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当你知道数码相机的像素无论怎么发展,都赶不上胶片的质量时。你还会回去拍胶片吗?

陈国平摄影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是会拍胶片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有时候是一种情怀,一种怀念让胶片这个概念始终在摄影人心头萦绕,而且现实的情况是,直到前几年,我也还在使用胶片拍摄一些作品,近几年不仅是拍摄胶片数量少了,使用数码相机的拍摄也不多。今天在摄影艺术创作领域,还有相当比例的摄影师在使用胶片拍摄,而且它们在追寻胶片甚至于比胶片还要早很多的感光材料来拍摄,追求不同材质带来的质感和感光材料在冲洗时候化学元素反应的不可控的魅力。

但是,冷静下来看这个问题,不是数码赶不上胶片的质量,更实际的情况是数码在很多质量和表现方面已经是胶片难以企及的了。

使用什么器材拍摄完全是个人选择,但是真正面对探索数码问题就不可避免的涉及传统摄影,因为数码是建立在传统摄影之上的并试图突破传统摄影的。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胶片拍摄比数码要真实。这个真实的概念太大,以常用的曲线测试来对比说的话,胶片由于乳剂制备批号,批次,感光度相同的胶片,由于涉及到130多种工业原料,这种化学生产的微量品质控制极其困难,从许多微小的差异都可以说明胶片摄影的真实感某种程度是站不住脚的,谈这些不是否定胶片的成就和历史,是要说明影像采集以及技术进步来到数码时代,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数码影像可以生成近乎完美的曝光曲线。这个曲线可以不受生产工艺的影响,平滑,连续。其基础是建立在数学之上,数据的影像可以完全的表达人类色彩经验和知识。一个社会学者说,任何自然科学,如果不能用数学解释,那么它还不能构成完全意义上的科学。数码影像被成为现代科技,就是因为它用数学形式完整的表达人类图像知识。可以准确的创建影像,优化色彩管理,无损的远距离传输等诸多优势。

同时,数码影像是非线性处理和存在,它的宽容度范围,感光度范围,色彩还原和色彩平衡,操作速度和掌控程度,甚至在摄影创作形式上,从前期设计,到后期技术流程,拍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素材拍摄,利用素材来成像作品的创作形式。这都是胶片时代或者说以胶片为手段创作的摄影所无法赶超的。

有同学会说,有时数码相机的拍摄照片颜色灰暗,质感发“肉”,不及胶片来的饱满。其实,这个正式数码技术进步带给摄影师更多操作空间的表现,RAW文件就是一种光色信息的记录文件,准确来说就是一张数码电子底片,想要让这张底片发展为什么样的一张作品,那是摄影师在数字摄影后期在曲线,色阶,色相饱和度等加权过程中主管改善的。这种空间在胶片时代权利是掌握在胶片的型号上的。

最后,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胶片的时代却是已经过去,也可以说是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的文字,虽然古代汉字有着丰富文化内涵,有着很多构字时的意义与故事,但是在今天人们使用简体字,它提升了交流速度,降低学习难度,并且已被人完全充分利用的时候,古汉字就逐步推出了应用的舞台,但是其文化脉络的传承性和文化符号特征,可以在这个时代被继续发觉,永远会有一些人喜欢深爱并使用。想到这,或许胶片就是那个走在时代后面,却总被人拾起并且依旧发挥着巨大审美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标的,是摄影领域和历史的旗帜和精神家园。你什么时候看见人总拿着精神家园在干活的呢,精神家园是被怀念和鼓励后来人的。


光影匠


这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数码相机的图片质量早已超过胶片,那些胶片时代的遗老遗少们早该醒醒了!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玩摄影,从黑白胶卷、胶片开始玩的。那时候自己拍完还得自己动手冲印、自己动手放大。

大约1986年我开始接触彩色胶卷,135、120都玩过,不过要拿出去冲印了。我用的相机都是纯手动的,但为了省钱,我硬是练出在被窝里盲装的功夫,一个135彩卷可以拍到40张,张张曝光正确。

