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應城 · 古蹟探尋 · 古砦樊家營

應城 · 古蹟探尋 · 古砦樊家營


“自古關津處,龍山錦繡圖。蒲騷遺故壘,八斗捧明珠。”說起龍山,可能大多數應城人並不知曉在何處,但如果說到“崎山煙雨”,定會有人津津樂道地告訴你,那是“蒲陽古八景”之一,應城田店鎮北部山崗密林便是。

龍山山脈綿延於沈港和大富水之間,主峰海拔88米,舊志稱“崎山”。大洪山餘脈自北向東南延伸的九條小山崗匯聚於民間傳說中的“九龍口”,使得此處四面環山,地勢險要,是歷史上重要的關隘津口。2000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蒲騷之役”,在山腳下的蒲騷故壘奏響了楚人東進擴疆的號角。

時光如箭,倏忽又是幾百年。一名樊姓將軍帶領車、暢、王三位副將,召集人馬意欲渡過大富水,平定叛軍。抵達蒲騷故城附近時,突遇汛期,河水猛漲,阻斷了行軍進程。樊將軍只得命將士在河西安營紮寨,待洪水退後,再思定奪。誰知洪水久無退意,樊將軍深知待到水退渡河,戰事早已延誤,強渡又無良策,如何是好?進退兩難之時,將軍見此地背倚崎山,足抵大富水,九龍口伸展環抱,地勢平坦,密林疊坳,是一處易守難攻之佳境,便帶領眾人留守於此,駐地屯兵,開墾躬耕,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一個自然村落,命名為樊家營。


應城 · 古蹟探尋 · 古砦樊家營


樊家營距田店鎮5公里,是汪樊村兩個自然灣之一,東與本村汪陳灣隔河相望,大富水抱村而過;南與楊嶺鎮新四村為界,其界山為何家腦山系,主峰上至白沙口,海拔111.6米,是田店鎮境內最高點;西與有名店林場相鄰,經有名店東南走向至團山廟的山脈分為多條支崗,自葉家山順勢而下延伸至大富水河西;北與田店長李村、葉河村以河為界。

站在葉家山最高處俯看,昔日的蒲騷故城早已湮沒於歷史塵煙,深覆於一望無垠的良田之下。岐山團古城畈的村莊,尤其是汪樊村的兩個自然村落:樊家營和毗鄰的汪陳灣,被一線水痕劃開,隱藏在茂密的林野中,偶有白色的小樓屋脊在繁茂的林梢枝頭若隱若現。

樊家營,這個古老的原生態村落,整個營寨佈局嚴整,北邊以大富水為屏障,古時建有碼頭和水門。東、西、南三面均有180°半圓形土砦牆和壕溝。壕溝寬丈餘,長約2000多米,壕溝裡挖出來的土渣,間以石塊、膏板夯實後築成砦牆。土砦高約6、7米,面寬1.5米,砦牆外栽滿荊棘刺樹,從砦子外遠遠看去一片刺城,土砦藏身其後,甚為隱秘。壕溝通過水門連通大富水,河水流進壕溝,北進南出,形成一條環形水城屏障,護佑著村寨。東南西北四方各建有嘹望門樓,寬大的吊橋白天放下,村民可自由出入,夜間吊橋高高吊起,阻擋外來侵擾,守護著全寨百姓的安寧。


應城 · 古蹟探尋 · 古砦樊家營


現如今,木寨門和土砦牆都已不復舊時巍然模樣,難尋蹤跡,唯有村子周圍尚存一圈久歷風霜侵蝕的土坯,依稀可見殘存的青膏板,帶給人無盡的遐思。壕溝裡散落、堆積著荊棘腐葉,如同歷史的陳跡,頹敗無言。若是無人引領,根本無法看出寨門的痕跡。

所幸我們去時,早早聯繫了樊家營的老三屆高中生樊四清。老樊大哥對營寨的地理環境和傳說故事非常熟悉,他帶領我們從東門進入營寨。兩塊水泥欄板鋪設在壕溝上,厚厚的泥塵已把這條進寨小道覆壓得非常平整。溝沿搭有一塊條石,看那斑駁的石面顯然有些年頭了,詢問方知,竟是早年鋪設進寨石橋的基石。一棵枝椏遒勁的古榆樹守在村口,已在風雨中飄搖了430餘年,雖已軀幹中空,卻依然靜默著、堅守著。有風吹過,圓圓的青青的榆錢兒紛然灑落,像是一串串古老的歌謠,隨風搖落。


