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小说:诸葛亮拜得名师,卧龙之名传遍荆襄!

孔明资质天成,从小就能过目成诵,经久不忘。乱离之年,诸葛亮一家奔走流亡,孔明也从来没有扔下诗书,早有逸群之才,只不过孔明为人谦恭,从不夸于人前罢了。自从隐居隆中之后,诸葛亮更是不厌不倦的攻读儒、法、道等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文章,博古通今。而且他还清晰读天文,地理,易经,兵书,善于观天象,能食地气。又擅长求神问人推演八卦,还能够以草木演练兵阵,一时之间孔明囊括百家,包罗万象,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那一天,正是五月间天气,晴日高照,万里无云,一片苍穹如圆盖一般悬在人的头顶。山中的农夫们正在辛勤劳作,却看见远处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迤逦而来,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脚踩木屐,农夫们不禁哈哈大笑。

“这个人真是个疯子,哪有大晴天戴斗笠的?”

“瞧他还穿着木屐!”

“喂!年轻人天又没下雨,你为什么打扮得奇形怪状?”

“八成是要偷懒吧”

诸葛亮闻言笑而不答,依旧大模大样的从人前走过,又回草庐去了。

未过半炷香的功夫,狂风四起,漫天扯起了一团团的乌云,旋而豆粒大的雨点珠子一样砸下来,农夫们一下子被浇了个浑身精湿。想起刚才年轻人的怪异举动,这才恍然大悟都说:

“原来人家有先见之明啊!”

“这个年轻人从前没见过呀!”

“他是从外地迁来的,就住在不远处的草庐之中,白天下田干活,晚上就挑灯读书。”

“啊,真是个奇人啊!”

天光放晴之后,农夫们又见孔明兄弟荷锄向山畔走去了。农夫们把诸葛亮当做神仙一般看待。

农闲之时,便有人前去草庐问汛晴雨,孔明总是笑而不答。农人口称神仙,倒地下拜孔明,忙双手相扶说:“我并不是什么神仙,只不过夜来观看天象,才推断晴雨。”

农人说:“先生不是神仙,也有半仙之体了”

孔明闻言放声大笑。

诸葛亮与农夫们同下田耕作,常常隔垄应答唱和,相处的十分融洽。

夜里读书倦了,孔明便踱出草堂,仰头观看满天星斗,蹙眉不语。星河灿烂,星宿参差,孔明看着看着不觉便出神了。

“兄长每夜观星斗,不知看出什么门道?”

孔明见是诸葛均,便道:“万事万物都有气数,气数盛衰,便如这星斗明灭一般,看星宿变化,便知人间的旦夕祸福、存兴盛亡衰了。”

“兄长可看得出你我兄弟前程如何吗?”

孔明淡然一笑道:“大丈夫待机而动,良禽择木而栖。你我兄弟且不必急躁,天下汹汹,乱世英雄辈出,你我且静观时局之大变,再作斟酌吧。”

言毕,又仰头望天道:“日后必有明主仿效八百年前文王访贤,到那时你我兄弟才好一展宏图,建立一番伟业。”

诸葛均也仰头遥望星斗,仿佛也在关注着自己的命运,仿佛也在等待着星宿,昭示着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诸葛亮仰头不语,黑暗中,唯有他深邃的双眸映着星光,闪耀着坚定而自信的豪光,这光亮在黑夜里四散开去,照得简陋昏暗的草塘厦那间明亮起来。

——

孔明日常好诵《梁父吟》,他常常在风雨之夜反复吟诵:

不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治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圯。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窗外风狂雨骤,天地间昏黑一团。诸葛亮每每吟到“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便情不自禁的扼腕叹息。为保大齐国富民强,丞相晏子只好痛下杀手,除去国家的隐患——三位勇士。这种做法孰对孰错?孔明啊孔明,他年有意朝,你位极人臣,会不会也要顾全大局,铲除豪强呢?唉!天道如此,又岂是人道所能左右的呢?

孔明心中的悲叹痛惜绞作一团,猛烈的撞击着他年轻的心灵,使他警醒的同时也让他抛弃了一切顾虑,让他正视了政界血淋淋的微笑和美丽的残杀,让他更加坚定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在以后的岁月中孔明也时时低吟高诵,把它当作当头棒喝,时刻不停的警戒着自己。

光阴蹉跎,不知不觉间诸葛亮已经年逾19岁了。两年的田间劳作,把一个弱质书生磨练成一个一个魁梧健壮的壮汉。

就在这一年,诸葛亮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位挚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和颍川徐庶。

孔明与他们意气相投,经常聚在草庐堂上谈论学问。这四位都是荆州有名的俊杰名士,在诗书学问上都有独到的见解,。孔明虽然年纪轻轻在这几个前辈面前却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也与这几位宿老交情莫逆。

一日,孔明正与徐庶等人闲坐在草庐旁边的竹林之中,边饮酒谈话,边击节而歌。酒渐渐的喝到兴头上,孔明执酒对徐庶说道:“元直,我素来擅长为人相看面貌,且让我为你观上一观怎么样?”

徐庶也笑着回答说:“如此说来有劳孔明了。”

孔明微睁凤目,上下一打量徐庶,便道:“元直,我看你将来必定官至御史中丞!”

“哦?”徐庶疑惑。

“孔明看我仕途如何?”孟公威问。

“公可以做到刺史之职!”

石广元也凑上来问孔明道:“孔明以为我可以做什么官?”

孔明一笑,道:“凭广元兄的才干,做个郡守应该如探囊取物一般。”

众人皆拍手称快,都说不虚此行,举杯又行了数回酒令。忽然徐庶反问诸葛亮道:“孔明善观人面,不知是否知道自己官至何职?说来听听也好。”

诸葛亮闻言,笑而不答。

众人皆大惑不解,好奇的缠住诸葛亮,偏要他说个究竟。诸葛亮放下酒杯,双手抱膝笑道:“公等以为我的才干怎么样?”

