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在超视距空战,40公里左右发射中距弹的今天,俄罗斯仍然痴迷所谓机动性,比如苏57,忽视隐身性?

亮灬点


并不是俄罗斯轻视隐身的作用,痴迷机动性。而是因俄罗斯日薄西山的航空工业在短时间内,无法研制出在隐身性,机动性与F22相抗衡的机型。而且,北约多国也参与了F35战机的研发计划,在F22和F35双隐身战斗机的压力下,俄罗斯空天军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等待航空集团研发在性能上能够全面与F35和F22相抗衡的机种。



俄罗斯空天军急需一种不那么落后于F22和F35的机型来增强实力,因为其面临的空防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说,也只能发挥出苏霍伊设计局的优势了。那就是“有限的隐身+超机动性”,寄希望于在近距格斗中击落对手。

如今的空战已经是“航电系统+导弹+体系”的天下了,随着空空导弹射程,过载能力提升,也随着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普遍化,早已让空战摆脱了依靠战机机动性互射机炮的时代。毕竟中远距空空导弹的过载可以轻松超过40G,而现役的有人战机的机动过载也不超过10G。想要依靠战机本身的机动性摆脱导弹的攻击,难度确实不小。此外,对手发射中远距空空导弹也不一定是非要击落你,而是要耗尽你战机本身的能量,好在近距格斗中取得能量优势。由此可知,在如今的空战中,隐身战机有着绝对的优势。毕竟仅仅依靠敌方的机载雷达,在100千米处是很难发现隐身战机的。而隐身战机可以在雷达静默的状态下,搜索,发现,跟踪,锁定目标,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或许当目标被击落时,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发射的导弹。


而俄罗斯空天军现役最先进的也就是苏57了,该机的机动性并不一定比F22好,而隐身性是全面落后。苏57战斗机继承了苏系战机的升力体布局,其机体可以增升近40%。宽间距双发布局,致使其机身转动惯性大,敏捷性不如窄间距发动机布局的战斗机。不过苏57的发动机矢量喷管是可以差动偏转的,以弥补敏捷性不足的劣势。其实,苏57和歼20一样,都比较注重超音速机动性,而亚音速机动性则放在次位。而F22战斗机兼顾了超音速机动性和亚音速机动,在与F22近距格斗时,苏57未必会讨的到好处。在机动性并不具有优势,格斗弹落后的情况下。很难说,苏57在近距格斗时有把握击落F22。


F22战斗机在于苏57交手时,完全可是先通过发射空空导弹达到消耗苏57能量的目的,或许用不了6枚导弹就可以将苏57击落。即便是没有击落苏57,那么,六枚AIM-120可以将苏57的能量消耗完,在近距格斗时苏57将面临无机动能量的境地,那么最终也只能被F22给击落了。所以说,俄罗斯空天军想要依靠苏57对抗F22和F35那是不现实的。

从苏57的购买数量中就可以得知,其只不过是仓促上马的一个型号。苏57只是用来应急的而已,或许俄罗斯还有全面隐身的战斗机型号在研之中。(图片来自网络)


江山何沉


空空导弹射程40km,这是极限射程。也就是说最远能击中40km的目标。但并不是肯定能打的中。

空空导弹分为两个区域,可逃逸区和不可逃逸区。一般导弹发动机点火,前10km左右是有动力飞行。这时导弹非常灵活,飞机再怎么机动也基本是无效的。所以这个区域称作不可逃逸区,也成非逃逸区。

那么如果空空导弹飞行了15km以上,这时导弹基本靠惯性飞行。那么飞机的机动性还是很有用的,可以做出一些规避动作进行躲避。这个区域称作可逃逸区。

当然在不可逃逸区也有一定概率不被击落,比如su27的眼镜蛇机动,这个动作被证明有一定的规避能力。有可能不被击落。所以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在实战中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逸凡1


