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吗?为什么?

三叔小记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纳巢剌王李元吉的正室杨氏为妃,并不是野史演绎、更不是空穴来风,《新唐书》有明确记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齐王李元吉死后被唐太宗改封海陵王,谥“剌”;后又改封巢王,谥如旧)”。换言之,唐太宗的第十四子曹恭王李明是唐太宗和弟媳——巢王妃杨氏所生!李明于贞观二十一年被册封为曹王,由此可以推论,李明应该出生于贞观元年之后,因为唐王朝的皇子很少有二十多岁才封王的,一般都是十几岁封王。也就是说,李明不是唐太宗在李元吉在世时和杨氏偷情所生的私生子,而是在李元吉死后和杨氏所生,而这一点恰恰应证了唐太宗纳弟媳为妾的事实!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干了一件“无耻”的事情,《新唐书》记载唐太宗:“复以曹王明为元吉后”。什么意思呢?唐太宗不仅纳了弟媳巢王妃杨氏为妾,而且还把自己和杨氏所生的儿子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为嗣子!是不是忽然觉得,李元吉头顶了一片大草原呢?顺带说一句,“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杀光了李元吉彼时所有的儿子,让自己的这位胞弟成了“绝户”,因此才有了多年以后的过继李明之事。



历朝历代给唐太宗洗白之人,提起唐太宗纳杨氏为妃无不以拉拢关陇世家的政治需要为理由搪塞!事实上,这个理由根本说不通!首先,这位巢王妃杨氏出身弘农杨氏家族不假,可她并不是大宗之后,而是出身小宗旁支、是隋观德王杨雄的后代。而这位观德王杨雄连隋文帝的亲兄弟、亲儿子都不是,只是隋文帝的一位堂兄弟。且不说隋宗室的这一小宗旁支能否代表弘农杨氏,彼时隋文帝的亲孙女——另一位杨氏已经被唐太宗纳为侧室了,她是隋炀帝的亲生女儿,更能代表弘农杨氏!有她,足以笼络弘农杨氏了,又何必多此一举,纳这位巢王妃杨氏来笼络弘农杨氏呢?其次,弘农杨氏是故隋宗室,早已是过气皇族,唐太宗还需不需要以笼络弘农杨氏来拉拢关陇世家其本身就有待商榷!唐王朝的皇族——陇西李氏家族本就属于关陇世家集团,与其他世家大族打断骨头连着筋,根本不需要借助弘农杨氏来维系与关陇世家的关系!因此,唐太宗纳杨氏为妃是为了笼络关陇世家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要么,唐太宗早在李元吉在世时就已经与杨氏有染,李元吉被杀,唐太宗把杨氏纳入后宫,顺理成章。要么,唐太宗在杀了李元吉之后,偶然遇到这位弟媳,看她年轻貌美,一时间雄激素泛滥,便“临幸”了这位弟媳。而这位巢王妃杨氏在丈夫被杀之后,无依无靠,既然成为皇帝的二伯哥看上自己了,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是自己背后的大家族,杨氏也只能“半推半就”了。更何况,隋唐时期关陇世家之间的婚姻本就是以政治联姻居多,杨氏当初嫁给李元吉恐怕也未必就是因为“爱”,李元吉已经死了,关陇世家的政治联姻还必须继续下去,杨氏如何取舍,几乎没有疑问!从后来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后,唐太宗曾一度想册立这位杨氏为继后来看,杨氏与唐太宗的关系恐怕“半推半就”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并不是什么唐太宗强奸或霸占弟媳!当然,个人更倾向于后者,毕竟唐太宗与李元吉兄弟早已势成水火,私下里和弟媳有染,恐怕说不过去,也没太多机会。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不纳寡嫂郑观音(隐太子李建成之妻)为妃呢?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不来电吧。抛却了前面所说的政治因素,唐太宗之所以看中杨氏,应该还是因为杨氏对自己的胃口。同时,按史籍记载郑观音比李建成小十岁来看,作为李元吉的正室,杨氏彼时估计也就十几岁,因为李元吉被杀时才二十三岁,杨氏正值青春年少!反观郑观音,郑观音和李世民同庚,贞观元年时已经年近三十了(二十七八岁)。这个年龄在现在并不算太大,但在那个年代,早已称不得青春年少,很显然,年轻貌美的杨氏比郑观音对唐太宗更具吸引力。



