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王朝》中老八與老十四為何關鍵時刻忽略了真正的大敵老四?

宋安之


在古代歷史中,經常會發生皇室子弟奪權的事件,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典型的當屬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這個事件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康熙兩次把冊封的太子廢黜,導致讓剩餘的兒子們看到繼位的希望,因此多方勢力互相攻伐,而此事最後的贏家便是老四胤禛。老四並非當時所謂的熱門太子人選,老八和老十四擁有大部分的支持者,故而有人說老四的皇位,基本上是撿來的,那麼老八和十四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忽略這個老四這個勁敵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老四的皇位是不是白撿的?答案還真不是,他的這個皇位,來得非常不容易,老四用盡手段把自己存在感降低,為的就是讓別人以為他沒有爭位之心。這也可以解釋了上面老八和十四,為什麼會忽略他這個大敵,當然原因不止以上這個,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首先老四懂得收斂光芒,在《雍正王朝》中,老四一開始是太子的絕對擁護者,即使第一次被廢,他也堅定的站在太子這邊。

知道太子第二次被廢,又聽了別人的勸說,才生起爭位的心思,不過這時勢力最強的還是老八,老八身後有一大幫官員支持,還有幾個兄弟幫忙,在扳倒太子之前,他的心思全在太子身上,太子再無出頭日後,他的敵人變成了老四,但老四並沒有太子那麼傻,他知道如何把自己偽裝起來,並且主動攬下得罪人的差事,導致大部分官員對其不滿。

這也讓老八放下一定的戒心,雖然老四辦事十分公正,但損害的是士族的利益,自然也沒幾個人站在他這邊,這時作為父親的康熙,來給老四“助攻”了,他的兒子十四阿哥,自幼深得康熙的喜歡,雖然在大殿上與父親發生衝突,但康熙不僅沒有追究其罪過,反而把十四的母親封為德妃,同時讓他執掌了兵部,一般來說,一旦接管了兵部,就這個人代表擁有了武裝力量。

除了以上兩個恩典外,康熙後面還讓十四成為大將軍王,這時的老八矛頭一下對準十四,畢竟如今的老四,對比起備受恩寵的十四,實在是不值一提,並且老四還主動去向十四示好,讓人很難看出他的野心。老八與十四明爭暗鬥,還弄出了死鷹事件,在這兩個人爭鬥時,老四私底下拉攏了年羹堯和隆科多,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到“決戰”時才把自己的底牌亮出來,這時這兩個人再醒悟過來,已經為時已晚了,所以說在這次奪嫡事件中,老四才是最聰明的一個。

老八和十四之所以沒有給老四足夠的重視,是因為他們都認為彼此才是最大的敵人,因為十四當了大將軍王,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下一任皇帝,連十四自己與老八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都想把對方置之死地,而一旁的老四,要兵權沒兵權,要支持也沒支持,自然也不會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他的身上去,結果才導致了兩個人失敗的下場。


木劍溫不勝


為啥,就因為老八胤禩醒過味來了,原來自己被老十四胤禵坑了這麼多次!

《雍正王朝》最精彩的莫過九子奪嫡了,當然我們也知道結局是花落老四家。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阿哥的表現相當狠毒,號稱最陰險的皇子。

他是誰呢?

他就是老十四胤禵,即使最終雍正帝坐穩了皇位,他也是一百個不服氣,硬是靠著皇太后的寵愛,跟雍正帝較勁,最終落得守皇陵的差事。那麼在這個奪嫡的過程中,他又有哪些陰毒的表現呢?

一、

關於老十四胤禵被人們所熟知,其實就是源於一個傳說,帶有陰謀論色彩的傳說。講的是康熙帝其實是傳位十四阿哥,結果被老四胤禛夥同隆科多等人,篡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

幾百年來,眾說紛紜,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實際上,這種說法就是誣陷雍正帝的,畢竟他得罪了太多讀書人,也就難以避免背後各種捏造事實,各種罵名滾滾來。

在《雍正王朝》中,因為是正劇,雍正帝的形象自然就高大上了,康熙帝也是名正言順的傳位於他。

其實一開始老四胤禛的勝率並不大,至少在老四胤禛爭奪皇位的過程中,他就面對著幾座大山。比如太子胤礽、比如老八胤禩,再比如今天我們要講到的老十四胤禵。甚至這個親兄弟在即位已成事實的情況下,還要跟雍正帝一決高低,足可見底氣之足,實力之強。

