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咸丰皇帝本来要慈禧殉葬,可最后又为何放弃了?

幻紫狐狸


殉葬?在大清一朝,基本没有这个说法。就算顺治帝给董鄂妃安排殉葬人员,也是太监和宫女。至于,妃子及以上的人物殉葬皇帝,大清是没有先例的。

慈禧作为贵妃,作为有了儿子的母亲,殉葬咸丰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咸丰皇帝曾经有过赐死慈禧的想法,这倒是真的。

一切,还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

咸丰皇帝逃难承德,途中起过杀机,心软放过了慈禧

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直逼京城,仓皇之中,咸丰以“木兰秋狝”(围猎)的名义逃离京城,直达热河承德。

在热河行宫,当咸丰皇帝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大臣肃顺聊起了慈禧,聊起了太子,建议咸丰皇帝学“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 ”,以防止身体不测,出现“母壮子幼”的情况,到头来外戚专权,祸患朝堂。

一度,咸丰心思动了。但是,作为一个手腕并不硬朗的皇帝,看到慈禧年轻的样子,再看看年幼的孩子,终于还是忍住了。说来,咸丰还是个心软的人。

咸丰心思一软,大清的未来就此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子,掌控朝政四十多年,对大清王朝影响深远。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九泉之下的咸丰肯定会说:“赐懿贵妃三尺白菱。”

咸丰皇帝做了良好的平衡,认为不杀慈禧也没事

说实话,从人性出发,咸丰所做没有错,每个生命都应该尊重,每个母亲更应该尊重。

但是,慈禧的存在,导致帝国的风险是存在的。怎么办?

咸丰做了两件事:一是安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二是让慈禧、慈安各掌控一个印章。如此一来,皇太后和顾命大臣形成了绝佳的制衡,双后之间又有互相制约。对于这个安排,只能让我等点头不已:完美。

看来,大烟虽然抽得多,美女虽然换得勤,咸丰脑子还是够用。

就是这个完美的“平衡方案”,让咸丰觉得,赐不赐死慈禧都没关系,还是留着她吧!

慈禧没有被“赐死”的结果

不得不说,慈禧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如果按咸丰的设计,双后实在没太大的权力。面对此种情况,慈禧做了冷静分析,然后有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慈安忽悠住,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个好办,因为她俩的权力同时受到顾命大臣的制约,有着共同的敌人。

仔细想来,两个女人手头没有军权,无所谓联合不联合。估计,慈禧慈安的合作,咸丰也能想得到,那是肯定激不起什么风浪的。但咸丰绝对没有想到慈禧的第二步。

第二步,联合和硕恭亲王王奕訢。不得不说,慈禧非常厉害,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把恭亲王搞定了。这个联合,一下子就让慈禧有了非常重要的对抗顾命大臣的力量。这太意外了。嫂子轻松搞定了小叔子,奥秘到底在哪里?自行脑补去吧!

第三步,慈禧、慈安和恭亲王联合起来,把八个顾命大臣干掉。

慈禧成功了,两个女人加一个小叔子都很开心。真是好手段。

没过几年,慈禧和慈安联合起来,把恭亲王又控制得死死的,恭亲王就此失势。从那一刻起,慈禧、慈安两人权力滔天。

一个政治强人,如何能与他人分享权力?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1881年,慈安莫名暴毙,谁也不知道怎么死的。从此之后,慈禧一人掌控朝政,时间长达37年。

在这三十七中,发生了很多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进北京等等,这是大清屈辱集中的时代,也是全体华夏民族的悲哀之所在。

1908年的11月15日,慈禧太后终于离开了人世,和光绪仅仅一天之隔。

咸丰皇帝有错吗?没什么大错,从人性出发,心软是正常的,何况咸丰制定了如此完美的平衡计划,实在没有赐死慈禧的必要。但谁知道,这个懿贵妃会如此猛呢?


