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詩詞」詩人王維友人五絕唐詩,借用武陵漁人典故,被後人稱頌

「詩詞」詩人王維友人五絕唐詩,借用武陵漁人典故,被後人稱頌

庚子年二月十一,每日經典

裴迪(公元716-?),唐代詩人,關中(今屬陝西)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742年-755年),與崔九、王維同隱於輞川,兩人多有唱和。為盛唐著名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之一,擅長五言絕句,風格接近於王維,然而藝術成就遠遠不如。《送崔九》是裴迪送給友人崔九歸隱的唐詩,是他為數不多的著名詩作之一,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卷。

送崔九

唐·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①崔九:崔興宗,裴迪和王維的友人。

②丘壑:丘,小土山,土堆。壑,山溝、大水坑。這裡指山林。

③武陵人:指陶淵明《桃花源記》裡那個打魚的武陵人。

【詩意】

既然你歸隱山林,就不應在乎山林是幽深還是淺近,而是應該盡情享受山林的風光和幽美。

可不要學武陵的漁夫,僅僅出於一時的好奇,在美麗的桃源只作一個短暫的遊歷。

「詩詞」詩人王維友人五絕唐詩,借用武陵漁人典故,被後人稱頌

賞析

崔九曾與王維、裴迪同隱於終南山,從裴迪這首送崔九歸山的詩中看得出來,崔九大約不大願意再隱居下去了,於是有了裴迪的這一番勸勉。裴迪勸勉他說: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於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養神。因此,你既然回到了山中,就應該沉浸在山水之美中,盡情地在山水中領略樂趣: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山中無處不美、無時不美呀。可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個打魚的武陵人,偶然之間闖進了桃花源,卻又匆匆忙忙辭去;辭去之後再尋桃源,就再也找不到了。這首詩雖然淺顯易懂,但立意很深,是一首被後人稱頌的好詩。

「詩詞」詩人王維友人五絕唐詩,借用武陵漁人典故,被後人稱頌

不管是詩人裴迪,還是歸隱的崔九,都是資深的隱逸愛好者,他們瞭解高山和深谷之間每一處美景的位置,也深知如何一個不落地逐個探訪這些地方。與此同時,他們也見慣了那些將隱逸看作入仕捷徑的假隱者,那些人號稱在終南山中隱居,得到了隱士的美名,換來朝廷的特別注意甚至破格徵召,再利用這些機會達到他們夢寐以求的入朝為官的目的,而這個目的恰恰是與隱逸生活截然對立的。

「詩詞」詩人王維友人五絕唐詩,借用武陵漁人典故,被後人稱頌

作為朋友,裴迪當然相信崔九的隱居並沒有帶著做官的目的,但是當他隱居時間變長,名聲隨之增加,獲得輕而易舉即可入朝做官的機會時,是否能夠抵擋得住這樣的誘惑,繼續在山林中保持天真本性呢?因此,在詩歌的後半段,詩人用武陵漁人的典故提醒朋友,一旦離開隱逸生活,就會被世俗的各種枷鎖束縛,再也無法迴歸了。究竟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堅持保全真我,這是在入山之前就必須考慮清楚的重要問題。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每日品讀中華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