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康熙擒鳌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宋安之


孝庄对于康熙智擒鳌拜一事提前准备了预案,没想到第一个预案就引的鳌拜,以身犯险,鳌拜自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孝庄才是大清的“狮子头”!

在康熙想要将鳌拜罢官免职之时,孝庄做了哪些万全之策?

孝庄太后自皇太极经顺治帝,再到康熙帝可以说见惯了刀光剑影的场面,毫不夸张的说他对朝中每一位大臣都是了如指掌,而且其对政治也是不属于任何一个男人,孝庄太后的几项对策足以保康熙和大清万全。

内松外紧,故布疑阵,攻其心,扰其外,圈地为牢,逐个击破,擒贼擒王!

深夜康熙带领“五名敢死队”,密报孝庄除贼(鳌拜)计划,孝庄太后曾经在奉先殿劝阻顺治帝不要放弃大清的江山,但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孝庄太后同样是在这个地方,面对的同样是大清的皇帝,她做出的选择依然是支持康熙。

当然支持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孝庄太后告诉康熙用了两次热河调兵,首先攻心于康熙,

“我以密掉热河五千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其次攻心于五名敢死队,

“我以密掉热河五万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听到五万精兵,康熙嘴角泯然一笑......

大赦九门提督伍六一义父,以安抚九门之首之忠心,让其死保禁宫,以保内廷安全,待将鳌拜活捉后,其虾兵蟹将不足为患!

孝庄深知内廷最后一道关卡就是九门提督一职,显然伍六一便成了重中之重的人物,相信给到伍六一密旨的定然是孝庄的旨意,再或许是孝庄假借康熙之意授意给伍六一密旨,将内廷除伍六一外全部大换血。

当然大赦伍六一之父也有胁迫和诱惑之意!

孝庄假意病重,引鳌拜单身上钩,殊不知前期与鳌拜交手过的侍卫已然被孝庄和康熙训练成了死士,以命相搏,换取似锦前程!

康熙深夜带死士向孝庄请命,孝庄太后给他们先是画了前程似锦的大饼,后是告诉他们,人这一辈子能干成一件大事,等年老了回首往事的时候都是值得的,此时以后的侍卫已然可以以一当十,可以说是提前燃烧了自己的力量。

在与鳌拜拼命的过程中,轮番上阵,吐血爬起,致死不休!

内外包夹,分圈屠杀,在内活捉鳌拜,在外屠杀班布尔善,里应外合。

九门禁闭,九门提督伍六一紧锁城门,带兵对班布尔善等人突袭,鳌拜被侍卫缠身,终以寡不敌众,被生擒,而班布尔善及兵勇不善厮杀,最终被伍六一所剿灭!

康熙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产出鳌拜及其党羽,其中大半是孝庄太后密谋策划,只是康熙不知其全部竟而已!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擒鳌拜,只是孝庄给康熙一个立威的机会,鳌拜看似厉害,实则毫无还手之力。

顺治帝去世前,立了四个辅政大臣,也就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个大臣都是上三旗的,索尼是正黄旗,鳌拜、遏必隆是镶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基本保证了满洲上三旗的权力。



但顺治帝的安排中,也在刻意利用四位大臣之间的矛盾,镶黄旗最强,但遏必隆和鳌拜在辅政大臣里居末,索尼老成持重,被放在首辅的位置上,正白旗自多尔衮死后,一蹶不振,但苏克萨哈在辅政大臣的排位中高于遏必隆和鳌拜,用以制衡正黄、镶黄二旗。

所以,康熙继位后,四位辅政大臣之间相互制衡,实际上是有利于孝庄和康熙分化瓦解的。

但康熙继位后不久,四位辅政大臣的权力分布出现了变化。索尼选择退居二线,苏克萨哈被鳌拜整倒,遏必隆首鼠两端,又与鳌拜沆瀣一气,导致鳌拜逞威朝堂,结党乱政。



不过孝庄立刻有了对策,她的办法是利用康熙帝的婚姻寻找同盟,她先是把索尼的孙女立为皇后,又把遏必隆的女儿立为皇妃,这就把索尼和遏必隆二人拉上了自己的战车,同时也把正黄旗和镶黄旗的一部分拉到了自己一边。

