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文章開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清代官員的晉升履歷:

當朝三十七年,三等侍衛、補粘杆處侍衛。

三十八年,皇帝儀仗隊侍從,管庫大臣。

四十年,十月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任御前侍衛、正藍旗滿洲副都統。

四十一年,正月任戶部右侍郎,三月任軍機大臣,四月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任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一品朝冠,十二月任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四十二年,六月任戶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兼步軍統領。

四十三年,監督崇文門稅務、總管行營事務。

四十四年,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

四十五年,升任戶部尚書、在議政大臣處行走,不久升任御前大臣、補鑲藍旗滿洲都統。

四十六年,十一月兼署兵部尚書,十二月管理戶部三庫事務。

四十七年,八月加封太子太保,十月充經筵講官。

四十八年,賞雙眼花翎、充國史館正總裁、文淵閣提舉閣事。

四十九年,調正白旗滿洲都統、充清字經館總裁、授輕車都尉世職,不久調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戶部,不久封一等男爵。

五十一年,任文華殿大學士,仍兼吏部、戶部。

五十三年,封三等忠襄伯。

五十四年,任殿試讀卷官,充教習庶吉士。

五十五年,賞黃帶、四開禊袍,官加三級。

五十七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

五十八年,充教習庶吉士,兼管太醫院、御藥房。

三年後,調正黃旗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

再兩年,晉公爵。

次年正月,賜死。

火箭般的晉升速度,幾乎是一年上一個臺階,又於人生巔峰處跌落谷底。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這個人就是和珅。和珅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文華殿大學士,我們一會再詳細說他。那什麼是文華殿大學士呢?這要從紫禁城的建築命名開始說起。

前些日子,我們在文章中共同遊歷了紫禁城外朝的大部分宮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等等,一起了解了與它們相關的歷史和故事。今天我們要說到的就是和這些殿閣有關的一套官僚體系,那就是明清時代流行的大學士制度。

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現在的秘書。明成祖朱棣選翰林官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稱為內閣,有人逐漸升為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號稱輔臣。大學士中居首者稱首輔,有票擬之權。明正德中期,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萬曆朝首輔,

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必須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結為政治同盟,才能保證萬曆新政得以推行。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中的張居正與馮寶

清朝初期雖然沿用了明代的內閣制,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為了加強皇權,剝奪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康熙朝設置了南書房,雍正朝設置了軍機處,成為了權力和決策中樞。由於清朝定都北京後,將紫禁城外朝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以大學士名稱也相應地改為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可能會有人提出問題,前朝三大殿不是還有太和殿嗎?為什麼沒有太和殿大學士呢?前文中我們講過,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高等級建築,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只有皇帝參與的盛大典禮才在這裡舉行,平時都很少使用。所以說,太和殿只有皇帝能夠使用,不可能出現在大學士的名號中,即使有“太和殿大學士”這樣的稱謂,也只有皇帝才可能享用,就如同現代的國家元首授予“大元帥”稱號一樣。

中和殿大學士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但實際地位是有差別的。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地位由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這個圖海大家可能還有印象,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他的形象,其實三藩之亂時降服王輔臣是圖海的功勞,而不是電視劇演繹的周培公。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圖海(左)和周培公

圖海是清初名將,康熙九年(1670年)中和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康熙十三年(1674年)隨信郡王鄂札平定察哈爾叛亂;康熙十五年(1676年)拜撫遠大將軍,降服王輔臣,平定吳三桂叛亂,封為三等公;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逝,追贈少保兼太子太傅,諡號文襄;雍正初年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

保和殿大學士

乾隆十三年(1748年)裁撤中和殿大學士,增設了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三殿三閣中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此後終清之世,保和殿大學士僅授予了傅恆一人。

說到這個傅恆,來頭可不小,他是清朝名將,姐姐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賢純皇后。傅恆歷任侍衛、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等職,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平叛伊犁統帥。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師指揮大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清軍攻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經略,督師雲南。次年四月,率京師及滿、蒙兵1.3萬餘人,分三路入緬甸作戰,屢敗緬軍。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病逝,諡號文忠。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以子福康安平苗功,贈郡王銜,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傅恆這個著名的兒子福康安,下面還會提到。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傅恆

傅恆之前的著名保和殿大學士還有索額圖和張廷玉。

索額圖是大學士索尼第三子,孝誠仁皇后的叔父,康熙朝間權臣。他先後在計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三次隨康熙帝討伐噶爾丹中發揮重要作用,是輔佐康熙帝的能臣。但他晚年因參與皇太子之爭,被圈禁宗人府,因飢餓而死。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影視劇中的索額圖

張廷玉是終清之世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歷任直南書房、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等職。他完善了軍機制度,先後領導修訂《清聖祖實錄》《明史》《大清會典》等史書。晚年因多次請求歸鄉,觸怒乾隆皇帝而晚景坎坷,卒於家中,諡號“文和”。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影視劇中的張廷玉

