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延津人物:我的姥姥

我是在姥姥家長大的,對姥姥有很深的感情,而且我姥姥的生活片段很有必要寫一寫,對我們現在人的行為方式也很有幫助,至少我這麼認為。

我的姥姥屬鼠,一九七八年農曆正月十六去世的。那時她大概是七十九歲,她樂善好施一輩子,大家都很願意和她來往。

這麼多年了,很多關於她的事情我已經模糊不清了,只能回憶一些片段而已。

我姥姥孃家很窮,八歲就到姥爺家當童養媳,來到姥爺家後,用姥姥的原話說就是:每天都馬不停蹄的幹活,白天干一天,晚上還紡花紡到半夜,人還沒有織布機高,就學會了織布。後來又陸續學會了做飯、做衣服,做鞋等等。凡是能做的活,全學會了,而且做的非常快。

到了十八歲,姥姥和姥爺才舉行結婚儀式。結婚後家裡生活越來越顧不住,連年大旱,以至於後來揭不開鍋了。沒辦法,只有去逃荒要飯了,從衛輝往西北走,一路走到山西洪桐縣,在一個破窯洞裡安了家,姥爺開荒種地,姥姥在山上挖野菜,摘山果,維持度日。那裡水土不行,生出的孩子不容易成活,即使成活了,也是殘疾,姥姥在山西總共生了十個孩子,一個也沒成人,或許這也是原來窯洞的主人離開這的原因。不得已,拿著在山西開荒種的玉米賣的一點錢,回老家買了幾畝薄地,回家生活了。後來才有了我姨和我媽兩個女兒。

延津人物:我的姥姥


姥姥樂意助人,不管是街坊鄰居誰有困難,她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從來都不吝嗇。

鄰居孩子們多,她經常接濟人家,還幫助人家帶孩子。記得她給我說過,八堆(鄰居小孩的名字)最不好養活,不管啥飯,攆著喂都不張嘴。晚上還幫助人家做衣服,一做都是半夜。村裡有個瞎姑娘,在家不受人待見,她就把那女孩領到家,經常吃住在她家,後來我媽乾脆就叫她瞎姑,瞎姑一直在她家住到出嫁,還和姥姥學會了紡花,摸索著做衣服,這手藝成了她以後成家養孩子的資本。我姥爺還有個本家妹子,她的命運多舛,嫁了三家,死了三個丈夫,用老輩子人的說法,就是克男人,以至於後來沒人敢和她結婚,她有三個女兒,她最後嫁這一家是自己村的,就有兩間破房子,啥也沒有,孃家婆家都沒其他親人,以後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哭哭啼啼的找到姥姥家,姥爺低頭不語,姥姥不假思索的說:來吧,和我們夥鍋吧,有我喝的糊塗,就有你喝的。就這樣,我姑姥姥就在俺姥姥家安了家,連我媽、我姨,還有姑姥姥的三個女兒,一共五個孩子,我姥爺、姥姥和姑姥姥把她們共同養大,都在我姥姥家出的門兒。後來我姥爺和姥姥相繼去世,我姑姥在我姥姥家生活習慣了,不隨女兒去她家生活,我媽就養我姑姥姥到97歲,打發她入土為安,那時我已經結婚,這是後話了。


延津人物:我的姥姥


最有意義的事,是她後來給我講故事時說的。有一天半夜,咚咚咚,有人敲門,我姥爺和姥姥開門一看,一個陌生人闖進來,呼呼的喘著大氣說:大嫂,有人追我,快想想辦法。我姥爺還在猶豫,我姥姥一瞅,門後有張席子卷著在那立著,趕緊讓那人鑽到席桶裡,後面追他的人,挨家挨戶敲門找他,到我姥姥家,我姥姥大大方方開開門,讓他們去屋裡找,結果,那些人硬是沒有看那席子,使那人躲過一劫,你猜被她救的那個人是誰,那人就是解放後長垣縣第一任人民政府縣長汪志成。他解放後到過我姥姥家好幾次,我上高中後,是他來的最後一次,那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以後沒再見過他來。

我姥姥思想非常先進,那時候政府施行纏腳,我姥姥由於活多,腳疼的厲害,就暗中抵抗,偷偷的把纏腳布鬆開了,等上邊有人來查,趕緊拖個尖尖鞋,穿個長褲子把腳跟蓋住,檢查人員走了,她再穿上自己的鞋子,以至於後來她的腳穿38碼鞋子。

解放後,人民政府要求孩子們上學,有的人為了讓孩子們幹活,不讓上學,我姥姥不同,讓我姨上了民校,讓我媽和姑姥姥家的三女兒(她大女兒個兒女兒已經出嫁了)上了小學。

以至於後來我媽和我表姨(我姑姥姥的三女兒)有文化,我媽當了一輩子農村幹部(因為我姥姥沒兒子,我姥爺不讓我媽去外邊工作)。我表姨當了縣醫院婦產科醫生。

我的姥姥是中國千千萬勞動婦女中的其中一員,她很普通,也很平凡,但她樂於助人的精神,傳承了幾代人,到現在,我們還在發揚光大,我經常教育我的孩子,包括孫子、孫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延津人物:我的姥姥


延津人物:我的姥姥

作者簡介: 原慶新,延津縣胙城鄉人,1988年任西屯村委任婦女主任至今。曾發表小小說《後孃》榮登新鄉日報,《想起那碗湯麵條我就流口水》曾榮登河南農村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