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說再見
吳佩孚沒能斬草除根一是因為他自己的失誤,錯失了良機,二是張作霖背後畢竟有日本人,吳佩孚也不得不考慮出兵關外的後果。
吳佩孚誤判形式,給了奉系喘息之機
在直系和奉系聯手擊敗皖系,把段祺瑞趕下臺以後,兩個昔日的盟友立刻就因為利益之爭而關係惡化,並最終兵戎相見。1922年4月29日張作霖下總攻令,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看似實力雄厚的奉系原形畢露,奉軍很多出身草莽,面對直軍時不堪一擊,到5月5日就全線崩潰,關內奉軍死傷2萬多人,1萬多人逃散,還有4萬人被俘,只有少數部隊潰敗回山海關。
應該說此時對直系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潰敗到山海關的奉軍不過2萬多人,而且很多部隊建制混亂,只有張學良、郭松齡指揮的第2梯隊的第3、第4、第8混成旅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如果吳佩孚此時指揮部隊發起進攻,那麼奉軍是難以抵擋的。
然而此時吳佩孚和直系無疑有些鬆懈,吳佩孚說奉系將會有內亂,於是將前線交給王承斌負責,自己回保定去了。前線的一些部隊也被撤走,像張錫元被任命為察哈爾都統,於是帶第4混成旅去張家口上任,馮玉祥的第21旅返回河南迴歸建制,48旅返回湖南嶽州。
而王承斌資歷太淺,前線其他的幾個旅長像孫嶽等人和他相當,因此指揮不動部隊。加上王承斌是奉天興城人,擔心戰火蔓延到家鄉,所以也對進攻山海關敷衍了事。這就給了張作霖重整部隊的機會,最後雙方在山海關打了幾次,直軍沒佔到便宜,王承斌於是主動提出停戰,雙方以山海關為界,各自撤兵。
所以說吳佩孚自己沒抓住戰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東北是日本的勢力範圍,也不會允許直系出兵
當然,軍閥混戰時期有些事情是要看洋人臉色行事的。自日俄戰爭以後,東北就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日本藉著南滿鐵路,把勢力滲透到了東北各處,
而張作霖能控制東北,很大因素是因為他一直向日本示好,得到了日本的認可。而直系更親近英國。日本為了維持自己在東北的利益,也不會隨便讓直系進軍東北,
雖然日本不大可能直接出兵,但是完全可以以維護南滿鐵路為由,限制直軍的軍事行動。大大延緩直軍的行動速度,同時給奉軍武器援助,使其能恢復實力。這套手段在郭松齡反奉時就使用過,並最終導致郭松齡兵敗。
所以即使吳佩孚攻克了山海關,日本也肯定會加以干涉,以曹錕的膽氣,未必敢和日本人翻臉,一樣得和談。
所以說吳佩孚一是自己錯過了戰機,二來有日本人在,他想消滅張作霖也辦不到。
不沉的經遠
在袁世凱和段祺瑞時期,奉系基本上就待在關外,沒有窺視關內的意思,雖然關內發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張作霖基本上都作壁上觀,忙著擴充實力,整頓東北內部,打壓他原本不容易控制的那些勢力,比如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等等,所以當時東北當時雖然名義上也算是北洋軍閥的一支,但實際上和關內其它各地的軍閥不太一樣,尤其是和直系、晥系相比,實力還不足以問鼎中原,基本上就是閉關自守的架勢。
一直到段祺瑞和吳佩孚鬧僵,奉系的機會才出現了。段祺瑞和吳佩孚關係鬧僵,其實原因也簡單,就是段祺瑞一直主張武力統一全國,再來談政治建設的事情,但吳佩孚反對段祺瑞的這個主張,認為應該通過政治協商來解決南北對峙的問題,而且還在和段祺瑞的通電輿論戰中,提出了詳盡的進行全國性選舉的方案,從而為他贏得了不少支持。最終,雙方矛盾不可調和,只能武力解決,段祺瑞下令討伐直系,吳佩孚則揮師北上,進攻北京。