在康熙帝臨終前,曾召老四胤禛進宮,當時他就挨個總結底下的這些阿哥們。比如本來寄希望於太子胤礽,結果發現他根本不是這塊料,比如不選老八胤禩,是因為他處處學朕:

“可是他處處學的不像,朕是寬仁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

而評價到老十四胤禵時,康熙帝是這樣說的:

“膽子過大而心胸狹小,用於治兵,尚須謹慎得當,用於治國,則必然壞事。”

也就是說,康熙帝早就知道老十四胤禵膽子過大,而且心胸狹小,當初讓他帶兵也是防著他的,要是重用他治國,非壞事不可,他為什麼這樣說?

二、

康熙帝這麼評價老十四胤禵,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足夠的事例表明!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老十三胤祥都能跟老四胤祥親密無間。而作為同母所生的老十四胤禵,卻跟虛偽的“八賢王”走動密切,跟親哥處處作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會影響到他的品性。

要知道康熙帝對老十三胤祥的評價相當之高,雖然曾經圈禁了他,但也是為了他好。因為他是光明磊落,嫉惡如仇,且重情重義,是一個值得依靠的人。

所以,就以他曾經是八爺黨成員,他也就入不了康熙帝的法眼,之前如此,之後也如此。

但是他真的是八爺黨成員嗎?

都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說一開始確實如此,但是等到了奪嫡後期,老十四胤禵就變了。尤其是爭奪大將軍王職位一事,把他的貪婪暴露得淋漓盡致。

而這一點,老八、老九、老十也都看在眼中的,老九甚至恨恨地講:

“現在看起來是老十四想當皇上!”

其實,老十四胤禵自始至終就沒有進入過八爺黨核心,也不是真心想幫老八胤禩,甚至坑了他不止一次。只不過老八胤禩作為局內人,並不太清楚罷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他到底是怎麼坑老八胤禩的?

在熱河八大山莊,老十四胤禵才第一次正式亮相,而這次亮相,也非常不光彩!

三、

由於劇中太子胤礽的智商實在是低下,監國無功、賑災不行、打壓老四、賣官鬻爵、刑部冤案、私通妃子……也終於讓康熙帝的忍耐到了極限,如果不是顧及那點僅存的臉面,他就要衝進鹿園的那個小房子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老十四胤禵找到了老八胤禩,拿出了偽造的太子手諭。當時老八胤禩就懵了,嚇得把他拉到一邊,小聲嘀咕:

“這可是殺頭的罪名!”

老十四胤禵卻得意地向老八胤禩表功:

“八哥,像嗎?”

為什麼講老十四胤禵十分陰險,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來,既然是偽造的手諭,那就總會有真相大白的時候。至少會增加康熙帝對其他皇子的猜忌,而這件事的結果是什麼?

結果就是太子胤礽被廢,老大和老三出局,老十三被圈禁,老八胤禩被康熙帝列入重點懷疑對象。

真正受益者只剩下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當然,這是從結果上看,從過程上看,老十四胤禵此舉也細思極恐:

我們想一下,他早不偽造,晚不偽造,偏偏選在康熙帝鹿園相遇後偽造,而且既然是偽造,時機需要相當精確,萬一凌普帶兵來的時候,康熙帝正跟太子胤礽談笑風生呢,豈不是一下子就露餡了?

由此可見,老十四胤禵,其實有一支秘密部隊,而且時刻在監視著康熙帝、太子胤礽……

四、

實際上在這之前,老十四胤禵就擺了老八胤禩一道了:

比如熱河狩獵,康熙帝講了獵殺最多的可以得到儲君象徵的金如意。老十四胤禵可是獵殺獵物十三隻,排在第二名,僅次於老十三胤祥。而老八胤禩全都是捉活的,而且是捉了八隻,這種難度可想而知,我們有理由推斷,這八隻活物裡面,必然有老九和老十的暗中幫忙。

老十四急於想要金如意,此時就已經暴露了,如果當時他也偏向老八胤禩,讓他活捉的獵物就比老十三胤祥獵殺的都多,那麼結果或許就不一樣了。

這還不算,在太子胤礽復立之後,老十四胤禵又擺了老八胤禩一道兒:

