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劉墉:這個羅鍋的鍋我不背

清朝遍地都是奴才,點頭哈腰,一味迎奉上意,只要老大開心,boss爽了,自己的官位就保住了,從此就可以官運亨通。什麼民情啊,或者老百姓的人間疾苦啊,就算了吧,也不管他們的事,鬥和珅流傳至今的兩大名人,劉羅鍋和紀曉嵐,其實早被拉下神壇,被狠狠地踹到鼻青眼腫,兩個人加起來還不夠和珅一個手指玩呢!

劉墉做過宰相?洗洗睡吧!自從朱元璋取消宰相這個職務,延續到清朝的時候,一直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不僅如此,我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宰相這樣的官職。

宰相只是一個泛指,意指皇帝的股肱大臣,是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員。它的正式官職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先後出現過:丞相、相國、大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參政知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清朝雍正時期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實際上就是清朝的宰相。乾隆時期,領班軍機大臣是和珅。也就是說,和珅才是清朝的宰相!

而劉墉擔任過的最高的官職是體仁閣大學士,根本不是宰相。


劉墉:這個羅鍋的鍋我不背


對於劉墉,絕大多數人的記憶還是停留在20年前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上,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既不是駝背,也沒有與和珅鬥了一輩子。他既沒有和和珅一生為敵(劉墉只是在和珅被嘉慶皇帝抄家的時候補了他一刀),在其清廉的官聲下卻也並無突出的政績,相反,還略顯平庸。

劉墉之所以能夠登上乾隆朝政治舞臺的中心,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拼對了爹,相比較電視劇中被人們熟知的“宰相劉羅鍋”,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才真正稱得上是乾隆朝前半段的超級重臣。乾隆皇帝說,“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位堪稱一代名臣的父親,劉墉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破格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劉墉仕途的起步完全是因為他官二代的身份。

儘管劉墉一生的仕途也頗有清廉的美名,但是相比較其位極人臣的父親,劉墉在能力和人品方面都相差不止一個檔次。乾隆皇帝對於劉墉還是比較關照的,劉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蘇學政時,乾隆都有詩相贈,可見關注與期許。但終其一生,劉墉始終遠遠達不到其父親的政績和官聲。

當然,說劉墉為官顯得平庸,還是和其父輩的成就相比,劉墉早年在做地方官的時候,還是很有一些小成績和清譽的,甚至一度被美譽為清朝的包公。

《清史稿劉墉傳》中曾記載劉墉:

“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比之”。


劉墉:這個羅鍋的鍋我不背


但即便是像劉墉這樣的國級官二代,他的職業生涯仍然是一路坎坷,乾隆二十年,劉墉一度受到父親辦理軍務失宜的牽連而被降職;

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新疆地區的回部(今維吾爾族)的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佔領了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使得清軍被迫撤退到巴里坤,作為首席軍機大臣的劉統勳,正好趕上了去巡視巴里坤清軍的駐地,面對突然後撤的大軍,劉統勳感到形勢十分危急。

於是劉統勳立馬寫信給乾隆,提出撤兵到哈密,不與敵人正面衝突,以逸待勞,伺機攻破敵軍的建議。但是萬萬沒想到當乾隆看到信之後,居然勃然大怒,下令將劉統勳押回京城,而劉統勳的家人也被迫下獄,一直到兩年之後才將他們一家子放出來。

經歷過這件事情之後,在朝廷為官的劉墉深刻地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含義,漸漸地劉墉變得固步自封起來,只希望守住那一畝三分地。於是他開始想盡一切辦法討好乾隆,最後居然想到利用文字獄案來討乾隆皇帝開心。

乾隆四十二年,當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向乾隆皇帝奏請自行刊刻乾隆的《御製新樂府》、《全韻詩》,並且通過政府的力量在全省大力宣傳推廣,讓它們成為了暢銷書;

如果說這種屬於與人無害的討好皇帝,那麼劉墉此期間發動了兩次文字獄,那就有點不上臺面了,在劉墉為乾隆皇帝發行暢銷書的同一年,劉墉發動了一個有名的《一柱樓詩集》案,劉墉發現這本刊印了幾十年的詩集裡面有著大量反動口號:

“大明天子重相見”——這怎麼可以見?

“且把壺兒擱半邊”——壺同胡人的胡,簡直造反了!

“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典型反清復明的亂黨!

最終,劉墉拉出了八個人墊背讓他們丟掉了腦袋,還牽連了一堆已經死去的人。辦完這個案子不久,劉墉升任湖南巡撫。

靠,連和珅也好像沒做過什麼文字獄,劉墉居然大興刀兵,牽連了一大群無辜的文人,染紅了自己的頂戴,真是可恥。

最後還洋洋自得在兒子面前吹噓:“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有兒輩承擔”,另外還有一個對子寫到:“有猷有為有守,多福多壽多男,有猷是有計謀”,“有為”即“有作為”,“有守”即“有守成”,我不求突破,用我的計謀,用我的工作來守住我的家業。

劉墉:這個羅鍋的鍋我不背

紀曉嵐不是清瘦苗條的身材,而是痴肥蠢笨的胖子。劉墉不是什麼駝背也不矮小。

清朝的制度,科考及第之後,還需要經過吏部嚴格的選官考察,才能當官。吏部選官標準有四項,分別是“身、言、書、判”。第一條,“身”指身材,要求“體貌豐偉”。

如果劉墉真的是個駝背,吏部一定會說:“劉墉其人,才品俱佳,然則體貌缺陷,不可彌補,萬萬不可錄用,茲事關乎我大清國體啊!陛下!”

