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涵元塔,始建於明朝天啟七年(1627),落成於崇禎十二年(1639),距今已有370多年。該塔位於潮陽灶埔鎮(今與原金玉鎮合併為金灶鎮)港內村龜山(又稱客埠山)上,因山形似龜,故稱“龜山塔”。又因江北岸屬揭陽漁湖京岡,故稱“京岡塔”。 該塔東瀕榕水,對岸漁湖京岡鄉古有七條溪港蜿蜒流向龜山。龜山之頭延伸至江邊,如飲水之狀,溪水潺潺,兩相對峙,恰似龜蛇悄悄私語,形成“七蛇會龜”的獨特地理景觀。

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涵元塔建於龜山上的緣由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位於潮陽的龜山上原有一隻惡龜,日間該龜隱藏在榕江南岸,夜裡常爬過北岸,毀食穀物、殘害生靈,時任揭陽知縣的馮元飈聞知後,即命人在它身上建起這座涵元塔,該塔像一顆大鐵釘把它釘死,打那以後,北岸物阜人豐,經濟發達。而《揭陽縣誌》則是這樣記載:明天啟六年(1626)浙江慈溪進士馮元飈被調任揭陽縣令,他到任後,看到揭陽縣城的西北方有高山作屏障,而東南方則是一片平原,地勢低窪。據堪輿(風水地理)學說:應該在東南方建一座塔來增強文勝。遂於第二年——即天啟七年(1627),開始在龜山上建塔。主其事者除馮元飈之外還有張明弼、郭之奇、黃奇遇、李時憲等歷任揭陽縣令和縣中名賢。

  涵元塔共分七層,八角形,為磚石結構。八面各嵌有花崗岩浮雕石板,刻飛禽走獸。塔高十六丈,寬十八丈,下牆厚五尺。外以石嵌,內用磚砌,空心,有螺旋形石階可登塔頂層,塔峰用重達百餘斤的青銅質葫蘆壓頂,造型雄渾美觀,遺憾的是因遭雷擊現僅剩一半。塔基座有“飛龍舞爪”、“兩虎吼鬥”、“雙鳳牡丹”、“玉兔升月”、“魚躍龍門”、“麒麟吐書”等石刻共23幅,每層藻井皆用石板覆蓋,石板上刻有雙龍戲珠、雙獅戲球等圖紋,構圖意境開闊,形態逼真,也有仙人云遊時留下的腳趾石印,這是明代石雕藝術的特色之處。塔門匾額石刻“涵元寶塔”四字,剛勁有力,是塔開始建築時所書。塔門兩邊的楹聯,是當時倡建塔的揭陽縣令馮元飈所撰。上聯曰:印光西渡浴南離瞻壁曜躔瑞應當年舟楫,下聯曰:魁壘東搴宜北斗烽煙攙息醇還滿地桑麻。這副塔聯大意是:寶塔肇建,文事興昌,人才輩出,人心歸向;鎮水導航,務本崇實,風俗淳樸,天下昇平。涵元塔的二層以上,每層各有四門可出塔廊,今塔廊欄杆已毀。涵元塔的第一層正面供奉的泥塑像是專管涵元塔的塔神;第三層門頂橫書刻“紫極登三”;第五層刻“奎光聚五”;第六層刻“六一風高”,俱書行體,蒼勁雄渾。

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無論是潮陽還是揭陽,都把涵元塔列為重點旅遊景點之一。遊觀者只要登上涵元塔峰頂,即可觀韓榕碧波,雲水茫茫,萬戶燈光,星瑩灼耀,汕頭、揭陽、潮陽均於眸下。寶塔面朝進賢門,背靠三峰寺,從進賢門和三峰寺遠眺龜山,就像一艘巨船停泊在韓、榕江口,寶塔高聳,朵朵白雲繞塔而過。每逢天高氣爽,寶塔清朗,晨霧如紗,晚霞似錦,美不勝收。

  涵元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且對於研究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古建築藝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但隨著歷史的變遷,涵元塔歷經風暴、地震的破壞,還遭受到種種外在因素的侵擾,即使曾有過修繕,但它還是在不斷地老化、遭受損壞。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投入資金,加大對涵元塔的保護力度,啟動對涵元塔的進一步修繕工作;對涵元塔建立完備的資料庫,使這座有明文記載的寶塔為更多人所知;還要落實文物保護措施,讓這座寶塔成為潮汕旅遊風景區的一個亮點。


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