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總無心”——書生意氣的葉公超晚年在一幅畫上題了這句詠竹的詩。

晚年在臺灣的葉公超鬱鬱寡歡,他跟著張大千們一起舞文弄墨,自詡“怒而寫竹,喜而繪蘭,閒而狩獵,感而賦詩”。他發怒的時候較多,因此竹也畫過不少。

葉公超引用的詩句來自南宋詩人徐庭筠(1095——1179年)的《詠竹》,原文為“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全詩見文後)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題圖:北宋文同 墨竹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徐庭筠中年時期經歷了靖安之變,南渡後秦檜當國,因應試對策違背主考官的意思,被罷黜放歸。

無論是鬱鬱寡歡的葉公超,還是仕途失意的徐庭筠,從北宋以來“竹”作為一種高風亮節的人格象徵,在文人士大夫心中佔據了特殊的地位。從蘇軾、文同到趙孟頫,從倪瓚、吳鎮到董其昌,從文徵明到鄭板橋,無不迷醉於這“千簧萬玉、雨疊煙森”的世界。

然而,若是從有限的圖像、文字資料做一番探索,到底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了“墨竹”這一獨立的題材與技法後,你就會發現:唐朝人和更早之前的兩晉、南北朝等時代中,竹並不受到人們的特殊關照。甚至,若是面對前人留下有關“竹”的零碎圖像時,包括我們印象中徜徉於竹林之間、風流倜儻、放蕩不羈的“竹林七賢”們,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失望。

壹 墨竹的“獨立之路”

記得疫情尚未爆發之前,在每天漫長的散步時間裡,常常會冒出些很不靠譜的發現與想法。

比如在晴朗的中午,或者黃昏的夕陽下,看見一些投射於綠道上或粉牆上的植物陰影,就聯想起古人如何發明用墨畫出梅、蘭、竹、菊一類的故事。

有回在正午的陽光下拍了這張竹影,覺得自己恍然悟到了古人之法。如鄭板橋所說的“凡我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插圖:照片1 趙青川攝

再進一步幻想,若是能穿越過去,搶在別人之前發明這個,不也可名垂畫史了嗎?

然而,若是真面對一臺時光機器,選擇哪個時間節點的按鈕,卻很讓人糾結。

墨梅倒好說,畫史上大家公認其發明者為北宋時的華光和尚,他名仲仁,字超然。曾於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年)到衡州(今湖南衡陽),寄居於瀟湘門外華光寺,“因住華光,人以為號”——只要穿越到這位華光僧之前,便能搶先發明“墨梅”。

對於另一類影響力更大的畫科——“墨竹”來說,卻難以斷定到底是誰、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早在鄭板橋之前,一旦提及墨竹,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文同(1018——1079年)與蘇軾(1037——1101年)這倆表兄弟所創立的“湖州竹派”。正是在他倆的大力倡導下,墨竹逐漸成為中國文人士大夫們最為喜好的繪畫題材,後世追隨者無數。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插圖:趙氏一門三竹圖 元 趙孟頫 管道昇 趙雍 之一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插圖:趙氏一門三竹圖 元 趙孟頫 管道昇 趙雍 之二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插圖:趙氏一門三竹圖 元 趙孟頫 管道昇 趙雍 之三

在蘇軾去世後19年,宣和庚子年(公元1120年)所編撰的《宣和畫譜》中,將“墨竹”與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蔬果等九科並列,成為一門單獨的畫科,《畫譜》中《墨竹敘論》堪稱是一篇有關墨竹的“獨立宣言”。從此,文人士大夫們所倡導的“墨竹”正式從凡工俗匠們的花鳥畫中脫離而獨立,自成一脈,綿延不絕,蔚為壯觀。

雖然米芾曾道:“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文同字與可)始也。”意思是文同在畫墨竹方面,進行過技術革新,但無論是文同還是蘇軾,都絕不是墨竹的發明者。

在蘇軾和文同的年代,墨竹已經盛行多時,人們審美習慣中,已經接受了用墨寫竹的畫風,那麼“墨竹”到底由誰最早創始的?誰又是“墨竹之祖”呢?

貳 有關“墨竹”發明者的五類說法

蘇軾曾經說過,“智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能也。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唐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他的意思是,到了唐朝,詩、文、書、畫都齊活了,後人都用不著再發明什麼新鮮玩意兒。

這段文字來自蘇軾《書吳道子畫後》,原是一段題畫的跋文,蘇軾當時觀賞的應是吳道子一幅人物畫。在上述議論之後,他讚揚吳道子畫人物時忠實於客觀對象的創作態度,隨後評價說:“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

“以燈取影”這四字,讓人聯想起華光和尚發明“墨梅”的過程,他正是在月光下看見梅花落在牆壁上的影子,從而發明了“疏影橫斜”的墨梅畫法。

墨竹也是這樣被髮明的嗎?