考古學家曾對劉墉的墓地進行挖掘,出土了一根長達75釐米的腿骨。如果這是劉墉的腿骨,按人體比例推測,劉墉應是身高約1米9的大個子,而不會是駝背的矮個子。

那麼“劉羅鍋”的叫法,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嘉慶皇帝曾稱呼劉墉為“劉駝子”。劉墉生於1719年,嘉慶1796年繼位。劉墉至少已經77歲了,有些老年駝背,屬於正常。

作為官二代,劉墉輕鬆通過科舉,考取進士,進入官場。他的前半生,大多在地方任官,先後出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山西太原府知府,江蘇鹽驛道,陝西按察使等等。

任官期間,他做了兩件大事,讓百姓記住了他,稱他是“包青天”。

第1件事,發生在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59歲的劉墉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遭遇水災,貪官汙吏猖獗。劉墉到任後,立刻著手查辦貪汙,治理水災。使得湖南災情得到控制,糧倉糧米充足,百姓豐衣足食,一時傳為佳話。

第2件事,發生在1782年,劉墉奉命和和珅一起查辦山東巡撫國泰舞弊案。國泰是皇妃的伯父,一手遮天,貪汙庫銀。和珅和他沆瀣一氣,暗中通風報信,結果被劉墉的部下及時阻攔。劉墉又化裝成道士暗訪,終於查明實情。乾隆大怒,判斬監侯,國泰在獄中自盡。

其實在乾隆年間,劉墉不過是個小角色,根本無力與和珅相提並論。他幾乎沒有話語權,只能隨波逐流。電視劇裡,劉墉、和珅、乾隆一起“下江南”的事,是完全不存在的事。

1796年(77歲),嘉慶即位,他奉命察看黃河決口,算是又出來做了點好事。

1799年(嘉慶四年),乾隆死後,他奉命查和珅貪汙案。他上奏彈劾和珅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隨後,嘉慶處死了和珅。“鉅貪”和珅竟然被一舉扳倒了。

其實,劉墉最擅長書法,尤其是小楷,被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人贈雅號“濃墨宰相”。

然而,可能是習慣了地方官吧,調回中央的劉墉卻在今後的事件裡錯誤不斷,先是因為洩露了皇帝的談話內容而被申飭;接著是負責的鄉試發生賄賂案受到彈劾;而後是對於自己部下的失職行為不給予糾正而降職,然而這只是開始,接著又是因為擔任鄉試主考官期間,安排失策導致批卷草率,嚴重影響了鄉試質量,為人所詬病;推舉才能庸劣的戴世儀出任知府;還被皇帝指責向來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

所以這一時期的劉墉似乎是變了另一個人似的,帶給後人更多的是一個錯誤不斷,無能的庸官形象。

可是,單憑這一時期的錯誤是無法遮蔽他之前的那些光芒的,何況晚年時期的他也挽回一些顏面,尤其是在跟比自己小近30歲的和珅鬥爭中,時年耄耋的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然後奏報朝廷。

然而公道的說,此時的乾隆皇帝已是“龍馭上賓”,死了之後,已官拜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才積極參加了對和珅案件的處理,並在其中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此時已屆八十高齡的劉墉顯然已經混成了人精,沒有和珅的下臺,沒有新皇的首肯,劉墉未必勇於衝在前方當炮手。

嘉慶隨即處死和珅,為朝廷除去了一個心頭大患,為老百姓減輕了賦稅的壓力。同一時期,他也喜提“劉羅鍋”這個稱號,當時劉墉80多歲了,人老了背也駝了,嘉慶帝開玩笑的稱其為劉駝子,自此才有了劉羅鍋的稱號。也有另一種說法,劉墉常年低頭彎腰練習書法導致了駝背現象,但無論如何,年輕時的劉墉是絕無駝背症狀和劉羅鍋這個外號的。

和珅案後的第五年,劉墉於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從劉墉去世後所追贈的官職和賜封的諡號不難看出嘉慶帝對他為人的崇高評價和平生政績的高度認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綜合劉墉的一生不難發現,雖然他在復調回京的那段時期確實是做的不盡人意,但是依照功過論的話,相比於他犯錯的表現,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閃光點,因此受到他恩澤的老百姓會更多的想到他為官清廉、奉公執法的好形象。

此外,我們脫離官場,還會發現劉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尤其是在書法上造詣匪淺,是名極一時的大書法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