除了保和殿大學士,其他大學士一般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的順序遷轉,但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大學士也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部授滿,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為常見。上面我們說到了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現在我們來看看還有哪些知名的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和珅是史上最著名的文華殿大學士,鈕祜祿氏(滿語原意為狼),字致齋,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人,乾隆時代的權相、寵臣,以鉅貪聞名,《亞洲華爾街日報》2007年4月選出“世界近千年最富有五十人榜”,和珅名列六位華人之一。作為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創造了兩項紀錄,晉升速度和貪腐之巨無人能及。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影視劇中的和珅

很多人瞭解和珅都是從文藝作品中獲取的信息,比如單口相聲《君臣鬥》,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還有那部基本算得上半部《和珅傳》的《乾隆王朝》,這些作品完全是戲說。那麼現實中的和珅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現實中的和珅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更通讀四書五經,算得上是乾隆朝一等一的財政高手。23歲時的和珅就任管庫大臣,管理布庫,他從這份工作中學習到如何理財,他勤樸地管理布庫,令布的存量大增,這也使他得到乾隆帝的賞識,由此發軔。和珅深諳揣測上意之道,能夠時刻替皇帝赴湯蹈火,把皇帝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辦,皇帝煩心的事情也自己來辦,久而久之,乾隆帝當然就把和珅當成自己的一部分,給予重用了。

和珅的斂財技巧爐火純青,能為老年乾隆的無限制揮霍提供財源,在乾隆帝晚年幾次下江南中,和珅的撈錢本領經常給乾隆帝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他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和珅究竟貪了多少錢呢?據嘉慶朝的《查辦和珅案》及晚清薛福成的《庸庵全集》記載,粗略估值,和珅貪汙的財物約11億兩白銀。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當時清朝政府每年的國庫收入才7千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和珅貪汙的錢相當於清廷15年的財政收入!這麼個鉅貪,為什麼終乾隆一朝不倒呢?第一,和珅確實能幹,除了財政,外交上也有一套;第二,雖然貪,但他絕對忠於朝廷,皇帝想幹啥他就幹啥;第三,他能貪也能掙,朝廷的收入還要靠他,第四,乾隆帝是真喜歡他,兩個人還是兒女親家。

說完了和珅,再來看看另一位著名的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歷經討伐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是清朝地方武裝淮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並且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被西方列強稱為“東方脾斯麥”。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李鴻章

武英殿大學士

上面說到和珅貪腐,難道除了乾隆帝,他就沒有怕的人嗎?還真有!就是這位,武英殿大學士——阿桂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阿桂像

阿桂歷任內閣學士、工部侍郎、工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定伊犁、討緬甸、平定大小金川,戰功赫赫,封誠謀英勇公,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阿桂與和珅的恩怨源自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甘肅撒拉族和回族起義。朝廷得知起義消息後,急調京師官兵赴甘肅,並命阿桂與和珅前往督師。但阿桂正在督辦河工,乾隆帝就命和珅兼程先行。由於不諳軍事,和珅到甘肅後指揮不力,致使總兵和近千名官兵被殺。阿桂抵甘肅後,和珅卻將失利責任歸之於諸將不聽調遣。阿桂認為如有這種情況,就應以軍法處置。於是就同和珅一起召集諸將部署作戰方略。阿桂發出的每一道指令,諸將都應聲答應。阿桂拉下臉斜眼瞟著和珅說:“諸將殊不見其慢,當誰誅?”和珅知道眾將在有意給他難看,又羞又恨,說不出一句話。乾隆帝對和珅的無能也有所察覺,頒詔斥責:“自阿桂至軍,措置始有條理,一人足辦賊,和珅在軍,事不歸一”,下令和珅速回京。這件事使和珅對阿桂非常忌憚,但也沒辦法,因為阿桂處處都壓著他。

阿桂出身於滿清權貴之家,是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比低級武將家庭出身的和珅身份顯赫得多。阿桂比和珅出道也早得多,和珅的四庫全書館總裁都是接阿桂的班,論資歷和珅差得遠。阿桂一直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首輔,和珅只是軍機大臣,職務上阿桂始終壓著和珅。滿清重軍功,阿桂是乾隆朝軍功最顯赫的人物,和珅也沒法比。所以,自從在甘肅吃了阿桂的虧,和珅此後再也不敢招惹阿桂。和珅天天在乾隆帝面前說阿桂好話,想方設法讓阿桂遠離京城帶兵打仗。但只要阿桂一回京,和珅馬上就緊張起來,畢恭畢敬,生怕阿桂找他麻煩。和珅一再拉攏阿桂,向阿桂示好,不過阿桂根本不待見和珅,甚至恥於和和珅同列軍機大臣,終身不肯與其為伍。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阿桂去世,贈太保,入祀賢良祠,諡號文成。