是的。

鄭板橋所說“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並非他的獨創,北宋畫家郭熙的兒子郭思在其整理畫論《林泉高致》中,便提到了這樣的練習方法,他在《山水訓》中提到:“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於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插圖:照片2 趙青川攝

那麼發明這一項技法的人到底是誰?

元代的畫竹高手李衎曾經在《竹譜詳錄》中提到一句:“墨竹亦起於唐,而源流未審……黃太史疑出於吳道子。”

除了李衎有關“吳道子發明了墨竹”這一說法外,還有另外四類說法:一是說唐玄宗李隆基發明的,這一說法源自元朝人張退公《墨竹記》,其中提到:“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後傳蕭悅,因觀竹影而得意。”

另一種說法將發明的專利頒給了五代後唐招討史郭崇韜之妻“李夫人”,郭崇韜徵蜀,蜀主王衍投降後,郭強佔了一位“李夫人”。據元朝人夏文彥《圖繪寶鑑》卷二的記載:“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詳世胄,善屬文,尤工書畫。郭崇韜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韜武弁,常鬱悒不樂,月夕獨坐南軒,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揮毫濡墨,橫寫窗紙上,明日視之,生意具足,自是人間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上述三種說法都源自元朝人的記載,而若是查閱晚唐時期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北宋時期的《宣和畫譜》、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等前人文獻,則根本沒有類似的記錄。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插圖:元代 鄧宇《竹石圖》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另有兩類傳聞,其一稱三國時關羽開始畫墨竹;其二稱王維開始畫墨竹,開元間有石刻。前者顯然是杜撰,不排除這位關二爺在寫公文之餘,用墨筆在旁邊抹上幾筆。這一說法也未見有可信史料,且關羽也不是畫家,至少主流的畫史中對他沒有任何記載,他的作品也不可能影響到畫壇繼而產生出一種被大家接受並模仿的新風格。

其二,王維畫竹是可信的,但即使發現有開元間的石刻,這尚無法證明王維畫的便是“墨竹”。

叄 《宣和畫譜》中有關墨竹的獨立宣言

在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畫譜》中,將墨竹單獨列為一門畫科,可見對其重視程度,而其中對於墨竹的發明者,卻隻字不提。

我想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北宋畫譜的編撰者們無法斷定墨竹到底是誰發明的。其二,編撰者並不看重誰擁有發明墨竹的專利權,而是暗示我們,這源自集體智慧,將發明墨竹的專利權頒給了廣大的創作者。

上述五種有關墨竹之祖的說法——關羽、李隆基、吳道子、王維、李夫人——時間維度上從三國直到五代,看似均不可信,但至少為我們的探究劃定了一個時間範疇。

儘管如此,《宣和畫譜》沿襲了蘇軾對於“士人畫”(士大夫業餘繪畫)的理解,為“墨竹”給出了一個相對狹窄的定義。

在其中《墨竹敘論》中,提及:“不專於形似,而獨得於象外者,往往不出於畫史,而多出於詞人墨卿之所作。蓋胸中所得,固已吞雲夢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於毫楮。”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夏昶 風竹圖軸 203.4x59.7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墨竹的“獨立之路”:蘇軾、文同、白居易之前,誰是“墨竹之祖”

夏昶 嶰谷清風圖軸 64x136cm

這段話與蘇軾評價文同畫竹的創作動機類似:“文同畫竹,乃是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

《宣和畫譜》所定義的“墨竹”一科,實際上加上了創作者身份——“詞人墨卿”的限定,因此將很多畫家排除在外,因而人數也相當有限,其中總結說:“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獨得李頗,本朝魏端獻、王璟、士人文同輩。故知不以著色,而專求形似者,世罕其人。”

若是拋開北宋人這些人為設限,能繪墨竹的畫家應該人數眾多,比如畫譜中的花鳥畫一門中,所記載的有關墨竹為創作主題的作品便不再少數。

而至於墨竹被髮明的時間,有人認為應是起源於唐、五代之間。這一說法是否靠譜?在下文,我們將結合一些史料、白居易等人的詩文、畫作、出土石刻的圖像,來看看唐代和此前人們如何畫竹的,墨竹的概念又是何時形成的?(未完待續)

附錄:

徐庭筠《詠竹》

不論臺閣與山林,愛爾豈惟千畝陰。

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

葛陂始與龍俱化,嶰谷聊同鳳一吟。

月朗風清良夜永,可憐王子獨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