因为什么?还用问?苏式战机一直以来都是以给F16,F15做训练靶机为荣,尤其米格系列,更是陪练的角色,可怜南联盟的飞行员们,被揍的忍无可忍,勇敢的驾驶米格29战机飞上蓝天找联军拼命,可惜连个鬼影子也没发现就看见一枚导弹飞奔而来。想想看,一直是美空军的菜还有啥奔头,搞隐形?没病吧?花了天价临了还不是被揍的漫天烟花!不如搞的热闹还心里踏实,到时候好再败可以义正辞严的指责美国乱用武力,动用先进战机以大欺小,骂死美军!


jienashengzhi


因为俄罗斯的电子技术落后中国太多了,他们根本造不出来好的雷达和航电,苏35到现在都用的无源相控阵雷达,俄罗斯再吹雷达能探测350公里也根本不管用,实际上根本探测不了这么远,导弹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导弹技术连美国都没法比,而且看看苏57那粗糙样,能隐身?俄罗也不是不想超视距空战,只是他实力不允许


ZT山东总销售


超视距空战是发展方向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彻底改变现代空战模式,此言为时尚早。机动性不仅仅是痴迷于近距空战,在超视距空战中依旧有很大的用处,难道超视距空战战机就不机动了,任由中距弹攻击?这显然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俄罗斯的发展路线有别于欧美,其苏-57是一个隐身与机动性之间综合权衡的一个产品,毕竟作战理念有历史的差异摆在那里。

在二战后,战斗机发展进入到第二代后,随着空空导弹的出现,美国人在F-4战斗机研发上就出现了一个失误,直接摒弃了传统空战的机炮,空空导弹成为F-4唯一的对空作战武器。在后续的实战中,这一设计的局限性暴露出来了,美国在后续的改进中不得不又加装了机炮,且就算是发展到最新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F-22也保留了机炮。机炮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近距空战中使用,算是一种最后的保命措施吧,毕竟导弹的搭载数量是有限的。

因此无论超视距空战论如何发酵,基于事实来看近距空战模式暂时还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除了我国的歼-20放弃了机炮,仅保留了霹雳-10近距格斗弹之外,其他的现役主流三四代机都保留了机炮设计,就已经充分说明问题了,然而近距空战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战机自身的机动性和飞行员的素养。

理论上并没有真正走到放弃近距空战的层面,俄罗斯人注重战斗机的机动性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美国人也极为重视战机的机动性,比如F-22凭借强大的发动机获得了极为优异的机动性,成为现代四代机发展的参照作品。总的而言,在战斗机机动性上美俄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美国人强调动力优势,俄罗斯人则是更多的强调气动优势。

除了设计理念倾向上的不同之外,俄系战机多多少少和苏联时代的设计理念有很大的继承性,毕竟俄系战机师承前苏联。前苏联在战斗机发展上极为注重战机的机动性,早期的米格家族,比如米格-15、米格-17、米格-19以及米格-21在当时都是以机动性出众而著称,相比同时期的欧美战机都有独特的机动优势;到了第三代,凭借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设计的苏-27再次实现了机动性对欧美战机的超越,直至美国开发出F-22才算终结。

美俄作为世界战斗机发展的两大巨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因经济原因在技术研发上与美国拉开了一代的差距,美国在2005年推出了F-22隐形战斗机,成为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当之无愧的战斗机之王。俄罗斯的五代机苏-572010年才首飞,迄今也没有实际服役,在时间轴上已经相差了将近15年,在这种劣势之下,俄罗斯需要奋起直追。

随着俄罗斯人在矢量发动机领域取得突破,在经过苏-30战机矢量技术验证之后,在苏-35上实现了大成,成为国际上性能水平最好的三代++型战斗机,综合作战能力仅次于隐形战机。这就确立了一种非对称优势,从而展示削弱来自美国隐形战机的技术压力,这算是俄罗斯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战斗机发展中,世界各国都极为注重战斗机的机动性,不光是俄罗斯痴迷,世界各国的战斗机设计师都痴迷。至于隐身,苏-57的隐身处理除了用了等离子隐身新技术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研发资金的问题导致的。


