要制作工序

一是制作饺子皮,二是制作“包袱”馅,三是包“包袱”,四是蒸煮,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

首先,精选上等面粉,加适量山泉水,将面和水和在一起,反复揉成大的粗面团,面一定要揉透。然后盖上拧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面团刚调和完后,面粉的颗粒不能马上把水分从外表吸进内部,通过饧的办法使面粉颗粒充分滋润吸水膨胀,使面团结构变得更加紧密,从而形成较细的面筋网,揉搓后面团表面光洁)一小时左右。继续揉面团,将面团逐渐擀薄,在揉的过程中,不时用芡粉袋(装有山芋淀粉的布袋)扑打,以增加面皮的韧性,显得更为柔滑,面皮厚薄适宜的时候,用刀切成8厘米左右的四方块(现在上面的工序通常用机器完成),折叠后,覆上湿毛巾(防止失水干裂)备用。

二是制作“包袱”馅。其主料为瘦猪肉(以徽州土猪里脊肉为最佳)、豆腐(以徽州当地所产的八月白大豆为原料,传统方法制作而成的老豆腐为佳)、韭菜(农家小院栽种的为佳)等;辅料有火腿、笋干、香菇、虾米等,也可添加一些时令菜蔬;调料有盐、酱油、葱、猪油、白糖等。其料的配比依据各人口味而定。将以上馅料剁成细馅,拌入调味品,使其咸淡适宜,装碗待用。

三是包“包袱”。取面皮一张在手,用勺子舀适量的馅料置于面皮中间,先对折,再对折,将两头捏紧。熟练的厨娘手指翻飞处,一只只美观的“包袱”就包成了,在竹帘中排阵列对,勾起人无限的食欲。

四是蒸煮。置冷水于锅中,将冷水旺火烧开,将“包袱”数十只(以锅中的水量而定)下锅,用漏勺或者汤勺(反过来凸面朝上)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包袱”粘连。有肉馅的“包袱”为保证煮透,在水沸腾时添三次少许冷水,谓之“三沉三浮”。在煮的同时,拿一只青花碗,配置底汤,碗内放上适量的炼猪油、酱油、猪油渣、蒜末、姜末、胡椒、榨菜末、紫菜、香菜等(配料根据个人口味而定),从煮沸的锅中舀适量的汤剂(用高汤更好)冲泡。待“包袱”浮上水面,即可用漏勺捞出装入汤碗,撒上葱花,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包袱”就呈现在您的面前,撩动你的味蕾。在吃的过程中,还可以配上陈醋、徽州本土辣椒酱,供食客选用。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营养价值

深渡包袱,因为保持了徽菜原汤原汁的烹饪方法,吃起来特别鲜嫩、香美。深渡包袱采用瘦猪肉、豆腐和韭菜为主要馅料。瘦肉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豆腐含有糖类、植物油、优质蛋白以及铁、钙、磷、镁和其他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素有“植物肉”之美称,有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等功效。韭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蛋白质、脂肪、钙、磷、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温中下气、补肾益阳等功效,还有很好的消炎杀菌作用。同时,深渡包袱由于添加了香菇、竹笋、虾仁、火腿等辅料,不仅口味甚佳,而且营养丰富,成为徽州小吃的首选品种。

深渡包袱除了煮之外,还有蒸、煎、锅贴等多种烹饪方法,食之香气四溢,满堂生津,食客趋之如骛,乐而享之。有诗赞曰:

徽州男儿少自强,背起包袱闯四方。放下包袱吃“包袱”,怀中抱有大抱负。天南海北数十年,难忘深渡好“包袱”。他年衣锦归故里,当年铺中馋“包袱”。

随着徽商以及徽州人的流徙、辗播,深渡包袱不仅是徽州百姓的日常小吃之一,还走入了国内各大城市的餐馆,亦是徽州人招待远方来客的招牌小吃。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徽州毛豆腐

原料:大豆

调料:盐、酱油、白糖、味精、小葱末、菜籽油、辣椒酱

历史由来

徽州位于北纬30°附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植物及菌类的生长。勤劳的徽州人于山地上开辟梯田,种植黄豆,农历六月黄豆成熟,徽州人谓之“六月黄”。聪慧的徽州人以“六月黄”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物丰富而多彩,其中的“毛豆腐”备受食客称赞。

所谓“毛豆腐”是一种形象化的叫法,豆腐切块,经过发酵后,形成了一层茸毛,就像豆腐长了一层长长的毛发一样。“毛豆腐”下油锅煎制后,就热取而食之,鲜美无比。作为徽州的特色小吃之一,“徽州毛豆腐”既是旅游者必选之食品,也是徽州普通百姓的最爱。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生产制作过程