至此,鳌拜虽然逞威朝堂,但早已被孤立,想要搞掉他,只是一封谕旨而已。

但是孝庄依然默许康熙自己去擒鳌拜,这就是孝庄的智慧之处。她不希望去做一个只手遮天的女主,而是尽心辅佐康熙帝,让他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君主。



所以,即便康熙擒鳌拜失败了,鳌拜迟早也会遭到清算。更何况,康熙擒鳌拜玩的是布库游戏,即便失败了,不过一游戏耳,你这个久历疆场的老臣还跟一个孩子一般见识吗?而且他还是皇帝,你就更不能跟他一般见识了。


达摩说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生也是颇有传奇色彩,而这位传奇皇帝的出道第一战就是14岁的时候智擒权臣鳌拜。

以假设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的话,孝庄太后肯定会亲自出面干掉这个曾经的功臣现在的权臣鳌拜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下面宋安之来以历史资料具体来给大家说说。

对于智擒鳌拜这段可能大家的大概认知就是康熙培养了一批会摔跤的小孩子,然后趁鳌拜觐见之时,出其不意的擒获了鳌拜,最后是顺利的亲政。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表面轻描淡写的背后那有那么简单,康熙和孝庄太后在此之前可是为了亲政是煞费苦心的布局了很多很多。

鳌拜当时矫旨先后杀掉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还有同为四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一时是权倾朝野。

看似是没有可以压制他的的人,其实还是有的,那就是四辅臣之首索尼。(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不过索尼年老不想再卷入政治斗争之中,而且与鳌拜同为两黄旗之人,鳌拜杀苏克萨哈是因为与正白旗的宿怨所致,所以索尼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孝庄太后身为清初辅佐了顺治和康熙两代幼帝的女人,可不是什么简单之辈。因此想到了联姻,甚至打破了当时大清沿袭下来的成例,那就是皇后必须是出自大清最忠实的盟友蒙古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坚持让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康熙与索尼有了这层关系以后,索尼自然是不想管也要管,于是康熙六年索尼联合其他大臣上书要求康熙亲政,于是康熙表面上获得了亲政。

可惜不久之后索尼病故,不过索尼虽死,他的长子也就是赫舍里氏皇后的父亲赫舍里·噶布喇是领侍卫大臣,属于负责皇帝安全的一品大员。

这样一来索尼家族的人成为康熙的助力,领侍卫大臣赫舍里·噶布喇身为康熙岳父自然是保证了康熙安全。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任职,调离了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康熙才开始智擒鳌拜的。

这背后孝庄太后可是算计了不少,可以说是万无一失,康熙并非是孤注一掷,他最起码拥有北京的控制权。

如果智擒鳌拜失败的话,让鳌拜逃出皇宫的话,但毕竟亲信不在京城,一时半会是回不来的。孝庄太后这个时候肯定不会等着鳌拜回来,一定会从幕后走到台前,以自己的威望,亲自下令杀了鳌拜的。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鳌拜只是权臣并非有反意。(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如果他想谋反的话,肯定早就经营好了,手下又大多如他一般是骄横之辈,只要他透露出谋反的意思,就算他被擒获,手下也会回到京城发动兵变的,甚至有野心之辈趁乱杀死鳌拜,自己来当权臣的。