众人都说:“孔明博览群书,精通各家经典,有经天纬地之才,出世之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孔明听罢,摇摇晃晃的从地上站起身来,仰天长笑一声,说道:“我自比春秋时的名士管仲乐毅,公等以为恰当吗?”言毕哈哈大笑。

徐庶点点头道:“孔明的才气毫不逊色于管仲乐毅啊!

众人诚服,都赞不绝口。

孔明与众友眠高岗,枕流水,煮酒观花,映雪赏梅,过的是江湖散仙一样的生活。

一日,诸葛亮在草庐静坐思动,打算前去拜谒荆州名宿庞德公。于是便交代弟弟诸葛均一番后直奔庞府而去。

庞德公一直是荆州名流的龙头,久被刘表所赏识,几次请庞公出山辅佐均被庞公推拒。诸葛亮早在几年前刚落脚至襄阳时,便听叔父诸葛玄对庞德公赞不绝口,深知庞公为人豪爽,义薄云天,而且学问渊博,早有拜在庞公门下之心。只是碍于自己年纪尚小,经见甚浅,唯恐庞公不纳。因此只得将敬重仰慕庞德公之心暗暗珍藏,更加勤奋于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庞德公的当面赐教。

孔明定居南阳隆中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仰慕已久的庞公。庞德公亲自会见了孔明,孔明德健先生尊严,极其虔诚的双膝跪倒,口称:“先生在上,请受晚辈一拜。”

庞德公请孔明起来答话,孔明却纹丝不动地跪在原处说:“晚辈久仰先生大名,意欲拜在先生门下为徒,望先生念及于先叔父旧情,不吝赐教。”

庞德公见诸葛亮举止有礼,心里十分高兴,又想起网友诸葛玄的音容笑貌,不禁涌起一腔怜爱,对诸葛亮说:“孔明快起!你叔父与老朽乃是至交,如今你叔父新亡,我也理当收你为门徒以告慰亡灵。从今以后我府上的万卷藏书,随你任意借阅,若有所需便自来索取就是不必拘泥,我自会吩咐家中奴仆与你方便。望你勤奋攻读,不叫亡人失望啊!”

诸葛亮听完激动得泪如雨下。多年来的夙愿没想到片刻之间成为现实,怎叫这个身世悲剧的年轻人不流泪呢?

自此,孔明便时时奔走于庞府与隆中草庐之间,不知疲倦的阅读着每一本书,读到精彩之处,不眠不休,彻夜吟诵。

诸葛亮几年之间学问大进,无不得益于庞府浩如烟海的书卷。但是庞德公与诸葛亮的师徒关系却是“徒有其名无有其实”。

庞德公名噪荆州,前来府上拜谒的文人俊杰又何以千计,其中也不乏名流,他们终日侃侃而谈,愈发显得孔明不起眼了。

庞德公未曾见识到孔明的真才实学,但觉他知进退懂礼节,就把他当做一个知书达理的青年,从未给予指点,殊不知险些而错过,这个生就玲珑心,独具天分和才华的人中之凤。

孔明独观书大略,重实用,从不拘泥于篇章句点,因此不为人知。遇有疑虑,孔明也善于闭门深思,不喜夸人,谨慎谦恭和当时的清谈名流很是不同。

那一次,诸葛亮又从庞府新借了一本书,观看到深夜,有个疑点百思不解。这一夜辗转反侧,终究无法释疑。

孔明有心请教庞公,便再次登门。时值庞公午后小憩图,奴仆告诉他不要高声,以免打扰庞公好睡。

孔明遂独自等待床边,不消一刻,庞公醒转。孔明忙跪拜恩师说:“恩师,弟子有一事不明,今日特来讨扰请教。”

庞德公问:“孔明你几时来的?”

孔明恭敬的答道:“恩师,弟子来的时间也不甚长。”

庞德公说:“孔明有什么事不明白,尽管说出来,老夫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孔明这才跪行几步,捧书与庞公看。庞德公一看,心里暗暗吃了一惊。

“日前我只觉得孔明为人谦逊,是个进退有礼的年轻人,想不到他居然看出了此书中的奥妙,看来这个青年不能等闲视之。”

庞公未语,孔明忙将自己日思夜想不得其解之处说与庞公,又将自己的疑虑也尽数说了出来。

庞德公闻听又吃一惊,他想不到孔明心思奇巧,所见所感,与众不同,确实并非一个俗人。心上一喜,便详细的与孔明说解了一番。

孔明洗耳恭听,沉吟良久又质疑问,庞德公又一一解释。二人就这样言来语往,相互切磋,直说到日暮掌灯时分,老少二人还无一丝倦意,真有点相恨,相见恨晚的意味。

从那一天起,诸葛亮变成了庞德公的得意门生,庞德公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着实让孔明受益匪浅,在学问造诣上又精进了几分。

有一回,庞德公与众弟子闲谈。孔明的一篇宏论,引得在座宾客无不侧目,庞德公更是喜上眉梢,竖起大拇指赞叹道:“孔明啊孔明,你真不愧是隆中的卧龙啊!有朝一日你必能出南阳,博沧海成就一番大事业啊!”

于是诸葛亮便有了被人称颂千古的雅号“卧龙”。

诸葛亮以一介躬耕田亩的无名小卒,而获此殊荣,着实让人惊叹。一夜之间诸葛亮的名字传遍荆襄,成了文采盖世,年轻有为的襄阳名人。不少清流名家争相结交,鸿儒俊才出入于草庐之中,络绎不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