鹰鸽分析


这个问题有失偏颇了。因为俄罗斯没有痴迷机动性,也没有忽视隐身。苏-57是俄罗斯空军的单座双发隐身重型战斗机 强调空优。是和美国F-22抗衡的隐身战斗机。总体上苏-57除了隐身性能比F-22差以外,其余方面具备跟F-22和F-35较量的能力。



隐身战斗机一定要具备4个"S",也就是四点要求——隐身、超机动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级信息优势。大多数时候,人们只知道强调隐身战机需要隐身性能,比如重点强调F-22的雷达正面反射面积只有0.0001平方米,但是事实上,F-22雷达反射面积到底是多少,只有美国空军自己知道,我们无从而知。过分强调隐身性能而忽视机动性,那么也会被军方摒弃,比如著名的美国的YF-23试验机,为了隐身性能而忽视机动性,最终被遗弃。所以无论俄罗斯还是美国,都知道要在隐身性和机动性上找到平衡,因此俄罗斯并没有忽视隐身性能,也没有痴迷机动性,反而想把这个优势发扬光大。

俄罗斯和美国是超视距空战理论引导者和先行实施者。越南战争已经有超视距攻击的运用。苏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超视距空战的导弹,到现在已经发展出的R-77远距离空对空导弹,射程在300米-100公里。总体和美国的AIM-120相当。同时美俄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超视距雷达。俄罗斯的苏-35装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对3平方米的物体探测距离在400公里,在2014年苏-35服役后,俄罗斯就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超视距空战的战术,其组合在当时正是苏-35+R-77导弹组合。苏-57一样是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的。最近几年,俄罗斯的雷达技术越发先进,已经追上了西方先进水平。苏-57装备的N036-1-01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探测距离400公里!完全可以超视距攻击。

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苏-27在气动布局和机动性上全面压倒F-15,直到现在,世界的空军强国,包括中国 都还受到苏联的气动布局技术影响,或从中借鉴,或从中发现其他有价值的。这使得俄罗斯不会放弃自己的机动性优势。苏-35已经是苏-27最终的大集成者。
俄罗斯在隐身战斗机上的研发,跟美国有所不同。俄罗斯有根深蒂固的机动性情结,一方面这是俄罗斯在战争中得到的经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电子技术上落后美国,隐身涂层材料上研究和运用没有美国成熟,但并不等于苏-57没有隐身能力。隐身战斗机的隐身性能,目前没有准确标准,无论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对于自己的战斗机都是从实际出发,所以隐身性能各有优劣。苏-57的气动结构类似F-22,在机头横截面、尾翼、发动机喷口等跟F-22有类似效果。俄罗斯公布的苏-57的雷达反射面积仅仅0.4平方米!略强于F-15E水平。比F-22和F-35还要差得多,究其原因,最大的缺陷还是在正面进气道设计上,发动机大量的热导致极大增加了雷达反射面。从俄罗斯空军小规模采购苏-57到宣布下一代第六代战机计划,可见苏-57在隐身上做得并不是很好,恐怕俄罗斯军方不太满意,但又要采购苏-57保持空中优势。

俄罗斯既重视超视距空战,也强调隐身性能,但俄罗斯国家实力有限,跟美国的抗衡并不可能处处跟美国展开竞争,在电子技术、隐身技术上跟美国的差距是必须承认的。并也不代表俄罗斯空军不重视隐身性能。苏-57已经在叙利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战检验,作战效能如何恐怕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有俄罗斯空天军自己最清楚。俄军发展的超视距攻击理念,和依据自身实力发展的苏-57,对中国的歼20发展,都有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静听竹林风


战斗机的机动性在现代战争中依然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指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战斗机在超视距攻击时候,导弹的实际有效射程与宣传的射程存在较大水分。有些导弹宣称射程超过150公里,但是实际的有效射程只有60公里左右。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导弹的发动机实际工作时间很短,一般在几秒到十几秒之间,其余大多数时候是靠惯性前进。欧洲的流星中程空空导弹采用脉冲发动机,但是真正的有效射程和不可逃逸区也与其宣传有较大偏差。如果战斗机机动性好,发动机推重比大,就有很大概率在实际不可逃逸区外摆脱。而如果进入近距离时候,机动性差的一方很大概率上已经在几轮中程弹攻击中被击落了。