从其生产、煎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制作豆腐;其二是乳化发酵;其三是煎制烹饪。

制作豆腐,先从洗豆、浸豆开始,取颗粒饱满的六月黄适量(一榨豆腐用大豆约8斤)清洗干净,以山泉水浸泡6-10小时(根据季节及气温的变化,浸泡的时间各不相同),待大豆吸水膨胀,豆瓣胀开,体积增加一倍左右时,就可以上石磨手工磨浆(现在此道工序一般采用磨浆机替代)。此是体力活,需二人配合默契,一人将豆料和水按2:1的比例以小勺加入磨盘,一人推磨,浓稠的豆浆流入木桶之中。接着是洗浆,用专用竹篮置于木架上,木架置于大木桶上,用豆腐布兜住豆浆,加水清洗,浆汁流入大木桶中,将豆渣分离开来。入大锅,将豆浆煮沸,边煮边撇去面上浮着的泡沫(杂质)。煮好的豆浆以大木勺舀入大木桶中,然后进行点卤(点卤的方法可分为盐卤和石膏两种),不久之后,豆浆就凝结成豆腐花。制作毛豆腐,还需在此时揭取“豆腐衣”(即去除豆浆中的油脂,浮在豆腐花上层的一层薄可透光的油豆皮),这样做出的毛豆腐口感才软而鲜。将豆腐花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模具内,经加压成型,切成长5厘米,宽2.5厘米,厚1.5厘米的小块。优质黄豆制成的豆腐具有色洁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的特点。

第二步是乳化发酵,将切好的豆腐块平整的放在竹条上,撒上粗盐,粗盐一则为了增加鲜味,二则保湿。每块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送进乳化室放入木笼内发酵。设置温度为15℃-20℃;湿度50度,经过3-5天(夏季时间短,冬季时间长)的自然发酵后,豆腐表面长出均匀细密的绒毛,技术纯熟,能让豆腐长出7至10厘米长的乳白色的“毛发”(即菌丝),当每个菌丝的头都有孢子时,毛豆腐即成熟,成熟后有淡淡的香味。毛豆腐根据绒毛的长短、颜色可分为蓑衣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等四种。蓑衣毛很长,呈紫酱色;鼠毛较短,呈灰白色;兔毛很短,呈白色;棉花毛稍长,整绺的,呈白色。毛的长短颜色差异,除了豆腐本身质量的优劣外,还取决于毛豆腐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和发酵时间的掌握上。其中以蓑衣毛豆腐色、香、味最佳。

其三是煎制烹饪。传统的烹饪方法是置一平底锅,涂上一层徽州土产的菜籽油,将毛豆腐放入平底锅中,文火煎至两面发黄,放一勺土法制作的酱油爆香,再加入葱末炝锅即可,喜欢辣味的再在上面点一点徽州土制辣椒酱。煎好的毛豆腐表皮有一点韧性,内里软糯,趁热吃特别鲜。油煎后的毛豆腐又称“虎皮豆腐”。毛豆腐下油锅时,毛会立起来,其色泽斑斓相间,鸟黄兼之,蓑衣毛和鼠毛的豆腐微带鸟色,兔毛和棉花毛的豆腐则呈金黄色,其中以蓑衣毛豆腐口味最佳。有诗赞曰:“置身笼屉中,生长万千丝。敢往油锅走,化作金铠衣。一点辣椒红,味美营养佳。”毛豆腐除了煎制而外,还有红烧、油炸、火焙、清蒸等烹饪方法。

旧时,徽州村镇时兴挑担小卖,一头是干柴、毛豆腐,一头是火炉、平底锅、香油、辣椒糊,货郎一边打着竹板,嘴里唱着徽腔小调,一边吆喝“毛豆腐,毛豆腐噢------” 以此来招徕顾客。路亭、廊桥、小巷,随叫随停,只要食客需要,坐上马扎、小凳,担主开炉生火,很麻利的在锅上溜上油,毛豆腐下锅,“丝拉”之声不绝于耳,香气缭绕,香味扑鼻,三五分钟,美味的毛豆腐就煎制而成,撒上香葱,淋上辣椒糊,就着油锅边吃边聊,直吃得味蕾绽放。有些好饮之辈还以酒就食,完全一副“除却此尤物,悠然世外人”的神情,乐在其中。好事者编有一首顺口溜:“竹板响,喉咙痒;吃三块,六分洋(钱);一杯酒,真舒畅。”货郎担所到之处,必是人群集中之时,乡村宛如临时集市一般,货郎担的前后也必然跟随着一群馋嘴的孩童,前呼后拥。这样的画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时常出现,因此,一提起毛豆腐也常常勾起中老年人的美好回忆,旅外的徽州人,一说到毛豆腐,更会激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营养价值