由於康熙帝復立了太子胤礽,那麼最慌的不是老八胤禩,而是老十四胤禵。這就表明,熱河八大山莊被圍事件中偽造的太子手諭,可能露餡了。

因為康熙帝復立了太子胤礽,就等於排除了太子胤礽的嫌疑,而老大和老三當時就被康熙帝罵了個狗血噴頭,自然也排除了。嫌疑最大的老十三胤祥,也被康熙帝以疼兒子為由,給放了出來。

那麼嫌疑人,就直指老八胤禩一夥了,這一夥裡能偽造書信和手諭的,用腳指頭想想也知道,老十四胤禵能不慌嗎?

所以,他想到的破解之道,就是跟老十三胤祥幹了一架,給眾人造成一種自己是沒腦子服從老八胤禩的,哪裡能想出那麼陰毒的招數對付太子,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

他極力阻止康熙帝處罰老八胤禩,其實不是真心救他,而是自救,只要老八胤禩在前面頂著,就輪不到他擔責。這也是為什麼他跟老十三打架,別人都看熱鬧,只有老八胤禩是真心想拉開,因為老八胤禩不糊塗啊。

這還沒完,等到太子胤礽最後一次被廢之前,老十四胤禵仍然坑了老八胤禩一把:

當時老八胤禩獲得了太子胤礽私通任伯安的書信,他吸取了上一次刑部冤案的教訓,讓老十四胤禵稟報給康熙帝。結果老十四胤禵,也是耍心眼,竟然沒有寫一個字,而是把書信原封不動地寄給了康熙帝。

哈哈,這個小心思就很明顯了,意思就是說,我是被逼的,我可不想彈劾太子,都是八哥逼我的。康熙帝看後,也是明白,感慨道:

“胤禵也學會用心思了!”

他何嘗是剛學會用心思,他早就運用的爐火純青了,只不過這個心思沒能讓他獲得皇位,反而坑死了老八胤禩。

即使雍正帝即位之後,老十四胤禵還放了老八胤禩一次鴿子,口口聲聲講不會不管八哥的,實際上到最後也沒有管,這個老十四胤禵,實在是太陰險了。

難怪康熙帝臨終前評價他:

“膽子過大,心胸狹小!”

老八胤禩在老十四胤禵,當選大將軍王后,而且還不聽從指揮,再聯想之前發生的一切,好傢伙,原來你小子才真想當皇帝,不跟你掐,跟誰掐?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在真正的歷史上,八爺黨確實在關鍵時刻忽略掉了雍正,以至於雍正繼承大統,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八爺黨實在難以接受,所以在雍正繼承帝位以後,八爺黨製造了很多流言蜚語和謠言,包括雍正篡改遺詔,害死康熙等等。

後來的人大多都認為,雍正能當上皇帝,有點坐收漁翁之利的意思。

當時奪嫡最明顯的就是八爺黨了,大家都知道,而雍正一直蟄伏,裝成不聞世事的樣子,誰知道他早已經在西北埋伏下年羹堯鉗制老十四,同時收買了九門提督隆科多。

但是,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裡,跟真實的歷史有很大出入。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前,老四還以太子忠臣自居,太子第一次被廢以後,在老十三的言語激勵之下,老四才決心奪嫡。

自從太子被廢,八爺黨實際上就已經把老四當作奪嫡的最大對手了。

在太子被廢之前,八爺黨的主要操作是搞倒太子,只有搞掉太子,他們才有機會成為繼承人。太子被幹掉以後,他們發現,老四成了一個勁敵。於是找機會搞老四。

刑部冤獄案,八爺黨不僅僅針對太子,也針對老四,讓人想不到的是,太子復位,八爺黨被斥責,八爺黨在朝中最大的外援佟國維也退休,不但沒當上太子,沒搞定老四,老四還受到康熙嘉獎,他們的母親還榮升皇貴妃。這時候老四更加讓八爺黨重視。

後來的百官行述事件,八爺黨的心思其實跟太子一樣,要掌握朝臣,但是老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所有人都無法掌握朝臣百官,大家公平決鬥。這次老四燒燬百官行述,又一次受到康熙嘉獎。八爺黨怎麼可能忽視老四的力量?連太子都跟老四決裂了,因為他看出了老四早已經不跟自己一條心,要另立門戶,要奪嫡。