其次,郑观音地位特殊,她是唐太宗的长嫂,唐高祖李渊的长房长媳!中国古代有“长嫂比母”之说,虽然唐太宗拥有鲜卑血统,而且唐王朝相对比较开放。但是,纳长嫂为妾这样的事情,多少还是有悖人伦的,唐太宗既然已经君临天下,还是要注意政治和舆论影响的,自然也就不便纳郑观音为妃。因此,唐太宗即位之后,将郑观音这位长嫂供养了起来,直到后来郑观音寿终正寝。



至于说政治因素,杨氏来自弘农杨氏家族,郑观音来自荥阳郑氏家族,都是北朝时期的世家望族之后,都属于广义的关陇世家集团。唐太宗如果单纯出于笼络关陇世家、或者宣示胜利者的权威,纳郑观音为妃似乎意义更大,但是唐太宗并没有!由此可见,唐太宗纳杨氏为妃,更多的可能还是男女关系问题,并没有过多地上升到政治领域!当然,这仅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毕竟历史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事实真相如何,恐怕只有唐昭陵里躺着的那位自己知道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你好,我来说说的看法:

李世民纳了杨氏并且封为杨妃,但是他并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原因是什么?

根据历史发展和变迁我认为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没有纳嫂子郑观音有五个原因:

第一:两人身份有天壤之别。

弟妹杨氏是齐王李元吉的妃子(这一点历史上已经无从考究),李元吉生前只是一个王爷。

嫂子郑观音是废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妃。废太子李建成死后她也就是一个废了的太子妃,如果李世民纳了他,她的身份怎么安排?按照规矩太子妃是要被封为皇后的,这个李世民肯定不能同意。并且咱们都知道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感情一直非常好。李世民不愿辜负长孙皇后的感情故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

第二:玄武门之变是根本原因。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文臣房谋杜断和武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的支持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后战死。

这还不算,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还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孩子。

这样看来李世民和弟妹杨氏、嫂子郑观音是有杀子之仇的,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杀子之仇岂能轻易放过。

但是齐王妃杨氏到底有没有为李元吉生下一儿半女,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据说杨氏是被李世民从军仗里直接背到自己的府上的。从这一点看也许李世民早就喜欢杨氏或者是早就相识。

但是废太子妃郑观音就不一样了。郑观音为李建成生下了儿子,在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中均被李世民杀死。所以李世民不可能允许一个仇人陪在自己身边。

第三:郑观音的家庭背景李世民所有忌惮。

郑观音是北朝郑家的女儿,在十六岁的时候嫁给了二十六的李建成。郑家在当时是名门望族,各大家族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他的父亲和兄长都在隋朝做官。所以李世民出于全面考虑并没有把嫂子占为己有。

而杨氏虽然是隋炀帝的公主,但是此时早已是大唐李家的天下。曾经高贵的公主早已成为阶下之囚,在这乱世之中能有一片栖身之所实属不易哪里还有曾经的风光。史书上对于这位公主的记载不是很详细,甚至连具体的出生日期、公主封号都没有。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动乱。

第四: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建国初期李世民需要稳定朝局。

唐朝建立初期,国家大小战争不断,朝局不稳,虽然隋朝已经被灭,但是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人打着隋朝的名号制造混乱,而且朝堂上还有很多隋朝的官员在大唐为官。新上位的李世民急需稳定局面。

杨氏公主的身份虽然无从考究,但是她确确实实是隋炀帝的女儿,这个身份让许多隋朝的官员心里安定不少。

这正是李世民的一种怀柔的政治手段。他用一个女人平了大多数隋朝官员的心。

而对于郑观音,李世民需要的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背后的家族势力。由于他的父亲和兄长大都在隋朝的时候为官。李世民正需要有人在朝堂上为自己发声。

李世民并没有杀了郑观音,相反还让她在皇宫养老,这已经给了郑家一个天大的恩宠,郑家岂能不尽心尽力的辅佐?

