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拍摄照片时什么情况下需要虚化,什么情况下又不需要,你分得清吗?

熊猫映画


虚化的原理与运用

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是因为虚化与否有许多情况,简单是因为会者不难。一般有经验的摄影师或爱好者都分得清。简单一句话回答就是:根据拍摄主题与表现需要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虚化。

虚化的光斑与双重曝光,阿恺纪实原创作品

一、认识虚化类型与原理

虚化其实有很多种类型,镜头虚化、滤镜类虚化、模糊类虚化。镜头虚化是利用景深原理进行虚化;滤镜类虚化是PS等修图软件的提法,现在手机等有类似虚化功能;模糊虚化是利用模糊的手法实现类似虚化的效果。当然,这些提法和分法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专业摄影分类。

通过旋转制造的模糊类虚化,阿恺纪实原创作品


一般相机拍照主要涉及的是镜头虚化,是利用景深原理实现虚化效果,因此也叫景深虚化。景深是摄影的一个专业术语,我一般将其通俗化理解为画面景物的深度。景深一般也常用层次、纵深、空间等词汇进行描述。

摄影画面景深一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前景、中景与背景。一般拍摄对象位于中景,拍摄对象之后的景物被称为背景,拍摄对象前面的景物被称为前景。

因此,景深虚化效果可以分为两种:背景虚化与前景虚化。


镜头景深虚化:大光圈拍摄虚化效果(阿恺纪实原创作品)

对于景深这里不作详细的解释了,想要了解可以自己去查。景深,对于摄影爱好者我们就大致理解为“画面中景物的深度”就可以了。因为景深与对焦及透视原理有关,相对复杂。

虚化,是一种景深效果。它是由于镜头构造与透视原理导致的,与焦点位置及景深大小有关。焦平面(焦点所在的平面)前后的景物随着逐步远离焦平面会由实变虚呈现逐步由清晰变模糊的变化,出现模糊化现象,因此简称虚化。

镜头景深虚化距离焦平面越远虚化程度越大(阿恺纪实原创作品)

二、景深与虚化的关系及实现虚化的方法

对于拍照而言,我们一般指的都是镜头的虚化即景深虚化,是利用景深原理进行的虚化。而平常谈论景深虚化效果时中又多以背景虚化为主,前景虚化与背景虚化类似不再重复解释。

影响景深虚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光圈大小、焦虑长短、拍摄距离。

景深、虚化效果与三个要素的关系分别如下:1.光圈大小。在相同条件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虚化程度越大,背景越模糊。反之,虚化程度越小,背景清晰。

大光圈拍摄,背景虚化效果好(阿恺纪实原创作品)

2.焦虑长短。在相同条件下,焦距越长,景深越浅,虚化程度越大,背景越模糊。反之,虚化程度小,背景清晰。

3.拍摄距离。在相同条件下,拍摄距离(镜头距离拍摄对象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虚化程度越大,背景越模糊。反之,虚化程度小,背景清晰。

微距拍摄,拍摄距离近景深极浅(阿恺纪实原创作品)

三、虚化的运用

什么时候需要虚化,什么时候不需要虚化呢?

其实,是否需要运用虚化的手段,应该根据拍摄的主题与需要来决定。虚化不是目的,虚化的目的是突出拍摄主体,实现拍摄的主题。

简要说一说常见的虚化运用场景与情况:

1.单拍人像多用虚化:虚化背景与前景可以突出人物主体,虚化背景可以拍出背景物体的干扰,虚化前景可以增加层次和美化画面。

单人人像用大光圈拍摄可以虚化背景突出人物
(阿恺纪实原创作品)

2.合影与多人人像一般需要清晰的画面,应该尽量避免虚化:一般情况下会使用小光圈拍摄,以便加大画面景深,使人所有物在相对清晰的范围内。

3.风光摄影一般大场景需要清晰画面不需要虚化,小景别的风光小品可以运用虚化手法突出主体。

拍风光摄影作品通常用减小小光圈以确保画面中景物清晰,力求拍实,因此一般不采用虚化手法。

4.根据画面效果选择:画面杂乱的场景需要运用虚化,画面简洁干净可以不运用虚化手段

是否需要虚化,什么时候需要有虚化,只需要根据拍摄主题与拍摄需要选择即可。虚化不是目的,虚化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突出主体,实现拍摄主题。

阿恺纪实分享实在摄影知识与感悟,欢迎关注与交流。你的点赞、评论与转发都是对我的支持!