蓝风破晓


咸丰皇帝(奕宁)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7位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老公,也是历史上的“四无”皇帝(无远见、无才能、无作为、无胆识)。

由于咸丰被酒色掏空了身体,加之洋人的入侵,惊魂失措的他,逃到避暑山庄没多久就挂了,咸丰死时年仅31岁。

在咸丰临死前,他本来打算杀了慈禧,或者让慈禧殉葬,到后来却改变了主意,因此也造成了后来慈禧把持大清朝政48年的历史。

问题来了,咸丰当初为何没杀慈禧呢?

话说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咸丰为了躲避洋人的炮火,命弟弟鬼子六(奕訢)留京议和,自己带着一些大臣,以及皇后、妃嫔和幼子,以“木兰秋狝”的名义,自圆明园仓皇逃亡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皇帝和慈禧)

到了避暑山庄后,咸丰以遇到危险的“鸵鸟把头埋在沙滩”的精神继续和妃嫔寻欢作乐,身体不行就喝鹿血吃春药,反正是抱着活一天,乐一天的人生观。

这样做无疑是找死。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即1861年八月,咸丰的身体彻底垮了。

就在病入膏肓,一病不起之际,咸丰想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之举杀掉慈禧。

原来咸丰只有一个嫡子同治(载淳),当时同治只有6岁,这和汉武帝去世前,他的儿子刘弗陵一般大。

而刘弗陵的母亲钩戈夫人只有26岁,汉武帝为了防止“母壮子幼”干涉朝政的事情发生,在去世前赐死了钩戈夫人。

咸丰面临的情况和汉武帝时的情况极其相似,此时慈禧也是26岁,于是咸丰下定决心要杀慈禧。

(慈禧哀求咸丰)

但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汉武帝的果断和英明。

当慈禧得知消息后,哭哭泣泣跪在了咸丰面前,用女人特有的柔弱和苦情打动了咸丰,咸丰最终改变了主意。

说实话,咸丰最终能放过慈禧,也有他最终想出了一套完美办法的原因。

为了防止慈禧干预朝政,咸丰可谓煞费苦心。首先他为年幼的儿子留下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辅政大臣。

同时为了防止“八大臣”权力过大,避免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咸丰赐给慈禧和皇后慈安各一枚印章。

(慈禧本没有印章,她的这枚是小皇帝的,由于小皇帝年幼,暂时由慈禧保管)

(肃顺被关押)

咸丰遗诏写得很清楚:我去世后,由顾命八大臣辅佐小皇帝,朝中大事由八大臣决策,但必须有东、西两太后盖章方才有效。

这样一来,八大臣和东、西两太后相互制衡和约束,谁也不能说了算,谁也不能一方独大。不得不说,咸丰的这个制度相当完善,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然而咸丰刚死没一个月,慈禧就用计谋,和小叔子奕訢相勾结,把刚回到北京的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为首的肃顺被砍。

慈禧这个27岁的女人,竟然干翻了老谋深算45岁的老男人肃顺等人,我不得不说慈禧并非池中之物。讲真肃顺活着,慈禧真不敢为所欲为,可是……

当时李鸿章扼腕叹息道:“此大清自毁长城矣!”

(慈禧太后)

综上所述,尽管死前咸丰有千方百计,最终没都斗过慈禧的一条妙计。假如咸丰临死前果断把慈禧砍了,哪有以后慈禧的祸国殃民呢?咸丰的妇人之仁,最终葬送了大清王朝。


秉烛读春秋


咸丰虽然在历史的评价不好,但咸丰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咸丰也不傻,只是没有能力而已,在位期间也有看出慈禧的政治野心,有过自己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但是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呢?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咸丰是道光的第四子,但他三位哥哥都早逝了,所以他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咸丰奕詝的皇位竞争者是他六弟奕䜣,一个仁厚贤德,一个聪明机变,最后咸丰在皇位竞争中胜出。