2008年,我买了第一台数码单反D80,之后两三年数码、胶卷同时玩,但胶卷越玩越少,基本只用120反转片;再往后,每年象征性拍个一两卷;再后来,慢慢就不想碰胶卷了。大约在2012年左右,我终于把玛米亚RB67和尼康F80都卖了,从此再也没玩过胶卷、胶片了。

说句实在话,我觉得数码相机发展到现在,无论是画质,还是前期后期的方便性和二次创作的可能性,都远超胶卷、胶片。那些还在玩胶卷胶片的人,要么出于怀旧,要么出于好奇,要么就是装逼。


企宣达人


胶片其实是远不如数码相机的了,并不是有些人吹嘘的那样。关于你的问题,我具体解析一下:


彩色胶片,是极其不靠谱的了,并且褪色也很快的了


一、从分辨率或者说像素数量来说,胶片真的不是无限像素


有些人误以为胶片是有无数的像素,最起码几十个亿个像素。

是的,胶片的颗粒可能确实是无数的,但是真正把实际的清晰度划算为像素,其实并不高。


35mm胶片,大概最多也就是1000万像素。但是现在35mm胶片等效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像素普遍2400万起步,高的可以到5000万像素。


120底片,其实也就是最多大概5000万像素的水平。但是现在中画幅数码相机,像素已经普遍达到了1亿像素。


4x5或者8x10,虽然底片的像素高,但是配套的镜头不行,因此实际的解析度,也就是1-2亿像素吧。更何况大画幅拍摄,效率特别低。

如果用数码相机来拍摄,一分钟不到就可以扫描拍摄很多张,最终合成可以几十亿像素,甚至几百亿几千亿像素,真的是轻而易举的了。


二、从动态范围或者宽容度来说,胶片也是很有限的了


彩色反转片,虽然放映的时候,相当于数码的10bit(现在有10bit的显示器了,也有更高的的HDR显示器),但是,拍摄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宽容度可言的了。


彩色负片,虽然底片上是有十几挡的动态范围,但是洗印为照片,却也只有7挡的动态范围,底片上的很多层次,是无法再照片上呈现出来的。当然,通过扫描仪和ps处理,彩色底片上的层次,都是可以呈现的。只是,通过传统的照片洗印工艺,其实是达不到的了。


黑白底片,如果是大画幅底片,完全按照亚当斯的玩法,是可以在照片上获得10挡光圈的动态范围的了,也就是相当于彩色反转片放映时的10挡动态范围的。


但是,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单张的RAW格式的动态范围,已经很高呢。如果包围曝光或者开启HDR模式,远远超过胶片。


最关键的是,由于我们现在有了10bit的显示器或者更牛的HDR显示器,我们可以呈现出超过10挡动态范围的影像,在胶片时代,无论你洗印照片还是幻灯机投影,都是做不到的了。


三、从色彩的精准还原来说,胶片就非常不靠谱了


彩色负片就不谈了,这个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不靠谱。

那么,彩色反转片呢?也依然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影响色彩的因素和环节太多了。

专业彩色反转片,严格按照保存要求和使用要求,并且送到最专业的冲洗机构,其色彩也并不是特别靠谱的了。


每一批彩色胶片,色彩都有轻微的不同。

药水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


四、高感的表现来说,胶片就是渣渣了

说实话,ISO400的胶片,颗粒感就非常明显了,即便是号称最细腻的柯达TMAX啥的,也不过如此。


ISO1600的胶片,真心颗粒感太严重了,和数码的ISO1600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了。


而且,ISO1600的胶片也很难买到,保存也不容易。

ISO3200的胶卷,基本上是买不到的了。


ISO6400以上的胶卷,基本上是没有的了,比ISO25600再高的胶卷,恐怕是实验室都没有的了。(通过特殊的冲洗工艺,感光材料,也可以接近ISO十万的程度)


但是,现在华为p30的ISO感光度,你知道是多少吗?