2.现代空空导弹的命中精度确实比六七十年代时候要强上太多太多,但是仍然达不到百发百中,甚至只能达到宣传的命中率的一半都不到。原因主要在于,导弹厂家宣传的命中率是在理想条件下测试计算出来的。但是在战斗机实际空战甚至演习中,往往不存在理想状态,相反的几乎都是在复杂气象及复杂电磁干扰下发生的。这时候导弹的实际命中率还会进一步降低,甚至低到大家难以想象的地步。所以,战斗机的机动性还是非常重要甚至至关重要的一项指标。

3.在当今世界空战格局下,战机的隐身性确实十分重要,但是,还没有哪种五代机放弃机动性的。为什么,因为隐身并不是绝对的。在预警机电子战机及强大的体系支撑下,隐形飞机并不能为所欲为。换句话说,依然存在很大几率会进入空中格斗,这时候,战斗机的机动性就显示出来了。

所以,战斗机的机动性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指标,绝不会有那个厂家不在意战斗机的机动性。如果真到了隐身无敌状态的话,有人驾驶就显得不重要了,派隐身无人机去就OK了。你要知道一架战斗机上,人体本身的重量,以及为人服务的设备的重量如果都腾出来的话,战斗机的战斗力那可是会上升很大台阶的。









早早爸4


因为俄罗斯准备打大战。他军队是针对美国的。认为世界大战必定是一场原始战争。

原子弹炸毁机场,工厂。卫星。

剩下的飞机。坦克出动。跟二战差不多了。

半导体在原子弹下都会烧毁。

他那个电子管。仪表盘横行天下。

飞机开机炮。拼速度,机动性。

他认为原子弹下,人口还能剩一半,嘿嘿。还可以治疗。


大眼睛164554753


机动性是战斗力的基本技能,也是保命技能,这么跟你讲吧,你是隐身战机,我也是隐身战机,那么即使雷达能看到对方也是已经很近了,在加上双方都是超音速巡航,就那点距离眨眼就见面了。就算你隐身性能好,你雷达好,你先发现对方,你先发射导弹。那你发射导弹的一瞬间就暴露了,对方反手几枚导弹就过来了,你没机动性咋跑?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美俄都是战斗机设计领域的大国。相对而言,美国在飞机隐身设计上功力突出;俄罗斯在飞机的气动布局、系统整合上颇具匠心。所以并不能说俄罗斯的飞机只重视气动布局、机动性,隐身不重视,这有失偏驳。另外,本人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的“不对称作战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呢,比如大家都是三代机的时候,美国就评估觉得双方飞机都差不多,如何取得优势,就从:“看得远,打的远,打得广,让你看不到我”这些思路去突破形成不对称优势。举例:离轴发射技术、远程探测、大推力发动机、隐身技术。先从导弹离轴发射技术开启不对称作战,增加搜索区域和不可逃逸区域来增加毁伤能力。隐身技术是相对而言的说法,只是增加了对方探测难度,不是说完全看不到。距离接近到一定程度,80-90年代技术的雷达照样能发现隐身飞机。关键是,美国不但在隐身技术开发出来的同时,远程火控雷达,飞机和导弹的大推力发动机技术都开发出来,集成在一起有了F22的威名。综合来说,还是美国的综合国力超越了苏联,钱多了敢于尝试一些新技术,苏联就不行了,没钱只能在优势领域尽量做到极致,形成另一种“不对称技术优势”。

美国基本上三军武器逃不出四个基本面:射程超越对手;探测距离超越对手;精确度超越对手;价格超越对手。所以,美式武器,同类型精确度很高,威力并不十分出众,力求“发现即可发射,发射即可摧毁”;俄罗斯武器设计目前也在向美式靠拢。隐身技术已经成为“攻击节点”的自身必备防护手段之一,只不过美国有先发优势,技术优势相对明显些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