第五:血缘关系让李世民接纳了杨氏。

杨氏与李世民从血缘关系上实际上是表亲,杨氏的祖母隋文献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贞皇后(建立唐朝后追封的)分别是独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这两个女人又分别是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因此杨氏与李世民从根本上是表姊妹。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的命本就犹如浮萍无根无基。李世民基于亲情纳了杨氏让她免受生活颠沛流离之苦。我想这也是杨氏没有反抗的原因。

两个人的结合不仅从血缘上还是政治上都充实了李家的根基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喜欢的给个关注呗。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郑观音能免于李世民的欺凌,和她的出身有很大关系。荥阳郑氏,那是李世民也不得不顾忌的存在。


荥阳郑家从西汉大司农郑当时开始兴起,数百年间家族兴盛人才辈出,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他们不与庶族通婚,互相之间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管当政者是谁,都不能忽视这些豪门士族的能量。

就以唐朝为例,荥阳郑家一共出了十一个宰相,其余的节度使、将军之类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了!

咱们再看看郑观音的老爹郑继伯,在北齐的时候就被封为吴山公,在隋朝因为跟随杨坚开国有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括州刺史。等到了唐朝,皇帝换了他依然屹立不倒,被“赠都督潭衡郴道永邵连七州诸军事、潭州都督”,典型的地方实力派。

如果郑观音不是有这样的背景,她也不能成为李 建成太子妃的人选,毕竟那是政治婚姻。

这样家族出身的小姐,李世民如何敢下手!

不过郑观音的一生也是凄惨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哥哥弟弟,又将弟弟的媳妇等都收入后宫,还将建成元吉的儿子全都杀个干净,只留下郑观音和她的女儿。

失去丈夫和儿子,郑观音的悲愤可想而知。虽然李世民没有对她动手,但估计她自己也心如死灰了!

从郑观音的名字,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个佛教徒,在漫长的五十年岁月里,常伴青灯古佛,抚养幼女,红粉佳人终成白首妇人,可发一叹!


李飞叨


李世民杀了兄弟李建成与李元吉后,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这绝不是郑观音年老色衰,也不是李世民不垂涎郑观音的美色;而是李世民权衡利弊后故意不纳郑观音的,他要充分利用郑观音以便利益最大化。

李世民帝王之术炉火纯纯青,对于女色他拥有得太多,也不缺郑观音一个。他不纳郑观音为妾,一是向天下人宣示他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二是向天下展现他的大仁大德,废太子李建成及其儿子都被斩杀,留太子妃及其女儿存活,就是他的大德;三是舍郑观音一女而得数十女,这是很划算的,娶了郑观音天下侧目,不娶郑观音其它的都可以娶,多好的买卖。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取得了大唐的最高权力,对于兄弟们的妻妾,他都是择优而娶,以充实后宫。但是大哥的正妻郑观音是父皇册封的太子妃,不是一般的妻妾而是全国臣民都知道的重要政治人物。郑观音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她就是未来的母仪天下的皇后,是全国臣民都知道的人物,因此李世民不能娶郑观音。

郑观音出身于后魏望族荥阳郑氏,16岁嫁唐国公李渊之长子李建成。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建成被册立为皇太子,20岁的郑观音成为皇太子妃。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发生玄武门政变,郑观音夫死子亡,之后一直孀居50年多年,于公元676年薨于长乐门内,享年78年。郑观音死后,从第五女归德县主宅第出殡,于亡夫李建成合葬一处。


大秦铁鹰剑士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同时把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他一共有六个儿子,长子早夭)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杀得干干净净。李世民也因此获得太子之位,并很快逼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