八爺黨掌握百官不成,又想出一個計策,就是奪兵權。

於是他們故意卡西北大軍的糧餉,逼著西北大軍主動出擊,導致幾萬西北大軍全軍覆沒。這時候康熙就得更換主帥。八爺黨奪兵權的機會就來了。

這一次八爺黨是算準了的。因為他們知道老四帶不了兵,四爺黨裡能帶兵的老十三又被圈禁。只能八爺黨的人帶兵,老八覺得自己是八爺黨首領,自然沒人跟自己爭。

可是老八不識人,不會用人的缺點就顯露出來了。

首先他沒料到,老四不跟他爭,內部的老十四卻來爭,他更沒料到的是,老十四跟老四私下裡達成交易,把老四的年羹堯安插進了西北。而老四通過年羹堯,也找到了鉗制老十四大軍的老虎鉗。

老八這段時間的對手,突然從老四變成了老十四。所以才有了後面的死鷹事件。

當然,大家都知道,老十四遠在西北,就算有十幾萬大軍,關鍵時候一時半會也趕不回來。

所以老八明白,離他最近的對手還是老四。於是在奪嫡的關鍵時刻,他掌握了北京周邊的兵權,防著老四,可是他卻忽略了掌握北京九城一萬多人馬的隆科多。

所以,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裡,老八關鍵時刻忽略掉的不是老四,而是隆科多。

如果老八真個早就拉攏住隆科多,那麼,就算康熙真的傳位給老四,他也有翻盤的的機會。把老四一軟禁,讓隆科多把遺詔一改,然後京城周邊的兵馬進城勤王,諒他老四也得打脫牙和血吞啊。


西堤君


個人以為,以電視劇的情節,老八根本沒有忽略老四,而是相當重視老四,只不過因為性格問題,又一次臨陣退縮而已:

1.老八準備充分:豐臺大營已經待命,就等八爺的信,這個信可不是傳位老八捎信喝喜酒,而是傳位不是八爺起兵威逼篡位的信兒,其他準備肯定也有,只是各種原因沒有得以實施而已;

2.老八性格所致:做了準備,只是臨機又下不了狠手。傳位這一次,即可以先假意臣服,私下傳信出去搬兵,也可以在知道傳位人後立時殺老四強奪皇位,但是老八都沒有,而是咬文嚼字失去了時機。證明其性格不夠狠的還有逼宮那一次,已經佔盡上風了,仍然不痛下殺手推出弘時。又想展現仁義,又想私意篡奪,結果都是被翻盤;反觀老四,聽了傳位詔書還沒正式繼位,就行使皇權命令張五哥去赦出老十四,老八的陰柔敗給了老四的果斷。

3.老十四繼承皇位只是傳說,皇帝日見蒼老,真要傳位,應該提前召回,康熙既不是暴死,也不是糊塗,不應該有此失。

一句話,老八有謀無斷,有李世民一半的決絕,皇位就是他的了!


國貨第一


“死鷹事件”之後,阿哥們的奪嫡之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從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開始,十四阿哥胤禵野心開始膨脹,已經從“八爺黨”中分離出來,成為“十四爺黨”了。

而八爺胤禩和老十四胤禵雙方你爭我奪,偏偏就忽略了老四胤禛這號人物,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看錯了一件事。


眾阿哥們都看錯了康熙的安排,以為“大將軍王”就是天心默定的繼位人

而且不止是“八爺黨”眾人,就連四爺也是這樣的看法,甚至不惜冒著得罪康熙的危險,也要保十三爺出來爭取這個位置。而八爺胤禩也說了:“誰做這個大將軍王,誰就是皇阿瑪的繼承人”,所有人都被康熙這一招給騙了。

不過所幸的是雍王府裡有個鄔思道,經過他一番剖析,才讓四爺茅塞頓開,不去和“八爺黨”爭這個大將軍王,而轉為去爭奪川陝總督的位置了。八爺和十四爺則開始了明爭暗鬥,派遣了鄂倫岱、雅格齊去監視十四爺,結果鄂倫岱又被十四爺策反,反過來為自己說話。