慈禧17岁入宫,慈禧戏唱得不错,咸丰又喜欢唱戏听戏,对慈禧宠爱有加,一路摸爬滚打,从兰贵人一路升为懿嫔、懿妃、懿贵妃,加上其他的嫔妃的肚子也是不争气,并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慈禧在后宫的地位急剧上升,大有赶上慈安太后的趋势。

咸丰刚即位是比较勤政的,也想有一番作为,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内忧有天平天国运动,外患则有列强联军入侵,在连续的几次打击下,他索性彻底放弃,沉迷酒色,还吸上鸦片,天天麻痹自己,无心处理朝政。

慈禧善长书法,于是咸丰帝经常口授,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这就让慈禧有机会接触到朝政和参与其中,引发很多朝中大臣的不满。

英法联军入侵,二次鸦片战争。咸丰被列强吓破了胆,不但没有组织军队抵抗,反而慌忙携带老婆、子女及王公大臣以“巡狩”为名逃往热河行宫,导致联军进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残害百姓,还把圆明园洗劫一空。

在热河期间,咸丰依然寻欢作乐,纵情声色。不久咸丰便病倒在床。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才开始考虑身后之事。咸丰共两个儿子,次子出生即夭折,只剩下载淳一个儿子,载淳成为继位的唯一人选,就是后面的同治帝。

可当时同治是6岁小孩,咸丰明白历史上子少母壮,导致朝纲祸乱的不少。所以咸丰犹豫了,不知如何是好。同时不满慈禧干政的肃顺等大臣,乘机提议,希望咸丰学习汉武帝杀母立子,除掉慈禧,以免为清朝带来祸患,咸丰于是有了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

但是咸丰最后没有下定决心除掉慈禧,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需要制衡当时政治势力。

当时朝中大概分为三股政治势力:

一是以肃順为首顾命八大臣

。他们是由宗亲贵族和朝廷重臣所组成,把持朝政大权。咸丰帝定好了顾命八大臣的人选,却没有给以掌握实际权力的名份。八人的身份是“赞襄”,就是顾问的意思。没有真正的名分。是咸丰帝制约八大臣一种方法之一。

二是帝胤势力。即咸丰兄弟政治势力,尤其是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年富力强。特别是六弟奕訢,就差一点在皇位争斗中胜出,后面被咸丰帝免去了重要职务,他可以联合众兄弟和在京大臣,也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三是两宫太后势力。同治帝才六岁,不能亲政,颁发诏谕、批发奏折须经慈安、慈禧两太后钤“御赏”、“同道堂”(咸丰所留)两印才能生效,所以真正的朝政是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共同执掌。

咸丰帝这样安排的本意是好的,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能相互制约,避免出现一方专权的局面。两宫太后中的慈安性格柔弱,又不喜朝政,只能靠慈禧来牵制八大臣的势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咸丰死前没有杀掉慈禧的主要原因。

但是政治势力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当,比如在这三股政治势力中,两宫太后的实际权力大于八大臣。三股势力中,帝后力量更占有优势,他们联合帝胤势力起来共同对付八大臣,打破这种政治势力的制衡,后面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打倒了八大臣,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格局。

当然还有咸丰个人因素在里面:对慈禧感情深厚和不想载淳年幼无父母。咸丰对慈禧感情还是很好的,毕竟宠爱陪伴了十几年,还替他分忧国政。加上咸丰自幼丧母,一直因失去母亲而悲哀,所以他不愿意看到年幼的载淳同时失去父母。

所以说咸丰本来想除掉慈禧,可最后又放弃了。上面个人因素只能说有一定影响,但是主要的因素是为了当时政治势力的制约平衡,政治因素永远大于个人因素。


叨说历史


咸丰皇帝本来要慈禧殉葬,可最后又为何放弃?

咸丰皇帝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在位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

他原本要慈禧殉葬,可是最后为什么放弃?