豆腐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毛豆腐不但具有普通豆腐所含的营养素,而且在人工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蛋白质分解成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不但味道比普通豆腐鲜美,还增加了普通豆腐不含的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具有帮助消化、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便秘、中风、冠心病,也可以避免胆固醇过高、抵抗某些癌症等多种重要保健功能,针对中老年人还具备延年益寿之功效。此外,对病后调养、减肥、细腻肌肤亦很有好处。

民间传说

关于毛豆腐有许多民间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兵,一次长途奔袭徽州,当军队到达徽州府时,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而当地百姓由于不了解情况,早已远避他处,此时炊烟寂寥,冷灶空锅,食物全无。无奈之下,朱元璋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弃之可惜,于是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朱元璋吃后,觉得味道十分鲜美,大加赞赏:“此乃徽州毛豆腐也!”随即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定都南京后,仍令徽州府特别上贡“毛豆腐”。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据老者传说,1938年2月,南方八省的新四军陆续开赴岩寺集中,点验整编,时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同志军务之余,喜欢在街头毛豆腐担前,与老乡同围一炉,一边拉家常,一边品尝毛豆腐,情意浓浓。陈老总还操着一口川腔,指着煎锅说:“多放些辣子哟!”引得老乡们开怀大笑。至于 “徽州毛豆腐”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后,声名远播,为之而来的美食家不胜枚举,演绎出更多的佳话趣闻。


深渡蒸糕
主要原料:籼米

辅料:甜酒酿

蒸糕,亦称发糕、米糕。“糕”与“高”谐音,寓意高福高寿、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蒸糕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小吃,其做法大同小异,而深渡蒸糕采用徽州土产的甜酒酿作发酵剂,别具风味。出笼的蒸糕如小圆饼,直径约10厘米,色泽洁白如玉,柔软富有弹性,密布细细的发孔,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制作过程

深渡蒸糕的制作大致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洗米、浸米;二是磨浆发酵;三是制饼蒸煮。制作程序并不复杂,技术关键在发酵环节。

首先是浸米。先选用一定量(根据所需而定)的籼米(以晚籼为佳),掺入10%左右的糯米,除去沙石、谷壳等杂质,用清水反复淘洗干净,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6小时(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而定),待米粒吸满水,充分饱胀后,即可使用。

二是磨浆发酵。将浸泡后的米滤去多余的水,放入石磨中(此道工序现在一般使用机器完成)磨成米浆。再将米浆过滤,除去颗粒物,置于特制的木桶内,加上白糖或红糖,放入土制酒酿制成的老酵(老酵以温开水化开),盖上盖子,让其发酵。每隔半小时观察一次发酵情况,发酵火候的掌握完全凭得是经验的积累,发酵时间不到,蒸糕太硬,影响口感;发酵过头,蒸糕有酸味,影响食欲。一般要等到糊状的米粉起大量的水泡时就可以了。

三是制饼蒸煮。待木桶内的米浆充分发酵后,取适量用手拍成一个个小圆饼形状,随手置于竹制蒸笼内,待排满一屉屉蒸笼时,就可将蒸笼置于大锅上。锅内的水早已放上,在制饼时就用大火烧开,此时保持火候蒸40分钟左右(以不沾手为准)。蒸笼内的米糕受高温及发酵的双重作用,变得白白胖胖,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将蒸笼盖打开,取出一屉蒸笼,反转倒扣在案板上,水气氤氲,揭开蒸布,清香白胖的蒸糕就呈现在你的面前。稍冷却,就热食用,一股白米的香味,再加上酒酿的酒香气,混杂在一起,直接冲击你的味蕾,一口咬下去,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三两口,一块蒸糕就被“消灭”了。一个是不过瘾的,再接连吃上三五个也是常事。现在,深渡老街的入口处,有一家蒸糕铺,常年制作销售,想吃深渡蒸糕的家乡人及外地客人很方便购买食用。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当然,蒸糕还可以根据各个人的口味,加入各种配料或嵌上葡萄干、红枣等。与深渡临近的昌溪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就要拓“虫窠”,其制作的前期过程与深渡蒸糕是一样的,只不过发酵好的米浆不是上蒸笼蒸,而是下油锅拓制,如同拓粿一般。置一平底锅,上灶开小火,在锅底刷一层菜籽油,舀一勺米浆放进去,拓制成大饼状。煎好的“虫窠”, 黄中带白,香软可口,微甜清香,比发糕有嚼头。“二月二”是祭祀土地的民俗节日,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虫窠”又被作为祭祀的供品。取名“虫窠”,寓意春天百虫复苏,万物萌发,农民开始了一年忙碌的日子,祈愿全年风调雨顺,秋来取得一个好收成。