五、胶片最大的优势,就是保存时间比数码文件更久


1,黑白胶片,严格按照档案条件的冲洗工艺流程,保存100年没有问题。

2,彩色胶片,严格按照档案条件的冲洗工艺流程,基本上不发生明显的褪色,大概30年。


3,数码照片,无论是光盘、磁带、硬盘、U盘、存储卡、SSD固态硬盘,都不太靠谱,大概都是最多10年。每隔3-5年,必须检查是否损坏,必须要不断的转存到新的存储介质上。


即便是所谓的千年光盘,也是没有那么靠谱的了。

即便是号称最适合备份的数据磁带,也一样会遇到各种问题。


必须要同时在3个以上的存储载体上备份,并且要经常检查和转存到新的存储载体上。


综上所述,对于摄影来说,胶片除了保存有优势之外,其他方面都没有优势的了。

对于电影摄影来说,随着电影视频RAW格式的普及,电影胶片所存在的一些轻微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光线摄影学院


我是玩胶片过来人,也是最先接受数码相机的人,现在还保留有几十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其实,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数码取代胶片是不争事实,质量也远超胶片。但是,我认为作为证据照片的可信度,胶片因为有底片应该比数码可信度高,数码片作为证据有时还需要专家的分析。从暗房技术控制看,数码应该强于胶片,大大提升了作品成功机会。目前玩胶片的人一般有着历史情怀,追求胶片的朦胧感和绒质感,但是现代传播媒体都是数字化了,胶片照片还得要转成数码进行宣传,这必然有损原片的质量。因此,应顺从历史的发展,胶片终将因高成本作为一种奢侈艺术形式而小众化。

由于AI的极快发展,传统相机模式也会消失,未来的相机有可能光圈和焦点的确定都是拍摄后再完成,你只管按快门,照片的好坏就看作者的思想了。(个人预测)



中国房车旅拍


在数码时代,玩胶片,得玩反转片。架上机子,往屏幕上,甚至白墙上一打,两米多三米多的画面......看过电影的同学可以举个小手,电影画面感觉细腻吧?反转片比它更细腻。

震撼的画面。说有多震撼?你把片子放到3米就知道了。

没有玩过反转片?那就不要来比较胶片和数码。别人说什么,你又听不懂。

单反穷三代。知道为什么穷吗?镜头的花费远不是胶片能比的。数码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便宜,一个是后期方便。胶片的后期,从冲洗开始,要求就非常严格,而且过程不可逆。

胶片是真的不方便。比如说你拍的黑白片,有一张特别想要,可是呢,限于拍摄环境,曝光严重不足,这个时候你要迫冲,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卷胶片,只能是这一张曝光正确,数码就没这麻烦。

谁淘汰谁并不重要。现在拍胶片的,人家有自己的看法和追求。艺术是很个性的东西。是吧,指标不是问题,谁的宽容度高,谁的分辨力高,对于玩胶片的人来说,都是可以忽略的东西。一个人呆在暗房里,轻轻晃动显影罐,玩的是一种感觉。


张四五六


一般人肯定不会回到胶片时代。听说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各国洗胶片的水泛滥成灾,说明胶片是摄影记者的高端要求。但我用过两个机械单反,印象中只有几张照片有清晰的胡须。这与我的技术有关,也与相机有关,我用的是国产海鸥和凤凰,技术再好也就是那个样子了。并不是用胶片就好,相机也要好,冲印照片的技术也要好。一张胶片出来,只有一半的功劳在自己手上。总之,业余的不要去搞胶片了,专业的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江南雨塞北风


首先,无情地驳斥题主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胶片并不是无限像素的。胶卷上的感光材料分子确实很多,好似无限,但是当我们知道像素多少取决于采样所用的数字化设备,与你的照片记录在胶片还是鞋底都没有关系。评判清晰度好坏的指标是分辨率,分辨率是一个光学概念,无关于数字信号还是模拟信号,从胶片摄影到数码摄影一直存在。照片清楚不清楚是由像素和分辨率共同决定的。比如一张照片上500米外的广告牌你看不清楚是因为分辨率不够,放大出现马赛克则是像素不够。所以题主想问的应该是清晰度的问题,