其实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咸丰皇帝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出于清朝的统治和未来的考虑,他不能这样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咸丰皇帝为人如何。

咸丰是一位勤于政事的皇帝,在位积极处理政务,他罢免了主和派耆英等人,提拔敢于担当的肃顺,企图扭转局势。而且果断斩杀科场舞弊官员,扫除腐败之风。

在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咸丰采取了强硬的压制措施,防止国家陷入混乱。

列强入侵中国后,他也意识到国家工业发展落后问题,因此注重吸取西方文化。

种种事件,说明咸丰皇帝并不是一个无作为的皇帝,而希望清朝江山稳固。

但他的能力有限,无力扭转清朝颓败的局势,因此清朝日渐衰落。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解释咸丰皇帝为什么原本打算把慈禧太后殉葬,但是后来又放弃了。

假如慈禧太后被殉葬,那就相当于国母不存,而新皇帝过于年幼,大清的皇权将会面临被瓦解的危险。

当时,清朝的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外部列强入侵,如果连自己的“老窝“里也出现殉葬太后的丑闻,那么无异于引火自焚。

况且历史上极少有殉葬太后的,帝王很好面子,所以说殉葬慈禧的想法有点荒诞。

在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载淳是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当时的年龄很小。

如果咸丰杀了慈禧,那么载淳就被夺去了母爱,而且失去了母亲的支持,朝廷可能会出现大乱。

更何况,当时殉葬已是落后的观念;而且,夫妻一场,焉能无情。


所以说,咸丰帝放弃殉葬慈禧是合理的正常的,并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

普通人尚且可以这样做,帝王更会如此。


东方大史




咸丰接手的大清本就是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再加上英法联军的入侵,导致他一蹶不振,甘做鸵鸟,终日纵情声色,甚至还染上大烟瘾,荒废朝政,将批阅奏章的政务交由慈禧处理,慈禧因此逐渐开始干涉内政,拥有了权力。

眼看着慈禧一天天坐大,而咸丰的身体又每况愈下,咸丰的心腹大臣肃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避免日后出现女主临朝,外戚干政的隐患,肃顺建议咸丰效仿当年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乘早除掉慈禧,咸丰权衡之下,最终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如下。



第一,咸丰的性格所致。咸丰这个人自幼身体不好,缺乏安全感,性格比较软弱平庸,缺乏汉武帝那样杀伐决断的魄力。立子杀母的做法虽然野蛮粗暴,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很有效,可惜咸丰妇人之仁,念及旧情,不忍对慈禧痛下杀手。

第二,咸丰没想到自己如此短命。肃顺在提出这条建议的时候,正值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西狩承德,此时他30岁,正值壮年。因此咸丰觉得,后面的路还很长,汉武帝当年也是在弥留之际才作出决定的,所以他不急于一时,把这件事给压了下去。哪知咸丰只活了31岁,此时再处理羽翼渐丰的慈禧,也是有点力不从心了。



第三,咸丰有他的如意算盘。咸丰病重之际,遗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佐幼主,总理一切政务。同时,咸丰又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象交给慈安慈禧东西两宫,一切谕旨必须加盖两枚印章方可生效,这样既避免了八大臣一手遮天,又防范了东西二宫女主临朝,起到了完美的制衡效果。

咸丰对这个安排是很满意的,他自认为两全其美,既不用效仿汉武帝的野蛮行径,又确保了幼主载淳的帝位稳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达到了权力过渡的目的,所以他也安心的驾鹤西去了。可是布局是一回事,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就在咸丰尸骨未寒之际,慈禧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訢阴谋发动辛酉政变,将八大臣革职查办,开启了她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统治。

西岳顽石~慈禧死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垂帘二十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西岳顽石


咸丰不是放弃了,而是在那种局势下,他已经无法驾驭整个朝庭政局。

首先说一说慈禧,当时后宫佳丽众多,她并不出众,为什么能受到咸丰的宠爱,主要还是载淳,其实大家都知道古代皇朝里最讲究的就是子嗣这一块,慈禧也正是凭着咸丰唯一的儿子,母凭子贵,才得到咸丰皇帝的重用。但是靠这一点还是不能确定慈禧的地位的,还要看看当时的政局。

