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當你知道數碼相機的像素無論怎麼發展,都趕不上膠片的質量時。你還會回去拍膠片嗎?

陳國平攝影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是會拍膠片的。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有時候是一種情懷,一種懷念讓膠片這個概念始終在攝影人心頭縈繞,而且現實的情況是,直到前幾年,我也還在使用膠片拍攝一些作品,近幾年不僅是拍攝膠片數量少了,使用數碼相機的拍攝也不多。今天在攝影藝術創作領域,還有相當比例的攝影師在使用膠片拍攝,而且它們在追尋膠片甚至於比膠片還要早很多的感光材料來拍攝,追求不同材質帶來的質感和感光材料在沖洗時候化學元素反應的不可控的魅力。

但是,冷靜下來看這個問題,不是數碼趕不上膠片的質量,更實際的情況是數碼在很多質量和表現方面已經是膠片難以企及的了。

使用什麼器材拍攝完全是個人選擇,但是真正面對探索數碼問題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傳統攝影,因為數碼是建立在傳統攝影之上的並試圖突破傳統攝影的。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膠片拍攝比數碼要真實。這個真實的概念太大,以常用的曲線測試來對比說的話,膠片由於乳劑製備批號,批次,感光度相同的膠片,由於涉及到130多種工業原料,這種化學生產的微量品質控制極其困難,從許多微小的差異都可以說明膠片攝影的真實感某種程度是站不住腳的,談這些不是否定膠片的成就和歷史,是要說明影像採集以及技術進步來到數碼時代,計算機軟件生成的數碼影像可以生成近乎完美的曝光曲線。這個曲線可以不受生產工藝的影響,平滑,連續。其基礎是建立在數學之上,數據的影像可以完全的表達人類色彩經驗和知識。一個社會學者說,任何自然科學,如果不能用數學解釋,那麼它還不能構成完全意義上的科學。數碼影像被成為現代科技,就是因為它用數學形式完整的表達人類圖像知識。可以準確的創建影像,優化色彩管理,無損的遠距離傳輸等諸多優勢。

同時,數碼影像是非線性處理和存在,它的寬容度範圍,感光度範圍,色彩還原和色彩平衡,操作速度和掌控程度,甚至在攝影創作形式上,從前期設計,到後期技術流程,拍攝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素材拍攝,利用素材來成像作品的創作形式。這都是膠片時代或者說以膠片為手段創作的攝影所無法趕超的。

有同學會說,有時數碼相機的拍攝照片顏色灰暗,質感發“肉”,不及膠片來的飽滿。其實,這個正式數碼技術進步帶給攝影師更多操作空間的表現,RAW文件就是一種光色信息的記錄文件,準確來說就是一張數碼電子底片,想要讓這張底片發展為什麼樣的一張作品,那是攝影師在數字攝影后期在曲線,色階,色相飽和度等加權過程中主管改善的。這種空間在膠片時代權利是掌握在膠片的型號上的。

最後,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說明,膠片的時代卻是已經過去,也可以說是回不去了。就好像我們的文字,雖然古代漢字有著豐富文化內涵,有著很多構字時的意義與故事,但是在今天人們使用簡體字,它提升了交流速度,降低學習難度,並且已被人完全充分利用的時候,古漢字就逐步推出了應用的舞臺,但是其文化脈絡的傳承性和文化符號特徵,可以在這個時代被繼續發覺,永遠會有一些人喜歡深愛並使用。想到這,或許膠片就是那個走在時代後面,卻總被人拾起並且依舊發揮著巨大審美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標的,是攝影領域和歷史的旗幟和精神家園。你什麼時候看見人總拿著精神家園在幹活的呢,精神家園是被懷念和鼓勵後來人的。


光影匠


這是一個偽命題。事實上數碼相機的圖片質量早已超過膠片,那些膠片時代的遺老遺少們早該醒醒了!