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娶了仇人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为妻。并且此后对杨氏非常宠爱,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一度想立杨氏为皇后。

李世民为什么会娶杨氏为妻呢?杨氏长得漂亮,显然是李世民考虑的因素。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李世民本身并不是好色之人。再说了,娶仇人的老婆为妻,其风险是很大的。而李世民冒着那么大的风险,依然要做这件事,显然,根本的还是政治原因。

(杨氏剧照)

什么政治原因呢?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后,为了消除玄武门政变带来的恶劣影响,努力做到包容各方,善待所有人,积极采纳不同人的意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重用曾作为李建成最主要谋士的魏征。而且尽管魏征多次毫不客气地指出李世民所犯的错误,李世民依然包容他,并采纳他的意见。还有李安俨曾在玄武门政变时,帮助李建成打李世民。但是事变后,李世民认为李安俨很忠心,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很重用他。包括一些罪犯,李世民都能做到包容。有一天,他甚至把罪犯们放回家过年,让他们年后再回来继续服刑,因而在民间留下了极好的名声。

李世民的“仁君”作风,也得到了极好的评价,他统治时期,被人赞为“贞观之治”,千古扬名。

李世民娶纳自己的弟媳妇杨氏,也是他“兼容并包”的表现。也是为了向世人表达他对敌人的宽容,能够向敌人施予巨大的“恩惠”。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李世民既然能够“施恩”于弟媳妇杨氏,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施恩”于嫂子、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呢?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因为郑观音年纪太大了,长得也不好看。

事实上,郑观音的年纪并不大,比李世民还小,当时才27岁,正是青春年华的好年纪。而且郑观音的相貌并不丑,又出生名门。当时能被李建成娶为太子妃,怎么可能长得丑呢?

有人可能又会觉得,这是因为郑观音出身名门,其身后有一个庞大的郑氏家族,李世民不敢造次,不敢欺负她。

(李世民剧照)

这明显是按照我们今天的思维来理解的。

事实上,说到身后家族势力的庞大,弟媳妇杨氏身后的家族势力,显然比嫂子郑观音身后的家族势力更庞大的。因为杨氏曾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在当时算得上是第一庞大的家族。李世民连杨氏家族都不怕,怎么会怕郑氏家族呢?

再说了,我们现在觉得李世民要是娶郑观音的话,是欺负郑观音。这完全理解错了。李世民是皇帝,他要是娶郑观音,不是欺负郑观音,反而是“施恩”于郑观音,是给郑观音带来巨大的恩惠。

既然李世民做这件事是给郑观音带来巨大的恩惠,怎么存在害怕郑氏家族势力的问题呢?

显然,李世民没有娶纳郑观音,有另外的考虑。

一、郑观音太子妃的身份很尴尬。

郑观音和杨氏不一样。杨氏曾经只是齐王妃,但郑观音却是太子妃。太子妃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是未来的国母。如果李世民不娶纳她,她就是一个废太子妃,很正常。如果李世民娶了她,那么,该如何确定她的地位呢?如果把她确立为皇后,李世民肯定不愿意。再说了,当时还有李世民深爱的长孙皇后呢。但不确定为皇后,她敏感的身份,势必不好处理。因此,为了避免麻烦,李世民干脆不娶她。

(李元吉剧照)

二、郑观音有儿子被李世民杀害。

这一点非常重要。

杨氏虽然曾是齐王妃,李世民虽然杀了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但是,这五个儿子都不是杨氏生的,杨氏只生了几个女儿。杨氏后来有个儿子李明,但那是她和李世民生的。也就是说,李世民并没有杀过杨氏的孩子。既然没有杀过杨氏的孩子,杨氏就对他就没有仇恨,反而还有感恩。因为李世民让她当了皇帝的妃子。她跟着李元吉,最多是个齐王妃,在政治上走不到这一步。这一点,就让杨氏心甘情愿侍奉李世民,不会对李世民有二心。

郑观音则不同。她与李建成是生有儿子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确定她和李建成生了几个儿子,但生有儿子这一点是很确定的。当时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时,把李建成的儿子们都杀光了。也就是说,也杀了郑观音的儿子。

儿女是女人身上掉下来的肉,李世民既然杀了郑观音的儿子,郑观音怎么会不恨李世民呢?