咸丰接手大清之时,正逢大清国本已是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外来英法联军的入侵,无法敌挡,使得咸丰无力、也无心于朝政,慢慢的将政务交由慈禧处理,这个也给慈禧专政埋下了伏笔。因为此时慈禧已开始新建属于自己的政团。

清醒的大臣肃顺最是清楚当时的朝纲,所以在咸丰的身体越来越不如意之时就密见了咸丰,并把慈禧的种种和历史上会不会出现女皇帝的事情都说的清清楚楚,此时的咸丰虽然每天大烟为伴,但心里也是非常清楚女主临朝、外戚干政的后患,但咸丰并没有采用此法。

第一,此时的慈禧已羽翼渐丰,朝庭政务已不是咸丰能左右的事了

第二,咸丰的心里还是有着慈禧的地位,原因有两,一个是他是载淳他娘,第二政务还是离不开她。

第三,咸丰已知命不长了,而此时的朝纲也只有慈禧才能立挺一面,所以他在遗命里就有八大辅臣,两宫皇后,这些大家互相防范,互相制衡,等待载淳长大。

所以说,人算不如天算,咸丰临走的十全十美的安排,就让慈禧的手段给毁灭了。首先是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辅臣干趴下,然后杀了慈安,也由此开始了她的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文思物语


让慈禧陪殉是为了皇位长久,后来又扶正慈禧也是情势所迫,病榻上的咸丰直到临终时才展现出胜人一筹的政治手段



咸丰为何要慈禧陪殉?

咸丰帝在位时,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兴风作浪,这让咸丰帝倍感无奈,沉迷于酒色,因此,对于朝廷之事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时的慈禧在为咸丰生下皇子后尤为得宠,耳染目睹就对政治产生了兴趣,看到咸丰帝荒于朝政,就逐渐开始替代咸丰批阅奏章,咸丰也乐得清闲,可是,久而久之,咸丰察觉出慈禧对权利的追逐,尤其在病倒之后,考虑到小皇帝年幼,为了不重滔汉代吕后的覆辙,他就萌生了让慈禧陪殉的念头,还向肃顺提及此事

肃顺早有谋权的野心,而慈禧无疑是一个潜在对手,若能借咸丰之手除去,自然最好。于是,他就向咸丰造谣“慈禧和年轻侍卫荣禄早已有染”,这下,更坚定了咸丰除去慈禧的决心(历史上关于慈禧和荣禄的谣言也正是因此而起)



然而在咸丰逐渐病危的时候,由于察觉到肃顺等人咄咄逼人,咸丰不仅将“顾命大臣”由原打算的四人增加到八人,还取消了赐死慈禧的念头,因为他知道慈安性格软弱,到时候孤儿寡母肯定不是肃顺等人的对手,他要利用慈禧来制约肃顺等人。为此,他还专门宣布,以后下发懿旨必须同时加盖慈安和慈禧两人的印章,否则皆为无效。这相当于给了慈禧和慈安一道“护身符”

但是咸丰又不相信慈禧,害怕她专权,于是就赐给慈安皇后一道密旨“如果慈禧扰乱朝刚,可拿出此旨,直接赐死”。后来慈禧独揽大权,但是始终没有对慈安痛下杀手,就是这个原因



咸丰在位时的“亮点”并不多,但是,临终时的各种考虑都极有远见,肃顺、慈禧等人的所作所为好似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也正是有了他的安排,才化解了不少祸事,只可惜,他低估了慈禧的谋略,在他去世后,慈禧掌控满清了将近半个世纪