這一點其實佟國維也看出來了,康熙雖然設立了“大將軍王”之位,在出徵前授予胤禵天子儀仗,又明令眾人“見大將軍王如見朕”的至高權力。可這些都只是康熙為了讓其他有野心的皇子互相爭奪,互相敵視,從而保護好自己心中繼承人的做法而已,否則康熙絕不可能會再犯當年廢太子的錯誤。所以佟國維才讓隆科多看穩了,不要急著站隊,只有確定了皇帝心中的人選後,才能把寶全部壓上去。



京畿最重要的三大軍事力量,沒有一個是由四爺胤禛掌管的

這也是“八爺黨”看不起四爺,而把十四爺看成勁敵的原因。京畿的三大軍事力量:善撲營由康熙親管,“八爺黨”動不了;步軍統領衙門的隆科多明暗未定,八爺和四爺都懷疑隆科多是對方的人;豐臺大營則是由“八爺黨”的人掌管著。

所以只要隆科多不表態,憑著自己手握豐臺大營的軍隊,自然有把握在最後關頭絕地反擊的。何況老十四帶兵在外,縱有十萬大軍也無濟於事,四爺更是無人無兵,唯一的幫手十三爺又被圈禁了起來。“八爺黨”已經不把四爺放在眼裡,自以為勝券在握了。

至於說八爺和十四爺忽略了年羹堯這個川陝總督,其實恰恰相反,他們都很看重年羹堯這股力量。但別忘了,年羹堯是十四爺保奏上位的,而且還和八爺往來頻繁,在他們的想法裡,年羹堯早就是“八爺黨”的人了。

康熙雖然默定了四爺為繼承人,但也必須打壓四爺,讓他從奪嫡的亂局中脫離出來,讓八爺和十四爺自己去打,讓他們自己損耗掉自己的實力,浪費掉自己的時間。

直到暢春園宣讀遺詔當晚,康熙一鍋就把“八爺黨”所有人給端了,既讓他們調兵不成,又作亂不行。這時候的“八爺黨”才如夢初醒,可也為時已晚了。



一貳一橙


這就是各人的見識不同了。

一直到康熙駕崩前,四阿哥胤禛仍然不是最被看好的那個。論朝臣的支持,他遠遠不如八阿哥胤禩;論手中的兵權,十四阿哥是大將軍王,手裡握著十萬雄兵,八阿哥收服了豐臺大營的主帥,在京郊有三萬精銳。再看四阿哥胤禛,啥都沒有,唯一能夠幫他握住兵權的十三阿哥胤祥,已經被圈禁了十年。

所以,不管來明的還是來陰的,四阿哥胤禛貌似都沒戲。可是為何最終 四阿哥胤禛安然登基呢?

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點,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鬧翻了。

西北有戰事,康熙要派一個阿哥做大將軍王,前去領兵打仗。八阿哥判斷,康熙在油盡燈枯之際把兵權交給誰,就是傳位於誰。於是,他極力爭奪這個大將軍王。可是十四阿哥呢,雖然本屬於八爺黨,可他一直主管著兵部,又對自己領兵打仗的本領十分自負,因此也對這個大將軍王勢在必得。

於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矛盾就出現了。這時候,四阿哥聽從謀士鄔思道的建議,推舉了十四阿哥做大將軍王,不但換來了年羹堯的陝甘總督,而且讓八阿哥對十四阿哥的猜忌更深了。

此後,十四阿哥殺了八阿哥派在他身邊的眼線,而八阿哥也把十四阿哥送給康熙的壽禮換成了死鷹。兩人徹底鬧翻。

其實,如果老八和老十四一心的話,兩人相互勾結,時刻通報著信息,即便有年羹堯盯著老十四,老四還是很麻煩的。

第二點,十三阿哥胤祥的鼎力相助。

和老十四一樣,老十三也以擅長領兵打仗而著稱。他的本事,比老十四還大。雖然他被圈禁了十年,可是由於他為人狹義,很多的老部下還是願意聽命於他。

在傳位之前,老四就去秘密地見了老十三,老十三把自己最心腹的老部下告知了老四,老四回去後,就開始秘密聯絡這些人。

傳位當晚,雍正以金牌令箭釋放十三爺,然後令他速去豐臺大營奪兵權。十三爺之所以能夠那麼輕易地奪了兵權,與老四此前的暗中聯絡也有很大關係。

正是因為老十三奪了豐臺大營的兵權,而九門提督隆科多又奉康熙遺命,忠誠於新皇帝,這才有了雍正的安然登基。

京城裡一切搞定後,遠在西北的老十四就不足為慮了。


趣談國史


《雍正王朝》我一直認為最厲害聰明的是老四,並不是老八,更不是老十四。如果說聰明的話,也許十四還比不上十三和老九。老十四本屬於八爺黨的人,只是因為康熙帝不經意間給了十四希望,另一部分也是因為地位權力的不斷壯大,野心也越來越大,不甘心屈於人之下。