阿恺纪实


在摄影创作中,“虚化”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段。很多照片都通过“虚化”效果来突出照片主体,减少背景杂乱,制造照片美感,但虚化并不是各种题材都适用的,恰到好处地利用虚化会让照片更精彩,而滥用虚化则有可能让照片失去精神内涵。

那么到底哪些情况下不需要“虚化”?哪些情况又不得不“虚化”呢?

我觉得摄影创作中,可以分为“完全不虚化”、“可选择性虚化”和“不得不虚化”这么几种创作方式。它们所对应的摄影题材是不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某一类题材就完全要遵循这样“虚化”或“不虚化”的创作方式,只不过通常情况下创作该类题材是这样的方式。

1、完全不虚化。

完全不虚化通常是风光类摄影题材、影棚产品类摄影题材等采用的创作方式。风光摄影一般情况下会尽可能使用较大景深,把所呈现的景物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照片观众能够体会到所拍摄风光的整体和局部风貌。因此,拍风光的摄影师通常情况下偏爱使用“广角”镜头加“小光圈值”的创作手段,将照片景深控制在较大范围,使得整体照片呈现出锐利、清晰的风格。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使用长焦拍摄风光也是常见的创作手段,用适度虚化体现风光的层次感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大部分风光题材更适合“不虚化”的创作方法。另外拍摄棚拍产品也通常使用不虚化的方法。因为产品照片通常是用于广告宣传、电商网页展示,这种摄影题材并不需要通过虚化表现什么所谓虚化美,而是要原原本本把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部分都呈现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了解这个产品,所以在影棚内采用多灯布光,打亮产品的各个部位,再使用小光圈增大景深,使产品更加清晰地呈现是常用方法。而想要表现产品的美感、层次感、立体感,通常会使用闪光灯的光线来营造,很少使用景深控制。比如常见的相机官网产品宣传图:

2、可选择性虚化。

可选择性虚化,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选择用虚化的方式拍摄,也可以选择不虚化的拍摄方式,还可以适度控制虚化的程度。那么这种题材范围就相对比较广泛了,很多题材都可以选择性虚化。比如静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纪实摄影等都可以有选择性地虚化或者不虚化背景/前景,需要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想要体现的风格而定。举个简单例子,拍摄人像,一般情况下摄影师更喜欢使用中长焦镜头,把光圈开大,拍摄虚化背景的人像,把人像主体本身或身体某个部位突出体现出来。

而如果拍摄有环境交代的人像照片,则可以适当降低虚化的程度,使用35mm或者50mm镜头,适当缩小光圈,让人物、环境都有一些交代,而不需要大幅度虚化。

3、不得不虚化。

不得不虚化的摄影题材比较有限,一般是必须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或者近距离拍摄,即使使用较小光圈也不得不因为焦距和拍摄距离而产生虚化的情况。比如拍摄微距题材的花草,即使光线充足,尽可能大地控制景深范围,但由于使用微距镜头离被摄物体很近,由于这种超近拍摄距离产生了虚化。另外比如使用长焦镜头拍摄野生动物,也会因为镜头焦距过长,其压缩感是不可避免的。

上述几种情况是本人对摄影中虚化的一些理解,欢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卷太郎摄影坊


拍摄照片时什么情况下需要虚化,什么情况下又不需要,你分得清吗?

大虚化,小虚化,不虚化,拍摄照片应该如何选择?有没有傻傻分不清?

(前后景虚化,对焦点中间)

拍摄照片需不需要虚化,这个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大原则,一定要保证主体的清晰,其他景物的虚化程度,要看创作的意境需求和光圈+焦段的组合。



(基本不虚化)

抬杠的说法就是,你想要空气切割般剥离的人像虚化,还要看你的设备能不能达到呢。


(大虚化人像)

正常情况下虚化的选择:

一、多个主体的拍摄,人像合影,人文纪实类作品,风景类照片的拍摄。这类拍摄要保证全部景物或多个不同平面内的主体清晰,技术上必须选择小虚化或不虚化的操作。

二、人像写真类作品,这类作品选择虚化或不虚化都可以。但是虚化可以把背景变得更加柔和和油润,为人像作品添彩;拍摄景物小品,人像特写,更适合选择虚化。

(小虚化动物)

三、背景杂乱,为了更好的凸显主体。这种情况下,选择虚化背景是很好的方式。弱化杂乱背景对主体和画面的影响,更好的凸显主体。

四、弱光、夜景、暗调人像,提高镜头进光量,保证弱光等环境拍摄的正确曝光,因选择大光圈而被动或半被动形成虚化。

(大虚化街景)

当然,题前说过选择虚化,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拍风景我就想选择大虚化,能不能拍,肯定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前后景的关系,前景有很大的遮挡,对焦点落在后景上,那在大虚化下,画面上就会形成大块虚化的遮挡,这样的画面反而不美。

(对焦点前景,背景大虚化)

我是人像摄影师,小麋鹿,喜欢我的回答,求关注,求点赞!