阿桂畢竟比和珅年長三十多歲,資歷差了幾條街,不愛搭理和珅也正常。要說與和珅年齡相當的冤家對頭,就是另外一個武英殿大學士,傅恆的兒子福康安。福康安也是乾隆年間名將,御前侍衛出身,率軍平定了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等多次危機事件,頗受乾隆帝賞識。福康安參與制定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金瓶掣籤制度,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起到了重要作用。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被乾隆帝賜封為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影視劇中的福康安

和珅與福康安本來一文一武,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一個文華殿大學士,一個武英殿大學士,堪稱帝國雙壁。但福康安與和珅可以說是水火不容。乾隆四十三年四十五年和珅曾兩次向福康安發難,只給福康安八千兵馬,讓他去打臺灣林爽文的五十萬眾,擺明著是借刀殺人。兩個人也是半斤八兩,誰也整不倒誰。最奇葩的一幕是,福康安領著和珅的弟弟何琳在前線打仗,和珅領著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在後方扯後腿。兩個哥哥領著對方的弟弟和對方死磕的故事如果拍成電視劇,這得是什麼效果!雖說福康安與和珅年齡資歷相當,但福康安畢竟是皇后的侄子,乾隆帝當兒子一樣看著長大的,死後還被封為異姓王,親疏就不用說了吧,和珅永遠也比不了。

再說一位著名的武英殿大學士,文正公曾國藩。他是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一生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後諡號“文正”。《曾國藩家書》對後世育人有廣泛的影響。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曾國藩像

文淵閣大學士

陳廷敬生活在康乾時期,先後任職於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長期擔任侍讀、侍講學士。康熙帝在位61年,陳廷敬從政53年間,歷經28次升遷,一直做到文源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輔佐康熙長達半個多世紀,成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奉詔任纂修《三朝聖訓》《政治訓典》《方略》《大清一統志》《明史》等書總裁。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陳廷敬為總裁官,與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開始編撰《康熙字典》。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去世,康熙親作輓詩悼之,諡號文貞。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影視劇中的陳廷敬

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病逝,諡號文貞。雍正元年(1723年)加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影視劇中的李光地

東閣大學士

王傑是清朝狀元、名臣。中狀元后,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王傑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是當時統治集團中一名難得的廉潔之士,特別是在與奸貪之臣和珅的鬥爭中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經常與和珅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嘉慶帝即位後,宣佈了和珅二十大罪狀,王傑參與了和珅一案的審理,查明瞭和珅貪汙納賄的種種罪狀。案畢嘉慶帝責令和珅自盡,並抄沒其家產。當時傳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見影響和震動之大。在反對和珅的鬥爭中王傑起了重要作用,而不是文藝作品中演繹的劉墉和紀曉嵐。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王傑像

左宗棠,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回民起義,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左宗棠

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長子,清朝政治家、書法家。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現實中,在乾隆帝生前,劉墉並沒有與和珅有任何正面衝突,獨善其身。當乾隆帝駕崩後,劉墉積極參加了對和珅的處理,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擊報復,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等人及時向嘉慶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發佈上諭,申明和珅案已經辦結,藉以安撫人心。和珅案的處理頗得時人稱讚,劉墉並未因公務而洩私憤,而是充分體現了一位群臣領袖應有的風範。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劉墉像

張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辦大批軍民用工業。他還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等學校。1909年去世,諡號“文襄”。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張之洞

徐世昌,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進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1889年)授編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袁世凱向清廷奏請徐翰林兼管新建陸軍稽查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總辦(相當於秘書長兼參謀長),徐世昌欣然就任,成為袁世凱得力智囊。徐世昌在小站練兵工作雖只兩年多,成績卓著,聲望很高,從而奠定了他在北洋軍隊中僅次於袁世凱的地位。小站練兵,是中國軍隊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袁世凱、徐世昌皆功不可沒。後來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皆是從小站新軍中成長起來的佼佼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西狩,徐世昌隨行護駕,得到青睞。緒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會試之閱卷大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軍機處,同年年底即授軍機大臣,署理兵部尚書。次年,清廷任徐世昌為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兼管東三省將軍事務,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系從一品級,各省督撫聯名奏事,以徐領銜,排在直隸總督袁世凱之前。徐世昌督東北僅兩年,滿洲面貌煥然一新,世人稱東北三省新政為“徐世昌新政”。宣統元年(1909年)8月,徐世昌任協辦大學士,補授軍機大臣;一月後又授體仁閣大學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袁世凱出山、逼宮、掌權三部曲,幕後總導演都是徐世昌。徐世昌於1915年5月就任北洋政府國務卿,1918年就任民國第二屆總統。

鬥和珅還是劉墉紀曉嵐?有此人在,和珅絕不敢越雷池半步

徐世昌

今天先跟大家聊到這裡,鼠眼觀世界,如果喜歡,敬請關注!

【往期內容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