回眸满清


我理解,提问者是不是想问咸丰皇帝是否考虑过实施肃顺提出的“立子杀母”建议,最后又为何放弃了。

确实有史料记载,肃顺曾经向咸丰皇帝建议,可以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做法,“立子杀母” ,以防患“主少母壮”、女主乱政。估计咸丰皇帝应该考虑过这个建议,毕竟他是知道慈禧的野心和手段的。但最终,咸丰皇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从而导致肃顺的忧虑成真。其结果是,慈禧迅速乘势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贬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从此开始,慈禧以女主干政,控制清朝政局长达47年,将本来就走向衰弱的大清一步一步带入深渊。

为什么咸丰皇帝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我考虑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t咸丰皇帝并非英主,很难下定“立子杀母”这样非常规的决定。

第二,\t咸丰皇帝高估了恭亲王奕訢的危险,却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手段。咸丰皇帝不无依靠慈禧扶持儿子,防备恭亲王奕訢侵害的想法。

第三,\t咸丰皇帝自以为找到了权力制衡的完美方案,期望通过顾命八大臣与慈安、慈禧相互制衡,实现辅佐小皇帝、防备恭亲王奕訢的目的。

这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个安排过于理想化,关键是咸丰皇帝没有很好评估恭亲王奕訢的势力,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从而使恭亲王倒向了慈禧一方。

作者:花开时节思春秋。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花开时节思春秋


咸丰皇帝临死之前确实一度想过学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一样处死慈禧,倘若当时咸丰真的狠心处死了慈禧,那么清朝和中国的命运必然将为之一变。

只可惜,他对于处死慈禧之事一直颇为犹豫,犹豫完了之后,竟然放弃了处死慈禧的想法,从而给清朝和中国留下了祸害。

慈禧从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夺权之后,执掌清政府近半个世纪,将清朝和中国祸害得不轻。

咸丰皇帝当时明明已经意识到了慈禧可能会成为一个祸害,也有了处死慈禧的想法,可是为什么最后却又放过了慈禧呢?

咸丰之所以没对慈禧下手,并不是因为他舍不得慈禧,更不是因为他有多爱慈禧。

实际上,咸丰对于慈禧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宠爱,咸丰年轻时候更没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慈禧后来之所以得宠,完全是因为她给咸丰生了个儿子,也即同治皇帝载淳。

咸丰虽然生性风流,但是因为喜好饮酒,又吸食鸦片,所以即便后宫不乏佳丽,可为他生下一儿半女的妃嫔却寥寥无几。

载淳并不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可却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儿子,玫贵人在1858年生下了咸丰的第二个儿子,只可惜生下来的当日还没来得及哭几声便夭折了,也有人说是慈禧暗中下了毒手。

所以,咸丰别无选择,二儿子夭折之后,他只剩载淳这么一个儿子了,他也只能选择让载淳来当自己的继承人。

慈禧也因为生下载淳的缘故,从嫔升到了妃,又从妃升到了贵妃,这便是所谓的母凭子贵了。

倘若没有生下载淳的话,1860年咸丰逃往热河的时候,慈禧恐怕连个伴驾出行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在咸丰病重期间替咸丰批阅奏折了。

咸丰既然不是因为宠爱慈禧,才没有对她下手,又是因为什么呢?他之所以这么做,应当说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咸丰皇帝虽说能力不怎么样,比之道光更为平庸,但他也不傻,他能看得出来慈禧的野心,所以才在自己临死之前留下后手,为的便是保护自己的儿子载淳。

他之所以放过慈禧,也是出于保护载淳的目的。

咸丰死的时候,载淳才5岁,这时候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如果没人能够制约朝臣的话,载淳这个小皇帝很容易被朝臣架空,清朝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当年顺治皇帝因年幼而受制于多尔衮,康熙皇帝因年幼而受制于鳌拜。

可是顺、康二帝有孝庄这个智慧型女人维护,倘若咸丰处死了慈禧的话,慈安能够像孝庄维护顺、康一样维护载淳?

