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讀《金匱》書後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用來闡明寒邪傷人的最初情況以及傷於寒的相關病症。後人尊崇並收藏,改名叫《金匱玉函方》。《外臺》引用《傷寒》內容,都稱為張仲景《傷寒論》,(把原書名中的兩個字摘錄出來做書名,就象《肘後備急》簡稱《肘後》一樣,也是引用他人文字的一種習慣)《證類本草》引用《傷寒》內容,都稱《金匱玉函方》,一個是根據他原名,一個是根據後人的命名。

原有的十六卷本文字比較多,就出現了兩種刪減本:第一種,依據原本逐篇刪減,保存重要的部分,合併為三卷,命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之後被宋仁宗時的王洙得到;第二種,依據原書刪減了雜病以下內容,保存脈法、六經及治法、諸可不可等十卷,命名為《傷寒論》,並削去“雜病”二字,就是現在流傳的《傷寒論》。此書流傳下來刪減的部分就丟失不見了,十六卷的原書也就見不到了。所以林億序中說:張仲景為《傷寒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也。林氏又用十卷本《傷寒論》與《金匱玉函要略方》校對,發現《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內容多有節略,至於中、下卷雜病及療婦人方部分,沒有版本可以校勘,雖有節略,也不能確定缺失部分是什麼內容。(用《脈經》卷七、八、九來校對,可以明確是節略本。)除去上卷,把中、下二卷分為三卷,改書名為《金匱方論》,就是現在流行的《金匱要略》。這樣一來,《傷寒雜病論》就分開不能複合了。唉!唐宋時期的人把仲景書任意割裂合併,此書不失傳也僅剩下少部分了。近代又有人改變原文次序,用來迎合自己意思的。想考證古本原貌的人應該如何保護呀!

出自《研經言》

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以明傷寒初起及傷寒雜出之病。後人寶藏之,改題曰《金匱玉函方》。是以《外臺》引之,概稱張仲景《傷寒論》,(於原書摘稱二字者,猶《肘後備急》單稱《肘後》,亦引證家之一例,)《證類本草》引之,概稱《金匱玉函方》,一從其初,一從其後也。當時以十六卷文繁而有刪本二:其一,就原書逐篇刪存要略,併為三卷,題曰《金匱玉函要略方》,後為仁宗時王洙所得;其一,就原書刪雜病以下等卷,存脈法、六經及治法、諸可不可等十卷,題曰《傷寒論》,而削“雜病”二字,即今本《傷寒論》也。此書行而刪餘之卷亡,十六卷原書不可得見矣。故林序雲:張仲景為《傷寒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也。林氏又以《傷寒論》十卷,校《金匱玉函要略方》,知其上卷傷寒文多節略,至中、下卷雜病及方療婦人,無本可校,雖有節略,不能的知。(以《脈經》卷七、八、九校之,知其是節略。)斷去上卷,分中、下二卷為三卷,改題曰《金匱方論》,即今本《金匱要略》也。自是以來,不可複合矣。籲!唐宋人於仲景書任意分並,其不絕僅如線耳。近又移第其文,以就己意,考古者宜何如珍惜也!

讀《金匱》書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