营养价值

深渡蒸糕也作为寿宴、婚宴等喜庆活动的小吃。深渡蒸糕以籼米为主要原料,含有蛋白质、脂肪、核黄素、烟酸、各种矿物质以及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富含营养。籼米具有益气、养阴、润燥、补气养心、养肝滋体、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而经过发酵的蒸糕又利于消化吸收,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小吃。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民间传说

关于蒸糕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一天,一位农家小媳妇在准备蒸糕拌粉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上的一碗酒糟,眼看酒糟流进了米粉中,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小媳妇既不敢告诉公婆,怕受到的责骂;又不忍把米糕倒掉,怕糟蹋粮食,只得把伴了酒糟的米粉依旧放在蒸笼里蒸,由于酒糟的发酵作用,这一笼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淡淡的酒香。于是,一种小吃就在这一美丽的错误中诞生了,世代传承,成为了普通群众的美食。


炒米粉

主要原料:咸味:熟米粉,瘦肉末,豆腐干丁、笋丁、白菜杆丁,姜米,蒜末,葱花,胡椒五香粉,火腿丁,虾皮或鸡汤,猪油,食盐,生抽,鸡精,葱花,榨菜丁,芝麻酱或花生酱。甜味: 红枣,蜜枣,银耳,白糖。

作为徽州古老宴席,“十碗八碟”(或称“十碗十八”)不可不提,它是徽州人,尤其是歙县和祁门两地,乡间过年或请客办喜事时招待亲朋的一种流水席。一席十八碗,食尽徽州味,其中有一道必须要上的菜,就是炒米粉。

民间传说

传说此菜的制作,是在元末,陈友谅在湖北家乡组织义军,揭竿响应徐寿辉抗元,士兵生活甚为艰苦,影响战斗。陈夫人为了激励士气,动脑筋改善士兵伙食。她将大米炒黄炒香磨成米粉,拌以野菜和螺蛳,调味后放在甑子里和米饭一起蒸制。饭熟菜香,兵丁们吃后,抹抹嘴十分高兴,在官土当湖一役中,士气旺盛,大获全胜。人们由此引申,制成炒米糊、炒米粉、米粉蒸肉、米粉蒸排骨等等美食。明清以来,因江南稻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增加,炒米粉逐渐成为南方地区民间筵席的常用菜。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制作过程

烧这道菜,首先须炒米,挑选上好的白米,细细淘过、晾干,然后用旺火炒成焦黄,用土磨碾碎,筛子筛过,择去较粗的米头,优质的熟米粉便准备好了。

炒米粉的吃法,主要有咸味和甜味两种。

咸味的较多,其好吃与否,配料是关键。须将瘦肉、豆腐干、冬笋、白菜杆切成细丁,配上姜米、蒜末和少许五香粉,放在锅里熬(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放上火腿丁、虾皮、香菇丁、木耳丁或佐以鸡汤),待到汤味较浓,再一把一把撒入熟米粉,边撒边搅,直到较稠,放上食盐、生抽、鸡精还有大勺的炼猪油,不急着关火,多熬一下,随着嘟嘟声,冒着泡泡而升腾起来的是那股扑鼻的浓香,让人垂涎不已。撒上葱花,榨菜丁,搁一点芝麻酱,那种香醇实在妙不可言,此等香淳的佳肴,不吃上几小碗是不解谗的。

甜味的炒米粉做法则比较简单,只要将红枣、蜜枣去核,银耳泡发洗净,一起煮烂煮开,再撒入熟米粉,搅拌,调匀,放上些许白糖,便有一种氤氲而至的甜香,吃后齿颊留香,余味悠长。当然还有更简单的吃法,只须把白糖拌在熟米粉里,用开水冲调成糊状,一样芬芳甜美。

「歙县深渡特色小吃」吃货教程(第一期)

熟炒米粉还可以用于烧粉蒸肉,这要求磨的米粉稍微粗一点。蒸笼之中,棕叶打底,携几缕清香,五花肉的肉油滋浸着米粉,冒着热气,飘着香气,那种淳朴和自然的滋味,实在胜过大厨师们精心调制、煎炸的许多菜。若是能够以新鲜荷叶打底,荷风素韵,馨香萦绕,衬托着油汪汪且傻楞楞的粉蒸肉,或者是颇有格调的排骨,味道更胜一筹。若在米粉中掺入一些黄豆粉或芝麻粉,别有一番韵味。


徽州炒米粉,乡间土菜或小吃,看似粗朴厚重的菜品下,蕴含着至柔至精的道理,既使人大饱口福,又悄然展示了徽州风情和饮食文化……韵味无限!


图片来源:黄山文明网、黄山八0后舍、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