郑观音既然恨李世民,李世民哪里还敢把她留在身边呢?

所以,尽管李世民会考虑政治问题,但他最先考虑的,还是他的人生安全问题。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吗?为什么?

  李世民并不是乱来的人,他精明强悍,老谋深算,在当世几乎没什么敌手,对于他来说,有了帝王之尊,才会有各种配套的服务,不是帝王,哪怕就是秦王,那也都不算人生巅峰。所以,有些事,他一定会做,比如玄武门杀兄杀弟后来逼父亲退位,他可能会做的,比如纳弟媳杨氏,但有些事他不会去做,比如说纳寡嫂郑观音。

  当然了,咱们说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纳弟媳杨氏的事情也闹不太清,不知道此杨是不是彼杨,也不知道水分有多少,反正这些并不重要,假的无妨,就算真的有也不奇怪,杨氏定然貌美多情,李世民英雄难过美人关也正常,何况据说杨氏为李世民登顶通过风报过信,算是立下大功,真真假假的,咱们也不多说了,来说说题中的郑观音的事儿。

  同样是兄弟的遗产,李世民接收了弟弟的女人,为什么不接收哥哥的女人?

  貌相不好,年纪太大?肯定是不可能的。郑观音身为太子李建成的正妻,容貌必然是一等一的好,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也才二十七岁(比李世民还小一岁),正是女人最美好的年纪。为什么不喜欢呢?咱们说的感情这东西,没人说得清,郑氏是李建成的菜,可未必是李世民的菜,他喜欢的,不是那种端庄大方型,可能偏于妩媚多姿吧,郑氏从小到成亲后,都是奔着国母去的,不受李世民待见也很正常,何况长孙皇后就是那一类型的,李世民犯不着又纳一个。(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估计这里有点问题。)

  出身不好?杨氏出身弘农杨氏,于李世民而言,应该是有助力多多的考量。李纳杨氏,与杨氏的关系更进一步,获得这个大家族的支持,成为关陇集团的代言人,加上杨氏是他喜欢的类型是,一举几得,获益多多。

  郑观音的的出身其实更不会差,她出身荥阳郑氏,是唐代最尊贵的世家大族——五姓七宗之一的荥阳郑氏,这样家族出来的女子,怎么处置是个大问题。郑观音当年被选为太子妃,本身就能说明家族之重,李世民把李建成干掉了,也许五姓七宗不会拿他怎么样,反正都是代言人,只要维护他们的利益就好,但是要把郑观音纳为妾室,这就是打他们的脸了,所以,别说李世民不敢,就是敢,郑氏也不会答应,何况郑观音本人出身世家,从小接受正统的教育,往往都是外柔内刚型,这种改弦更张有损名节之事,她不会做,何况对象还是杀夫仇人,她绝对干不出来。

  撇开家族的因素,就个人而言,杨氏与长孙感情很好,毕竟在没有政变之前,两人都没机会成为皇后,所以她对李世民,估计也没有多恨。而郑观音不同,她的身份她的家世,注定了将来就是国母,可是因为李世民的血腥残忍,所以郑观音的皇后之梦在还有一步之前破碎,还杀了她的众多孩子(名义上也算),这样的仇怨,怎么化得开?李世民敢放她在身边?