應城 · 古蹟探尋 · 古砦樊家營


一條丁字形的土路將寨子劃分為三片區,看似毫無章法、隨意散落的房屋,門戶朝向不一,無序排列,實則皆借地勢而建,形同佈陣,疏可跑馬卻又密不透風。屋基全是一層層的石塊和膏板壘砌而成,堅實而牢固。在這些錯落有致的房屋中,一長排四五間連山牆的鼓皮列架老房子顯得格外突出。老樊告訴我們,這排老屋是清朝道光年間進士凡鵬南的老宅,上世紀70年代曾經翻修過,現因久無人居住,房屋已漸破敗。躬身拾步其間,偶見木雕花門窗、木雕花床幃,暗示著老宅主人曾經的顯赫家世。

老宅以東是一片茂密的叢林,密密匝匝的樹林一直綿延至大富水河畔的山樑之上,山樑上尚遺存村寨土垣的殘跡。相傳在明朝末年,團山一帶李氏家族憑藉開採石膏發財致富,成了富甲一方的旺族。李氏本來與大富水對岸崎山團許家有姻親關係。李氏發家後,在團山營建了一座李家花園,號稱李家別業,族人盡享奢華,漸漸地越來越感覺河對岸許氏親家落寞寒酸。某年某月,早已許配許氏的李家某千金大小姐眼看要新婚大吉,嫁到河對岸去了。這李家小姐養尊處優多年,擔心嫁到許家受窮遭罪,暗生逃婚之意。李家族長是個深明大義的讀書人,他看透了小姐的心思,便命人在大富水河邊山樑上興建一座牧牛寨,挑百頭嫩牛置於寨中餵養。聲明全部產權歸小姐所有,日後小姐嫁到河那邊,抬頭就可以看見自己的陪嫁財產。小姐聞言,欣然出閣,隨後安排夫家能幹之人料理牧牛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牧牛寨”的地名便從此流傳了下來。


應城 · 古蹟探尋 · 古砦樊家營


牧牛寨北面山下,有一汪清澈見底的潭水,名為“回龍潭”。古時稱其“匯龍潭”,傳說此乃九龍交匯之處。古時樊家營遭遇旱情就會在這匯龍潭邊舉行舞龍取水的儀式,以祈天佑,普降甘霖。逢時過節舞龍燈也成為村寨民間習俗延續經年。

繞過老宅往西,一條村路直通村外的田疇沃野。站在西寨門殘存的土砦坡邊眺望,遠處影影綽綽的團山山脈如水墨畫般氤氳著神秘的人文氣息,傳說中的鐵佛寺就在那山影之間。老樊大哥說,那鐵佛寺裡供奉的是一個生鐵鑄造而成的癩頭和尚,我們小時候都叫他“癩佛爺”。那寺廟前還有一棵需幾人才能合抱的古老白果樹,逢年過節寺前樹下香菸裊繞,樹上掛滿紅色的祈福絲帶,求佛拜神之人絡繹不絕。“破四舊”時期,鐵佛寺被毀,白果樹也隨之枯萎。

回身往村北方向穿過密林,一條新修建的人工步道在林間蜿蜒曲折向前伸展。我們漫步行道,兩旁高高的土坡上隨處可見裸露的粗壯樹根,間雜著石礫與青膏板的坡壁依稀可以尋見古時土砦牆的痕跡。老樊大哥說這就是過去的水門,寨門外因濱臨大富水而依勢修建了船運碼頭,明清時期曾一度舟楫往來,來往運輸石膏和木材的船隻絡繹不絕。


應城 · 古蹟探尋 · 古砦樊家營


自半邊山崩塌礦苗初現,附近居民開始在山坡表面開採石膏,開啟了應城近500年的膏鹽史話。樊家營地礦資源豐蘊,高山梯田順山而下,山樑上綠樹成蔭。山坡蘊藏著大量的石膏,有的地方石膏甚至露出地面,極易開採。當地百姓便撿拾回一些青膏板作為建築材料,壘圍牆搭屋基,因而村寨民居極具地方特色,存留至今。

穿行於密林之中,耳畔是啾喳喳的鳥鳴,眼前是原生態的村莊,古木、石橋、土砦、老屋,古樸間隱現出衰敗,靜謐中暗藏著落寞。曾經世外桃源般悠然怡人的村寨,如今幾乎成了一座空心村,到處是行將倒塌的房屋,荒蕪的田地。村裡的年輕人大多都外出謀生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也寥寥無多。

近年在文化旅遊部門的策劃扶助下,汪樊村陸續投入了一些扶貧項目基礎建設,但如何更好地保護性開發古村落,規劃盤活地域文化旅遊項目,讓古村落真正地活起來,實現那些遠遊鄉人“歸去來兮的田園夢”,需要我們深深思考。眼前這陳舊與頹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風雲與落寞,此時帶給我們的唯有曾經滄海的喟嘆。


本文修改版原載於《應城史話》2019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