就是在直皖大戰已經進入準備階段的時候,奉系才突然成了一股重要的勢力,吳佩孚開始拉攏張作霖,約定和張作霖前後夾擊在平津一帶的晥系部隊,也就是段祺瑞的勢力。但打起來之後,主要是吳佩孚率直系軍隊與徐樹錚指揮的晥系軍隊作戰,奉系軍隊並沒有馬上參戰,而是先派部隊推進到山海關一帶觀望形勢,看到晥系敗局已定之後,奉系軍隊才出動參戰,主要是撿漏,收容一點晥系潰兵、收繳一些武器之類。
在袁世凱和段祺瑞面前,張作霖其實還是一直感覺自己地位比較低,並沒有直接挑戰他們的膽量,但是和吳佩孚就不同了,他和吳佩孚基本上是同輩人,所以打倒段祺瑞之後,張作霖才發現他自己的實力已經不算小了,也有能力問鼎中原了。於是他要求和吳佩孚分贓,但在分贓的時候吳佩孚壓根沒把張作霖放在眼裡,導致張作霖翻臉,出兵向平津一帶進攻,吳佩孚當然也不示弱,雙方發生戰爭,這也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這時候的東北軍還沒有經過整頓,保留著不少土匪習氣,而吳佩孚的直系軍隊是在南北戰爭的前線打出來的,戰鬥力自然遠在奉軍之上,雙方打起來沒多大懸念,很快奉軍就被直軍打敗了,然後全面向山海關以東方向潰退,也就是退出關外,回東北老家去了。吳佩孚自然也不肯善罷甘休,下令直軍全面追擊,企圖一舉打過山海關關外,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張作霖勢力,從而將東北也納入直系控制的勢力範圍。
但直軍追擊到山海關附近時,遇到了奉軍主力,也就是郭松齡和張公子率領的東北軍第三旅和第八旅兩個旅,在山海關拼死抵抗,阻擊直軍。張公子在此戰中也算是一戰成名,從之前被東北軍將領眼中的花花公子變成了東北軍中的悍將。當然,在實際的作戰指揮中,郭松齡發揮的作用要大得多,三、八兩個旅的幹部基本上是郭松齡在東北講武堂培養出來的,所以郭松齡在這兩個旅中的威信也比較高,指揮起來比較順手。
除了奉軍一部拼死抵抗之外,導致直軍虎頭蛇尾的收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吳佩孚雖然有英美的支持,但張作霖也是有日本當後臺的,所以直奉戰爭就好比兩個中二學生打架,但他們打完,最後還是要各自背後的大老闆來協調解決。日本此時在東北已經經營時間很長了,完全視為禁臠,不允許其他列強染指,所以不願意直軍進入東北,以免英美勢力也伸入東北。因此,日軍一方面出動在東北的駐軍協助奉軍作戰,一方面與英美協商,進行干預,最終直軍放棄追擊,退回關內,東北軍則退回關外,仍然以山海關為界。
順便在這裡說說所謂吳佩孚若在,絕不對日本人妥協的問題。吳佩孚其實早先也並不那麼仇日,之所以恨上日本,其實主要原因也就是在這裡。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已經大敗,卻因為日本的干預而得到了喘息之機,張作霖在關外整軍經武兩年之後,捲土重來,雙方再次大戰,直軍一敗塗地,吳佩孚通電下野。因此,吳佩孚認為他當初未能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張作霖,就是因為日本的干預,所以才痛恨日本。這完全是利益之爭,和民族氣節關係不大。如果日本人當時支持他,他也不會和日本結怨。
蕭武
到底應該是“窮寇勿追”還是“窮寇務追”呢?其實“玉帥”吳佩孚本來選擇了後者,在奉軍張景惠第16師倒戈後,張作霖的12萬大軍已經是兵敗如山倒,主力向山海關外撤退,吳佩孚的第一反應是督率直軍追擊,可惜,由於種種因素牽制,吳佩孚錯過了一次消滅奉系軍隊主力的大好機會。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戰”,是直奉兩系共同打垮段祺瑞“皖系”軍閥後由於分髒不勻引發的,北京政權基本為曹錕和吳佩孚所控制,曾經出力的張作霖自然不爽,於是大打出手,這場軍閥混戰也是張作霖第一次試圖問鼎北洋中央政權。
不過此時的直軍都是北洋精銳,戰鬥力很強,尤以吳佩孚親訓的第3師最為強悍,而張作霖的奉軍還是綠林作風,雖然人馬不少裝備亦可,仍然被打得大敗而逃。不到一週時間,奉軍連降帶散損失50000餘人,還耗去軍費3000餘萬元,難怪《少帥》劇中的張作霖破口大罵:“有這麼貴的豬嗎”?