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玩攝影,從黑白膠捲、膠片開始玩的。那時候自己拍完還得自己動手沖印、自己動手放大。

大約1986年我開始接觸彩色膠捲,135、120都玩過,不過要拿出去沖印了。我用的相機都是純手動的,但為了省錢,我硬是練出在被窩裡盲裝的功夫,一個135彩卷可以拍到40張,張張曝光正確。

2008年,我買了第一臺數碼單反D80,之後兩三年數碼、膠捲同時玩,但膠捲越玩越少,基本只用120反轉片;再往後,每年象徵性拍個一兩卷;再後來,慢慢就不想碰膠捲了。大約在2012年左右,我終於把瑪米亞RB67和尼康F80都賣了,從此再也沒玩過膠捲、膠片了。

說句實在話,我覺得數碼相機發展到現在,無論是畫質,還是前期後期的方便性和二次創作的可能性,都遠超膠捲、膠片。那些還在玩膠捲膠片的人,要麼出於懷舊,要麼出於好奇,要麼就是裝逼。


企宣達人


膠片其實是遠不如數碼相機的了,並不是有些人吹噓的那樣。關於你的問題,我具體解析一下:


彩色膠片,是極其不靠譜的了,並且褪色也很快的了


一、從分辨率或者說像素數量來說,膠片真的不是無限像素


有些人誤以為膠片是有無數的像素,最起碼幾十個億個像素。

是的,膠片的顆粒可能確實是無數的,但是真正把實際的清晰度划算為像素,其實並不高。


35mm膠片,大概最多也就是1000萬像素。但是現在35mm膠片等效的全畫幅數碼相機,像素普遍2400萬起步,高的可以到5000萬像素。


120底片,其實也就是最多大概5000萬像素的水平。但是現在中畫幅數碼相機,像素已經普遍達到了1億像素。


4x5或者8x10,雖然底片的像素高,但是配套的鏡頭不行,因此實際的解析度,也就是1-2億像素吧。更何況大畫幅拍攝,效率特別低。

如果用數碼相機來拍攝,一分鐘不到就可以掃描拍攝很多張,最終合成可以幾十億像素,甚至幾百億幾千億像素,真的是輕而易舉的了。


二、從動態範圍或者寬容度來說,膠片也是很有限的了


彩色反轉片,雖然放映的時候,相當於數碼的10bit(現在有10bit的顯示器了,也有更高的的HDR顯示器),但是,拍攝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寬容度可言的了。


彩色負片,雖然底片上是有十幾擋的動態範圍,但是洗印為照片,卻也只有7擋的動態範圍,底片上的很多層次,是無法再照片上呈現出來的。當然,通過掃描儀和ps處理,彩色底片上的層次,都是可以呈現的。只是,通過傳統的照片洗印工藝,其實是達不到的了。


黑白底片,如果是大畫幅底片,完全按照亞當斯的玩法,是可以在照片上獲得10擋光圈的動態範圍的了,也就是相當於彩色反轉片放映時的10擋動態範圍的。


但是,數碼相機的動態範圍,單張的RAW格式的動態範圍,已經很高呢。如果包圍曝光或者開啟HDR模式,遠遠超過膠片。


最關鍵的是,由於我們現在有了10bit的顯示器或者更牛的HDR顯示器,我們可以呈現出超過10擋動態範圍的影像,在膠片時代,無論你洗印照片還是幻燈機投影,都是做不到的了。


三、從色彩的精準還原來說,膠片就非常不靠譜了


彩色負片就不談了,這個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不靠譜。

那麼,彩色反轉片呢?也依然是不太靠譜的,因為影響色彩的因素和環節太多了。

專業彩色反轉片,嚴格按照保存要求和使用要求,並且送到最專業的沖洗機構,其色彩也並不是特別靠譜的了。


每一批彩色膠片,色彩都有輕微的不同。

藥水的狀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


四、高感的表現來說,膠片就是渣渣了

說實話,ISO400的膠片,顆粒感就非常明顯了,即便是號稱最細膩的柯達TMAX啥的,也不過如此。


ISO1600的膠片,真心顆粒感太嚴重了,和數碼的ISO1600完全沒有可比性的了。


而且,ISO1600的膠片也很難買到,保存也不容易。

ISO3200的膠捲,基本上是買不到的了。


ISO6400以上的膠捲,基本上是沒有的了,比ISO25600再高的膠捲,恐怕是實驗室都沒有的了。(通過特殊的沖洗工藝,感光材料,也可以接近ISO十萬的程度)


但是,現在華為p30的ISO感光度,你知道是多少嗎?