  再说了,李世民纳杨氏,也是多年以后,事情都淡得差不多了。就算是这样,也还是被大臣们说,被人诟病时有发生,如果他还要纳曾经的太子妃,自己的长嫂,会被人说成是什么呢?李世民不是毛头小伙子,也没有爱她爱得发狂,江山美人,他拎得清(何况郑再美,不是他的菜),所以,他把这个嫂子圈养着,供起来,好吃好喝,显示他的正统与仁德。

  或许这才是成功的政治家,爱江山,也爱美人,但是江山永远第一位,这一点,他的子孙可比不上。(文/宛如清扬 图/网络)


宛如清扬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这里的开放,指的是李氏皇族的“性开放”。所以,有脏唐一说。

纵观唐朝一代,礼教崩溃,不拘礼法、不重贞洁,屡屡上演有违礼制的事情:夺弟媳、淫庶母、霸儿媳、公主再嫁等好戏。

唐太宗李世民在杀死兄弟李元吉后,迎娶弟媳杨珪媚;唐高中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和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即武则天)偷情,继位后便将武则天纳入后宫;唐玄宗李隆基则和儿子争女人,将儿媳妇杨玉环纳为自己的贵妃;武则天掌权以后,和自己女儿公然包养男宠、淫乱宫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很孝顺,竟然将自己的面首送给母亲武则天。

而且,公主再嫁,在当时也是成了风气。

《新唐书·公主传》载,唐代公主再嫁的达二十三人:计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肃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四人。

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主要是考虑到郑观音太子妃的名份。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十个侄子,也就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儿子们。之后,逼迫李渊让位给自己。

按照成王败寇理论,李世民可以收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留下来的女人。这也是为了安抚这些女人身后代表的家族势力。但是,李世民唯独没有收郑观音。因为,郑观音有一个身份“太子妃”。太子妃就是未来的皇后,要母仪天下的人。有这个政治身份在,李世民是不敢娶的。

李世民不娶郑观音,不是因为郑观音是荥阳郑氏家族的人,属于山东世族。唐朝开国时,得到了关陇集团的鼎力支持,关陇集团势力庞大,威胁皇权。李世民即位以后,需要拉拢山东门阀氏族来打压关陇门阀贵族(军事贵族),提高皇权地位。但是,郑观音的身份太敏感,所以,他没有通过娶郑观音,来拉拢山东贵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前面回答了一个有关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的问题,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且万般宠爱生育一子李明,但是没有纳嫂子郑观音,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李世民这个人是很在乎名声的,他对自己弑兄逼父上位的玄武门之变一直耿耿于怀,极力把自己标榜成一个仁慈之君,玄武门之变是被逼无奈的自卫之举。在玄武门之变中,已经杀了太子李建成,如果再纳太子妃郑观音,难免落人口实,对于自己执政不利。但是对于弟媳杨氏则不一样,这更多的是基于笼络杨氏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的政治示好。杨氏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叔叔杨恭仁再说玄武门之变前兼任大唐的宰相和左卫大将军,这种力量是必须要拉拢的。



其次,郑观音的高贵出身。郑观音出身荥阳郑氏,是顶级士族五姓七望之一,16岁被李渊选为太子妃,嫁给26岁的太子李建成,也是出于强强联合的政治联姻。但是没想到离皇后一步之遥的郑观音因为李世民的一个“自卫”,变成了寡妇,一场政变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五个儿子。如果李世民向对待杨氏一样纳了郑观音,那么已经有长孙皇后的李世民要把郑观音置于何处呢?尽管当时思想开化,纳弟媳已经有违伦理了,美人到处是,何苦招惹是非呢!而且她身后的家世当时也并不是李世民政局的障碍。



再次,郑观音本人的情况。郑观音本身也是很漂亮的,《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中写到“妃程云荐彩,喻日擒华。淑韵娉婷,明月皎星河之夕;韶姿婉娩,和风泛桃李之蹊。”这样的名门淑女从小受的教育,使得她纵然不能为丈夫儿子报仇,也不会委曲求全嫁给仇人李世民的,更何况当时她已经怀有身孕了,幸亏后来生了女孩,李世民可以放心,对自己也是一种慰藉。