陌上小麋鹿


镜头自带光圈,大部分定焦镜头的光圈都比较大,那么,拍照是不是都需要光圈全开?这个倒不是必须的,反而分各种情况!



单人拍摄,肯定是大光圈比较好的,比如街拍,街拍就需要大光圈镜头,光圈全开区拍摄,这样可以利用镜头虚化来表现主体,区分主体与背景!让看照片的朋友一眼就知道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什么,无论是否街拍,单人,毕竟是单人,光圈全开好一些!


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光圈全开,不需要虚化效果呢?

当然有,不是任何拍摄都需要大光圈!比如室内拍摄,你需要展现模特以及实景。比如模特在沙发上拍摄,沙发肯定需要拍进去,沙发边上的茶几等小物件同样可以拍进去,增加一些画面点缀作用!在曝光正常的情况下开启稍微小一些的光圈即可,比如F4、F5之类的,没必要光圈全开!
还有多人拍摄的时候,大光圈拍摄反而不是明智之举,光圈越大虚化越强,单人还好,双人就有虚化差距了,毕竟光圈大小也只能对焦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的话另一个人就容易糊,开启小光圈是唯一保持人物清晰的办法!


婚礼摄影师Tanke


拍摄照片时什么情况下需要虚化,什么情况下又不需要,你分得清吗?

拍摄照片的虚化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很多人都问过,因为我个人经常拍摄人像,我们就从人像摄影领域来说说虚化的问题。

背景杂乱时的虚化

拍摄人像的时候,有时选择的场景时没有那么完美,背景会比较乱,但是色系适合拍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大光圈或者长焦来拍摄。

这就要说的就是

1:大光圈会有比较强的背景虚化能力

2:长焦镜头有比较强的切割能力,背景虚化也是比较强的。

有这两方面的要素,无论是前景还是背景都可以拍摄出比较好看的虚化。

不需要虚化的场景

在一些比较简单且纯净的环境下,我们拍摄人像是不需要虚化的,反而需要前后景都要清晰。这时候我们在选择镜头的时候,就需要收缩光圈,从而达到画面清晰的目的。

在这里选择镜头的余地就会比较大,只要是成像素质比较好的都能拍摄出干净明亮的人像照片。

至于在什么情况下虚化,什么情况下不需要虚化,完全要按照拍摄的要求。技术和器材都是次要的,主要看画面的构图需要。

很多人都喜欢极致的虚化照片,既可以去掉不需要的物体,又可以做到人物突出,你喜欢怎样的照片呢?

以上就是我对于虚化问题的一些个人经验,我是熊猫映画,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击关注我吧,希望能与你一起在摄影领域学习,进步。


熊猫映画


照片中的虚化运用的好可以突出主题。也可以使照片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其实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运用在人像摄影对背景的虚化能突出人物的主体。运用在花卉摄影对突出主体也很有帮助。

什么情况下不需要虚化?

个人觉得在婚礼摄影中尽量少用。婚礼摄影属于纪实性。在以后的岁月里当打开相册,会回忆当年的幸福。看看是谁参加了当年的婚礼。如果把嘉宾虚化了。的确有点遗憾!

再如,拍群众健身题材。如果为了突出一个人,其他的人虚化的太厉害,这全民健身的主题思想就打折扣了。

总之,运用虚化要合理。不能为虚化而虚化。要为主题服务。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剑雨1358


好提问!

1.当背景干扰了主体,我们就需要虚化它。

2.当背景是取景画面的一部分时,就需要让它清晰。

3.由上述两项引出第三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需要不清不楚呢?

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是完全可以通过模糊的图像中分辨出环境的 。那么好了,我们就可以通过并不清楚的背景暗示读者。于是我们就可以留出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读出主体所在的环境。这便是背景比主体更重要的原因。





Xwlbwzsj












手机用户6949123756


手机随拍











用户1333447650643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什么情况下需要虚化?”是照片的哪个部分虚化?是整体还是局部?是前景还是背景?是主体还是陪体?是低速快门加运动带来的虚化还是大光圈小景深带来的虚化?

所以,要分清楚照片是否需要虚化,首先是需要清楚自己影像表达的目的。

有时,一张整体虚糊的照片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如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的《诺曼底登陆》,虚糊的影像更体现了战斗的紧张与残酷。

对于景深大小所体现的前景或背景虚化来说,关键在于摄影者的影像诉求。摄影就是我们的说话工具,我们是影像语言的表达者,照片中哪些需要虚化是要根据个人的影像表达来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