五、膠片最大的優勢,就是保存時間比數碼文件更久


1,黑白膠片,嚴格按照檔案條件的沖洗工藝流程,保存100年沒有問題。

2,彩色膠片,嚴格按照檔案條件的沖洗工藝流程,基本上不發生明顯的褪色,大概30年。


3,數碼照片,無論是光盤、磁帶、硬盤、U盤、存儲卡、SSD固態硬盤,都不太靠譜,大概都是最多10年。每隔3-5年,必須檢查是否損壞,必須要不斷的轉存到新的存儲介質上。


即便是所謂的千年光盤,也是沒有那麼靠譜的了。

即便是號稱最適合備份的數據磁帶,也一樣會遇到各種問題。


必須要同時在3個以上的存儲載體上備份,並且要經常檢查和轉存到新的存儲載體上。


綜上所述,對於攝影來說,膠片除了保存有優勢之外,其他方面都沒有優勢的了。

對於電影攝影來說,隨著電影視頻RAW格式的普及,電影膠片所存在的一些輕微優勢也不復存在了。


光線攝影學院


我是玩膠片過來人,也是最先接受數碼相機的人,現在還保留有幾十萬像素的數碼相機。

其實,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數碼取代膠片是不爭事實,質量也遠超膠片。但是,我認為作為證據照片的可信度,膠片因為有底片應該比數碼可信度高,數碼片作為證據有時還需要專家的分析。從暗房技術控制看,數碼應該強於膠片,大大提升了作品成功機會。目前玩膠片的人一般有著歷史情懷,追求膠片的朦朧感和絨質感,但是現代傳播媒體都是數字化了,膠片照片還得要轉成數碼進行宣傳,這必然有損原片的質量。因此,應順從歷史的發展,膠片終將因高成本作為一種奢侈藝術形式而小眾化。

由於AI的極快發展,傳統相機模式也會消失,未來的相機有可能光圈和焦點的確定都是拍攝後再完成,你只管按快門,照片的好壞就看作者的思想了。(個人預測)



中國房車旅拍


在數碼時代,玩膠片,得玩反轉片。架上機子,往屏幕上,甚至白牆上一打,兩米多三米多的畫面......看過電影的同學可以舉個小手,電影畫面感覺細膩吧?反轉片比它更細膩。

震撼的畫面。說有多震撼?你把片子放到3米就知道了。

沒有玩過反轉片?那就不要來比較膠片和數碼。別人說什麼,你又聽不懂。

單反窮三代。知道為什麼窮嗎?鏡頭的花費遠不是膠片能比的。數碼有兩個好處,一個是便宜,一個是後期方便。膠片的後期,從沖洗開始,要求就非常嚴格,而且過程不可逆。

膠片是真的不方便。比如說你拍的黑白片,有一張特別想要,可是呢,限於拍攝環境,曝光嚴重不足,這個時候你要迫衝,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一卷膠片,只能是這一張曝光正確,數碼就沒這麻煩。

誰淘汰誰並不重要。現在拍膠片的,人家有自己的看法和追求。藝術是很個性的東西。是吧,指標不是問題,誰的寬容度高,誰的分辨力高,對於玩膠片的人來說,都是可以忽略的東西。一個人呆在暗房裡,輕輕晃動顯影罐,玩的是一種感覺。


張四五六


一般人肯定不會回到膠片時代。聽說北京奧運會,新聞中心,各國洗膠片的水氾濫成災,說明膠片是攝影記者的高端要求。但我用過兩個機械單反,印象中只有幾張照片有清晰的鬍鬚。這與我的技術有關,也與相機有關,我用的是國產海鷗和鳳凰,技術再好也就是那個樣子了。並不是用膠片就好,相機也要好,沖印照片的技術也要好。一張膠片出來,只有一半的功勞在自己手上。總之,業餘的不要去搞膠片了,專業的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江南雨塞北風


首先,無情地駁斥題主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膠片並不是無限像素的。膠捲上的感光材料分子確實很多,好似無限,但是當我們知道像素多少取決於採樣所用的數字化設備,與你的照片記錄在膠片還是鞋底都沒有關係。評判清晰度好壞的指標是分辨率,分辨率是一個光學概念,無關於數字信號還是模擬信號,從膠片攝影到數碼攝影一直存在。照片清楚不清楚是由像素和分辨率共同決定的。比如一張照片上500米外的廣告牌你看不清楚是因為分辨率不夠,放大出現馬賽克則是像素不夠。所以題主想問的應該是清晰度的問題,

影像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剛剛說到的分辨率的問題。現在手機的像素已經趕上部分入門級單反的像素了,但是成像質量還是不如單反,為什麼呢?這是由感光元件的尺寸決定的,手機的感光元件尺寸還沒指甲蓋大,單反感光元件差不多有手機的幾十倍,同樣劃分為1000萬個小格子,誰的一個小格子記錄的信息更多就不用多說了吧。這個與本題無關,不多贅述。