上述講完老十四與老八忽略老四的背景原因,下面講講其他政治層面的原因:

1.按以往慣例,得大將軍王的便是內定的太子,老十四覺得自己得到了,老八也是認為十四得到了便是八爺黨得到了,但沒想到的是,老十四得到後便不聽八爺黨指揮了,想自己當皇上,替自己爭一爭。老八見此情景,肯定惱火。

2.攘外必先安內,八爺黨覺得康熙已經不重視老四了,不給任何進一步的明示,覺得目前自己最大的政敵是老十四,必須不能讓其得逞,豈不知這時候給了老四機會養精蓄銳,康熙也是在這個時候考查每一個皇子的。

3.俗稱燈下黑,老四及其智囊鄔先生對時局把握好,暗中促成了八爺黨內部的矛盾,使自身藏身於刀光劍影之後。


Shirley西蘭花


做過企業管理的人都知道,誰在企業中人緣越好越不可能被老闆任命為部門第一負責人。因為和部分人關係好在任職後就根本沒辦法很好地去管理:制度因人情不能很好地執行,革新因關係戶利益而多有保留,或徇私舞弊,給企業帶了極大的危害,慈不掌兵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老八一開始就錯了,不管他用什麼手段獲得的人望,都成為他繼位的絆腳石,這個與他的出身和一些小節有失沒有關係,更與他動腦筋奪權沒有關係。如果是一個沒有進取心不善於在權利鬥爭中有所作為的人,康熙絕對不會把江山交給這樣的人的,因為陽謀和陰謀在權利鬥爭中均不可避免,而自己不善於鬥爭很快被別人幹掉,江山如何能保、執政如何能行?何況電視劇中的老八是一個把江山社稷當兒戲,為了到達目的把國家和百姓都拿來賭博的人,這樣的人一旦被康熙這樣的雄主看清真實面目,怎麼可能把皇位交給他呢?

老八在奪嫡的理念和實施過程中所用的手段無非兩種:幹掉競爭對手和籠絡人心,而他的手段剛好是雍正所不取的,老八不看好老四的也就是他沒有按照他認為的奪嫡者必須遵循的這裡條規律去做,所以就認為老四不具備奪嫡的條件,當然不用防範了。只是他遇到了絕世聰明、大事明白至死沒有昏聵的康熙,失敗已不可避免。電視劇中看透這個的似乎只有鄔思道一人。

(官場上雍正的做法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行不通,但職場上有時候可以,具體原因自己分析吧。總結總結,應該有所受益的)


若水39243986


這才是康熙的高明之處,康熙的幾個舉措讓很多人的目光都沒放到雍正身上,正是康熙的這些安排,讓他們覺得他們最大的敵人並不是雍正,而是老八或者老十四,這個時候,廢太子,老大,老三顯然都不可能了。

康熙圈禁了老十三,這個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尤其在大將軍王,還有暢春園臨終前,很多人覺得,康熙直接把老十三放出來,不就得了嘛,這樣就能幫助雍正,還省得雍正去放十三爺,增加很多風險。

但其實,康熙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降低雍正的存在感,讓他們覺得雍正沒有十三爺的幫助,那麼根本就不是老八與老十四他們的對手,表面上看是不想讓老十三爺惹事,其實就是老四加老十三這樣的組合還是很強大的。

所以康熙從一開始就有意在弱化老十三,所以在揚州籌借兩百萬兩,解決了黃河賑災的問題之後,只有老四被升為郡王,而老十三什麼功勞都沒有,還有在追繳國庫欠銀上面,他也不讓老十三參與進去。