影像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刚刚说到的分辨率的问题。现在手机的像素已经赶上部分入门级单反的像素了,但是成像质量还是不如单反,为什么呢?这是由感光元件的尺寸决定的,手机的感光元件尺寸还没指甲盖大,单反感光元件差不多有手机的几十倍,同样划分为1000万个小格子,谁的一个小格子记录的信息更多就不用多说了吧。这个与本题无关,不多赘述。

数码是怎么打败胶片的

  1. 相机的精密程度和镜头。相机和镜头属于光学仪器,而对光线穿过镜头到达感光元件或者胶片会产生多次折射(每穿过一片镜片就有两次折射),在折射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在感光件上出现鬼影、炫光等杂光。其实数码替代胶片最主要的原因也在这里,胶片时代的相机和镜头都没有数码时代的相机镜头精密,一些光学技术的升级换代,换来了更好的成像质量。

  2. 存储和传递的方式。一张胶片,用主流的扫描仪也就是能扫出来一千万像素的图像。而135全画幅主流像素2000万以上了吧,中画幅更是到了5000万像素。当然有更高端的扫描技术,但是那成本太高了,胶片存储起来也很麻烦,不如数字图像方便。而且数字图像在传输、发布等方面会更加方便。
  3. 聊聊入门门槛了。数码技术的出现让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胶片时代受设备和成本的限制,必须一次性成功,每一次按快门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进入数码时代后,测光表和液晶屏的应用使容错率大大提升了,而且每一次快门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手机摄像头的普及让摄影变得更简单了。
受技术、成本和便利性的影响,胶片摄影的淘汰是必然的。至今坚持胶片摄影的人可能只是为了情怀吧。

关注我,一起聊聊摄影的事儿。


柠檬红肠


今天的数码照相机成像已经远远超过胶片,我是从70年代就开始玩摄影,80年代黑白、彩色暗房都玩过,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如果胶片比数码强,柯达也不至于把自己的胶片工厂关闭,还是与时俱进吧。图一是80年代用哈苏500CM拍摄,镜头150mm,胶卷柯达160灯光反转,图二是佳能EOS R,24-105mm拍摄




旅者杂记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抱残守缺”。

“数码相机的像素无论怎么发展,都赶不上胶片的质量”——WTF?

这个提问的认知有很多硬伤,简单罗列如下:

1、数码相机的像素高低并不代表画质水平,像素的高低只能反映该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分辨率)而胶片产品,是没有像素概念的,因为胶片的记录是模拟信号的记录,不存在像素这样的基本单元。银盐颗粒也是大小不一、随机分布的,无法与数码相机的像素划等号。

2、数码相机的解析力(像素水平)早在15年前就已经超越了同画幅的胶片产品。早在15年前佳能还在生产1Ds、1Ds II的时代,135数码相机就已经超越同画幅的胶片解析力了。(下图资料来源——佳能技术网站)

三、随着索尼半导体最新一代的中画幅传感器问世,其像素高达1亿~1.5亿,并可以通过CMOS抖动算法获取4亿~6亿的高像素图像。传统的中大画幅胶片产品将面临更大的冲击。

当然,我个人玩数码,也玩拍立得相机(胶片)

我觉得胶片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色彩与“仪式感”,它作为“玩具”的话,可以给玩家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我就非常喜欢拍立得拍片之后慢慢显影的过程以及小朋友看到实物照片的那种惊喜表情。但不得不说,在专业领域,胶片产品早已经是“过去式”了。


从耗子胖成猪


我是胶片和数码双休的爱好者,平时两部相机都在包里,基本上从不离身。像我这样的爱好者应该不少,我们属于一个类型,也就是不靠摄影吃饭,但是从摄影获益不少的人。人世间的物质大概有两方面的价值,一个是人文一个是实用,人文与实用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这就是事实,因为人文存在的意义就是继承与反思,这个属性令其必然成为矛盾的制造者,他是把双刃剑,总是提醒我们来自何处让我们回头看,同时又鼓励进步,提醒新来的人类必须有所创造和继承。那么,胶片摄影更多的偏向于人文,类似于毛笔,而数码相机则意味着实用,类似于电脑。你也可以说,胶片类似于走路,数码类似于坐车,而出行就类似于摄影本身,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出行方式呢?是不是根据需要来决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