直系確實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一方面部隊跟蹤追擊,一方面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免除張作霖本兼各職,而以吳俊升代之,以便造成奉系內部的混亂,所以才有了《少帥》中吳大舌頭給張大帥下跪一節,直系這招挺毒。
吳佩孚未能一鼓作氣斬草除根的原因有三:
第一,張學良和郭松齡率領的奉軍一部,在山海關一線力戰不退,奉軍第3和第8兩個旅是由郭松齡直接指揮的,是當時奉軍最精銳的部隊,也是敗軍中建制最為完整的部隊。此時,奉軍是保衛家鄉,直軍是掛角一將,心氣不太一樣了,所以奉軍頂住了直軍的追殲,達到了以戰促和的目的。
第二,眾所周知,直系的後臺是英美兩國,而奉系的後臺是日本人,雙方的在華利益是有矛盾和衝突的。之前,英美曾監督日本不得出兵關外助戰,同樣,當直軍就要威脅日本具有“特殊權益”的東北時,日本人也不會坐視不理,吳佩孚面臨關東軍直接武裝干涉的危險,屢遭警告,也確實不太敢擴大戰事。
第三,直奉戰爭屬於軍閥利益之戰,雙方並無信仰或主義之爭,所以打的雖然轟轟烈烈,傷亡卻不是很大,山海關外炮聲連天,雙方戰死不足200人,互相也留有餘地,這也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特點。因此在外國傳教士(幕後列強的代言人)的調停下,吳佩孚也是“見好就收”,1928年5月5日,雙方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軍艦上籤署停戰協議。
其實在電視劇《少帥》裡特別交代了這一事件的伏筆,在張作霖決定對直系用兵前,楊宇霆奉命約見了那個“菊池”武官,把奉軍大勝、戰和、大敗等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擺出來,要求日本表態,日本的態度已經大致清楚:如果大敗,也絕不會容許直系勢力進入東北。
吳佩孚終究還是養虎為患,張作霖隨後宣佈東北三省自治,整軍經武,臥薪嚐膽,兩年後捲土重來,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終於獲勝,吳佩孚敗走兩湖,奉系終於掌控了北洋政權。
度度狼gg
吳佩孚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週刊》中國人其實這個人的政治手腕是值得肯定的,能在眾多的北洋軍伐裡面殺出一番天地,成為讓外國人另眼相待的人,這一點也著實讓人感覺敬佩,但說實話只要你上了外國人的名單,你就別想有好日子過!
北洋軍最強勢的時期是什麼時候?不是說後來北洋派系互相討伐,沒有人敢去管這樣一個局面,被楊軍真正強悍的時候,是袁世凱在位的時候,袁世凱活著的時候,他能夠整合北洋軍的所有派系為它所用,畢竟所有的人都是出自於他的門下,只要他一句話,任何人替他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所以袁世凱在的時候,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宣稱自己是中華民國大總統,你看孫中山有任何的異議嗎?
