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老子什麼時候成了“太上老君”?這在道教之中一直有一個傳說

說起老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本姓為李,單名一個耳,字伯陽,是今河南省周口市人。老子曾擔任過國家圖書管理員,並創立了道家學說。

有人說他是太上老君,活了一百六十多歲,而有的人卻說他活了兩百餘歲。關於老子到底活了多久,我們無從得知答案。因為,在兩千五百年前,老子留下一封五千字的信後,便騎著青牛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那麼,老子到底是不是我們所說的太上老君呢?別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老子。

老子什麼時候成了“太上老君”?這在道教之中一直有一個傳說

根據文學報刊《尋根》的介紹,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是我國著名思想家老子的家鄉,也是李姓的起源地。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李姓本起源於“大理”這一官職。到了周朝的時候,理氏一族中有一個叫德靈的人,他直言勸諫周天子,惹得天子大怒,最後,被判了死刑。為了保全性命,德靈的妻子便帶著他們的兒子利貞逃走了,並改理為李。由此,開啟了李姓歷史。

後來,李利貞娶了契和氏的女兒為妻,並生下了一個兒子,其名為昌祖。而老子便是這昌祖的第十一代世孫。有民間傳言,老子的父親是宋國的名將老佐,而老子的老師則叫商容,也叫做常樅。但是,根據《莊子》的記載:老子共有三名關門弟子,分別是柏矩、庚桑楚和陽子居;經常向老子請教文學的也有三人,其名分別為崔瞿、城綺和孔子;而傳授老子知識、教導老子的則是時任涵谷關的關令尹喜。

在周朝的時候,李耳擔任圖籍管理員職務,平日裡主要負責管理圖書、整理檔案。因此,他能夠接觸到王室裡的大量圖書。在那段時間裡,李耳廣泛閱讀,專心鑽研《周易》,終於成為了全天下最具有學問之人,使得孔子多番前來請教。同時,因為李耳生來就面容蒼老,帶有白眉,所以,人們就用“老子”來稱呼他。(注意:在那個古代,人們認為“子”的意思是表示對學者的尊敬。)

老子什麼時候成了“太上老君”?這在道教之中一直有一個傳說

公元前516年,諸侯伐戰,社會動盪。一時間,天下四崩五裂。王子朝親自帶兵征討劉公邑,並以此脅迫周敬王。當時,晉國國力強大,它主動出兵支援周敬王。王子朝感到自己勢單力薄,難以與兩國抗衡,便帶著一眾王室和典籍逃到了楚國。老子因為此事而受到牽連:周王認為他失職,便罷免了他的職務。雖然失去了官職,但是,老子滿腹經綸,若是他去諸侯國,相信謀個宰相之位不成問題。

但是,老子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回鄉務農去了。幾年後,老子到秦國講授經學,其後不知所蹤。到了東漢之際,張道陵創立道教。因為創立之時,張道陵吸收了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上篇,所以,他就借用老子的名聲以立教。他不僅把老子稱為“道教鼻祖”,還將老子奉作“太上老君”。

在道教裡,教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在天地尚處於混沌階段,老子就已經存在了。當盤古開天闢地之時,天地間有一個人已經修道成仙,化作鴻溝老道了。鴻溝老道收了三個弟子,他們分別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在這三位徒弟裡,二徒弟太上老君的法力是最高的。在學成以後,這三人四處招收徒弟,沒想到竟導致了中國千百年的戰爭。從軒轅氏大戰蚩尤開始,無數場戰爭都與此三人相關。

老子什麼時候成了“太上老君”?這在道教之中一直有一個傳說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場戰爭便是武王伐紂。話說,當時為了解救天下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原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的徒子徒孫們紛紛出手相助於武王。但是,通天教主突然黑化,教唆自己的弟子申公豹陷害師兄。對此,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自然不能置身在外。所以,太上老君就派自己的弟子姜子牙出世渡劫難。姜子牙從七十多歲就開始輔佐周文王,後來,文王去世了,他便輔佐武王伐紂。

其餘弟子空閒之時也前來幫忙,比如說:雲中子、廣成子等人。在眾人的努力下,武王終於推翻了商朝統治,建立周朝。大業既成,弟子們便全身而退,回到了天界,唯獨姜子牙被留了下來。到了春秋的時候,周王室統治搖搖欲墜,戰爭頻頻發生。見此情形,太上老君便親自來到人間,並留下了《道德經》以供人們學習。相信大家都猜到了,這位太上老君便是老子了。

後來,《道德經》成為了“天下式”,為後代子孫提供了治國方針。所以,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太清宮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祭祀老子的祠廟。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並立老子祠碑。

老子什麼時候成了“太上老君”?這在道教之中一直有一個傳說

可以說,老子文學形象的最終定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在先秦諸子的筆下,老子是博學多識的學者,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開始得到誇飾;漢初以黃老哲學治國,方仙道興起,讖緯成為國學,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遂傳說化和神秘化,尤其是張道陵的“天啟事件”及佛教的影響,老子終於成為至上神;元明清時期,隨著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退。

【文學報刊《尋根》、《莊子》、《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