第一次廢掉太子的時候,他很清楚老十三沒有參與,但還是將之圈禁了,造成對他不滿的假象,在第二次廢掉太子的時候,他又以江夏鎮案件與鄭春華的事情為由,將其圈禁了十年。

目的就是讓老十三淡出眾人的目光,這樣老四的勢力自然會大減,很多人就不會把目光集中在老四身上。

另外,老四號稱冷麵王,辦的差事都是吃力不討好,光得罪人的事情,他辦事只有公心,沒有私心,所以群臣們看好的是有八賢王之稱的老八,而不是他。

雖然老十四在殿前頂撞了康熙,康熙反而加德妃為皇貴妃,還讓老十四掌管了兵部,後來還讓老十四當上大將軍王,讓很多人覺得康熙是打算傳位給老十四,這樣就成功分化了老十四與老八,死鷹事件就是兩人矛盾最好的證明。

老十四在聽到老四要保舉他為大將軍王的時候,是特別的意外,因為就那個時候來說,誰是大將軍王,誰就極有可能是太子,而老四這樣說,就表明老四是在支持他當這個太子的,所以兩個人有冰釋前嫌的感覺,這個也是老十四後來耿耿於懷的原因。

總的來說,老四被人忽視,就是康熙想要看到的結果,但是他留了很多後手,比如九門提督隆科多,還有看住隆科多的張廷玉,還有關鍵時候出場的老十三,這些都是雍正能夠順利繼位的保證。


歷史簡單說


凌晨四點鐘,相信六歲的你還在夢中啃雞腿,可是愛新覺羅•胤禛已經被太監們穿衣梳洗完畢,抬著轎子趕往尚書房跟隨師傅張英學習四書五經,父皇對他進行了嚴格的管束,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皇子。



胤禛的生母早亡,皇子沒有被立為太子之前,靠的是子憑母貴,康熙皇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沒有子嗣,胤禛很精巧的孝順葉赫那拉氏,博得了她的認可,經康熙批准胤禛成為了皇后教養的皇子,從此一切發生了變化,胤禛從卑微中開始努力奮鬥,未來有了新希望。

胤禛19歲的時候,跟隨康熙征服葛爾丹,掌管了正紅旗,但是他並沒有參加戰鬥,打仗不是他擅長的,他雖然沒有參加戰鬥,卻憑藉自己的詩書才華對父皇豐功偉績極力歌頌,贏得了康熙的認可。

沒有徵伐四方的能力,不能僅靠拍馬屁混日子,胤禛開始注意培養自己為國理財和整頓吏治的能力,康熙准許他參與戶部及吏部和工部的日常行政事務,他虛心求教,厚積薄發,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敢出了成績,從郡王晉升親王,在康熙皇帝心中佔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葛爾丹的叛亂持續了數十年,西北又爆發了危機,這個時候的康熙已經垂垂老矣不可能繼續御駕親征,為了表示君威振奮三軍將士,需要一位尊貴的親王擔任大將軍王御駕親征,不擅長軍事的胤禛內心無法平靜,祖宗馬上得天下,自己如果有軍功受封,那麼未來擔任儲君的資本就更有勝算,於是回到王府開始拉弓射箭,發現自己竟然淪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了鬱悶至極。

鄔思道洞若觀火,他分析此次大將軍王的功績無與倫比,必然會引發八爺黨積極爭取及廢太子黨的奢望,這個時候康熙老爺子心裡必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們此時真正的為國分憂而不是爭功奪利,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大局為重的人是不勝任大清帝國萬里江山的,但是也不能無為而治,需要展示自己運籌帷幄的掌控力,要知道將在在君命有所不受,二十萬大軍在皇子手裡一切都猶未可知了。鄔思道給胤禛講清楚了這個道理,胤禛茅塞頓開,接受了鄔思道建議,保薦自己同母兄弟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同時委任年羹堯為陝甘總督掌握糧草軍餉,八爺黨不可能反對老十四為大將軍王,那麼就需要無奈妥協認可對年羹堯的任命,於是二十萬大軍由老十四統帥,但是卻不得不聽從年羹堯安排,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



舍與得,爭與不爭,政治飯局裡需要的是韜光養晦的審時度勢而不是鋒芒畢露的掠奪資源,當你破壞了某種平衡,那麼你就成為了少數黨少數派,成為了眾矢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