但是即便袁世凱再怎麼強勢,你看他拿孫中山有任何辦法嗎?完全沒有!你要是說孫中山這個人軍隊治理能力強悍,並且能夠割據一方,我是打死都不相信的,孫中山雖然在思想和政治領域確實有自己獨特的建樹,但是在軍事方面,孫中山更多是要依靠其他人的幫助才能夠坐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
袁世凱之所以拿一個孫文沒有辦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列強的干涉,列強是絕對不會允許有一個統一的中國存在統一的中國對他來講沒有任何好處,(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只有分裂中國才會出現需要列強幫助的軍閥,這樣的話列強可以對中國的軍閥實施幫助的時候可以選擇讓這些軍閥出賣一點利益,比如說鐵路全範運泉稅收等等一系列的東西,所以在列強的眼中一個分裂的中國對於自己有好處。
直奉戰爭之中,本來在第一次大戰裡面,當時的吳佩孚已經擊敗了張作霖,並且把張作霖趕出了山海關,但是情況我們大家都知道,並不是說吳佩孚不想趕盡殺絕,而是當時的日本人和英國人出面緊急制止了吳佩孚的進攻。
張作霖現在網絡上面對他的評價甚高,認為這個人不像一個軍閥,像是一個改革傢什葉派,但事實上即便張作霖做的那些事情,再怎麼不像一個軍閥,他骨子裡面仍然還是一個軍法,他做的事情再怎麼有利於東三省的軍隊和人民,但他仍然還是為了這些利益可以選擇出賣國家的利益,不說其他的張作霖的大螢誰。跑得最勤快就是日本人!日本人為什麼後來炸死了張作霖,原因就是張作霖賴賬,日本人幫了張作霖,結果張作霖不想認賬,最後日本人無奈把張作霖給炸死了,本來想逼著年輕的張學良向他們投降,結果張學良不投降,這一下子列強傻眼了一個統一的中國一下子就出現了!
總之,吳佩孚想要拿下張作霖,必須要過日本人和英國人的習慣,同時風頭正盛的吳佩孚也上了日本人和英國人的黑名單,總的來講一個強勢的軍閥不利於接下來對於中國殖民地的推廣,所以這樣的軍閥必須要打壓維持優勢也好讓他下臺也罷,總之英國和日本需要的是一隻聽話的狗,而不是一隻狼!
所以吳佩孚即便能夠擊敗張作霖,但是那又如何?日本人快速的援助使得張作霖能夠快速的恢復元氣,並且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中擊敗吳佩孚拿下北京城,成為中國最強大的軍閥。
漩渦鳴人yy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戰爭之中短暫聯合的直係軍閥和奉系軍閥,由於分贓不均,矛盾迅速激化,這兩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勢力,爆發了紛爭的終極形態——戰爭。這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以直系的全面勝利而宣告告終。在吳佩孚的率領之下,直軍不但徹底擊敗了張作霖入關的兩路大軍,同時也獲取了張作霖在關內的所有地盤。與此同時,直係軍閥也完全控制了位於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
不過,雖然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中遭遇慘敗,但是,張作霖依然安然退回關內,仍然統治著他的老巢——東北三省。為什麼吳佩孚在大敗張作霖之後不趁機斬草除根,反而讓張作霖退回關外,繼續給直系找麻煩呢?
吳佩孚
首先,北洋軍閥雖然混戰不斷,但彼此之間極少有過斬草除根的例子。北洋軍閥之間的混戰其實十分有意思,頗有些類似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混戰,雖然下層打生打死,導致民不聊生,但對於統治階層而言,卻共同遵守著互不傷害的“君子協定”。
混戰之中,即使一方戰敗,勝利的一方也很少對於對手下死手。即使輸成光桿司令,也只需要通電下野,便可以安穩的帶著財產過起富家翁的生活。因此,對於曹錕、吳佩孚而言,這個潛規則自然也是適用的,雖然擊敗了張作霖,他們也沒有斬草除根的打算。
奉系首領張作霖
其次,即使吳佩孚真的有孫傳芳殺掉施從濱狠辣,他也沒有斬草除根的機會。第一次直奉戰爭,主要戰場位於天津、直隸一帶。也就是說,戰場其實是位於直係軍閥的地盤兒。
雖然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中張作霖遭遇慘敗,奉系軍隊也損失慘重,但是,張作霖的主力並沒有全軍覆沒。主力仍在的張作霖,在退回關外老巢之後,佔據地利和人和的奉軍,完全具備抵禦直系大軍進攻的能力。
而此時,雖然取得了第1次直奉戰爭的勝利,但是吳佩孚率領的直系大軍並非完好無損,因此,此時的直軍並不具備攻入關外,徹底消滅張作霖的能力。退一萬步講,即使吳佩孚勉強做到這一點,其代價也不是直系能夠承受的。