可根据鳌拜的反应来看,鳌拜并无谋反之心。

不要小看了孝庄太后的布局,也不要过分高看鳌拜有谋反的心思。

所以说如果康熙智擒鳌拜失败,孝庄太后绝对会从幕后走到前台收拾烂摊子的,派人杀了鳌拜,免得事情闹的一发不可收拾了。


宋安之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鳌拜自小习武,刚刚成年便随皇太极四处征战,在一次次的战役中,为皇太极夺得一场场的胜利,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临终时便把幼子玄烨托付给了他,让鳌拜好好扶持新帝,可是顺治帝死后,鳌拜看着当时年幼的康熙,他开始越俎代庖,用辅政大臣的名义铲除异己,群臣慢慢以鳌拜为首。

使得康熙空有皇帝之名,真正的实权掌握在鳌拜手中,完全没有一国天子的威严。

康熙对他恨之入骨,渐渐对他起了杀心。


康熙召鳌拜进宫,设计捉住了鳌拜,在他要下令将他处死的时候,鳌拜掀起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身体上的累累伤痕,这是他早年出生入死经战沙场的证明,康熙最终将他囚禁起来,让他老死狱中。

孝庄太后是辅佐过二任皇帝的,她的心计谋略是非常人能比的,她一直站在幕后,不显山不露水地为康熙扫除权力的障碍。


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孝庄太后肯定还有后招,不会让康熙处于被动的局面。 孝庄利用鳌拜排除了政敌,统一了朝政,当时康熙年轻,要是失败了,只要鳌拜不反,就说这是小孩子们玩的游戏,说几句场面上的好话,赐几件赏赐也就过去了。

孝庄深知内廷最后一道关卡就是九门提督一职,伍六一便成为很重要的角色,伍六一接到孝庄太后的密旨,将内廷除伍六一外全部调换,为康熙擒鳌拜提供了强有大的助力。

以上为个人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既然是假设,那咱先不谈康熙的各种准备,就说康熙擒鳌拜失败了,他奶奶孝庄会怎么办吧。

第一,肯定是压着玄烨赔礼,安抚鳌拜。

大玉儿十分隐忍,当初她势力不够之时,为赢得多尔衮支持,可以与之周旋,甚至不惜施之女性手腕,对于一国太后而言,实为不易。

而今孙子在位,大玉儿更是多了些经验,但凡为着这一脉传承,再下点身段也无妨。

赶紧的,让玄烨表态:此为戏耳。中堂受惊了。

然后给鳌拜加官进爵,送些美女,厚厚地赏赐下去。

鳌拜不是傻子啊,肯定知道小皇帝想干什么了,但他此时虽然气焰嚣张,倒还没准备谋反。受了一惊,且忍下这口气,收了太皇太后的那些赏赐再说吧。

第二,加紧扶持其他势力。

暂时安抚住鳌拜了,得盘算用另外的势力来牵制这个心腹大患呐。

老滑头索尼就不要躲在一边享清闲了,拉出来遛遛。

苏克萨哈死了,没法子。把遏必隆拉到自己这边来,他虽然也心怀不轨,但比鳌拜好对付,先把他拉过来对付鳌拜,过后再收拾他。

然后从宗室中找几个可靠的掌旗的,伺机打杀鳌拜。

最后,就是告诫玄烨耐心等待,别再轻举妄动了。


擒杀不成,且示弱以怠其心,待自己的力量大了再徐徐图之。在此期间,密切关注鳌拜,寻找他的破绽,时机一到,雷霆一击!

以上猜测纯属猜测,欢迎来辩,我是钱多多读文史 。


钱多多读文史


我认为整个清朝的皇太后里面权势最大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慈禧太后,另外一个就是孝庄太后,而后者无论是在眼界、见识、还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方面都要胜出前者很多。以我个人对于孝庄太后的认知来看,对付鳌拜只是她为孙子设置的一道考题而已,即便康熙失败,她也早就做好了对策。