最后,杨氏和郑观音相比,赢在李世民对她的爱慕之心。论相貌年龄论家世,两人都无可挑剔,但是杨氏必然是得到李世民的欢心的,以至于李世民曾经在长孙皇后死后想立杨氏为皇后,被魏征劝谏阻止。

所以,杨氏嫁给了李世民,生了儿子但名分最终也仍然是个巢王妃,郑观音如她的名字般在长乐门霜居50年,青灯书香,与世无争,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女儿长大嫁人,杀害自己丈夫儿子的仇人一个个死去,大唐即将变为武周。去世时是自然病逝,享年78岁,在当时是相当长寿的。



墨梅逸清寒


这还能有什么原因啊?

无非郑观音长得不好看呗,没让李世民起了性趣。不然这位在女人方面生冷不忌的色鬼,怎么可能放过娇美的嫂子呢。

对于李世民而言,霸占嫂子和霸占弟妹相比没有本质区别。这两者都是乱伦。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杀了,他们的女人都沦为刀俎之肉,李世民想把她们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还用顾及谁的面子吗?

就说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李世民不仅跟她生了个儿子,甚至还曾有意立这个女人为继后。都如此行事了,还会care一个前太子妃?

他不霸占郑观音,原因只能是有一个:郑观应长得不够美。

纵观李世民的后宫,搜罗了大量从其他男人那里抢过来的女人。

不光是李元吉的王妃杨氏,还有卢江王李瑗的姬妾,也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纳入后宫。

另外,贞观十七年(643)侯君集造反被诛杀后,李世民还从他那里搜集了美女:

侯君集既诛,录其家,得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状,曰:“自尔已来,常食人乳而不饭。” 

这可是只喝人奶不吃饭的绝色佳人哦,光是想想就能感受到李世民的好色吧。

据说李世民的宫中甚至还有隋炀帝的婕妤。

总之,只有李世民看不上的女人,没有他不敢霸占的女人。



HuiNanHistory


玄武门之变后,嫂子郑观音对李世民是个有点棘手的人物,李世民当时可没闲心考虑把嫂子郑观音纳入自己后宫。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很可能正怀有身孕,要是后面生下个男孩的话,李世民怎么处置会很伤脑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皇帝李渊随后将一切权力交予李世民。

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和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共10人随后全部被杀。这10人年龄都不大,最大的可能就十来岁,最小的可能还是婴儿。

要注意的是,这次清算只涉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不涉及女儿。一般情况下,过于幼小的男孩也不会被杀。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毕竟是政变上位,而李建成是合法的太子,太子齐王的儿子还在的话很容易被政敌作为旗帜聚集反对力量,李世民需要清除一切可能的隐患。

同时,李世民也是向追随自己发动玄武门政变的下属做交代。太子齐王的儿子不死,理论上还是李家皇室的王爷。有王爷和自己有杀父之仇,尉迟敬德等玄武门事变的积极分子也会睡不安稳。

郑观音的墓志中比较隐晦的提到,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本人正怀有身孕。古代没有B超技术,也不能提前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郑观音生了个男孩,对李世民也是一道难题。玄武门事变过去几个月后再去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过于残忍了,但不杀的话,也是一个隐患,对下属也不好交代。

所幸的是,郑观音之后生的是女孩,李建成的第五个女儿。对李世民来说,这也是个最好的结果,不用去做比较艰难的选择。

李世民纳弟媳杨氏应该是玄武门之变后比较冲动之下的行为,有一定不好的政治影响。李世民是个很理性的政治人物,玄武门之变后的政治处理都非常合理,避免了大的动乱。历史上有很多政变成功但处理不好后续问题无法坐稳位置的案例。到郑观音生下女儿已经有几个月时间,李世民不会节外生枝给自己制造新的政治麻烦。

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只有27岁。郑观音的墓志中,也大幅描绘了郑观音年轻时的美貌。作为美女的吸引力,郑观音此时肯定还有。玄武门事变后,郑观音寡居抚养女儿,一直到五十年后才去世,比李世民活的更久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