吳佩孚
最後,則是由於列強的干涉。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大敗之後,根據直系的要求,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張作霖的所有職務,並要求其聽候查辦的命令。但是,張作霖顯然沒有將北京政府當一回事兒。
在日寇的支持之下,張作霖於5月12日宣佈東北三省獨立,並出任了自封的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在東三省整軍備戰。與此同時,在中國實力最強的英國也開始出面干涉,最終,直系和奉系兩大軍閥簽訂了停戰協定。
奉軍
而這個停戰協定,還是在停泊在秦皇島海面上的英國軍艦克爾笛號上籤訂的。從停戰協定的簽訂地點也可以看出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之強,對於當時中國的干涉之深。對於當時的直系而言,他們顯然並不具備抵抗著眾多列強的壓力,進攻張作霖的可能。
因此,第1次直奉大戰取得勝利之後,吳佩孚及其直系大軍,既不可能,也不具備繼續進攻張作霖,並徹底將其覆滅,斬草除根的可能。自然,取得優勢的直系還繼續面臨著張作霖奉系大軍的威脅,直至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爆發。
鳶飛九天2018
因為當時張作霖的主力部隊並沒有受到實質性的損害,並且張作霖還有日本人做後盾,另外直係軍閥內部矛盾重重,吳佩孚曹錕二人之間的“保洛之戰”,以及吳佩孚對馮玉祥等人的排擠,都使得當時的吳佩孚無暇他顧。
【吳佩孚】
1922年五月,張作霖率兵退往關外,直係軍閥掌握了北京的政權,十日,在吳佩孚的逼迫下,徐世昌接觸了張作霖的東三省巡閱使、蒙疆經略使、奉天督軍及省長等職務,只是張作霖雖然是戰敗了,但是主力部隊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創傷(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共傷亡三萬多人),加上當時日本人願意給他撐腰,他根本就沒把中央的命令當回事。
【張作霖】
就在徐世昌解除他職務之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二號,張作霖就宣佈獨立,十九號東三省宣佈聯省自治,張作霖兼任東三省的保安總司令和奉天省長,並在失敗的第一天起,就準備復仇,1922年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將奉軍命名為東三省陸軍,在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下設立航警處,次年又設立東三省航空籌備處,到處買飛機,派人出去學習駕駛飛機的技術,擴建兵工廠等等。
除此之外,他還聯繫皖系軍閥段祺瑞、盧永祥,孫中山,組成了“反直三角同盟”。還拉攏被吳佩孚排擠的直係軍閥馮玉祥等。
【段祺瑞】
那麼,戰勝了的吳佩孚在做什麼呢?
為了爭取權力,吳佩孚和曹錕之間鬥爭不斷。吳佩孚並不想讓曹錕當總統,反而提議讓黎元洪恢復總統職務,曹錕雖然不滿,但由於打敗奉系的頭號功臣是吳佩孚,他又礙於面子,不得不同意了吳佩孚的建議。
後來,黎元洪覆職出任大總統,讓顏惠慶署理國務總理,在顏惠慶內閣中,吳佩孚安插了多名親信,曹錕只有一名親信在內,並且還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職務,這遭到了曹錕極大的不滿,後來吳佩孚離開保定回到洛陽,在直係軍閥的內部,就形成了保定和洛陽兩個中心,分裂了直系。
【曹錕】
之後又發生了種種事件讓曹錕越來越不滿吳佩孚,尤其是羅文幹受賄事件,曹錕見吳佩孚操縱軍費,不給自己,決定以羅文幹受賄案為契機吳推倒佩孚,斥責羅文幹五條大罪的公文一出,直系其他將領紛紛支持曹錕,吳佩孚的親信見了這樣一邊倒的局勢,也不敢為吳佩孚說話,吳佩孚這才領教到曹錕的厲害,連忙對曹錕表示屈服,曹錕也考慮到對付張作霖和孫中山還要靠吳佩孚,兩人才重歸於好。
這場爭鬥結束之後,曹錕賄選成功,論功行賞,本來直系將領各得其位,各司其職,沒有什麼矛盾,但是吳佩孚大權獨攬,對其他人很不尊重,弄得其他人對他也十分不滿,像馮玉祥、王承斌、齊燮元三人就是受到了吳佩孚的排擠,還組了一個“反吳三角同盟”,想要伺機報復。
【馮玉祥】
就在直係軍閥內部分裂的時候,吳佩孚又提出來要把全國的軍權統一到中央,這又讓其他各省的軍閥對他更加心懷不滿——當然吳佩孚知道張作霖不會善罷甘休,所以一直也沒有放鬆練兵備戰。