运筹帷幄,手腕高超

孝庄太后具有所有优秀政治家具备的政治嗅觉和领导能力,首先她是一步步从后宫争斗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的,磨砺了她的性格,没有一点狠劲是绝对不可能统御六宫的。之后又连续辅政两位年幼的皇帝登基,并且都牢牢的坐稳了宝座,孙子康熙更是打造出康乾盛世,这些都说明孝庄有着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尤其是在和多尔衮的斗争中孝庄始终处于上风,连实际上大清朝的开国皇帝都奈何不了她,区区一个鳌拜只是为了制衡多尔衮的工具,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别看在影视剧中鳌拜显得不可一世,但其实上他只是出身于效命于正黄旗的镶黄旗,说的难听点就是皇族的奴才,能够从排名最后一名的顾命大臣做到当朝首辅,其实所有的权利都是孝庄对其卖命报效的一种褒奖,孝庄心里有数,鳌拜是不会反的,因为鳌拜得罪的人太多,即便反了也很难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另外对于这个辅政大臣孝庄也是留了一手的,那就是只给他政权,却不给他兵权,没有兵权鳌拜个人再勇猛又怎么可能造反成功呢?而在鳌拜帮助孝庄除去所有的政敌之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也并不意外。

所以,我认为鳌拜外强中干,他只是孝庄手中的一个棋子,他的生死荣辱都系于孝庄的一念之间,鳌拜最后的剩余价值就是孝庄对康熙亲政前的一次考试,考过了固然好,考砸了孝庄一句轻描淡写的“小孩子喜欢胡闹,鳌少保不必放在心上”就可以轻易的把鳌拜打发掉,这个女人不简单啊!


历史真香


孝庄之所以放心大胆让康熙“擒鳌拜”,是因为她把背后所有厉害关系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放心啦,她知道棋子放在哪里便无后顾之忧!所以不是有无后手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后手的问题?


鳌拜本质不过一家奴耳,上位之路靠的是表忠心!

鳌拜虽然是满清第一巴图鲁,但是他的出身并不高,他只是镶黄旗的一个护军统领而已。他所有的功绩都是因为她死心塌地地追随皇太极。所以在孝庄面前,他只能以家奴自称。

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与多尔衮的储位之争。他是坚定的豪格支持者,原因只有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拥有对正黄旗和镶黄旗的继承权。所以他与正黄旗的索尼等八人密谋阻止多尔衮上位,并且誓死兵谏,”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在多方斗争与妥协以后,多尔衮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同辅政。这个格局不过缓兵之计,目的就是多尔衮为了在大清仍能保持团结的情况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野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斗争仍然继续,各种势力仍然在做着权力上的争夺。多尔衮重点打击豪格,而豪格的拥护者鳌拜自然是处于被“迫害”的行列。

这就使得鳌拜彻头彻尾成为多尔衮的反对者。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当年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认为鳌拜是个大忠臣,所以把他视作心腹肱骨。而鳌拜的表现也表现得可圈可点,顺治14年(1657)冬,孝庄病重,鳌拜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



性格决定命运,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所以顺治18年(1661)正月初8,顺治驾崩的时候,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4人成为了托孤辅政大臣。这4个人里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所以这四个人之间仍然也是内斗不止啊!

鳌拜和遏必隆本身都是镶黄旗,愿意不愿意那都是同盟,更何况遏必隆相对还是比较腹黑一点的,万事不出头。而索尼年纪又大了。所以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就成了鳌拜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辅政期间,鳌拜的野心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膨胀。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直被康熙看在眼里,恨在心里。鳌拜很善于打仗,但是政治上仍然非常幼稚。

看看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做了什么?你就知道鳌拜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了。

索尼在死前上书请康熙提前亲政。因为他提前得到孝庄赐婚,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康熙做皇后,保证了赫舍里家族未来的荣华富贵。

而苏克萨哈也是被鳌拜压着,没实权,所以不如趁此机会,直接请辞辅政大臣。这就意味着鳌拜和遏必隆也应该下岗了。这样一下子反而成了康熙的忠臣,整个正白旗面临的”不公正”的政治待遇都将改写。

而遏必隆虽然鳌拜做什么,他都不发一言。但是康熙4年(1665年)就把二女儿送进宫里了,当时连个封号都没有,人家任然啥话都不说,结果康熙16年(1677年)立为皇后,是为孝昭仁皇后。而自己也仅仅身陷囹圄一年而已,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宽释。

再来看看鳌拜,只知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结果别人审时度势,各有所得。而他被康熙打翻在地,用来立威!所以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表面越张狂,结局越荒唐!