數碼是怎麼打敗膠片的

  1. 相機的精密程度和鏡頭。相機和鏡頭屬於光學儀器,而對光線穿過鏡頭到達感光元件或者膠片會產生多次折射(每穿過一片鏡片就有兩次折射),在折射的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會在感光件上出現鬼影、炫光等雜光。其實數碼替代膠片最主要的原因也在這裡,膠片時代的相機和鏡頭都沒有數碼時代的相機鏡頭精密,一些光學技術的升級換代,換來了更好的成像質量。

  2. 存儲和傳遞的方式。一張膠片,用主流的掃描儀也就是能掃出來一千萬像素的圖像。而135全畫幅主流像素2000萬以上了吧,中畫幅更是到了5000萬像素。當然有更高端的掃描技術,但是那成本太高了,膠片存儲起來也很麻煩,不如數字圖像方便。而且數字圖像在傳輸、發佈等方面會更加方便。
  3. 聊聊入門門檻了。數碼技術的出現讓攝影的門檻大大降低了。膠片時代受設備和成本的限制,必須一次性成功,每一次按快門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進入數碼時代後,測光表和液晶屏的應用使容錯率大大提升了,而且每一次快門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手機攝像頭的普及讓攝影變得更簡單了。
受技術、成本和便利性的影響,膠片攝影的淘汰是必然的。至今堅持膠片攝影的人可能只是為了情懷吧。

關注我,一起聊聊攝影的事兒。


檸檬紅腸


今天的數碼照相機成像已經遠遠超過膠片,我是從70年代就開始玩攝影,80年代黑白、彩色暗房都玩過,技術的進步是日新月異,如果膠片比數碼強,柯達也不至於把自己的膠片工廠關閉,還是與時俱進吧。圖一是80年代用哈蘇500CM拍攝,鏡頭150mm,膠捲柯達160燈光反轉,圖二是佳能EOS R,24-105mm拍攝




旅者雜記


看到這個問題,我腦海裡蹦出的第一個詞就是“抱殘守缺”。

“數碼相機的像素無論怎麼發展,都趕不上膠片的質量”——WTF?

這個提問的認知有很多硬傷,簡單羅列如下:

1、數碼相機的像素高低並不代表畫質水平,像素的高低只能反映該傳感器的採樣頻率(分辨率)而膠片產品,是沒有像素概念的,因為膠片的記錄是模擬信號的記錄,不存在像素這樣的基本單元。銀鹽顆粒也是大小不一、隨機分佈的,無法與數碼相機的像素劃等號。

2、數碼相機的解析力(像素水平)早在15年前就已經超越了同畫幅的膠片產品。早在15年前佳能還在生產1Ds、1Ds II的時代,135數碼相機就已經超越同畫幅的膠片解析力了。(下圖資料來源——佳能技術網站)

三、隨著索尼半導體最新一代的中畫幅傳感器問世,其像素高達1億~1.5億,並可以通過CMOS抖動算法獲取4億~6億的高像素圖像。傳統的中大畫幅膠片產品將面臨更大的衝擊。

當然,我個人玩數碼,也玩拍立得相機(膠片)

我覺得膠片的魅力在於它獨特的色彩與“儀式感”,它作為“玩具”的話,可以給玩家一種不一樣的體驗。我就非常喜歡拍立得拍片之後慢慢顯影的過程以及小朋友看到實物照片的那種驚喜表情。但不得不說,在專業領域,膠片產品早已經是“過去式”了。


從耗子胖成豬


我是膠片和數碼雙休的愛好者,平時兩部相機都在包裡,基本上從不離身。像我這樣的愛好者應該不少,我們屬於一個類型,也就是不靠攝影吃飯,但是從攝影獲益不少的人。人世間的物質大概有兩方面的價值,一個是人文一個是實用,人文與實用之間存在著突出矛盾,這就是事實,因為人文存在的意義就是繼承與反思,這個屬性令其必然成為矛盾的製造者,他是把雙刃劍,總是提醒我們來自何處讓我們回頭看,同時又鼓勵進步,提醒新來的人類必須有所創造和繼承。那麼,膠片攝影更多的偏向於人文,類似於毛筆,而數碼相機則意味著實用,類似於電腦。你也可以說,膠片類似於走路,數碼類似於坐車,而出行就類似於攝影本身,那麼,你更喜歡哪一種出行方式呢?是不是根據需要來決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