可以說,本來直系的戰鬥力是讓張作霖驚歎的,可吳佩孚絕對想不到,自己的失敗竟然是由馮玉祥的倒戈造成——1924年10月,吳佩孚發電報讓馮玉祥分散奉軍主力,可馮玉祥居然趁北京空虛,回到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曹錕。
可見,吳佩孚並非不想斬草除根,實在是分身乏術,也除不掉啊。
潯陽鹹魚
第一次直奉大戰後,雖然張作霖派去關內作戰的部隊,只有自己兒子和郭松齡稍微打了點勝仗。其餘部隊只要拉上去基本就是拜。雖然張作霖損失了幾萬部隊,但依舊動不了他的根,何況張作霖還有日本人撐腰,別說是吳佩孚了,郭松齡反奉的時候日本人一樣的幫了張作霖。以張作霖當時的實力,中央政府根本號令不動他。所以,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張作霖直接聯合東三省自治,不在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
噠噠噠大隊長
題主說的應該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吳佩孚確實率領直軍大敗張作霖的奉軍。但是戰鬥是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打的。張作霖戰敗後,即退往大本營東三省。吳佩孚獲勝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滅掉張作霖呢?原因有三。
1、張作霖在東三省的統治還很穩固,仍然很有實力。
2、日本在東北有巨大的利益,不允許吳佩孚插手東北。吳佩孚背後是有英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如果吳佩孚進攻東北,日本不會坐視不管。
3、孫中山在廣州另立政府,並被廣東國會選舉為大總統。孫中山策劃北伐,準備推翻北京的北洋政府。
所以直系軍隊進攻到山海關之後,就停止了下來,沒有進入東北。
國史拾遺
軍閥混戰中,誰都想斬草除根,但許多時候由不得自己。形勢逼人變,諸如直奉戰爭後吳佩孚對張作霖,南口戰役後張作霖對馮玉祥,李宗仁對唐生智,蔣介石二次北伐對張學良都是如此。
1、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的吳佩孚與張作霖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軍大敗,直軍追到山海關一帶,準備出關,一舉蕩平東北,實現武力統一。
但除了在山海關遭到3、8旅的阻擊外,更多的是受到日本的干涉。自然難以出關。使得張作霖有在東北自治,整軍經武的機會。
2、南口戰役後張作霖對馮玉祥
在南口戰役第二階段,張作霖的奉軍擊敗了南口的直軍;閻錫山的晉軍也擊敗了在雁北的國民軍。
國民軍向綏遠西部撤退,當時張作霖想一舉蕩平。但閻錫山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自然不同意。國民軍就在綏西保存了下來。
3、李宗仁對唐生智
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唐生智大兵東下,但迅速被李宗仁的桂系軍隊幹暴,一路從湖北向湖南跑,最後也就是自己宣佈下野,餘部被桂系收編。
(李宗仁)
4、二次北伐沒有出關
二次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四個集團軍100萬部隊北上,先後奪下河南、山東,在北直隸節節勝利,奉軍決定退出關內,退往關外。
(二次北伐)
之後晉綏軍進駐平津,桂軍在灤東擊敗直魯聯軍。因國際影響,後小諸葛與楊督辦會面,確定和平統一問題,難以武力統一。
總結: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在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生不由己。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一枚明粉
第一次直奉大戰吳佩孚打敗了張作霖,為何沒乘勝追擊殺進東北老巢斬草除根?
兩個原因:一是張作霖戰敗後東北軍死死把守山海關,把大門關得嚴嚴的,吳佩孚想追出山海關也沒啥好咒念,另外張作霖並非派上全部東北軍參戰,還有不少留著看家的軍隊,吳佩孚借他個膽子也不敢跑到人家的地盤去撒野。二是吳佩孚重心是掌握中央大權,控制中原,所以把張作霖攆出山海關獨掌大權也就達到了目的。而對於張作霖則不然,始終不甘心就在東北這一畝三分地待著,一心要想進關擴大地盤問鼎中原,政治野心很大,再加上第一次直奉大戰失敗的惡氣難出,所以時隔兩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再次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