即便康熙失手了,接下来只需要康熙一道诏书,鳌拜仍然无法掀起大浪!

因为此刻上三旗,正红旗、正白旗都已经站队到了康熙旗下,而所谓的鳌拜的镶黄旗,也已经有一半现在康熙旗下。到时候无非是考验遏必隆得态度,废话女儿在宫里呢,康熙明确了鳌拜的罪状,难道自己还要跟鳌拜一起造反不成?

即便鳌拜仗着自己的武功,打出所谓”清君侧”,形成抗衡局面。此刻只需要孝庄一道诏书,以皇太极遗孀的身份,诏令镶黄旗回归。如若不然,鳌拜是要自己打自己耳光吗?

更何况,入关以后,经过顺治朝的汉化。皇权意味着什么?作为臣子,鳌拜又有什么资本跟康熙斗?

《康熙王朝》里有个班布尔善叛乱,被九门提督铁丐吴六一平定。这是艺术创作,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展示了,如若鳌拜动刀兵最后的结果,呗剿灭,也只有被剿灭。


其实从前往后,都显示了孝庄在康熙身后布局的身影。但是孝庄更多的是不干预。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她只动了一个棋子,那就是替康熙娶亲,把赫舍里家族拖下水,和康熙捆在一起。其他她甚至连问都没问一句。然而正是因为这步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把整个棋局都走活了!


炒米视角


这个脑洞可以来开一下,假如康熙擒拿鳌拜的时候失败了,作为太皇太后的孝庄会怎么样应对。

康熙的计划一旦失败,宫廷的禁卫和京城的禁卫就会被鳌拜抓在手中,皇室差不多就成待宰的羔羊,对于有野心的康熙,那是必须死的,鳌拜不会容忍他活着继续在位做傀儡。

作为历史上被吹嘘过度的孝庄大概会做最后的拼搏,但是鳌拜在康熙初期独揽大权的时候,皇室都没有人能够抗衡,更不要指望康熙失败之后了,面对大权在握的鳌拜,孝庄也无力回天,也是无可奈何的,鳌拜会用孝庄的名义废杀康熙的,然后另立康熙的哥哥福全或者弟弟常宁和隆禧,之后孝庄就可以去死了。

鳌拜要立新君的话,感觉会立最小的隆禧,隆禧最小而且也是死的最早的,还没有子嗣,到时候鳌拜可以名正言顺的再立新皇,大概会立福全或者常宁的儿子之一,这样鳌拜就掌握了三任皇帝【康熙、隆禧、福全子或者常宁子】,威望足够篡位了,就可以加九锡封大国亲王,最后禅让改朝换代咯!

这期间呢,鳌拜可以学习前辈,血洗爱新觉罗氏,就留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做门面,改朝换代之后,这些远亲再杀一批,都洗的差不多了,爱新觉罗皇朝就成了瓜尔佳皇朝。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鳌拜是两朝权臣,出身满族瓜尔佳氏,鳌拜年少时,擅长骑射,忠勇智慧,在皇太极时期的攻克皮岛一役中,立首功,被赐号“巴图鲁”(勇士)。后来跟随多尔衮入关,鳌拜屡立战功,是清军的第一等战将。大战山海关,打明军;攻打北京城,打李自成;进攻四川,打张献忠,鳌拜不愧为满洲第一勇士。打仗勇猛,政治上还要站对队。皇太极死后,他反对拥立多尔衮,不久被人告发“擅发兵丁守门”,被论死两次。顺治七年,鳌拜再次因包庇罪论死。