慈安的性格过于温和,不仅不好争权,更不善于争权,也没什么主见,或者说她在政治上缺乏一定的魄力,真处死了慈禧,让慈安一人“辅佐”载淳的话,她恐怕还真应付不了朝廷上那群精明鸡贼的衮衮诸公。

慈禧则恰好和慈安相反,慈禧不仅争强好胜,还有很强的权力欲,咸丰最后之所以选择留下慈禧,为的正是利用慈禧去制衡朝臣,从而避免朝臣将载淳架空。

可是一旦留下了慈禧,却又可能导致另外一个后患,慈禧在权力欲的支配下,也可能会学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一样临朝称制,从而架空小皇帝载淳。

虽然说咸丰经过犹豫和深思熟虑之后,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慈禧,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放心慈禧了。

如果说留下慈禧是为了防止朝臣架空载淳的话,那么接下来咸丰便得留下既能够防止朝臣擅权,又能够避免慈禧临朝称制的后手了。

咸丰的第一个后手是“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他之所以授予这八个辅臣总揽一切军国事务的权力,既是为了制衡慈禧,也是为了削弱和制约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

第二个后手则是将皇权当中的最终决定权一分为二,由慈安掌管“御赏”印章,慈禧代管载淳的“同道堂”印章,凡辅臣所拟决策,必须得同时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枚印章方能生效。

如此一来,各方势力便可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

只可惜咸丰太理想化了,他想着慈禧能够制衡顾命八大臣,顾命八大臣也能制衡慈禧,慈禧又受到慈安的制约,如此便能让载淳高枕无忧。

可是顾命八大臣除了制衡慈禧之外,他们还得制衡帝胤集团呀!

这也就是说,顾命八大臣必须得同时制衡慈禧和帝胤集团,这样会不会导致慈禧和帝胤集团联起手来对付顾命八大臣呢?

咸丰自己打压帝胤集团,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慈禧、慈安也会和帝胤集团处于对立面,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时慈禧、慈安和帝胤集团同时受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打压,可以说处于同一阵线。

所以,慈禧选择了和帝胤集团联手,这样一来顾命八大臣便落入了下风,迅速地打垮了顾命八大臣,然后将权力拿到了自己手上。

咸丰皇帝临死之前所留下的自认精明,实则毫无牢固性可言的制衡结构在慈禧和奕訢的联手之下,一击即溃!

咸丰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局面会发展成这样,说到底他还是小瞧了慈禧。

谁又能知道一个没读过几本书的女人手段竟然如此厉害,竟然能够主宰清王朝47年的命运呢?


宁糊涂


你说咸丰你干嘛放弃了呀,要是把她一起带走该多好!要是没有慈禧这个老妖婆,中国或许不会沦落到那么悲惨的地步。

咸丰死的时候只有31岁,算是英年早逝了。这在大多长寿的清朝皇帝中并不常见,跟他曾祖父乾隆就更没得比了。原因就是纵欲过度,英法联军一来,他就发挥优良传统跑到承德避暑山庄了,将皇家园林圆明园留给了侵略者。自己则在行宫花天酒地,结果没多久就嗝屁了。

很可惜他死之前没有下令将慈禧处死或者要求殉葬,让慈禧这个老妖婆得以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至于放过慈禧的原因让人唏嘘,仅仅是因为心软!在残酷的帝王之家,为了皇位是可以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他居然会因为心软放过了慈禧。

古代封建国家最忌讳主少国疑,由于咸丰英年早逝,继位的同治只有几岁。这样一来,国家政权很容易落到同治的生母慈禧手中,造成后宫干政的局面。

历史早已证明,后宫干政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国家的灾难。咸丰皇帝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留下了八位顾命大臣,一方面辅佐年幼的皇帝,一方面制衡慈禧。

可惜咸丰选的这几个大臣都是脓包,在大好的局面下,几个人都不过一个女人,被人一锅端了。从此慈溪开始了漫长的“垂帘听政”生涯,祸国殃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