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朱三松竹雕和合二仙

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釐米。
  竹根圓雕二僧,乘於蓮瓣舟上。一僧坐船頭,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為槳。二僧滿面笑容,憨態可掬。蓮舟外側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裝束、神態,可推知二僧乃唐貞觀年間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據《宋高僧傳》所載,二僧狀若顛狂。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動輒“呼喚凌人”,“望空漫罵”;拾得曾以杖擊伽藍神像,有“呵佛罵祖”之風。傳說中還有很多關於二人神蹟的軼聞。民間造型藝術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諧“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賜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以示官府對民間信仰的認可。
  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數刀似不甚經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處卻躍然於觀者眼前,確非高手所不能為也。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竹雕荷花香筒


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釐米,底徑5.1釐米。
  器圓筒式,上下緣鑲牛角,並有花梨木頂託。下端頂託有凸榫,與器身插接,上端頂託以蠟粘接。香筒滿雕荷花,於方寸間經營安排,煞費苦心。花與葉的層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亂,顯示出高妙的匠意。踞於荷葉上的小小河蟹成為構圖的點睛之筆,刻劃生動細膩,增添了畫面的趣味。筒身雕鏤多至六重,與陰刻相配合,刀法圓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風格。此香筒的製作精益求精,卻不流於瑣碎賣弄,實為難能可貴。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朱三松竹雕仕女圖筆筒


朱三松竹雕仕女圖筆筒,高14.6釐米,口徑7.8釐米。
  筆筒竹製,棕紅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巖、蘭草及仕女等圖案。仕女頭戴風帽,手持蘭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巖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彎轉如龍。松下有石臺,臺上置杯、硯等器。仕女身旁巖壁上以陰文刻隸書乾隆御製詩一首:
  不期精細期蒼古,以樸因之曆久存。
  生面略殊倚修竹,巖蘭在手默無言。
  創為鄰鶴有來由,善畫而今畫少留。
  刻竹依然傳片羽,可思業亦貴箕裘。
  乾隆丁酉新旾月御題。
  後刻“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朱三松竹雕漁翁


朱三松竹雕漁翁,高13.5釐米。
  漁翁竹根制,老人面露微笑,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小筐,足蹬草履,邊躬腰前行,邊舉起前臂用長袖擦抹腮下的雨水。
  此件作品刀工渾厚精湛,古拙樸實,漁翁被刻畫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老人雙腳筋骨顯露,腳趾緊抓地面,表現路之泥濘難行,而從老人向前觀望的姿態與盈面的笑容又傳達出老翁“一蓑風雨任平生”的達觀精神。此竹雕漁翁充分展現了朱稚徵精細奇巧、氣韻生動的雕刻風格,堪稱明代竹雕製品中的佳作。
  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濮仲謙竹雕竹枝筆筒


竹雕竹枝筆筒,明,濮仲謙制,高14.6釐米,筒徑6.9釐米。
  筆筒圓體,頎長優雅,口沿略內傾,過渡圓滑,足卷唇式微凸。器身淺浮雕折枝竹枝一束,餘皆留白。竹葉多轉側重疊,透視關係卻處理得清楚明確,極為不易,而葉片細部的蟲蝕痕跡更是傳神。刻畫富於動勢,總體效果如墨線雙鉤而成,有宋代畫竹名家李珩的法度。竹枝旁有陰刻隸書“仲謙手治”款識。
  “仲謙”即明末竹刻藝術家濮仲謙。濮氏的雕刻面目獨特,有評價:“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經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價。”他重視選材,隨形施刻,刀法簡潔是他的慣常作法,這與“嘉定三朱”所開創的以雕鏤精細、多層深刻為主的風格頗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鈺《竹人錄》將濮氏列為與“嘉定派”並稱的“金陵派”的創始人。而此器風格細膩,奏刀審慎,雖與濮氏本色有別,但仍不失為一件精品。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竹雕老人挖耳圖筆筒


竹雕老人挖耳圖筆筒,明,高15釐米,直徑10釐米。清宮舊藏。
  筆筒圓體,三矮足。鏤雕和浮雕山石倒掛,松竹掩映,一老者斜坐於坡上,戴襆頭,著朝服,一手執笏, 一手拈小枝正在掏耳。但見其眉眼攢顣,目光斜睨,嘴角微動,全神貫注,意甚陶醉。細審人物形貌,弓眉突顴,長髯及胸,耳毫逆生,神情放誕不羈,似為傳說中之鐘馗。


  此作鏤雕工藝極佳,人物塑造尤其出色,已非一般文房玩物可比。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竹雕蟠松杯


 竹雕蟠松杯,明,高9釐米,口徑10.7-10釐米,足徑8-6.5釐米。
  杯為竹根雕,撇口,平底。外壁浮雕蟠松老幹,枝幹盤纏。紋飾疏密有致,層次清晰。


  酒具中以竹為器者多見於明清時期。明代中晚期,盛產竹子的江南地區出現了一批竹藝高手並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竹刻藝術達到高峰。此時的竹藝製品形制豐富,其中最常見的有酒杯、筆筒、臂擱等。此杯雕工精湛細膩,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晚期之工藝風格。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竹雕飛熊


竹雕飛熊,高18.5釐米,底徑11-9釐米。
  飛熊竹根制,扭身轉首,雙目圓睜,鼻形似如意,耳垂張,肩有雙翅,背部長毛下披,雙爪平舉微上抬,似欲前撲,腹為蛇腹般寬條帶狀,脊柱突出,尾粗壯遒勁。
  此件作品為立體圓雕技法制作,刻工渾厚圓潤,造型威嚴壯健,反映了我國民間對神勇力量的崇拜,為研究明代圓雕竹刻工藝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此件飛熊於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包漿美到令人窒息,帶你欣賞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稱藝術珍品

朱小松竹根制佛手

竹根制佛手,明,朱小松制,高11釐米。
  此物深褐色,為折枝式雙佛手,均呈仰立狀,枝葉相連。下承雲紋木座。枝端刻有楷書“小松”二字款。佛手雖只二枚,但高低錯落,轉側不同,指裂開合,變化精微。
  佛手形體獨特,頗堪賞玩,而其名又合“佛祖之手”,寓意吉祥,因而在明清時成為常見的工藝題材。小松所制,對竹根的肌理善加利用,再施以構思巧妙的雕琢,攲正有致,秀逸清麗,是同類題材工藝品中的佼佼者。
  據《南齊書》卷五十四載,齊高帝曾以竹根如意作為賞賜品,竹根工藝當更早於此時,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以竹根製作,深合我國取法自然、窮通造化的工藝傳統。但其難度甚大,製作者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技巧,更須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足夠的經驗,因此,非能工巧匠不敢為之。

(以上資料源自故宮博物館數字文物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