有人说这是多尔衮的打击,但依我之见,皇帝新立,大臣握权,打击鳌拜已经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正确,所以打击鳌拜是前朝就遗留问题。曾经调停中立的孝庄太后何等聪明,准备了10多年想灭鳌拜,怎会没有失败的预案。灭鳌拜,前台是康熙,后台是孝庄。假如康熙失败,孝庄一定有后备方案。

其一:三大辅臣不和,可借力打力

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比隆、鳌拜四人并不能够团结,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高望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为了避免争端,在很多事情上不详过问。而且孝庄给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与鳌拜相比起来,苏克萨哈倒也算是忠臣了,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有姻亲,二人却是政敌,在康熙六年的时候,鳌拜收集苏克萨哈24条罪状,弹劾苏克萨哈,萨克萨哈被满门抄斩。遏必隆虽然性格中和,表面上附和鳌拜。但鳌拜位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自恃军功高,网络罪名除死苏克萨哈,这一点早已让索尼和遏必隆警惕。康熙布局擒鳌拜的时侯,把他的的亲信都安排到了各地,怎么不会暗地里联合索尼和遏必隆。可以说康熙已经控制了京城里的力量,就算是康熙失败,孝庄也会让两位大臣除掉鳌拜。别忘了,孝庄才是幕后导演!

其二:康熙先发制人,鳌拜并无反意

前面说过,鳌拜自恃军功,为人傲慢。在顺治朝就被多尔衮数次弹劾,打击鳌拜,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就如同杨宇霆一样,在张作霖手下起起落落,受人打击,这也是张作霖的用人智慧。而到了张学良执政时,终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自恃张学良的长辈。虽然像鳌拜一样并无反意,但却是张学良的眼中刺肉中钉。同张学良除掉杨宇霆一样,纵使康熙失败了,鳌拜也没准备什么策略,孝庄仅凭宫中警卫就可除掉鳌拜。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孝庄时经历三朝的人物,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让康熙放手去做。

其三:孝庄太后才是幕后导演

看看康熙登基时孝庄对康熙说了些什么,《孝庄秘史》中谈到:“孙儿,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何等的丰功伟绩!除了天资,孝庄的后天教诲更是重要。“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这是孝庄死后康熙讲的。可以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历事三朝的伟大政治家!可能在后人眼中只记得是少年康熙扳倒了鳌拜,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康熙背后的孝庄太后在默默“撑腰”的话,也许康熙王朝也就不是本来的模样了。


历史课课代表


康熙擒鳌拜不会失败,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你想一下,孝庄是何等的聪明,她一人扶持过两个皇帝,一个是顺治,另一个就是康熙了。孝庄又是何等的英明,当朝官员有几个人不知她孝庄的本事,权衡利弊,周旋官员,孝庄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很有可能是堪比武则天的。

培育过两个皇帝,而且顺治皇帝还真正的亲自掌权了,所以到了康熙的时候,她也就更有经验了。难道还会再犯那种低等的错误吗?


孝庄知道鳌拜有几斤几两,也知道鳌拜是一个忠臣。更何况康熙还是下的阴手,所以,她很清楚康熙绝对可以解决鳌拜,所以他才放手让他去做。而且在此之前,孝庄也是在帮助康熙组建他自己的势力,像是让康熙娶了赫舍里,那就是将索尼一派拉到了康熙的阵营中去了。

鳌拜虽然功勋卓著,但是论其实力,还是索尼更胜一筹。


而且康熙还组建了自己的力量,他的背后还有着孝庄太后撑腰,鳌拜已经是板上的鱼肉,只能任其宰割。鳌拜他是三朝老臣,功勋卓著,名满天下,刚好可以作为康熙掌权的一块垫脚石。他只不过是皇权下肚一枚棋子罢了,翻不出什么大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